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歷史
1. 東漢末的歷史事件
公元184年2月,張角率領農民舉行「黃巾起義」, 同年10月張角病死。此後數年,不斷有農民起義。
公元189年劉宏死,太子劉辨繼位,何進與宦官爭斗被誅殺。同年董卓進京擁劉協為漢獻帝。曹操、袁紹等人密謀聲討董卓。
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
公元191年孫堅擊敗董卓;黃巾軍攻佔多處州郡。
公元192年王允設計殺死董卓,董卓部將殺死王允;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戰死。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交戰,挾持漢獻帝和百官;孫策攻打劉繇,占據江東。
公元196年曹操將漢獻帝劫持到許昌,開始挾天子,令諸侯,漢朝名存實亡。同年劉備被呂布擊敗,投奔曹操。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孫策吞並吳郡。
公元198年曹操消滅呂布。
公元199年劉備脫離曹操控制,占據徐州。同年,袁術死亡。
公元200年孫策死亡,孫權繼位。同年曹操與袁紹展開「官渡之戰」,打敗袁紹。
公元202年袁紹死亡,其子彼此交戰。
公元207年曹操消滅袁紹諸子,平定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自任丞相,同年與劉備、孫權展開赤壁之戰,大敗。
公元210年周瑜病死。曹操下令選拔人才。
公元211年曹操攻破馬超;劉璋請劉備入川抵抗張魯。
公元212年曹操殺死馬騰。劉備佔領涪城准備攻打劉璋。孫權在建業修築城牆,被曹操攻擊。
公元213年曹操自稱魏公。
公元214年劉備攻打劉璋,佔領益州。
公元216年曹操自稱魏王。
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同年孫權殺死關羽並向曹操稱臣。
2. 關於東漢時期的歷史
中國東漢皇帝。劉炟。漢明帝第五子。公元75~88年在位。永平三年(60)立為皇太子。在位期間,行寬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謀逆等大罪則親屬皆受牽連的禁令。命罪人減刑遷到邊境地區。禁用酷刑,以尚書陳寵之議,除刑罰慘酷的條文50餘條。禁鹽、鐵私煮、私鑄。注重選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為政治清明的保證。打擊豪強地主兼並土地,採取優惠政策募民墾荒,鼓勵人口增殖,減輕徭役賦稅。提倡儒術,建初八年(83),選高才生受學《左氏春秋》、《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因經學家多分歧,集中諸卿、博士等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並命班固將討論結果整理成書,名為《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議》、《白虎通》),這部書系統地吸收了陰陽五行和讖緯之學,形成今文經學派的主要論點,是董仲舒以來儒家神秘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改革歷法,始用李梵等所作的《四分歷》。章和二年(88)卒。
章帝(劉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後繼位,在位13年,病死,葬於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和帝(劉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後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27歲,葬於慎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鄧太後(鄧綏)(公元81--121年)。和帝皇後,和帝死後,執政16年,病死,終年41歲,葬於和帝慎陵之側。
殤帝(劉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終年兩歲,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葬於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安帝(劉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孫,劉慶子,殤帝死後繼位,在位19年,於南下巡遊途中病死,終年32歲,葬於恭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少帝(劉懿)(公元?--125年)。章帝孫,安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處不明。
順帝(劉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後被宦官擁立為帝,在位19年,病死,終年31歲,葬於憲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在洛陽市西)。
梁太後(梁納)(公元106--150年)。順帝皇後,順帝死後執政6年,病死,終年45歲,葬於順帝憲陵之側。
沖帝(劉炳)(公元143--145年)。順帝子,順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終年3歲,葬於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25里處,一說為洛陽市西北)。
質帝(劉纘)(公元138--146年)。章帝玄孫,沖帝死後,被梁太後和梁翼迎立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終年9歲,葬於靜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桓帝(劉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孫,質帝被毒死後,由梁翼迎立為帝,在位21年,病死,終年36歲,葬於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靈帝(劉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孫,劉萇子,桓帝死後,竇後立他為帝,在位22年,病死,終年34歲,葬於文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少帝(劉辯)(公元175--189年)。靈帝死後繼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廢黜,後被毒殺,終年15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獻帝(劉協)字伯和(公元181--234年)。靈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廢後繼位,在位31年,被曹丕廢黜,後病死,終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修武縣北小風村)。
東漢存在一百九十五年,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
政治背景如下: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加劇。漢代新王朝建立後,王莽頒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如「王天令」和「私令」,試圖緩解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的改制觸及了大國和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和排斥,同時也受到了古人的理想化和盲目崇拜。
最後,結果卻恰恰相反。相反,它加劇了社會矛盾。到了新王朝末期,洪澇災害仍在繼續。最後,新芒天豐年間,出現了青林紅眉起義。有一段時間,四方都做出了回應,世界陷入了混亂。最後,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助改革以失敗告終。
從那以後,劉秀拒絕聽從政權的命令。同年秋天,銅馬等部委的農民革命軍被迫征地收繳,逐漸自力更生。很快,政權就徹底瓦解了。
(3)東漢歷史擴展閱讀:
東漢開國: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軍擁立漢朝後裔劉盆子為帝,史稱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漢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時關西號為銅馬帝。
劉秀定定南陽為洛陽都城,東漢統一戰爭開始後,先後消滅了佔領關中、奪取百萬人民的紅眼軍。他分裂了幾十支分離主義勢力,如龍游王的傲慢和公孫對西蜀的記述。
