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古羅馬的歷史

古羅馬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2 03:48:42

㈠ 古羅馬的歷史起源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㈡ 古羅馬的重大歷史事件

1.羅慕路斯建城
2.三次布匿戰爭 徹底擊敗與之爭奪地中海統治權的迦太基
3.第一次三頭同盟 凱撒,龐培,克拉蘇結成政治同盟共同對付元老院
4.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奴隸起義,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覆滅和帝國的形成(鎮壓這一起義使軍事將領有了擁兵自重的能力).
5.高盧戰爭 凱撒征服高盧,並打造了一支只知有凱撒不知有羅馬的近衛軍.
6.內戰 凱撒擊敗龐培,成為獨裁官,開了軍事將領向羅馬進軍取得獨裁先例(之前的馬略,蘇拉也做過,不過影響沒有那麼大)
7.後三頭同盟 凱撒被刺後親凱撒的三個實權派安東尼,屋大維(即後來的奧古斯都),李必達結成同盟,共同消滅反凱撒勢力.最後屋大維擊敗另兩位,自稱第一公民,成為實質上的羅馬國王.
8.條頓堡戰役 標志著日耳曼戰爭,這一最終摧毀羅馬的戰事的開始,該役羅馬最精銳的三個野戰軍團全軍覆沒,羅馬對日耳曼的戰略進攻態勢轉變為戰略防守.
9.猶太戰爭 羅馬鎮壓猶太人起義並燒毀耶路撒冷神廟,猶太人淪落四方(所以現在到處都有猶太人).
10.五賢帝時代 羅馬在一片兵晃馬亂之中獻有的出現了連續5位賢明的軍主,穩定了內政外交軍事,小小的中興了把.
11.東西羅馬分裂 狄奧多西大王死後將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留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可惜的是兩個兒子都是傳說中白痴級別的人物.
12.羅馬城第一次被攻陷 阿拉里克大王率哥特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攻陷了羅馬(很久以前高盧人也攻破過,不過最終剩餘的羅馬人聚集在一座小山上挺了下來),該行為激發了很多蠻族領袖的想像力(他們可能將這看做自己霸王的加冕儀式),很快羅馬就會被各色蠻族人洗劫了.
13.查士丁尼中興 羅馬又小小的中興了把,並再次合並,涌現出了像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這樣傑出的將領,不過大帝死後又再次分裂,並再沒有統一.
14.最後的羅馬人 羅馬軍事統帥埃提烏斯聯合羅馬人,西歌特人,以及其他所有能徵召的軍隊在沙隆平原與當時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麾下的胡人,東歌特人,阿蘭人和日耳曼聯軍展開會戰.這是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據稱超過100萬人參加,最終羅馬聯軍獲勝,阿提拉西進步伐被遏制.這也是羅馬和埃提烏斯取得的最後一場大戰役的勝利.攻高震主的埃提烏斯不久被國王殺害,而從此再沒有將領能保護羅馬,不出一代,西羅馬滅亡.
15.東羅馬滅亡 土耳其人用油包戰船繞路從背後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在句延殘喘數百年後滅亡了.
回想起來還是感到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㈢ 古羅馬歷史

據古羅馬作家瓦羅(前116―前27)推算,羅馬城奠基的日期應該是公元前754-753年間。以後,古羅馬人習慣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為紀元。

關於羅馬建城有一個傳說:公元前753年,居住在拉丁平原西北一片綠洲上的幾個農牧業部落,便在距台伯河口約25千米處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傳第一個領導建城的人叫羅慕洛,「羅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據傳說,羅慕洛為它奠基時,趕著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溝,便算作羅馬的城界,在准備開城門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為城門的通道。神話傳說羅慕洛是戰神馬爾斯的兒子,他和勒莫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生下來以後不久,他們的母親西里維婭就被人殺死。他們的外祖父當時是義大利半島上的一個國王,他的弟弟為了篡奪王位,把他們裝入筐內,投入台伯河。他們起初被一隻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著,後被一個牧人撫育長大。所以,羅慕洛能征慣戰,勇悍異常。兄弟倆長大後,殺死篡位者,後來在當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羅馬城。至今,在義大利的羅馬博物館里,還陳列著一尊「母狼乳嬰」的銅像。母狼鑄於公元前5世紀,兩個男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添鑄的。

