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小報
『壹』 求化學小報的文字素材
一次污染物
又稱「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間接排入環境的污染物。如排入潔凈大氣和水體內的化學毒物、病毒等。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
二次污染物
也稱「次生污染物」。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通常稱「一次污染物」)在環境中演化而成的新污染物。往往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更為嚴重。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水蒸氣相遇而生成的硫酸霧,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強十倍;發生光化學煙霧時,所產生的臭氧、甲醛和丙烯醛等二次污染物,對動植物和建築材料有較大的危害。
空氣污染
[air pollution] 室外大氣中大量存在諸如塵埃、煙霧、煤氣、迷霧、氣味、煙氣或蒸汽等一種或多種沾污物,其特性及持續時間足以損害人類的健康或動植物的生活。
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空氣中某些物質的含量超過正常含量時,形成危害動、植物,影響其生存的現象。大氣中C0、NH3、SO2、H2S、Cl2、03和N02等物質的正常含量均在百萬分之一以下,對動、植物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但19世紀以來,由於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上述物質大量排入大氣,使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影響到動、植物生命活動乃至人體健康。 污染物的來源 有的來自自然界(如火山噴出的煙灰),有的來自人類活動,其中工業、交通運輸產生的廢氣是主要的污染源。可轉變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放射性污染
由放射性物質造成的環境污染現象的是主要污染物是核工業企業的排放物,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及自然界宇宙射線、放射性礦藏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可通過食物鏈或直接對人體造成危害。
重金屬污染
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製品等人為因素所致。如日本的水俁病和痛痛病分別由汞污染和鎘污染所引起。其危害程度取決於重金屬在環境、食品和生物體中存在的濃度和化學形態。
排氣污染
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引起的空氣污染。主要有害氣體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二氧化硫等。能引起光化學煙霧等。因汽油品種、汽車載重量、發動機性能、道路狀況、氣象條件等因素,其數量和種類不同。由於汽車的排氣高度處於人的呼吸帶,故排氣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
射頻污染
射頻電磁輻射(發射頻率為3千赫至3×10
『貳』 化學小報的內容寫些什麼好啊 ( 初三 )急!!
1.化學家的故事
近代化學史上著名的有機結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1829年9月7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中學時代的他已才華初露,能夠流利地使用法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和英語。 他在研究苯的化學結構時,碰到了一個難題——苯的空間結構。正當他百思不解的時候,他從夢境當中得到啟迪,把苯的六個碳原子首尾相連,組成一個環狀結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苯環的空間結構,奠定了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的基礎,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他在夢境中發現苯環的結構並不是巧合,而是由於大量的,深入的對笨結構的研究以至於在潛意識里,對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2.生活中的化學
給大樹塗白不僅是為了美觀,更為的是殺蟲滅菌,保溫防凍。必需要用真材實料的大樹專用塗白劑,或者使用園林技術人員配製的塗白合劑{石硫塗白合劑和硫酸銅石灰合劑}。方能起到預期效果。有時人們為了降低成本,敷衍了事,竟直接將石灰漿塗上為止。這其實達不到預期效果,石灰漿的粘著性很差,經風吹雨淋,熱脹冷縮,往往很快結殼脫落。既影響景觀效果,又減弱其防病蟲害和保溫的功效,使前期的工作投資大打折扣。
樹干塗白對樹木安全越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 塗白劑具有殺蟲,殺菌的作用,可以殺死寄生在樹幹上的一些越冬真菌, 細菌和害蟲。刷上塗白劑,會使害蟲脫水而死。冬季樹上有些害蟲要鑽到地底下過冬,塗白合劑能阻止蟲子下樹,冬天蟲子就會被凍死。來年春天 , 地下冬眠後的蟲子也不能再上樹為害了。
第二,冬天,晝夜溫差大,樹干多為深顏色,白天易吸收熱量,樹干溫度上升很快,夜色溫度降低。冷熱交替使樹干容易凍裂,尤其是大樹,樹干粗顏色深,而且組織韌性又比較差,更容易裂開,塗上白色的合劑後能夠反射掉40%-—70%的陽光,避免樹乾的溫度局部增高,故而有效預防日灼危害,還可以延遲芽的萌動期。
3.抄兩個化學題目
4.空白的地方寫幾個化學方程式
『叄』 衛生小報資料
牛津大學生理實驗室研究人員近日警告:正處於發育期的孩子吃過多的垃圾食品,大腦很有可能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傷。他們擔心,這些油炸處理過的食物不但會影響孩子們的肌體發育,而且會對他們的腦力意識成長帶來不利後果。
一些商家為了延長食物的保鮮期,會在垃圾食品的烹制過程中使用相對廉價的植物油,而不是動物油,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轉脂肪酸對兒童大腦毫無益處。大多數青少年都喜歡吃油炸食品,很多孩子每天吸收的熱量中有40%都來自此類垃圾食品。專家建議,每天男性攝入的轉脂肪酸數量應不高於5.6克,而女性則為4.4克。如果多年之內每天都吃1克轉脂肪酸的話,人體患心臟病的幾率就會大增。
科學家們對轉脂肪酸在大腦結構以及神經細胞的功能發育過程中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研究負責人說:「轉脂肪酸會被大腦吸收,它們會妨礙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輸。說句通俗的話,就是它們會使大腦變的越來越肥胖,然後無法正常運行。」
