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臨沂歷史

臨沂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2 03:08:22

Ⅰ 臨沂歷史名稱

臨沂(línyí)因臨沂河而得名,別稱「書城」、「琅琊」,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東近黃海,南鄰蘇北。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

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土。

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為實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別見,晉亂,琅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餘戶,太興三年,立懷德縣。丹楊雖有琅邪相而無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郡,鎮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永初郡國》有陽都前漢屬城陽,後漢、《晉太康地誌》屬琅邪。、費、即丘並別見三縣,並割臨沂及建康為土。費縣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並陽都。十五年,省費並建康、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並臨沂。今領縣二,戶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琅邪。

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為毗陵典農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為毗陵郡,治丹徒,後復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為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鑒復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還晉陵。本屬揚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屬南徐。領縣六,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陸同;去京都水四百,陸同。

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

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

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名沙中。吳平後,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為南沙縣。

曲阿令,本名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復曰曲阿。

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錫、毗陵立。

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羨、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本揚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領縣五,戶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萬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陸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陸同。

Ⅱ 臨沂的歷史故事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北拱城垣,兩山東西對峙。傳說早年山崗遍開黃白二色草花,狀如雲雀,因而得名。墓葬大部屬西漢前期。1972年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竹簡及殘簡4942枚,多為兵書,其中有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及《孫子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還有《相狗經》,陰陽書與風角災異雜占殘簡。歷史上有無孫武其人,孫武是否即孫臏?《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出土,得以釋此千年之疑。二號墓出土的漢元光元年(前134年)歷譜竹簡32枚,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歷譜。1976年金雀山九號墓又出土一幅附著於棺蓋上的彩繪帛畫,長200厘米,寬42厘米,畫面內容分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畫面中央部分,主要描繪墓主人的生活情景,這是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之後,在長江以北首次發現。糝,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糝」(臨沂方言中念sa四聲)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僅在臨沂或臨沂人的飯店中才能見到。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製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Ⅲ 山東臨沂有什麼歷史著名人物

一代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以「隆中對」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出任丞相。六齣祁山攻魏未果,病逝於軍中。被後代推為智慧化身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傳曾革新連弩,製造木牛流馬。著有《諸葛亮集》。
書聖——王羲之
(303-361)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習稱王右軍。精通書法,備精諸體,尤善楷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書風勁健遒美,為歷代所崇尚,世稱「書聖」。所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書。
王獻之,
字子敬,漢族,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紹興),王羲之第七子。死時四十三歲。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韶之
(380~435)字休泰,山東臨沂人。曾祖父王暠,晉驃騎將軍。祖父王羨之,鎮軍掾。父親王偉之,郎中令。韶之家貧,父為烏程令,因居縣境。好史籍,博涉多聞。初為衛將軍謝琰行參軍。偉之少有志尚,當世詔命表奏,輒自書寫。泰元、隆安時事,大小都記錄下來,韶之因此自己編寫《晉安帝陽秋》。既成,時人說宜任史職,即除著作佐郎,往後接著寫。他善於敘事,詞彙豐富。遷尚書祠部郎,任在西省,也叫西省郎。轉中書侍郎。劉裕命令王韶之及皇帝左右毒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即位,王韶之遷任黃門侍郎,領著作郎,西省如故。所有詔奏,都出自他之手。
顏延之
(384~456)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祖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末,官江州刺史劉柳後軍功曹。劉裕代晉建宋,官太子舍人。少帝時,出為始安太守,文帝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所以後世也稱他為顏光祿。
顏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篤,在江州任後軍功曹時,二人曾過從盤桓;其後出任始安郡,路經潯陽,又與陶淵明在一起飲酒,臨行並以兩萬錢相贈。陶淵明死後,他還寫了《陶徵士誄》。
書法家——顏真卿
(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為官耿正,不畏權勢。安史之亂中,起兵抗敵,被推為盟主。後為叛軍李希烈所害。楷書端莊雄渾,世稱「顏體」;行草書縱橫跌宕中具凝煉厚之勢。《祭侄季明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杲卿
(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顏杲卿唐朝官吏。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旋升為營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應其從弟平原太守顏真卿之約,聯合起兵斷祿山後路,設計殺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響應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為史思明所破,他被執送至洛陽安祿山處,遭殺害 .
顏之推
(529—595年),字介,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北齊文學家。出身於官僚世家,學有家傳。其父顏協、兄顏之儀並為知名文學家,有詩文傳世。所著《顏氏家訓》一書,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齊書》本傳所載《觀我生賦》,亦為賦作名篇。
24孝之一——王祥
(185-269)字休徵,西晉琅琊(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五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
算聖——劉洪
(140-206),字元卓,蒙陰人,東漢天文學家,曾任郎中、上計掾、太守。編制了我國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乾象歷》。與文學家蔡邕續補《漢書.律歷志》。首創珠算。著有《七曜術》。
荀卿——荀子
(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國思想家、教育家。趙國人,游學於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繼赴楚國,為蘭陵(今蒼山蘭陵鎮)令。著書終老其地。著有《荀子》。
愛國將領——左寶貴
(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將領,官至總兵、提督。甲午戰爭中,率部東援朝鮮,守平壤玄武門,登城督戰,雖受槍傷,猶裹創指揮,中炮陣亡。與丁汝昌、鄧世昌並稱甲午三英。
宗聖——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一說山東嘉祥縣人)。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秦朝猛將——蒙恬
(?—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初任獄官,後為將。秦統一六國後,率兵北擊匈奴,並築長城,修直道。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Ⅳ 臨沂市的歷史名人