王政時期

從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末,這個時期稱為「王政時期」。先後有七個「國王」統治著羅馬,其中有拉丁人,有薩賓人,亦有伊達拉里亞人,除了王權之外,此時的羅馬政治體制還包括公民大會和元老院。事實上所謂「王政時期」,是羅馬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國王」實際就是部落聯盟首領。相傳,王政時期的最後一任國王塔克文二世,是個驕縱跋扈,獨斷專行的暴君。公元前509年,一批有權勢的貴族,驅逐了塔克文二世,把「王政」改為共和政體。

共和時期

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在這個時期,國王由兩名選舉產生的稱為「執政官」(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員所取代,兩個執政官互相牽制,元老院的地位由於控制了公共資財並有權否決公民大會的所有措施而提高了。在特別緊急的非常時刻,可以任命一位任期不超過六個月的獨裁官(dictator)。

共和國早期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是一部從防守走向擴張的戰爭史。剛開始的時候,羅馬人處於守勢,早年還遭到過高盧人的襲擊:「白鵝拯救了羅馬」。此後,羅馬人一直向義大利半島南端發展,並開始染指希臘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羅馬人開始進攻他林敦:「皮洛士勝利」。以後羅馬人又進行了三次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戰爭。布匿戰爭是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進行的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羅馬人第一次轉向海上。後來又有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年)和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146年)。

在不斷征服其他民族的過程中,奴隸制開始建立和發展。公元前73年―前71年間的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是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共和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征戰,羅馬從台伯河上的一個城邦國家逐漸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帝國。

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羅馬處於帝國時期。在羅馬由共和向帝制轉變的過程中,中間有一種過渡形態。這就是前後兩次「三頭政治」(triumvirate)。前三頭同盟:龐培(Pompey)、克拉蘇(Crassus)、凱撒(Caesar)。兩頭並立,凱撒獨裁。後三頭同盟:安東尼(Antony)、雷比達(Lepis)、屋大維(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他直接控制行省的總督,規定稅收標准,嚴密控制軍隊。通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屋大維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確保了200多年的穩定。

屋大維之後的4 個皇帝被後人認為是暴政的象徵: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勞狄(公元41-54年)和尼祿(公元54-68年)。但後來又出了所謂的「五賢帝」:涅爾瓦(公元96-98年)、圖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東尼·庇護(公元138-161年)和馬可·奧勒利烏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賢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其文化處於極盛時期。

帝國的衰落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代希臘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庭的舊址上建立新的帝國首都,改名為君士坦丁堡。隨著新首都的建立,帝國東部與西部利益集團的分化傾向日益暴露。東西兩部分的分立已經難以避免。羅馬大將狄奧多西在379年當了羅馬帝國的皇帝。395年他死時將帝國分為東西兩半,給他的兩個兒子。這樣從395年開始,羅馬帝國就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建都在羅馬城。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蕭條,社會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外族也在不斷侵蝕。特別是從巴爾干半島來的西哥特人對西羅馬的威脅最大,410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羅馬城內的奴隸乘機造反,西哥特人佔領了羅馬城。452年,匈奴軍隊進犯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又攻佔了羅馬城。476年9月,羅馬的日耳曼雇傭兵首領多亞克廢黜了羅馬末代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羅馬大事記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約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49年,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264-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18-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49-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內戰時代。

公元前73-前71年,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龐培、克拉蘇、凱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43年,安東尼、雷比達、屋大維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14-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6-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193-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35-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4-305年,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X
登錄 · · · · · ·Email:
密 碼: 忘記密碼了
在這台電腦上記住我

>還沒有注冊...