此外,曾有多項研究發現高熱量食品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認知和記憶能力。為此,研究人員建議說,父母們應該盡量少讓自己的孩子吃含氫化脂肪酸的食物,最好不要吃油炸食品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醫學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定義
環境保護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葯殺蟲劑滴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中國政府也參加了這個會議。
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葯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並設立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群眾舉報環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保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 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 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二、植被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 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 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 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十大環禍患威脅人類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化肥和農葯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將被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綠色 · 環保 · 消費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與一些天然食品,保健食品不同,是以環保、安全、營養為首要概念首先,產品或產品的原料產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態環境標准;二是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三是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准。
從1989年農業部農墾司提出的「無公害食品」開始,我國的綠色食品管理和開發生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國30多個省(市,區)成立了綠色食品辦公室,建立了9個食品和環境監測機構,初步形成了全國性的食品管理和監測網。迄今為止,全國已有450家企業開發了820多種綠色食品標致產品。
綠色貿易
隨著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生活質量的提高,綠色消費蔚然興起。據調查,目前綠色消費總量已達2500億美元,未來10年,國際綠色貿易將以12-15%的速度增長。47%的歐洲人更喜歡購買綠色食品,其中67%的荷蘭人,80%的德國人在購買時考慮環保因素。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競爭不僅是產品的性能,服務品質,促銷手段方面的競爭,也是環境保護的競爭。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應用環境標准阻止「超標」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環境標准已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管理
綠色管理是把環保的觀念融於經營管理之中。原料和生產工藝過程的選擇都要符合環境標准,廢物的回收利用也是其追求的目標。富士公司廢舊膠片的循環利用率已達100%;東芝、尼桑、日本電力公司則共同出資2500萬美元建立環境基金。綠色管理的推行,在增加了企業的必要環保投入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貿易效益。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 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 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傳染病的防治:
傳染病傳染有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只有形成傳染鏈,傳染病才會流行。
傳染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切斷傳染鏈。
針對傳染源,要早期發現病人,早隔離治療。查治帶菌者。
針對傳播途徑,提高生活水平、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同的傳染病傳播途徑不一,腸道病要注意飲食、水衛生,防病從口入。呼吸道注意空氣中飛沫傳染,流行季節不去公共場所,出門帶口罩。蟲媒性的消滅蚊子、蒼蠅、蟑螂等。
針對易感者,做好預防注射各類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做好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衛生知識。
心理衛生:
講究衛生,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這已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可是,怎樣才算講究衛生?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講衛生就想到注意公共衛生,講究個人衛生,加強體育鍛煉,攝取適量的營養,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等等,這些無疑都是重要的。但是,這樣做只能預防顯微鏡下看到的微生物對人體的侵襲,只能把筋骨肌肉鍛煉得更有力量,還不能確保人們的健康。這時因為,人生在世,難免遭受種種矛盾與挫折,因而社會、心理因素也同樣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個人身強力壯,卻理智欠佳,人格異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說他「健康」?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的定義修改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說,人要做到健康,必須體魄健全,身心健康,這種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怎樣做才能達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我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們因注重身體的健康,故研究生理衛生;我們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發展,則必須注重心理衛生」。由此看來,心理衛生乃是達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二、心理衛生要達到的標准
