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
⑴ 「歷史」這一名詞最早由哪位中國人提出的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
但是有時間記載的,近代意義上的歷史其實是由日本人翻譯而成。
⑵ 「歷史」一詞是怎麼來的
「歷史」一詞是怎麼來的?
在古代,歷史只稱「史」,但「史」的范圍比現在廣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疇之外,還有天文、地理、人事、災禍等。古代記載史的人稱史官,他們就是負責記載如前所述內容的。古往今來,對歷史一詞,說法很多。現代漢語中的「歷史」一詞,學術界很多人認為,是清朝末年從日語中引進的,並不是出自中國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簡煉,一般都用單字表述,很少用雙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詞以單字為多,古代漢語中很難見到「歷史」一詞。《辭源》是古今漢語大型權威工具書,但裡面也沒有「歷史」這個辭條,其「引進」的身份應該不會有假。但是且慢,就編者所知,「歷史」一詞在中國古籍中有多處出現,並且含義與現在這個詞彙幾乎等同。
在先秦時期,一般情況下,史書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時期中國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有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之語:「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么說來,早在2500多年前,楚國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聞名於朝野,遺憾的是《左傳》上對這四部上古名著的內容與形式都沒有具體說明。傳說是由孔子所撰《尚書序》中說的:「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由古代記載而論,廣義的「史」其實就是人類一切活動的記錄,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墳」、「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國最早史書之名稱。隨後,記事的「史」一般被稱之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國上古三代的歷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影響深遠,隨後才有《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吳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為史書之名;至漢代時,司馬遷撰《史記》,班固撰《漢書》,這兩部書都可以用史書冠名;後又有稱史書為歷者,如《吳歷》、《晉歷》等。在一段時間內,記、書、志等幾個名字都曾並用過,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而正史中除《史記》外,以「史」為名的,則是唐代初年寫成的《南史》、《北史》。將歷和史合為一詞而曰「歷史」,最初是韋昭撰寫的《吳書》,書中有「(趙)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齊書》之《武十七王傳·子響傳》中,亦有「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為美,歷史不以雲非」之語。然較之於「史」字之現身頻頻,「歷史」一詞就少之又少,很難風其蹤跡於典籍之中。到明代萬曆年間,袁了凡作《歷史綱鑒補》,將「歷史」一詞作書名,產生很大影響。大約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書,如獲至寶,帶回東瀛,翻刻該書,廣為流傳。到日本更新學制,教育機構選用「歷史」一詞作為科目名稱,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國學界先驅於學術名類方面多受日人影響,如皮錫瑞、章炳麟、夏曾佑諸史學前輩著書立論、傳布新知,凡涉及史學時,都喜歡用「歷史」這一詞,國人受其影響,「歷史」一詞才為大家所熟悉。其實「歷史」就是「歷代之史」,與「史」字之泛指於含義上完全可以等同並用;綜上所述,「史學」與「歷史學」比較,實際上是一回事。此詞產生,可比日本早了幾千年。中國古籍汗牛充棟,不可勝數,且種類繁多,名目豐富。中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歷史」一詞不可能是「引進」於倭冠外邦而來的。
⑶ 介紹一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
三國兩晉十復六國南北朝,制是中國歷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 大一統(西晉)而餘下 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 隋朝滅 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
可分為 三國時期(曹魏、 蜀漢與東 吳並立)、 西晉時期、 東晉時期、 十六國時期、 南北朝時期( 南朝與 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
另外位於中國南部,全部建都在 建康(孫吳時為 建業,即今天的 南京)的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 六朝。
⑷ 一( )歷史
一段歷史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⑸ 說文解字對歷史一詞的解釋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到「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史,記事者也」意味著記載歷史,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從又持中,中,正也」表明要客觀公正。
由此可見,撰史者應該客觀記載歷史事實。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
(5)歷史一擴展閱讀
近義詞
1、汗青
讀音:hàn qīng。
解釋:古代用來記事的竹簡,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時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樣,所以古人稱竹簡為汗青。後用來泛指書籍史冊。