㈣ 羅馬的詳細歷史

1、王政時代:羅馬建城、地理位置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代羅馬人在義大利半島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遊河畔建立了羅馬城。孕育了古代羅馬文明。

2、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開始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

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起,羅馬共和國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羅馬人確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3、帝國時代:共和到帝國公元前30年,繼凱撒之後崛起的軍事強人屋大維戰勝了政敵,結束了羅馬數十年的內戰,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也就以此為標志進入了帝國時代。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人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4、危機與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機的沖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5、西羅馬滅亡:公元4世紀開始,下層民眾和奴隸的反抗運動此起彼伏,日耳曼人乘虛而入,頻繁侵擾,沖擊著帝國的統治基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被廢黜。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6、東羅馬滅亡: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東羅馬滅亡。

(4)古羅馬的歷史擴展閱讀

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

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

㈤ 歷史上,古羅馬帝國是如何滅亡的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制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盪,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索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他們的住所往往是一座華麗的建築。其中,有供洗澡前進行運動的迴廊,有溫度不一、相互連接的暖氣房。每進一個暖氣房,溫度就加高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氣房裡,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溫水沖洗,再洗涼水,最後,還要遍身塗擦軟膏,以防受寒。皇帝為了炫耀帝國的豪華,經常假借各種節日和紀念日舉行盛大的活動。公元106年,圖拉莫皇帝為紀念他在達西亞的勝利,連續舉行123天的節日娛樂。
公元4世紀,一個大官僚為兒子舉行游藝慶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宮廷內的奢侈腐化更是有恃無恐,僅御用美容師就多達數百人。
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斗爭越來越厲害。今天立一個皇帝,明天又殺掉,成了家常便飯。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一支龐大的羅馬軍隊正匆匆行進,他們從波斯人那裡掠奪了眾多的財寶。不幸的是皇帝在回義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輕的兒子繼位不到一個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擔架上返國。
「快走!快走!」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在擔架旁來回賓士,時而輕揭開擔架上的被子看看。阿培爾揭被的當兒,抬擔架的士兵聞到一種腐臭味,他們對此產生了懷疑,直到傍晚時分,隊伍來到尼科美地區,士兵們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來源。原來,他們年輕的皇帝早已被人害死了,擔架上擔的其實是皇上的屍體。
「是誰殺死了皇帝?把兇手找出來!」激憤的士兵紛紛要求嚴懲兇手。
阿培爾向士兵申斥道:「你們想造反嗎?皇帝死了再選一個就是了,誰要聚眾鬧事,就地處決!」
這時,一個高亢的聲音響起:「你說得倒輕快!我看,該處決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你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一個月就謀害了兩位皇帝!」說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戴克里先。兩人拔劍撕殺,阿培爾當場斃命,戴克里先被擁立為羅馬帝國的皇帝。
隨後,他大興土木,建造起奢華的皇宮。在人們覲見他或是舉行宮廷典禮的時候,戴克里先身穿織金的絲制衣服,戴著綴滿珍珠的頭巾,穿著鑲寶石的鞋子。任何被准許謁見他的人,都必須對他行跪拜禮。戴克里先被奉為神明,皇權大大加強,稱號也正式改為:「君主」。這種君主製成了後期羅馬帝國相襲的一種統治形式。
戴克里先執政後意識到,他一個人不可能對付奴隸起義及外族入侵,因此委託好友馬克西米治理帝國的西部。於是,羅馬帝國有了兩個最高統治者,一切命令都以兩人的名義發出。後來,他們又各自為自己使用了副職愷撒。從此,這四個人分別治理帝國的一部分,歷史上稱為「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退位後,繼承了帝位的是君士坦丁。330年,君士坦丁把首都遷到拜占庭,定名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為東西分治創造了條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涌,最著名的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義大利,路經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5世紀初,一位戲劇大師編了一個喜劇,在許多地區演出,就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巴高達運動的深得民心。劇情是這樣的:主人公家境貧寒,窘於生計。他祈求家中的守護神給他找個安居樂業的場所,神對他說:「你最好是到羅亞爾河一帶當『強盜』。那裡的人公正無私,你投奔那裡,就可稱心如意了。」羅亞爾河一帶正是巴高達活動的勢力范圍;所謂「當強盜」就是勸人們去作一名巴高達戰士。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義大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對妻子許願說:我要打進羅馬,把城裡的貴婦給你做奴婢,把他們的財寶給你作禮物。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里哥把阿拉里克打敗了。恢復了生氣的羅馬城舉行了成套的慶典,這是羅馬歷史上最後一次慶祝勝利,也是角鬥士最後一次進行競技。
聰明而有軍事才能的斯底里哥決定和阿拉里克結成聯盟,以阻擋來自伏爾加河的匈奴人的入侵。這一策略受到了羅馬貴族的攻擊,他們製造謠言,說斯底里哥想利用哥特人來推翻皇帝霍諾留的統治。無能而又無知的霍諾留竟聽信謠言,下令處死了斯底里哥。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羅馬城外「得得得」的馬蹄聲令統治者驚恐萬狀。
元老院決定派軍使到阿拉里克那裡求和。
『求和嗎?可以,條件是交出城內全部金銀財寶」。
「那麼,您打算把什麼留給羅馬的市民?」
「生命!」
「不過,城裡還有很多人,士兵們每天都在操練,他們將進行殊死的抵抗。」
阿拉里克哈哈大笑:「那很好,草長得越密,割起來就越省力!」
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羅馬人出黃金5000磅,白銀3000磅,綢料4000塊,皮革3000張,胡椒3000磅。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甚至將金質的神像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3天。
一個雷電交加的夏夜,穿著獸皮的哥特人吹著牛角號,沖進了羅馬城,3天3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木。金質神像和黃金器皿裝滿一車又一車,都被拉走了。
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義大利南部推進。不久,阿拉里克突然死去,據說哥特人強迫羅馬俘虜排幹了一條河,把阿拉里克的遺體和無數寶物一起埋在河底,然後再把水放進河裡。工程完成後,全部俘虜都被殺死。所以他的葬地及殉葬品始終未被發現。
公元476年,西羅馬只有6歲的未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歷時12世紀的奴隸制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㈥ 古羅馬歷史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伊特魯里亞時期(公元前8-前2世紀),伊特魯里亞曾是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共和國盛期(公元前2世紀-前30年),羅馬在統一半島與對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勞動力、財富與自然資源,有可能在公路、橋梁、城市街道與輸水道方面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公元前146年對希臘的征服,又使它承襲了大量的希臘與小亞細亞文化和生活方式.於是除了神廟之外,公共建築,如劇場、競技場、浴場、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躍,並發展了羅馬角斗場.同時希臘建築在建築技藝上的精益求精與古典柱式也強烈地影響著羅馬.
三、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奧古斯都稱帝.從帝國成立到公元後180年左右是帝國的興盛時期,這時,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表彰功績成為建築的重要任務,建造了不少雄偉壯麗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廣場、神廟等等.此外,劇場、圓形劇場與浴場等亦趨於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3世紀起帝國經濟衰退、建築活動也逐漸沒落.以後隨著帝國首都東遷拜占庭,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建築活動仍長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㈦ 古羅馬國家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是:

第一階段:王政時期,從羅慕路斯建城至公元前509年
第二階段:共和國時內期,從前509年至公容元前27年。
第三階段:帝國時期,前27年奧古斯都建立,於395年分裂成東西羅馬。西羅馬於476年亡於哥特人,東羅馬於1453年亡於奧斯曼帝國。

㈧ 古羅馬三大家族的歷史是什麼

羅馬帝國
羅馬建於公元前753年,但有關證據卻表明它的建立時間是接近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在該城市的卡匹托爾山上發現的最早陶器碎片的年代。到了公元前9世紀,在台伯河兩岸的低矮山丘上也許已坐落著許多分散的村莊。當時的這個位置是北方伊特魯里亞人和南方的拉丁人(另一個居住在義大利中部的部族)的領土之間的戰略要地。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的時間里,該地區通過貿易繁榮發展起來,並由伊特魯里亞國王統治。

公元前509年,羅馬市民推翻了伊特魯里亞統治者,建立了他們稱之為「共和制度的國家」。在這種制度下「人民就是國王」。羅馬城市繼續繁榮發展,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民與迅速抓岸大的政治軍事上層人士——貴族之間的鴻溝不斷擴大。公元前494年,平民選出了保民官(或地方行政官)來保護他們的利益,並針對社會的這一弊病及其他缺點發表演說。