心理衛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有沒有個標准?對這個復雜的問題心理學工作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還沒有個為大家公認的理想標准。為了使心理衛生有個大致的遵循,下面將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期羅(Maslow)和邁特爾曼(Mittelman)幾經修訂的十項標准列出,僅供參考。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
3. 生活目標、理想切合實際;
4. 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5. 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
9. 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按照上述十條標准一一嚴格對照,可以說很難找到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因此,我們只能說,講究心理衛生的人就接近上述標准,不注意心理衛生的人就遠離上述標准。遠離上述標准,不僅人格異常,而且容易罹患種種心因性疾病。所以,為了心理健康,人人應當注意講究心理衛生。
三、心理衛生工作的范圍
人人都要講究心理衛生,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要講究心理衛生;人不僅要自覺主動地講究個人的心理衛生,還要照顧老人和兒童的心理衛生。所以,心理衛生的范圍很廣,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心理衛生的范圍還會擴大。如果從當前國內外心理衛生工作的狀況來看,心理衛生工作的范圍可概括為如下四大方面:第一,從優生學的角度指導婚姻、配偶、受孕等過程,提高個體的心理衛生素質;第二,研究各年齡階段(如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衛生特點與規律,指導各年齡階段的人們搞好心理衛生;第三,研究各社會群體中的心理衛生問題,使人們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業余團體中能良好的適應環境,搞好人際關系,以便心情舒暢地工作、學習與生活;第四,研究個體主動積極講究心理衛生的機制與措施,指導人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緒調節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為與性格特徵,掌握一至幾種身心放鬆技術,以便隨時調節身心平衡,講究心理衛生。
通過有益的教育和訓練,以及醫療預防措施,在人的一生中的各個年齡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培養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靈活的適應能力,使心理活動的功能狀態達到較高的健康水平,這一系列的工作屬於心理衛生工作的范疇,稱為心理衛生,也就是心理保健。
心理衛生包括一切旨在改進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如使人們能處於按自已身心潛能進行活動的身心健康水平,減輕充滿著沖突的世界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心理)壓力,對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進行預防和促使其康復
『肆』 幫忙想個化學小報主題
.化學家的故事
近代化學史上著名的有機結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凱庫勒,1829年9月7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中學時代的他已才華初露,能夠流利地使用法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和英語。 他在研究苯的化學結構時,碰到了一個難題——苯的空間結構。正當他百思不解的時候,他從夢境當中得到啟迪,把苯的六個碳原子首尾相連,組成一個環狀結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苯環的空間結構,奠定了有機化學與生物化學的基礎,成為人類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他在夢境中發現苯環的結構並不是巧合,而是由於大量的,深入的對笨結構的研究以至於在潛意識里,對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2.生活中的化學
給大樹塗白不僅是為了美觀,更為的是殺蟲滅菌,保溫防凍。必需要用真材實料的大樹專用塗白劑,或者使用園林技術人員配製的塗白合劑{石硫塗白合劑和硫酸銅石灰合劑}。方能起到預期效果。有時人們為了降低成本,敷衍了事,竟直接將石灰漿塗上為止。這其實達不到預期效果,石灰漿的粘著性很差,經風吹雨淋,熱脹冷縮,往往很快結殼脫落。既影響景觀效果,又減弱其防病蟲害和保溫的功效,使前期的工作投資大打折扣。
樹干塗白對樹木安全越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 塗白劑具有殺蟲,殺菌的作用,可以殺死寄生在樹幹上的一些越冬真菌, 細菌和害蟲。刷上塗白劑,會使害蟲脫水而死。冬季樹上有些害蟲要鑽到地底下過冬,塗白合劑能阻止蟲子下樹,冬天蟲子就會被凍死。來年春天 , 地下冬眠後的蟲子也不能再上樹為害了。
第二,冬天,晝夜溫差大,樹干多為深顏色,白天易吸收熱量,樹干溫度上升很快,夜色溫度降低。冷熱交替使樹干容易凍裂,尤其是大樹,樹干粗顏色深,而且組織韌性又比較差,更容易裂開,塗上白色的合劑後能夠反射掉40%-—70%的陽光,避免樹乾的溫度局部增高,故而有效預防日灼危害,還可以延遲芽的萌動期。
3.抄兩個化學題目
4.空白的地方寫幾個化學方程式
