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歷史
Ⅰ "寶雞"這個城市的名字由來是什麼
寶雞因唐玄宗御口金言:「寶地神雞」而得名,此後,陳倉更名為寶雞。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地處關中平原西部,下轄3區9縣,總面積1.81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人口378.1萬人。
寶雞歷史悠久,是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2700餘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鳳翔木版年畫、泥塑等中華工藝。
(1)寶雞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元初立鳳翔總管府,後更為散府,先後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
明仍為鳳翔府,隸陝西布政使司,分屬關西道。
清初,仍沿舊制為鳳翔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關西道,分隸西安糧鹽道;乾隆九年(1744年),改隸驛鹽道。為分巡鳳鄰道。
民國30年(1941年)2月,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遷至寶雞。
1949年7月16日設立寶雞市,以寶雞縣的城區及郊區為其行政區域;設立寶雞分區,駐寶雞市,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寶雞市和寶雞、隴縣、千陽、鳳翔、岐山、鳳縣、扶風、郿縣8縣。
1949年11月,寶雞市的虢鎮區劃歸寶雞縣,蔡家坡區劃歸岐山。寶雞市轄渭濱、金台等2區10縣。
2003年3月,撤銷寶雞縣,設立寶雞市陳倉區。至此寶雞市轄3區9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寶雞
Ⅱ 寶雞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
寶雞復,是華夏始祖炎帝的誕生地,制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市區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這里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匯集地,以出土佛骨舍利而聞名於世的法門寺在盛唐時期已成為皇家寺院和世界佛教文化的中心。
寶雞境內的文物資源豐富,其中以青銅器為最多,現已陸續出土毛公鼎、大盂鼎等五萬余件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著名文物古跡有:炎帝活動過的天台山,佛教聖地法門寺,著名道人張三豐主持修道的金台觀,典雅秀麗的五丈原諸葛亮廟,姜子牙隱居垂釣的釣魚台,雄偉壯觀的周公廟,隋唐帝王皇家溫泉——湯峪溫泉,一代名流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鳳翔東湖等。境內的自然景觀更是獨樹一幟。有景觀奇特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始風貌鮮明的嘉陵江源頭和具有歐洲風格的隴縣關山草原。寶雞的民間藝術更是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皮影、木偶、剪紙、刺綉、社火、臉譜、泥塑、草編等都始終散發著周秦文化的遺風古韻,閃爍著中華原始文明的奇光異彩。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寶雞古稱陳倉,據《三秦記》記載,陳倉以古陳倉山(今雞峰山)得名。寶雞之名始自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沿用至今。
Ⅲ 寶雞有什麼歷史
寶雞的由來
傳說一:唐天寶14年(755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魚陽鼙動地來的時候,玄宗與貴妃正在華清池溫泉水洗凝脂。叛軍破關入陝,直逼長安。玄宗攜貴妃楊玉環倉惶出逃,行止馬嵬坡驛士兵嘩變,玄宗被迫誅殺楊國忠,縊死楊貴妃,玄宗一行逃到陳倉,關中將士紛紛潛散。這時叛軍追尾。玄宗慌不擇路,只帶幾個親兵鑽入山中。爬過一座山巒,四面岩石陡峭無路可行。此時,山外塵土飛揚,叛軍戰馬嘶鳴,玄宗撲到再地,失聲痛哭道:「命休此矣!」 忽然飛來兩只山雞,盤旋之後,款款南飛。眾人跟著陳倉山頂,歇入廟中。叛軍追到。突然,冰雹傾瀉不停,砸得叛軍潰退而去。說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上卻晴空萬里。眾人再找那兩只山雞,已化為石雞,昂首屹立。臨別時,玄宗脫口而出:「陳倉,寶地也;山鳥,神雞也。」寶雞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寶地神雞」而得名,此後,陳倉更名為寶雞,陳倉山始稱雞峰山。 傳說二: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有個陳倉人獵到一隻像羊又像豬的怪獸,准備進獻國君。可是卻有兩個小孩勸他萬不可行。因為這個怪獸,名叫「蝟」,剛一出生,就張口吃母,及長,吸人腦漿,陳倉人一聽趕緊用力打頭,欲把它殺死。突然,蝟開口說話:「你不要殺我,快放了我,去逮這兩個小孩。他們是龍鳳胎,都叫陳寶,得男者稱霸,得女者稱王。」 陳倉人聞言,以為靈異,放下蝟去逮小孩。可是兩個小孩忽然變成兩只神雞,一隻飛到了河南南陽,千年之後轉生為漢光武帝劉秀,另一隻直飛陳倉山頂,化為石雞,體大如羊,光潔如玉。陳倉人放了蝟,蝟感其德,銜草掩護石雞。陳倉山從此林密草茂,幸賴石雞之福,石雞默默,以俟盛世。在唐至德二年(757年),陳倉山復聞神雞啼鳴,聲傳十餘里。當是時也,正是安史之亂緊要關頭。玄宗避亂四川,太子李亨在靈州提前登基,史稱肅宗,掛帥平叛。聞神雞鳴叫,唐軍節節勝利,叛軍一蹶不振。肅宗認為神雞為國之寶,雞鳴乃是吉祥之兆,隨改陳倉為寶雞。