一個強大的政治基礎(保民官是其中一部分)使羅馬能夠開始實施其政府計劃。義大利南部的伊特魯里亞人、薩謨人及希臘人佔領的地區
很快就陷落了。接著羅馬與迦太基發生了沖突,他們之間的敵對狀態導致了三場持久戰,這就是著名的布匿戰爭。第一次戰爭中(前264——前241),羅馬佔領了地中海的主要島嶼——西西里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第二次戰爭(前218——前202)中,羅馬遭遇迦太基軍事同刷矮漢尼拔,屢屢戰敗,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公元前202年,他領導的戰役失敗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前146)中,迦太基人終於投降了,這樣,羅馬就佔領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
當羅馬在海外的事業蒸蒸日上上,國內卻內亂不斷。政府採取鎮壓和類似的環節措施都不能解決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新爭端,這些爭端不斷升級,最後發展成公元前92至前89年間所謂的社會戰爭,動亂導致了蘇拉領導的軍事鎮壓,蘇拉統帥的獨裁政權標志著軍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力量。他當權期間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奴隸大起義(前73——前71),由以前的鬥士斯巴達克斯領導的註定要失敗的起義。

另一個統帥龐陪在素拉去世之後脫穎而出,他與克拉蘇實行聯手統治,克拉蘇最後成為貴族邊緣任務。由於軍事上的成就,龐陪得到了提拔。這時,第三個統帥——尤利烏撕•愷撒出現了,他於公元前81年參軍以還清債務,科島了公元前63年,卻獲得了祭司長的植物,即羅馬職位最高的禮儀教士。公元前59年,他於克拉蘇、龐陪一起統治全國,形成了三權執政局面,這就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前三頭同盟」。

愷撒原本是因其演講才能和敏銳的經濟頭腦而出名,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幹很快得到了證實,在為期是年的戰爭中,他在今天的英國、得國和法國境內取得了多次輝煌的勝利。這些功績引起了龐陪的嫉恨,他企圖讓羅馬人反對愷撒,於是便找了個借口對愷撒實行報復。公元前49年,愷撒返回義大利,他率領軍隊斷然決定無視法令渡過盧比孔河(靠近今天的博洛尼亞)。當時的法令規定;沒有經過參議院的同意,軍隊不能過河。在預先得到愷撒的到來的警告時,龐陪狼狽而逃,羅馬的政治反抗崩潰了。

公元前48年,愷撒被任命為羅馬的終身統治者。他大力實行改革和復興政策以鼓勵持久的建設工程,並恢復法律和其他制度。然而,新上任的獨裁者的權力遭到了嫉妒。公元前44年3月15日(即古羅馬歷中3月的第15日),在他不幸區參議院的路上,被一個共謀者集團(包括他的養子布魯圖什在內)謀殺了。

愷撒的遇害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所謂的「第二次三頭同盟」首次登台,這是個由羅馬人馬可•安東尼、李必達和屋大維(愷撒
的大侄子兼指定繼承人)組成的聯盟。接下來是馬可•安東尼與屋大維長達12年的權力之爭。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之間的關系毀掉了他的抱負。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戰役中的大獲全勝標志著安東尼的徹底失敗。接著,屋大維改名為奧古斯都,與公元前27年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始了奧古斯都世道。也就是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

奧古斯都的統治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帝國
擴張的速度放慢了,軍事上的勝利得到了鞏固,政府鼓勵人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奧古斯都引以為榮的是「巴羅馬的磚塊百年成了大理石」。羅馬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在文學領域,奧維德、維吉爾和賀拉斯等作家寫出了一部部古典文學的佳作。

奧古斯都的繼承者——朱利奧•克勞狄王朝成員——在才能方面遠不如他。提比略皇帝(14——37)、克勞狄皇帝(41——54)和尼祿皇帝(54——68)多半都是可以用金錢收買的頹廢者,他們只會大筆大筆地揮霍財產。只有帝國創造的巨大財富才掩蓋了這個時期的經濟和官僚政治的不足。尼祿任職期間,國家已遭多重創傷,對基督教徒的迫害到處可見。

弗拉維安王朝(69——96)的換地——韋斯巴薌、蒂圖斯和圖密善——總的來說都很有成就;安東尼王朝及其政府任職者——內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和馬可•奧勒利烏斯也是如此。117年,在圖拉真的統治下,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哈德良則是歷史上最有修養、注意英明的領導人。