『伍』 科學小報,主題「科學探究」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於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裡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於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於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葯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葯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於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鹼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鹼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並把物質分為酸、鹼、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澱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後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於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後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製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於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後,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於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鹼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製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並用於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於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於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並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製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於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於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並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並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並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後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陸』 求初中化學小報 8K大小 WORD文檔
如果是你要出個化學手抄報,可以把書上的化學方程式列一個版面整理出來,也可以把課外參考書上的化學家的小故事抄上去,為了讓同學們看的開心,還可以放點笑話謎語,最好是與化學有關的。化學手抄報的意義在於總結和整理學過的知識,還能與同學們分享學習過程中發現的樂趣。
『柒』 生物手抄小報製作
[編輯本段]生物學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及其與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
[編輯本段]生物的定義
通常,你可以不太費勁地區分出什麼物體是生物,而什麼物體不是生物,可是真正讓你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什麼是生物時,事情就不再那麼簡單了。事實上,要給生物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是極其困難的,之前人類一直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廣義上的生物: 生物是一切具有新陳代謝的物體。例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甚至細胞,一片綠葉,一段枝條,活的心臟,生殖細胞等等。註:新陳代謝是指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1,凡遺傳物質相同的生物(忽略生物間的微小差異)視為同一類(種)。例如人的細胞,心臟,受精卵,人視為同一類生物。 2,生殖細胞視為母本那一類(種)。例如,馬的精子與馬同類,驢的卵子與同類。馬的精子和驢的卵子結合生成的受精卵與騾子同類。
狹義上的生物:是指傳統意義的(獨立,自主)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英文:Biology
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它是農學、林學、醫學和環境科學的基礎。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對人類來說,生物太重要了!人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生物。
[編輯本段]生物的基本特徵
1.生物中除了病毒其餘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生物都能對外界事物的刺激做出反應——應激性。
4.生物都能生長、生殖和發育。
5.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
6.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境。
[編輯本段]生物的起源及進化
生命起源是當代的重大科學課題,然而卻又是至今依舊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學問題。關於生命的起源,歷史上曾經有過種種假說:如「神創說」(認為生命是由上帝或神創造的)、「自然發生說」(認為生命,尤其是簡單生命是由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等。這些假說多出於臆測,已被人們所否定。從近年召開的國際生命起源學術會議提出的研究論文看,當代關於生命起源的假說可歸結為兩大類:一是「化學進化說」,一是「宇宙胚種說」。細胞的全能性不是動物細胞培養的基礎,細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細胞培養的理論基礎。而動物細胞培養的理論基礎是細胞增殖。
化學進化說主張,生命起源於原始地球條件下從無機到有機,由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化學進化過程。宇宙胚種說則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只是後來才在地球讓發展了起來。
化學進化說