Ⅳ 寶雞的歷史沿革
8000多年前關桃園遺址開啟了寶雞的文明,7150多年的北首嶺遺址是早於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一種文化遺存。5000多年前的炎帝在這里開啟了中華農耕文明。寶雞有700餘處舊、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存,市區有距今8000-4000年的先民遺址80餘處。除在關桃園遺址(8000年前)發現大量陶器之外,還發現了數十件骨耜。這是在黃河流域第一次發現骨耜。骨耜的出土,說明寶雞地區原始農業的出現。
寶雞是周秦王朝發祥地。公元前11世紀,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寶雞市岐山縣),「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 《史記·周本紀》),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國家組織。這就是西周最早的都城岐邑,距今已3200多年。古公亶父被後世尊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後的季歷和文王時期,國勢發展很快,先後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鄰近的許多部落和方國也歸附於周,鞏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統治,為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礎。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護送平王東遷之功,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從此,建立了秦國。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會」(今寶雞市眉縣附近)建立國都。秦文公在千渭之匯所建之城稱為「陳倉」(今寶雞市金台區代家灣一帶,即古陳倉城遺址,是寶雞建城史的開端)。秦憲公二年(前714年),為備戰攻戎,秦將國都由千渭之會徙往平陽(今寶雞市陳倉區東陽平村),並建有封宮(《史記·秦本紀》)和羽陽宮(《漢書·地理志》)。以此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年),西起甘肅中部,東至華山一線,整個關中及渭水流域,基本為秦國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國遷都於雍(今寶雞市鳳翔縣)。此後,秦國先後有十八位國君以雍為國都,共歷時294年。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期間,「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個落後的諸侯國,躋身當時最先進的國家行列之中,為以後東向攻滅六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寶雞屬內史地。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屬雍;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為中地郡;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又改屬內史;景帝分屬右內史;武帝 建元六年(前135年),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風,為三輔之一。獻帝時(189~220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
曹魏(220~265年)為扶風郡。
晉惠帝時(290~306年),改為秦國。
北魏太武帝時(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
西魏(535~556年)改秦平郡為岐陽郡。
隋初,置岐州;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廢州置扶風郡。
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改為扶風郡;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改為鳳翔郡,不久又改為鳳翔府;代宗寶應年間(762~763年)因之,屬關內道。五代屬關西道。
宋屬秦鳳路,為風翔府。
金置天興軍.屬陝西西路。