經過11年的西征,劉修終於在公元36年消滅了最後一支分離主義勢力,公孫述。從那時起,經過近十九年的紛爭和混亂,在新芒晚年,中國再次統一。
政治中央系統:
東漢中央政府的組成遵循西漢的官制,以三皇九帝為基本結構。但實際的政治權力卻完全轉移到了尚書台。東漢皇帝上任後,經常與太傅或太尉一起記錄書事,並擔任政府總領事。東漢沒有宰相(東漢末年曹操被任命為宰相是一個特例)。
暗殺的歷史成為地方一級總督,地方軍隊的力量大大削弱。玉石台制度被貶損,成為少府的下屬官員。這位大臣從西漢的正式任命轉為正式職位。寺院設為大臣府,隸屬於少府。
4. 東漢的歷史綜述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故又稱後漢。東漢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1] 。共有十二帝,歷經196年。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2]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3] 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4]
在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斗的序曲。[5] 漢和帝後,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而東漢因富商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問題無力解決,人口也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沒有跟上人口增長,漢靈帝即位之後,沉迷酒色,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6] 終於在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朝廷下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基本鎮壓。
自此,藩鎮坐大,東漢名存實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亂」,皇帝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也趁勢崛起,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7]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結束。中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達400年的大分裂時期。[6]
東漢在文化、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
東漢一代,豪強地主勢國擴張,門閥世族形成。這一時期,匈奴、羌族開始內遷,鮮卑族人據蒙古草原,都對後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6]
5. 東漢時期的歷史
漢武帝時西漢的!西漢景帝的兒子劉徹。東漢沒有武帝,只有光武帝劉秀!
6. 東漢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東漢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朝代,東漢又稱為「後漢」,是為了回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東漢答時的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洛陽。220年曹丕篡漢,東漢結束。
7. 古代東漢有哪些歷史事件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朝代,東漢又稱為後漢,乃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東漢時的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東漢因富商豪強勢力已成,而無法撼動,造成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其後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加上人口不斷增加。而糧食生產又沒有跟上人口成長,終於在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漢,東漢結束;
開創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23年—24年,劉秀在河北平定王郎,建立根據地;
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更始帝部將朱鮪駐守的洛陽被圍兩年後投降;
27年,擊滅赤眉軍,奪得關中;
29年,率軍平定梁郡的劉永、琅邪的張步、黎丘的秦豐、漁陽的彭寵;
30年,平定東海的董憲、淮南的李憲。河西竇融歸降東漢。此時,只有隴西的隗囂、巴蜀的公孫述、九原的盧芳不在東漢的掌控中;
34年,隴西隗純政權滅亡;
36年,西蜀公孫述戰敗身亡;
37年,漢軍擊敗盧芳,東漢成為全國性政權,東漢統一戰爭最終結束;
8. 東漢歷史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後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後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西漢末年,土地兼並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東漢地圖(15張)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之後,新帝王莽先後頒布了「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西漢中期之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王莽改制不但沒能緩解西漢中後期以來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反而使得這種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一時間,四方相應,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實為42萬左右)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後裔出身的劉秀沉著冷靜、奮力死戰,終於在其他綠林軍的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42萬大軍。昆陽之戰,標志著新王朝賴以維持其統治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漢光武帝劉秀畫像
變民之手,新朝滅亡。新朝滅亡之後,曾與綠林軍並肩作戰的劉秀北渡黃河,與綠林軍徹底決裂,從而開始了他佔有河北,逐鹿中原,進而兼並天下的霸業。公元25年,即東漢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因劉秀系西漢皇族的後裔,故國號仍為「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因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後世稱劉邦所建漢朝為西漢,劉秀所建漢朝為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之後,不斷對四方用兵,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立地稱王的隗囂與在西蜀稱帝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12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東漢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自此,經歷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二十年的紛爭混戰,古老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後,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日本國寶—「漢委奴國王」金印