核酸和蛋白質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起源關鍵就在於這些生命物質的起源,即在沒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由於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質通過化學作用,產生出多種有機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源問題首先是原始有機物的起源與早期演化。化學進化的作用是造就一類化學材料,這些化學材料構成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結構單元」,核酸和蛋白質等生命物質就來自這結「結構單元」的組合。 1922年,生物化學家奧巴林第一個提出了一種可以驗證的假說,認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無機物,在來自閃電,太陽光的能量的作用下,變成了第一批有機分子。時隔31年之後的1953年,美國化學家米勒首次實驗證了奧巴林的這一假說。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氣成分,用氫、甲烷、氨和水蒸氣等,通過加熱和火花放電,合成了有機分子氨基酸。繼米勒之後,許多通過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又合成出了其他組成生命體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脫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質等。1965年和1981年,我國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是由無生命到有生命的轉折點。上述兩種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開始了通過人工合成生命物質去研究生命起源的新時代。一般說來,生命的化學進化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從有機小分子形成有機大分子;從有機大分子組成能自我維持穩定和發展的多分子體系;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宇宙胚種說
過去和現在,已經提出了許多屬於宇宙胚種說的假說,如在1993年7月的第十次生命起源國際會議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學反應並導致生命產生的有機物,毫無穎問是與地球碰撞的彗星帶來的」,還有人推斷,是同地球碰撞在其中一顆彗星帶著一個「生命的胚胎」,穿過宇宙,將其留在了剛剛誕生的地球之上,從而有了地球生命。幾年前一位空間物理學家和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釋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來自40億年前墜入海洋的一顆或數顆彗星,他們也認為是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誕生需要的原材料(他們將之謂「類生命生物」).。盡管有科學家對此類假說持強烈的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彗星是帶來了某些物質,但它們不是決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在地球上已經存在 」)。盡管諸如此類的觀點仍是一些尚需進一步證明的問題,但通過對隕石、彗星、星際塵雲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機分子的探索與研究。了解那些有機分子形成與發展的規律,並將其與地球上的有機分子進行比較,都將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
基因理論學說
基因來自父母,幾乎一生不變,但由於基因的缺陷,對一些人來說天生就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也就是說人體內一些基因型的存在會增加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這種基因就叫疾病易感基因。
只要知道了人體內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就可以推斷出人們容易患上哪一方面的疾病。然而,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呢?這就需要進行基因的檢測。
基因檢測是如何進行的呢?用專用采樣棒從被測者的口腔黏膜上刮取脫落細胞,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科研人員就可以從這些脫落細胞中得到被測者的DNA樣本,對這些樣本進行DNA測序和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檢測,就會清楚的知道被測者的基因排序和其他人有哪些不同,經過與已經發現的諸多種類疾病的基因樣本進行比對,就可以找到被測者的DNA中存在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
基因檢測不等於醫學上的醫學疾病診斷,基因檢測結果能告訴你有多高的風險患上某種疾病,但並不是說您已經患上某種疾病,或者說將來一定會患上這種疾病。
通過基因檢測,可向人們提供個性化健康指導服務、個性化用葯指導服務和個性化體檢指導服務。就可以在疾病發生之前的幾年、甚至幾十年進行准確的預防,而不是盲目的保健;人們可以通過調整膳食營養、改變生活方式、增加體檢頻度、接受早期診治等多種方法,有效地規避疾病發生的環境因素。
基因檢測不僅能提前告訴我們有多高的患病風險,而且還可能明確地指導我們正確地用葯,避免葯物對我們的傷害。將會改變傳統被動醫療中的亂用葯、無效用葯和有害用葯以及盲目保健的局面。
研究生命起源的意義
研究生命起源是要弄清幾十億年生命誕生的歷史,然而其意義遠不止追根溯源,還在於可以了解生命與環境,整體與部分、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個體發育與系統發育以主物質和能量與信息之間的辯讓關系,可以進一步闡明遺傳變異,生長分化、復制繁殖、新陳代謝、運動感應和調節控制等生命活動的機制,從而認識和闡明生命的本質,以實現人類控制和改造生命的目標。
[編輯本段]生物的特徵
1、有共同的物質和結構基礎
2、有新陳代謝現象
3、有應激性(如植物的向地性、向光性等)
4、有生長,發育,生殖的現象
5、有遺傳變異的特徵
6、能夠適應一定環境和改變環境
7、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8、生物能進行呼吸
9、能夠排除體內廢氣物質
[編輯本段]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表現的是千千萬萬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全世界半數以上的物種(約500萬種),因此,那裡的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
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如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許多野生動植物還是珍貴的葯材,為治療疑難病症提供了可能。