元初立鳳翔總管府,後更為散府,先後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
明仍為鳳翔府,隸陝西布政使司,分屬關西道。清初,仍沿舊制為鳳翔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關西道,分隸西安糧鹽道;乾隆九年(1744年),改隸驛鹽道。為分巡鳳鄰道。
民國30年(1941年)2月,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遷至寶雞。
1949年7月16日設立寶雞市,以寶雞縣的城區及郊區為
其行政區域;設立寶雞分區,駐寶雞市,屬陝甘寧邊區政府,轄寶雞市和寶雞、隴縣、千陽、鳳翔、岐山、鳳縣、扶風、郿縣8縣。
1949年11月,寶雞市的虢鎮區劃歸寶雞縣,蔡家坡區劃歸岐山。寶雞市轄渭濱、金台等2區10縣。
2003年3月,撤銷寶雞縣,設立寶雞市陳倉區。至此寶雞市轄3區9縣。
寶雞千湖國家濕地公園圖冊資料
市名由來
(1)唐天寶14年(755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魚陽鼙動地來的時候,玄宗與貴妃正在華清池溫泉水洗凝脂。叛軍破關入陝,直逼長安。玄宗攜貴妃楊玉環倉惶出逃,行止馬嵬坡驛士兵嘩變,玄宗被迫誅殺楊國忠,縊死楊貴妃,玄宗一行逃到陳倉,關中將士紛紛潛散。這時叛軍追尾。玄宗慌不擇路,只帶幾個親兵鑽入山中。爬過一座山巒,四面岩石陡峭無路可行。此時,山外塵土飛揚,叛軍戰馬嘶鳴,玄宗撲到再地,失聲痛哭道:「命休此矣。」 忽然飛來兩只山雞,盤旋之後,款款南飛。眾人跟著陳倉山頂,歇入廟中。叛軍追到。突然,冰雹傾瀉不停,砸得叛軍潰退而去。說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上卻晴空萬里。眾人再找那兩只山雞,已化為石雞,昂首屹立。臨別時,玄宗脫口而出:「陳倉,寶地也;山鳥,神雞也。」寶雞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寶地神雞」而得名,此後,陳倉更名為寶雞,陳倉山始稱雞峰山。
(2)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有個陳倉人獵到一隻像羊又像豬的怪獸,准備進獻國君。可是卻有兩個小孩勸他萬不可行。因為這個怪獸,名叫「獍」,剛一出生,就張口吃母,及長,吸人腦漿,陳倉人一聽趕緊用力打頭,欲把它殺死。突然,蝟開口說話:「你不要殺我,快放了我,去逮這兩個小孩。他們是龍鳳胎,都叫陳寶,得男者稱霸,得女者稱王。」 陳倉人聞言,以為靈異,放下蝟去逮小孩。可是兩個小孩忽然變成兩只神雞,一隻飛到了河南南陽,千年之後轉生為漢光武帝劉秀,另一隻直飛陳倉山頂,化為石雞,體大如羊,光潔如玉。陳倉人放了蝟,蝟感其德,銜草掩護石雞。陳倉山從此林密草茂,幸賴石雞之福,石雞默默,以俟盛世。在唐至德二年(757年),陳倉山復聞神雞啼鳴,聲傳十餘里。當是時也,正是安史之亂的緊要關頭。玄宗避亂四川,太子李亨在靈州提前登基,史稱肅宗,掛帥平叛。聞神雞鳴叫,唐軍節節勝利,叛軍一蹶不振。肅宗認為神雞為國之寶,雞鳴乃是吉祥之兆,隨改陳倉為寶雞,沿用至今。
寶雞城雕圖冊資料
Ⅳ 寶雞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寶雞古稱陳倉、雍州,古華夏九州之一,中華文化重要支脈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餘年建城史。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發祥地、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遠古姜水育炎帝,商末周原興周、鳳雛宮奠定中國四合院庭落模型,春秋雍城興秦,鎮國之寶石鼓、何尊、毛公鼎等出自於此,法門寺藏佛骨,西府社火、年畫、泥塑等彰顯中華工藝。是關天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陝西第二大城市、中國鈦谷、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首屆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十大生態宜居城市及中國十大綠色生態城市之一~
Ⅵ 近代史上陝西省寶雞市的歷史人物及事跡
李達(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李達(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陝西省眉縣人。早年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後考入馮玉祥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師參謀長、軍參謀處處長、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長征。抗美援朝期間,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1954年 11月,李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部、監察部部長。197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93年 7月12日,李達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Ⅶ 秦國在寶雞發生過什麼歷史事件