衰退和瓦解
馬可•奧勒利烏斯皇帝(161——180)的去世可以說是個分水嶺。羅馬帝國第一次受到外敵的威脅。長期以來帝國的空洞大話掩蓋之下的羅馬種種弊病都得到了惡報。通貨膨脹襲擊了整個國家,羅馬的經濟搖搖欲墜,帝國的資產被用來抵押和還債,文化生活也一蹶不振,國家開始越來越頻繁地更換皇帝,隨著帝國掠奪來戰利品的日益減少,國內的農業和商業也衰退了。社會、軍事和其它制度變得十分脆弱而奄奄一息。

政府作出種種努力來抑制衰敗的進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在286年把帝國劃分為東、西兩個管轄區,分別在羅馬和君土坦丁堡擁有各自的皇帝。這些措施倒是帶來了暫時的緩和。這時出現了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在他的統治製造、下,羅馬再度繁榮昌盛起來。他是第一個賦予基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皇帝。可是,這種緩解只是暫時的。395年,帝國西轄區的首府從羅馬搬到了東北部更容易防守的拉韋納。15年之後,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了羅馬,他是來自波羅的海的一個部族(屬於第一批所謂的蠻族)的首領。羅馬的末日來臨了。475年,另一個哥特人——奧多埃塞——取締了帝國西轄區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493年,狄奧多里克也跟著奧古埃塞而來,他佔領了帝國的最後一個首府——拉韋納,從而統治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
在羅馬帝國的北面和東北面,一直有相當數量的民族聯盟,他們不是一個民族,而是許多文化相似的民族集團,有很多民族組成,包括汪達爾,法蘭克,哥特等等,統稱日爾曼; 在羅馬帝國的中後期,很多日爾曼人都在羅馬帝國當僱傭軍,有些戰功顯赫的人,甚至進入了羅馬帝國的高層; 當時,日爾曼人中最強大的民族就是哥特人,他們在水上和陸地都無敵於歐洲,在屢次打敗羅馬帝國後,哥特人獲得了廣大的領土,他們在烏克蘭建立了東哥特,在羅馬尼亞建立了西哥特. 突然匈奴閃電戰滅亡了東哥特,東哥特人大部分成為匈奴聯盟的軍人;而西哥特人如驚弓之鳥,棄國而逃,並受到了西羅馬帝國的保護,幫助西羅馬帝國抵禦匈奴.
但是由於西羅馬帝國對西哥特人的壓迫,西哥特人在首領阿拉里克的帶領下發動了起義,擊敗並屠殺了10多萬西羅馬軍人.在匈奴的幫助下,西哥特人攻破了羅馬城,阿拉里克在洗劫羅馬後死去,西哥特人旋即離開,西遷到法國和西班牙.而東哥特人一直定居在匈奴帝國的腹地匈牙利,作為匈奴人的御林軍,他們的國王狄特里西也是阿提拉帳下第一勇士.匈奴西征法國的時候,東哥特人站在匈奴這邊,而西哥特人又和西羅馬帝國結成了同盟.沙窿之戰後,匈奴帝國不敗神話被打破,法蘭克人佔領法國,西羅馬帝國幾乎滅亡,西哥特人定居西班牙.
阿提拉死後,狄特里西帶領東哥特人聯合東羅馬帝國打敗了阿提拉的所有兒子,匈奴帝國西部瓦解,東部建立了可薩汗國.
東哥特人後來佔領了義大利和巴爾干,成為東歐的一大勢力(不過很快就又滅亡了).現代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是西哥特的後代,而義大利人和阿爾巴尼亞人是東哥特人後代.所以羅馬文明屬於義大利,但不屬於義大利人.