隨著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這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如今,人類都在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之付諸行動。
[編輯本段]生物的化學成分
一切生命活動與細胞的化學成分密切相關。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類和核酸。原生質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細胞壁不是原生質。
構成細胞的大量元素是C、H、O、N、P、S、k、Ca、Mg等,這些元素有些是細胞的組成物質,有些則是維持細胞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例如:C、H、O和N都是構成生命物質的必需元素,它們均是構成蛋白質的必要成分。蛋白質則是原生質的主要構成成分,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P和S也是細胞生命物質的重要組成成分。核酸和磷脂這些重要化合物均含有P,P還參與細胞的能量代謝。
細胞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構成細胞的各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一般指含碳氫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就叫有機物。各種物質在活細胞中的含量從少到多的正常排序是:核酸、無機鹽、蛋白質、水
生物的螺旋結構
在生物界,螺旋結構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形態之一,無論是宏觀的動物、植物界,還是微觀的微生物;無論是染色體,還是生物大分子如DNA和蛋白質分子,都有螺旋形結構
[編輯本段]生物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原核細胞—— 一類沒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其DNA不與蛋白質結合,沒有膜包裹。幾乎沒有細胞器。一般以無絲分裂方式增殖。主要有:細菌、藍藻、放線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
真核細胞—— 一類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其DNA與蛋白質結合,有膜包裹。有多種特定功能的細胞器。細胞增殖的方式除了無絲分裂方式外,還有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
第三類生物——海底生物,其基因2/3是與我們見到的生物不同的。
細胞的顯微結構:光鏡下就能看到的結構,例如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細胞的超微結構:電鏡下看到的細胞結構。內質網、高爾基復合體、溶酶體、過氧化物體、細胞核外膜等。它們有共同的起源,功能上相互聯系,並可彼此轉化。
『捌』 如何保護礦產資源的科學小報。(要有文字資料,有圖片更好)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近年來,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採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社會環境意識明顯提高,部分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但也要看到,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任務仍然比較艱巨。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在鞏固原有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成果的基礎上,依靠科技進步,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努力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源緊缺、環境承載力較弱,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克服能源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義重大。我們一定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節約能源資源,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生態環境,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了進一步鞏固已經取得的重要成果,使經濟增長切實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我們要更加重視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發展質量,加快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更加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進一步強化公眾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進一步健全節約能源資源的體制機制和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法規體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科學技術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朝著縱深方向發展,為人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撐。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科學技術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助手。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提高我國有限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國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能源和資源領域的科技創新為突破發展瓶頸制約、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撐。在能源領域,石油勘探、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技術、節能減排應用技術,以及燃料電池、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取得重要進展,為調整能源結構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在交通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智能交通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引領了所在行業技術進步的潮流,對節約能源資源,改善氣候環境做出了貢獻。