寶雞古稱陳倉,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
遠古時期,寶雞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比之聞名遐邇的西安半坡人遺址還要早。明《一統志》記:「寶雞縣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長於姜水即此」,這表明炎帝是發祥於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較大的氏族部落。後來,姜姓部落在寶雞地區慢慢地發展壯大起來,並開始向黃河流域下游發展,其後與軒轅黃帝部落會合聯盟,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
今天寶雞的岐山、扶風一代就是西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動地區。他們也是炎帝與軒轅帝聯合部落的一個分支。後來有邰部落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翻閱梁山,躲至周原,修宮築牆,建都岐邑。
在經歷了三代人的努力與奮斗,部落慢慢地發展壯大起來。後,文王姬昌滅崇,統一了關中地區,遷都到了於豐邑(今陝西灃水西岸)。經過了文王的准備,武王姬發伐紂滅商,建都鎬京。今寶雞就是當年西周京畿之地。寶雞各縣也是當時各個諸侯王們的分封之地。
周孝王時期,贏姓首領非子由於為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分封在了秦(今甘肅清水地區)。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千邑」(今隴縣南部地區)。秦部族的勢力范圍已經擴展到了寶雞,後,德公元年(前677),又遷都雍城(今鳳翔縣城南)。
秦穆公即位後,勵精圖治,開拓疆土,成就了秦國在西部的勢力范圍。秦孝公知人善用,重用商鞅大化革新,秦國國力日益富強。終於,秦王政一掃六國,征服中原,統一了中國。
Ⅷ 寶雞歷史
寶雞古稱「陳倉」、「雍城」,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源地,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公元757年因「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全市下轄3區9縣,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75.32萬。其中城市戶籍人口102萬,位居全省第二位,是陝西兩大百萬人口城市之一。
寶雞歷史悠久,是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2770餘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及陳倉石鼓、何尊、逨盤、銅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鳳翔木版年畫、泥塑等中華工藝。
Ⅸ 寶雞的歷史名人有誰
炎帝、姜尚、周文王、姬發、周公(周武王之弟)、燕及、秦文公、秦穆公、白起、馬援、班固、班超、梁鴻、班勇、竇憲、耿秉、竇固、耿恭、馬融、馬騰、孟達、馬超、法正、馬鈞、李淳風、王燾、楊炎、馬磷、段秀實、元載、張橫渠、石泰
Ⅹ 寶雞歷史上都有哪些有名的人
寶雞,屬於傳統文化核心的圍裹中心,若論歷史文化的厚重,怕是在中國沒有幾個地方可以比肩的。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記住過去寶雞歷史上曾經有一影響的歷史人物,不為別的,只是因為你是寶雞人的緣故而已。之前前我們刊登了寶雞地區自有歷史記載以來的幾乎有可能載入史冊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人物的簡況。今天,這里將繼續刊登第五期人物簡介,隨後將繼續收集整理後刊登第六期人物情況簡介,敬請留意!
霍?(生卒年不詳),字廷碧,明代官吏。鳳翔(今陝西鳳翔縣)人。霍?由家鄉推舉進國學,授大同通判。正統十二年(1447),升為知府。
李俊(生卒年不詳),字子英,明代官吏。岐山(今陝西岐山縣)人。成化五年(1469)中進士,任吏科給事中,多次升遷為都給事中。成化十五年(1479),憲宗派李孜省為太常寺丞。
劉之勃(?—1644)字安侯,鳳翔縣北鄉劉家溝人。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由行人升御史。
楊畏知(?—1650)南明官吏。字介甫,今寶雞市金台區北庵堡人。崇禎十五年(1642)進士,漸升四川川北道,不久,因疾告歸。畏知率兵鎮壓武必奎,收復楚雄,又守城數月抵抗沙定州叛軍進攻。後任南明唐王朱聿鍵右僉都御史,巡撫雲南。
黨崇雅(1585—1666)清初名臣。字於姜,陳倉區縣蟠龍人。明天啟五年(1625)進士。累官戶部侍郎,督餉天津。清順治元年(1644)在通州降大順,仍於戶部任職。同年六月降清,以原官赴京補用,九月改刑部左侍郎,適應滿清入主中原的需要,以明律為基礎,草擬成《大清律集解附例》。順治元年秋,上奏重申應把施死刑的方法分作立決和監候,並建議恢復朝審和秋審。
李柏(1624?1694年),字雪木,陝西?縣(今眉縣)人。清康熙年間關中著名學者,專心讀書數十年,一日兩餐粥飯,挖野菜,食野果,或於水溪釣魚,生活極為艱苦,而研究學問從不間斷。他以古人自勉曰:古人有七日不吃飯者,有一月九餐者,或食樹籽橡栗榆樹皮者,有一日長坐靜養者,有嚙雪1...