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又歷經漢明帝、漢章帝30多年的統治,東漢的國力空前強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攝政長達17年之久的鄧太後駕崩,東漢王朝自此結束了她的黃金歲月,朝政急轉直下。東漢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攝政的閻氏、梁氏、何氏等太後皆無鄧太後的政治才能與賢淑品德,她們或私慾過重,或優柔寡斷,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漢靈帝即位之後,沉迷酒色,重用宦官,終於在東漢中平元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黃巾之亂,東漢朝廷調集重兵才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鎮壓下去。公元190年,剛剛平定了「黃巾之亂」的東漢王朝又逢「董卓之亂」,中央大權逐步落入董卓等權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帶兵的將領與地方豪強也藉助於圍剿黃巾軍的機會掌握了大量的武裝,從而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董卓、袁紹、曹操、孫堅、劉備等人紛紛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公元220年(東漢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襲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大魏」,東漢滅亡。自光武帝開基創業到漢獻帝讓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王朝歷十二帝,立國196年。 蔡倫的造紙術
東漢大興儒學,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故而東漢在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和文化發展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和創新了造紙術,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紙」—「蔡侯紙」誕生了,從而使中國結束了「竹帛」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東漢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巨人—張衡,他發明了水運渾天儀與地動儀,尤其是地動儀,直到1700多年之後,歐洲才發明了類似的儀器。他在天文學巨著《靈憲》中對月食成因的解釋,使他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稱為文宗字祖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成為了漢字學的開山鼻祖,故後人研究漢字必先讀《說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的不朽之著,成為了日後中醫學的「醫方之祖」。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了全身麻醉進行外科手術的人,在醫學比較落後的封建時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漢書》,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的先河,成為了繼《史記》之後的又一部史學巨著。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傑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紙聖」為蔡倫,「科聖」為張衡,「醫聖」為張仲景,字聖為「許慎」,僅東漢一代就出現了四位「聖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9. 東漢的歷史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朝之後,先後頒布「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與盲目崇古。終適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告終。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劉欽曾任南頓令。 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新朝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長兄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於舂陵,組成「舂陵軍」。 王莽地皇四年(23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一舉摧垮新莽大軍, 標志著新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力量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義軍之手,新朝滅亡。更始帝北都洛陽後, 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使他在河北站穩了腳。
此後,劉秀拒聽更始政權的號令。 同年秋,又迫降和收編了銅馬等部農民起義軍逐漸自立。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軍擁立漢朝皇裔劉盆子為帝,史稱建世帝。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在鄗(河北省柏鄉縣)南千秋亭五成陌(河北省柏鄉縣十五里鋪)即位稱帝,國號仍為「漢」, 史稱漢世祖光武皇帝,改元建武。時關西號為銅馬帝。
劉秀定都洛陽後,把南陽設為陪都,並開始東漢統一戰爭,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 割據隴右稱王的隗囂 與盤據西蜀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十一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公元36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 自此,歷經新莽末年長達近十九年的紛爭混戰,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加強中央集權 劉秀鑒於西漢時期權臣干政、外戚篡國以及地方權重等歷史教訓,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 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
劉秀以「柔道治國」為主理念,退功臣、進文吏,使得大多數開國將帥皆以列侯歸鄉享受優厚待遇,而不參與政治。當時功臣能夠參議大政的僅鄧禹、李通、賈復三人。這幾個人亦深知劉秀心跡,「並剽(消除)甲兵,敦儒學」, 以避猜忌。劉秀對大臣更為警惕。建武時任大司徒者多遭打擊,如伏湛因事罷官,韓歆因剛直去位,又被逼自殺,歐陽歙、戴涉皆因罪下獄而死,史稱「自是大臣難居相任」 。
劉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專制皇權。 劉秀對宗室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嚴。建武二十四年(48年),劉秀重申西漢時代的阿附藩王法,嚴禁諸王交通賓客,結黨營私。 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 。漢明帝即位後,更是屢興大獄,株連極廣。 改革官制 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台,最後總攬於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許可權和地位。又令全國共並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十分之一。 發展經濟 天下平定之後,劉秀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開始著力發展生產、提高民生、恢復國力,劉秀還採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 ;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金,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東漢經「光武中興」,社會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文化進一步發展,太學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東漢時期,各地豪強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農民,建立大型田莊,發展自給自足的田莊經濟,甚至擁有私人武裝力量,這一切都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光武帝死後,漢明帝即位。命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據伊吾。 因此西域各國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復置西域都護府,遂「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復通焉」。 然而不久焉耆、龜茲復叛攻陷西域都護府,漢章帝即位後,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國而罷遣都護。