㈨ 古羅馬的歷史

古羅馬歷史
2005年05月09日19:45

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義大利半島處於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織的時期。 「古義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銅器時代,他們穿越北部和東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亞得里亞海到達義大利,並殘暴地迫使許多當地土著部落遷徙他鄉。他們起初過著游牧生活,但已經具有製作銅器、使用馬匹和帶輪子的大車的技能。抵達義大利之後,他們形成了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成為隨後幾個世紀其子孫後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羅馬文明的衰落。「古義大利人」是由幾個民族構成的,包括薩賓人、翁布里亞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紀和公元前8世紀,義大利半島上出現了兩個新民族:埃特魯斯坎人和希臘人。古人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來自東方的安納托利亞,今天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從起源看,他們似乎不是古義大利人,正如他們的語言也並非印歐語系一樣,他們的文明混合了來自東西方的各種因素。著名的維朗諾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魯斯坎人的最初發展階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新領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進步。這片新領土位於義大利東北部及亞平寧山區和第勒尼安海之間的沿海平原地區。埃特魯斯坎人居住在獨立的、強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間通常結成聯盟。這些城邦最初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變成通過議會和選舉出的官員施行統治的寡頭政治。埃特魯斯坎人本來是農耕部族,擁有組織嚴密的軍隊,他們用這些軍隊來統治周邊民族,同時他們也喜歡經營商業和從事手工業。托斯卡納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區應該是埃特魯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這片領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裡最終建立了羅馬城。因此,在埃特魯斯坎文明鼎盛時期還只是村民的羅馬人,與埃特魯斯坎人的語言、思想和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埃特魯斯坎人對羅馬文化向文明的轉化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在義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帶縱橫航行,隨後停滯不前的時期才使得他們的航行告一段落。迫於在西方貿易線路上與腓尼基人的競爭,他們建立了新的貿易基地,接著在公元前8世紀使殖民地得到全面發展。他們最初在義大利的匹茲庫薩 (在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爾島)建立殖民地,之後又把勢力稍微地向北推進到西西里島的庫米大陸以及義大利南部沿海地區。隨著與希臘人的接觸,埃特魯斯坎人很快變得更加成熟起來,他們根據希臘文字創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繪畫風格,發展了以希臘擬人神為基礎的宗教信仰,並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來的儀式。所有這些後來都被羅馬人繼承了下來。

......