一代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以「隆中對」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出任丞相。六齣祁山攻魏未果,病逝於軍中。被後代推為智慧化身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傳曾革新連弩,製造木牛流馬。著有《諸葛亮集》。 書聖——王羲之 (303-361)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習稱王右軍。精通書法,備精諸體,尤善楷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書風勁健遒美,為歷代所崇尚,世稱「書聖」。所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書。 書法家——顏真卿 (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為官耿正,不畏權勢。安史之亂中,起兵抗敵,被推為盟主。後為叛軍李希烈所害。楷書端莊雄渾,世稱「顏體」;行草書縱橫跌宕中具凝煉厚之勢。《祭侄季明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24孝之一——王祥 (185-269)字休徵,西晉琅琊(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五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 算聖——劉洪 (140-206),字元卓,蒙陰人,東漢天文學家,曾任郎中、上計掾、太守。編制了我國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的《乾象歷》。與文學家蔡邕續補《漢書.律歷志》。首創珠算。著有《七曜術》。 荀卿——荀子 (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國思想家、教育家。趙國人,游學於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學長)。繼赴楚國,為蘭陵(今蒼山蘭陵鎮)令。著書終老其地。著有《荀子》。 愛國將領——左寶貴 (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將領,官至總兵、提督。甲午戰爭中,率部東援朝鮮,守平壤玄武門,登城督戰,雖受槍傷,猶裹創指揮,中炮陣亡。與丁汝昌、鄧世昌並稱甲午三英。 宗聖——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一說山東嘉祥縣人)。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秦朝猛將——蒙恬 (?—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初任獄官,後為將。秦統一六國後,率兵北擊匈奴,並築長城,修直道。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西漢經學家——匡衡 生卒年不祥,字稚圭,東海丞(今蒼山縣)人。西漢大臣,官至丞相。家貧,當過僱工。少年勤學,「鑿壁偷光」的故事,成為家貧而苦讀的典故。能文學,善說《詩》。終成為經學家。

Ⅳ 臨沂的歷史文化名人

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名相,今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輔佐劉備建立了政權,出任丞相。被後世推為智慧與鞠躬盡瘁的忠君典型。