當前,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空調節電技術、綠色照明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流程工業能源綜合利用技術、重大機電產品節能降耗技術以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雨洪水收集和苦鹹水綜合利用技術、高效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產業鏈接技術等。根據現階段能源資源結構特點,特別是要在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和循環利用技術、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電網安全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等領域進一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支持一批節能、節水、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開發、推廣和產業化項目,重點實施燃煤工業鍋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建築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以及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重點節能工程。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和全社會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二要繼續加大節能減排攻堅力度,努力取得更大成效。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嚴格和提高能耗、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市場准入標准。採取切實措施,堅決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建立健全淘汰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強化激勵和約束機制,更加註重用法律手段促進節能減排,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工作,抓好重點企業節能和重點工程建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節能減排項目,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促使企業開展污染治理、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能力,適當提高排污費、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標准。完善和嚴格執行建築標准,大力推進牆體材料革新和建築節能。 1、礦物的含義
(1)礦物是地殼的均勻組分。
礦物是組成地殼岩石的最小單位,它們絕大多數是晶質體,均勻性是礦物晶體的基本特性,因此礦物是地殼的均勻組分。
(2)礦物是各種地質作用產物。
地殼中各種化學組分,在不同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結晶出不同的礦物,產生不同類型的礦物組合,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是由各種地質作用控制,礦物代表地質作用的結果,如偉晶岩漿礦物組合、金伯利岩漿礦物組合、矽卡岩礦物組合。人工合物礦物也是模擬地質條件因素形成。
(3)礦物具一定的化學成分、結晶構造。
無論產地、產狀、成因的改變,每一種礦物都具有一定化學成分及結晶構造及形態,如α-石英化學分子式:SiO2、晶系:三方晶系、結晶構造:空間群D43-P3121,結晶軸參數a0=4.913、c0=5.405?,Z=3。礦物成因不同使形態常會產生變化,α-石英形成三方偏方面體晶類,形成三方雙錐、菱面體、假六方雙錐等。
(4)礦物分單質、化合物二部分。
地球礦物共約2500種可分為單質、化合物二部分。單質系單種原子組成的自然元素礦物,如自然金、自然汞,也有多種原子組成的金屬互化物,如金汞齊、銀汞齊。化合物礦物種類很多,如硫化物、氧化物、硅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硫酸鹽等。
(5)礦物絕大部分為固體。
礦物絕大部分為固體,均系結晶物質,如α-石英、方解石、硬玉,也有液體,如水、自然汞(水銀)、石油
(6)穩定於一定的物理、化學環境。
氧化、還原環境改變礦物形成,如黃鐵礦形成於還原環境,在氧化環境下則變為褐鐵礦,礦物蝕變作用都導致礦物產生變化,如橄欖石的蛇紋石化、中長石的鈉黝簾石化、鉀長石的高嶺石化等。
(7)礦物具共生性。
自然界礦物不是孤立存在,都具有共生性如方鉛礦和閃鋅礦、雄黃和雌黃、石英和方解石、石英和電氣石、石英和綠泥石等。
2、岩石的含義
岩石是礦物的集合體,具不同的結構、構造,不同成因岩石形成於不同的地質環境,如岩漿作用形成岩漿岩,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岩,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岩石形成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產生新的岩石。
3、岩石結構、構造的含義
礦物之間的嵌布特徵稱為結構,如細晶半自形嵌鑲結構。礦物集合體之間的嵌布特徵稱為構造,如條帶狀構造。
4、組成地殼岩石的八大化學成分
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是組成地殼岩石的八大化學成分,其中氧佔47%,硅佔29.5%,八大化學成分佔地殼總質量99%以上。
5、地殼岩石有哪些種類?
地殼岩石分為三類: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
6、岩石礦物鑒定的目的是什麼?
岩石礦物鑒定是地質研究的組成部分,是宏觀與微觀研究的互補。為地質研究提供各種有關岩石、礦物測試參數,自身完成岩石礦物成因研究,賦存狀態變化規律,發現新礦物、新岩類。
7、岩石礦物鑒定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常規的採用各種類型的偏、反光顯微鏡,對岩石礦物的各種參數進行測定。深入研究採用如X衍射儀、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波譜-能譜儀、紅外光譜儀等,對偏、反光顯微鏡各種有疑問的參數進行校正,岩石礦物鑒定人員應深入野外採集第一手資料,岩石礦物鑒定重於微觀,但必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室內與野外相結合。
8、岩礦鑒定的有哪些內容?