㈩ 古羅馬的歷史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古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有拉丁姆,國王拉丁奴斯進行統治。埃涅阿斯擊敗圖爾奴斯,建立王國(阿爾巴)。後來其子孫羅穆路斯建立羅馬,立下羅馬之根基Muns Trench成為第一任國王。後來確立了議會制,稱為共和時代。 時間/公元前750~715715~672672~640640~614614~578578~534534-510國王羅穆路斯努馬·龐皮留斯托里斯·奧斯蒂呂斯安庫斯·馬爾西烏斯盧修斯·塔克文·普里斯庫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羅馬歷代國王表)
在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他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斗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但是阿爾巴王不承認,還召集多個部落反抗,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一舉擊潰他們的軍隊,羅馬版圖擴張。 傲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上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Consuls),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 8 世紀 - 前 6 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 7 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 (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 10 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 ) 。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第一王羅慕洛在前 753 年建立羅馬城。前 4 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 3 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 6 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 圖利烏斯改革,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公元前 509 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進行了 2 個世紀。
在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 。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慕洛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慕洛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慕洛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 1 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 451 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 326 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 5 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 3 次布匿戰爭,在前 146 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 215 年 - 前 168 年發動 3 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 2 世紀 30年代~前 1 世紀 30 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斗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斗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斗爭。並且在前 133 年 - 前 123 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 107 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 90 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 82 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 60 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 48 年,尤利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 44 年 3 月 15 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愷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 43 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 5 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 27 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 27 年開始到 192 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 3 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 98 年 -117 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道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 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 193 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 235 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 3 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 (193 年~ 284 年 )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3 世紀 60 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 年,近衛軍長官戴克里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制為多米那特製 ( 即君主制 ) ,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里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 324 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 330 年遷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313 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 395 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 410 年,西哥特人佔領羅馬。 452 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 -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 ·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它歷經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以及內部的一系列社會變革 ,於4世紀左右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753年,傳說中的第一個王羅莫路斯始建羅馬城。
公元476年9月奧古斯都被廢,西羅馬帝國覆滅。
在這延續千年的歷史長卷中,羅馬,從最初義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繼而征服整個義大利,並最終建立了雄跨歐、亞、非的偉大帝國,創造了古羅馬帝國的不朽傳奇。它所依靠的不僅僅是驍勇善戰的羅馬將士,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沒。首先讓我們來聽一聽史學家們對古羅馬政治制度的評價: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威廉·麥克尼爾
「它超越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創立了一個將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國家合為一體的世界國家。」――馬文·佩里
在漫長的歷史中,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帝國擴張的現實需要政體改革,而不斷革新的政體也鞏固和促進了帝國的發展。一般來說,古羅馬的歷史分為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這三個階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王政時代的羅馬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
(1)勒克斯(王,rex),他是軍事首領、最高審判官和最高祭司,要注意的是王沒有行政方面的權力;
(2)庫里亞大會(民眾大會),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有權決定本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
(3)元老院(長老議事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
可見,王政朝代的羅馬政體非常簡單,是一種原始的共和體制,類似於我國黃帝時代的部落聯盟制。實事上,部落聯盟的確是當時羅馬社會的真實寫照。雖然羅馬城已經建立,但是羅馬仍處於父系氏族社會,版圖也只局限有第伯河下游的小小區域。因此這種簡單而扁平化的政體完全可以滿足那時的社會需要。
然而,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和發展,羅馬的奴隸主貴族們不再滿足於相對平等的民主制,進而想要獲取特權,寡頭政治應運而生。在共和時代,執政官不但擁有最高軍事,而且有最高行政權力,雖然執政官司由選舉產生,但多數被貴族把持。區分階級的森都利亞民眾大會取代了原來的庫里亞大會,大會的實權由貴族掌握。由此可見,所謂的共和制實質上是少數貴族專政的寡頭政體。寡頭政體既滿足了貴族獲取特權的野心,又進一步刺激他們想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擁有特權,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最好的方法便是擴大版圖。另一方面,貴族集權的專政也為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羅馬軍隊根據寡頭的意志東征西討,不斷擴展疆域,最終建立了雄霸地中海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建立後,相應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一方面,羅馬被捲入長達百年的內戰,在內戰中獲勝的奧古斯都野心膨脹,企圖確立個人的軍事獨裁。另一方面,帝國廣闊的版圖使共和時代的體制鞭長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管理。於是在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羅馬的政體從共和制轉變為軍事獨裁的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分為兩種,帝國時代前期實行普林斯制,後期實行多米那特製。
普林斯制(Principatus)一般稱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時代的民眾大會和元老院,但這些國家機構的職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國元首集軍事、行政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並且可以不斷連任,成為實質上的王。可以說,普林斯制是從共和制向君主的過渡階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實。普林斯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君主的個人權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內戰初定而又疆域廣闊的羅馬帝國。事實證明這樣的政體是行之有效的,它確保了羅馬帝國兩百多年的和平,為帝國前期的社會發展創造條件,也使帝國境內的各個行省逐漸羅馬化。
公元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局勢再度混亂,迫使軍事專制的不斷加強,帝國的政體從普林斯制轉變為多米那特製。多米那特製(Dominatus)意為君主制,從字面意思不難看出,後期的羅馬帝國政體終於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偽裝,實現了公開的君主專制。國王自稱為多米那斯,宣揚君權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眾的生殺大權,並且採用東方的君臣之禮,所有官員都必須效忠國王。國王不但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利用基督教鞏固統治。
從軍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羅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斷革新,正是這種政體革新為羅馬帝國的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它每一次前進的腳步都適應了國家的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反觀一水之隔的希臘,雖然希臘人把城邦文明發展到了極致,可崇尚自由的希臘卻一直沒能出現君臨四方的君主,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有燦爛的文化,卻沒有強大的國家。而羅馬如果一直局限於同城邦社會相適應的共和政體,那麼也無法成為雄霸歐、亞、非三大洲的偉大帝國。當我們回首古羅馬帝國的傳奇時,除了氣勢磅礴的戰爭外,可以關注的還有許多許多,比如政體。

熱點內容
2017重慶文科高考數學 發布:2025-07-21 02:41:32 瀏覽:933
七年級語文書內容 發布:2025-07-21 01:23:59 瀏覽:674
丑石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20 23:56:06 瀏覽:989
貝拉國際教育 發布:2025-07-20 23:17:16 瀏覽:581
線上一對多教學 發布:2025-07-20 22:04:59 瀏覽:771
安全教育班會心得 發布:2025-07-20 20:57:23 瀏覽:957
三年級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20 19:31:26 瀏覽:816
黨員師德演講稿 發布:2025-07-20 19:19:14 瀏覽:4
生物質鏈條爐 發布:2025-07-20 17:50:30 瀏覽:938
青年教師師德徵文 發布:2025-07-20 17:44:47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