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今臨沂人。他精通書法,備精諸體,尤善楷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書風為歷代崇尚,世稱「書聖」。其作品《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書。

顏真卿

顏真卿,唐代書法家,今費縣人。其楷書端莊雄渾,世稱顏體,行草書尤其縱橫跌宕凝練有燎原之勢。

王祥

王祥,西晉人,民間流傳「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被後人推為孝的典範。

劉洪

劉洪,今蒙陰人,東漢天文學家。其首創了珠算,編制了我國第一部月球不均勻性的《乾象歷》。

荀子

荀子,戰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流傳於世。

左寶貴

左寶貴,清末名將,費縣地方(今平邑)人。甲午戰爭時,率部東援朝鮮,親自指揮作戰,中炮身亡。

曾子

曾子,春秋時期學者,今平邑人,孔子學生。以孝著稱,奉行忠恕,被後世成為「宗聖」。

蒙恬

蒙恬,秦朝名將,今蒙陰人。秦朝統一六國後,率兵北擊匈奴,築長城,修直道。

匡衡

匡衡,西漢名臣,今蒼山人。少年勤學,曾「鑿壁偷光」,成為歷史上家貧而苦學的典範。

Ⅵ 臨沂有哪些文化歷史古跡

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系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鍾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跡,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泉上屯遺址
泉上屯遺址位於河東區湯頭泉上屯村東,西南距臨沂城30餘公里。村西有湯河流過,西北倚湯山,是片依山傍水的河旁台地。遺址東西寬75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呈梭形土狀堆積。其東約1500米處有一南北向蜿蜒起伏的低山,群眾稱"長虹嶺",屬沂、沭斷裂帶小構造形成和丘陵,以侏羅紀、白堊紀的紫紅色砂岩為主,而遺址座落在沂、沭兩河之間的分水嶺上,由沖積形成。
就泉上屯遺址在中國考古學的地位看,應屬華北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系統,與黃河中、上游地區大荔沙苑、沁水下川、許昌靈井及河北黃驊等地的細石器文化處在大致同一發展水平上。就山東地區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時代屈指可數的重要遺址。它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空白,銜接了新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缺環,從而使山東史前序列的建立變為現實,解決了建國以來,30多年間山東史前考古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讓考古工作者們初步認識了這種新的遺存面貌與形成。
泉上屯遺址在當時是山東省各地除臨沂以外均未發現的文化遺存。1992年6月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政府樹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現屹立在泉上屯村東。
青峰嶺遺址
青峰嶺遺址是一處以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發現引起了中外考石學界的矚目,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及魯南古代發展史有重大貢獻。
遺址位於河東重溝鎮王、鄭田莊村北,東南靠劉田莊,北為養馬庄,向東700多米有一條沭河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遺址為紅砂土沖積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東。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約57.5萬平方米。遺址於1982年12月發現,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峰嶺遺址是山東地區繼鳳凰嶺遺址發現之後的第二處大型中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發現文化遺跡、遺物較多,且保存較好的一處遺址。就其遺址保護意義來講,有助於中石器時代社會形態的研究、 人類進化史的部究、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古氣候與植被環境變遷的研究。
青峰嶺與鳳凰嶺等遺址的發現,因其所處的考古學年代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行將結束、新石器時代期文化即將萌出的過渡階段時間,稱為"中石器時代"。按照考古學的命名原則,青峰嶺遺址應歸屬於此前發現的鳳凰嶺文化。這一次的發現,填補了20世紀80年代以前山東地區中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
大范庄遺址
大范庄遺址位於臨沂市河東區相公鎮大范庄西0.5公里處,嵐濟公路側。遺址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40米,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饅頭狀土丘。土丘上層多周、漢時代遺存,已數遭破壞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發現器物,報告上級部門,隨後原臨沂縣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到此發掘,因"文化大革命"開始,發掘工作被迫暫停,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鏟、鐲、鏃、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鏃、獐牙、獸牙等。最多的器物為陶器,計725件,主要有夾砂陶、泥質黑陶、夾砂白陶、夾砂紅陶。器形大多數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鏤孔杯。高柄鏤孔杯有30件,胎壁極薄,近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它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Ⅶ 臨沂歷史名稱