岩礦鑒定中應包含如下內容:結構構造、礦物成分、重量百分含量、嵌布特徵、自形程度、粒度大小、渾圓程度,蝕變特徵、次生變化,生成順序、應力作用、重結晶作用。
9、礦物的七大晶系
(1)高級晶系
等軸晶系(立方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β=γ=90o(晶胞棱間夾角)。
(2)中級晶系
三方晶系(菱面體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e、No,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β=γ≠90°、60°、109°28′16″(晶胞棱間夾角)。
六方晶系(六方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e、No,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β=90°、γ=120°(晶胞棱間夾角)。
正方晶系(正方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e、No,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β=γ=90°(晶胞棱間夾角)。
(3)低級晶系
三斜晶系(三斜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g、Nm、Np,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β≠γ≠90°(晶胞棱間夾角)。
單斜晶系、(單斜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g、Nm、Np,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γ=90°β≠90°(晶胞棱間夾角)。
斜方晶系(斜方格子):結晶軸a≠b≠c,光學軸Ng、Nm、Np,晶胞常數ao≠bo≠co(晶胞棱長)、α=β=γ=90°(晶胞棱間夾角)。
10、礦物的顏色
(1)什麼是礦物顏色?
礦物對白光(波長393-759nm)中不同波長光波的吸收表現稱為礦物顏色,如硬玉呈現的綠色是對綠色波段不吸收所致。
(2)礦物顏色描述
礦物顏色描述可利用七色光譜(紅、橙、黃、綠、藍、青、紫)為依據,在基本色前冠以前綴,如淺綠、翠綠、黃綠,可以物比喻如金黃、乳白、桔紅,鐵黑。
(3)礦物顏色標准
幾種標准礦物顏色,如金黃-自然金、綠-孔雀石、血紅-辰砂、藍-藍銅礦、檸檬黃-雌黃。
(4)礦物顏色觀察
礦物顏色應在新鮮斷面上觀察,如斑銅礦新鮮斷面上呈古銅色,氧化面上呈藍紫色(錆色)。
外來物質影響礦物顏色,如含綠色電氣石發晶的無色水晶,似如綠色水晶。
(5)礦物顏色分自色、他色、假色
自色系礦物本色。由下列因素產生,色素離子(Ti、V、Cr、Mn、Fe、Co、Ni、Cu)、晶體構造以及礦物受到白光激發內部離子從低能軌道向高能軌道的電子躍遷,選擇吸收一定波長光波,餘下的互補色光構成礦物本色。當礦物晶體構造均一性破壞如受放射性照射,石英由白變黑,黃玉由無色變黃、藍,石英受應力作用由白變紫。礦物結晶格架中附加陰離子(Cl-1、[SO4]-2呈艷藍色)充填體,如青金石Na8[AlSiO4]6[SO4]呈艷藍色。礦物顏色隨礦物變化產生新的顏色,如含鉻鎂鋁榴石呈紫紅色,次變邊化產物含鉻雲母呈翠綠色。
他色系礦物中存在外來帶色雜質混入形成的顏色,如石英呈現煙灰色、紫色、黑色。
假色系礦物內部解理面、細微裂隙、氧化薄膜、包體受日光照射產生的光波干涉形成的顏色。假色可分為錆色、暈色、變彩三種。錆色系礦物表面氧化薄膜引起的反射光干涉產生的顏色,似如水中油膜狀色斑,常在金屬硫化物中出現,如斑銅礦。暈色系礦物內部解理面、細微裂隙中由於照射光折射干涉產生的顏色,暈色多呈現環狀七彩,如方解石、白雲母、水晶。變彩系礦物轉動表面產生顏色變化,如蛋白石產生的游彩,金綠寶石(變石)、鎂鋁榴石的二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