永平十二年(69年),位於今雲南、緬甸北部一帶的哀牢國 舉國內附東漢,漢明帝以其地設永昌郡。 哀牢之地,東起哀牢山,西至緬北敏金山,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哀牢內附初步奠定了中國對雲南地區的統治范圍。
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於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並於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 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並興修水利。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國在籍人口為2100多萬,至漢章帝末年人口已達4300多萬。
明章二帝在位時期,秉承劉秀遺規,對外戚勛臣嚴加防範;屢下詔招撫流民,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前後九次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號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時期開任用外戚之先河 。在他死後,漢和帝劉肇十歲繼位 ,竇太後臨朝稱制。 竇太後倚仗親族,竇氏戚族開始專權。 永元四年,漢和帝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 ,親政後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 ,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 、減免賦稅 、安置流民 、勿違農時 、招納賢士 ,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 ,軍事外交上降服匈奴 ,並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諸國 ,致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105年)的墾田數字達到732萬多頃,人口達5325萬人 。
漢和帝去世後,漢殤帝繼位 ,政權為鄧太後的兄長鄧騭為代表的鄧氏戚族掌控, 漢殤帝延平元年八月去世。 鄧氏戚族扶持漢安帝繼位 ,鄧太後死後,漢安帝親政並掃滅鄧氏, 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專權。
漢安帝死後,劉懿為閻氏戚族擁立, 即位二百餘日後就因病去世。 不久之後閻氏戚族就被宦官消滅。宦官擁立漢順帝,漢順帝對外戚繼續放任自流,結果導致梁氏戚族長達20多年的專權。梁冀更是達到了外戚權力的巔峰,漢沖帝、漢質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漢質帝因童言無忌而被毒殺, 之後漢桓帝即位。
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一起誅滅了梁氏。 漢桓帝將與他同謀的十三個宦官封侯,自是宦黨干政。 宦官的腐敗比外戚更甚, 導致士大夫不滿,士大夫與外戚聯合一同對抗宦官。 雙方斗爭激烈,最終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東漢王朝自此江河日下,瀕於滅亡。漢靈帝繼位後比漢桓帝更信任宦官 。漢靈帝將朝政委任於宦官,使政局更為惡化。 黃巾起義爆發後,黨錮才被解除。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腐朽的朝廷根本無力平叛,在黃巾軍沖擊下,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決定飲鴆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雖成功鎮壓了黃巾起義,但卻使地方州郡長官擁兵自重。公元188年,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遂改部分刺史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縣三級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設立和州刺史權力的提升,埋下了漢末軍閥割據的禍根。
189年,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劉辯即位。 外戚何進官拜大將軍,掌控朝廷,志於鏟除宦官勢力, 但何太後反對, 士大夫領袖袁紹提出建議,讓西北軍董卓進京,逼迫何太後答應。 何進同意了袁紹的建議。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何進。 當時在西園軍的袁紹聞訊,立即率軍攻入皇宮,對宦官進行屠殺。 宦官張讓挾持漢少帝逃走,追兵到,張讓自殺身亡。董卓率軍抵達洛陽,外戚和宦官的勢力同歸於盡,導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
董卓為了樹立威望,廢掉了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即漢獻帝。 190年漢少帝和何太後被董卓殺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關東地方諸侯勢力的不滿,紛紛以討董為名起兵並推舉袁紹為盟主, 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 但關東軍內訌、盟軍決裂導致失敗告終,而董卓則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並且焚燒了洛陽, 使洛陽城毀於一旦。 與此同時,各地的地方軍閥紛紛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實力,中央政府的威望盪然無存。
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將呂布,合作謀殺了董卓,下令大赦, 董卓之亂結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將李傕、郭汜卷土重來,王允被殺,東漢朝廷再度失控。195年,李傕、郭汜發生內斗,漢獻帝劉協和群臣逃出長安回到洛陽。 但洛陽已是一片廢墟,漢獻帝陷入窘迫的處境。 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 之後曹操逐漸掌握朝廷權力。 220年,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東漢結束,從此進入三國 。
10. 東漢時期,為什麼歷史上稱為東漢
一、原因:從地理位置上來分的。
西漢被王莽所滅,後劉秀又復國了,但將首都定在洛陽,因為洛陽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東面所以稱東漢,也稱為後漢。
二、兩漢:
1、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於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2、東漢時期是漢朝。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因西漢又稱為前漢,故東漢又稱後漢。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出身的劉秀趁勢而起。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仍沿用漢的國號,並息兵養民開創了「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在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 漢和帝繼位後掃滅外戚,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