臨沂地區在山東省中南部。
1967年4月9日成立臨沂地區革命委員會,這是臨沂地區的由來。
1978年7月,臨沂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臨沂地區行政公署,行署駐臨沂城。
1994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

Ⅷ 臨沂站的歷史沿革

臨沂站興建於1985年。
2014年8月30日上午,山東省臨沂市羅庄區火車站片區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工作動員大會召開。
今年6月10日上午,臨沂市規劃委員會2015年第二次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沂蒙路下穿兗石鐵路立交橋和臨沂站客運設施改造工程等規劃方案。
2015年10月22日,臨沂火車站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在琅琊新聞網發布沂蒙路下穿兗石鐵路立交橋工程建設的第二次環評公示本文來源於琅琊網項目路線全長1236m,由臨沂火車站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路線起於金源路北側約100m,向南途經金源路、陶然路、兗石鐵路以及規劃的軍民路,終點為清河北路,該項目下穿陶然路和兗石鐵路。雙向6車道~雙向8車道,主機動車車道設計速度為60km/h,匝道機動車道設計速度為40km/h。立交橋主橋為四孔鋼筋混凝土框架,主橋以外接鋼筋混凝土框架箱體過道、下穿陶然路框架橋、U型框架封閉引道及擋土牆。估算總投資為49168.79萬元。

Ⅸ 臨沂沂河有多少年歷史了

沂河(Yi River),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較大的河流,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是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自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北流過沂源縣城後折向南,經沂水、沂南、臨沂、蒙陰、平邑和郯城等縣市,至江蘇省邳州市吳樓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進入黃海。沂河在臨沂以上主要為山丘區,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多由西側匯入,呈不對稱的樹枝狀,水流急,洪峰高,暴漲暴落;臨沂以下,進入平原,河道寬淺,主要靠築堤排洪[1]

沂河源出沂源田莊水庫,流經淄博沂源、臨沂沂水、臨沂沂南、臨沂市區、臨沂蘭陵、臨沂郯城,至江蘇省邳州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574公里,流域面積17325平方公里,集水面積4892平方公里,河面最寬達1540米;被臨沂人民譽為「母親河」。
沂河流域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跡薈萃。沿岸有沂源猿人遺址、織女洞、並寨漢畫像墓、陽都故城、禹國故城、金雀山、銀雀山漢墓群、郯國故城等文化古跡。

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入海後,沂水成為黃河支流。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開河運河航道成,沂水又為新開運河所截,不得入黃河 ,因而改道南流,匯入駱馬湖。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保運河河道和宿遷城 ,開攔馬河(後名六塘河),引駱馬湖水東注黃海。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東至灌河口入海。以後雖多次治理,直至建國後1951年開挖新沂河, 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勢

熱點內容
我的師德師風觀 發布:2025-07-20 04:56:00 瀏覽:677
江蘇教師與13歲 發布:2025-07-20 02:03:48 瀏覽:935
軍魂老師 發布:2025-07-20 00:40:21 瀏覽:665
雪教學實錄 發布:2025-07-19 23:16:59 瀏覽:929
2017安徽中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發布:2025-07-19 22:04:16 瀏覽:737
蘋果平板哪個好 發布:2025-07-19 21:30:33 瀏覽:339
少兒美術分班名稱 發布:2025-07-19 19:44:27 瀏覽:870
2016應用統計暑期學校 發布:2025-07-19 18:49:42 瀏覽:80
小學教師調動申請 發布:2025-07-19 18:28:09 瀏覽:737
安徽是哪個省 發布:2025-07-19 16:10:52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