劉自唐字堯村,鳳翔縣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為官清廉正直,關心百姓疾苦。任雲南祿豐縣令,康熙五十三年(1714)起補文選司主事。
武振關清嘉慶初千陽「悄悄會」首領之一。千陽縣武家半山人。清乾隆末,千陽有人加入寶雞「悄悄會」組織,後事泄被處刑。不久,縣西農民又秘密組織起「悄悄會」,以武家半山為活動地點,會眾擴展至甘肅靈台一帶,達數千人。
萬全忠(生卒年不詳),即萬五,其籍貫無考。清陝西岐山三才峽木工武裝起義首領。
師時鳳翔縣大辛村人。生於清道光年間,幼學武術於河南嵩山少林寺,藝成返家。師時武藝高超,喜抱打不平,名聲遠揚。甘肅東南部及關中地區習武者,多以師時為師。師時練有「鐵筷子法」,以二指剌人鼻孔,其人當即死亡,此技輕易不傳。又練有「死人騰身法」,數十人圍一人鬥打,能騰空跳出圈外,眾人不覺,自相廝打。
李雲溪(1888—1931)國民軍將領。又名凌霄,扶風南陽鄉龍里村人。先後就學陝西陸軍小學、武昌陸軍中學、保定軍官學校。參加過二次革命和靖國軍。民國10年(1921),任陝西陸軍某部營長。直奉戰爭時隨馮玉祥在鄭州、開封、商丘一帶作戰。民國19年(1930)秋,返陝任十七路軍特務師師長,奉楊虎城命令收編楊萬青部。民國20年(1931)1日7日,因楊萬青嘩變,李雲溪被殺害於鳳翔。
甄士仁(1886—1930)國民軍將領。字壽珊,麟游縣人。民國元年(1912),在西安陸軍學堂讀書時加入同盟會,聯絡劉尚謙、田振元、李永祥、聶華等人光復麟游。民國6年(1917),參加靖國軍,初任支隊司令,後任國民二軍團長、旅長等職。
董策丞(1908?1972)又名金書。陝西鳳翔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興起,長城內外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場。將近而立之年的董策丞,聯絡西府一帶的愛國志士,在鳳翔建立起一支有200餘人的抗日隊伍,准備開赴華北前線。然而,蔣介石雖然在七七事變後發表了「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的講話,但他和他領導的國民黨及其政府,在實際上奉行的卻是一條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抗戰的...
朗照(1894?1966)滿族。幼年時隨父遷至陝西鳳翔。法名慧日,俗名程鑒元,字屮天,又名趙德珠元元。京師(今北京)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相繼在鳳翔正蒙書院、鳳翔縣立高等小學堂上學。1911年冬與同學相伴去西安求學,逢辛亥革命爆發,其父母均被革命軍所殺,他隻身逃往北京,藏身於北京萬壽山萬壽寺,初次接受佛教熏陶。1912年回陝在寶雞縣今陳倉區太華山依臨濟宗智成法師剃度出家,1915年在長安縣終南山國清寺依止清法師受戒。
李達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1905?1993)原名李德三。1905年4月19日生於陝西省?縣(今眉縣)橫渠區崖下村。11歲時,家裡借債供他讀了5年私塾。1922年初考入西安私立東道中學,後轉入省立師范學校,參加過進步-。1924年畢業返鄉,在橫渠區當小學教員。1926年考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第二軍官學校。1927年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任排長、連長、旅部參謀等職。
1931年12月參加寧都起義。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師參謀長、軍參謀處處長、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湘贛蘇區反"圍剿",參與創建湘鄂川黔蘇區和長征。抗美援朝期間,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1954年11月,李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計劃部、監察部部長。197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93年7月12日,李達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文中圖片源自寶雞古玩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