引證: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譯: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2、史冊
讀音:shǐ cè。
解釋:指記錄歷史人物的過去的書。
引證:郭小川《憶延安》:「是什麼,在史冊上金光閃閃?」
3、史籍
讀音:shǐ jí。
解釋:歷史典籍,史書。
引證:瞿秋白《<餓鄉紀程>跋》:「幾世紀幾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剎那間已現重重的噩夢。」
4、史乘
讀音:shǐ shèng。
解釋:正史,在史書上有記載的,是歷史上確有其事的真實歷史事件。
引證: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翻譯:晉國的《乘》、楚國的《檮杌》、魯國的《春秋》,這三本官方史書都是記載齊桓公、晉文公時的事情,都屬於歷史。
⑹ 中國歷史一共是多少年
從元謀人算起,那可遠了,而且不精確,元謀人生存在距今約170萬年前,但那不算是中國歷史,只說生存在我國。因為當時不存在中國,中國是一個國家。
中國這種說法 我認為應該從夏朝開始算起。因為夏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不再只是部落聯盟(如炎帝黃帝的聯盟,蚩尤聯盟,炎黃聯盟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即距今已有5000年,並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文明,而我們自稱炎黃子孫,所以五千年的歷史便從這來的,我們一般還是採用這種說法的)。但是夏朝的也沒有準確的紀念,只說夏朝大約是在公元前21世紀,距今4000年。
至於兩千年的,那估計是受西方基督教的耶穌影響了。畢竟耶穌死的時候,王莽正想著篡位。這種說法比較不尊重歷史,至少不尊重中國歷史,不以之為信。
本人意見贊同5000年,毛澤東贊同本人觀點,有詩為證,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祭黃帝文》
⑺ 打開搜索歷史一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漢族。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則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連結河朔之謀的締造者。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
收復襄陽府等六郡之戰、
洞庭湖之戰、郾城大捷、
潁昌府大決戰、朱仙鎮大捷、
連結河朔之謀、三援淮西、
加兵宛葉、長驅伊洛、
《出師表》、《滿江紅》、《小重山》、《五嶽祠盟記》
⑻ 來不及說我愛你,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歷史一樣嗎
在歷史上,背景是袁世凱死後的軍閥混戰時期。
不過在電視劇里,軍閥的名字全改了,是虛構的。
但是電視劇的主題故事是有借鑒的。
主要是借鑒了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故事。
張學良部分是張學良和趙一荻趙四小姐的故事。你去網路上搜一下,相似度很高。
我給你說幾個:
1.靜婉她爸在報上登和她斷絕父女關系。趙四她爸也是。
2.張學良的爸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秘不發喪,張突破重重阻礙回來接下父親的遺業。四少也是這樣。
3.張學良後來抗日,甘願受蔣介石領導。四少後來也在靜婉的勸諫下抗日。
4.靜婉後來被四少金屋藏嬌藏在督軍府邊上的小樓里。趙四也沒有住進大帥府,她住在大帥府邊上的紅樓里。現在還在,叫趙四小姐樓。
蔣介石部分稍微有一點。是他和陳潔如的。就不做介紹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很高興你也喜歡這部劇~
⑼ 中國歷史一共有幾次統一
從夏開始,至今大約四千一百多年。讓我們先來宏觀的看看在這漫長的四個千年中中國的統一與分裂的線條:
夏, 16王,大約500年,聯邦制的統一國體。
商, 17代31王,大約600年左右,聯邦制統一國體。
西周,13王,257年,聯邦制統一國體。
以上三代是中國第一種統一的國家形式。說她是聯邦制,主要是諸侯國的軍政自治權比較獨立。也不是西方的鬆散聯邦制。遠古國家性質是一個專門問題,不想在這里拉扯過多。
東周,即春秋時代,25王,100餘諸侯國,大約300餘年。
戰國,7大戰國,30餘小諸侯國,大約250年左右。
以上兩段是中國文明發展的大黃金時代,是中國創立新型統一國家的過渡時期,而不是通常意義的分裂時期。
秦帝國,兩任皇帝,15年,統一帝國。 楚漢相爭,5年內亂(分裂)。
西漢, 15帝,215年,統一時期。
新, 1帝,15年,統一時期(後期三年內亂)。
東漢, 14帝,196年,統一時期(初期8年內外戰爭,後期24年內亂)。
三國, 60年,分裂時期。
西晉, 4帝,52年,統一時期(後期15年內亂)。
東晉南北朝,12帝,264年,大分裂時期。
隋, 5帝,39年,統一時期(後期3年內亂)。
唐, 25帝,276年,統一時期(中間及後期內亂大約30年)。
五代十國,52年,大分裂時期。
北宋, 9帝,163年,統一時期。
南宋, 10帝,157年,大分裂時期。
元, 13君,88年,大分裂內亂時期。
明, 19帝,294年,統一時期。
清, 10帝,296年,統一時期。
1840年後的160年,只算共和國50年基本統一,其餘110年全部記為內亂、 外侮、分裂時期。
根據以上粗線條,中國前兩個千年基本統一,後兩個千年(秦帝國之後)中,統一時期為1215年,分裂內亂時期為785年(加上統一時期的中後期內亂, 大約800多年)。
從總的方面說,中國民族的統一占據了主流,分裂內亂終歸統一。一個基本規律是,強盛的中國全部是統一時期,積貧積弱的中國全部是分裂內亂時期。世界上沒有一個大民族象中國這樣歷經如此多的分裂內亂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終回歸統一潮流!分裂勢力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成功過一次,中國的國土沒有因為分裂內亂而永遠丟失那怕一寸!不能不說,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跡。 中國民族智慧中最為眩目的明珠就是統一意識。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將統一意識化做如此恆久的民族精神。
⑽ 歷史1,2 3 4
1.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 類」。 2.創建太學;漢武帝 3.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她將應舉的人,集中到洛陽宮殿,親自出題面試,這是殿試的開始。她還讓各州每年選送武義好的人,進行騎射等項考試,稱為武舉。 4.教育是立國之本.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