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三歷史

高三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2 04:01:06

㈠ 高三歷史總結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怎麼學歷史,都已經高三了,歷史什麼也不會,高考歷史怎麼辦

歷史需要理解性地強記。
記住朝代的起始時間,那段時間內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作品。
你可能是不夠喜歡,所以……
我當年就有過同類問題。
其實歷史沒有那麼難。
祝好運!

㈢ 高三,歷史怎麼學

一、夯實基礎 復習過程是掌握知識的高級階段,復習質量的優劣,取決於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平時學習新知識時,應按正常的進度「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打好基礎。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方法要全部理解和掌握。絕不能在學新知識時,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成為「夾生飯」,指望到復習時進行彌補,那樣會為全面掌握知識設下障礙。
二、自學歸納 復習開始時,首先按教材分單元看書研究,系統復習,並歸納整理,做好筆記。歸納的內容一般包括:1. 本單元學過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2. 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並列出知識網路,寫成提綱或畫出圖表;3. 本單元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注意點、考點和熱點;4. 本單元中的實驗掌握得如何;5. 本單元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
三、查漏補缺 復習時,在自己歸納的基礎上,再和老師全面系統的總結進行對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從而完善自己的歸納,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弄懂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透徹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礎知識。

㈣ 求高三歷史大事年表。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弊、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公元605年隋建東都,開鑿大運河。 公元611年隋末農民大起義開始。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東都。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經。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顏杲卿、顏真卿發兵抵抗。 公元756年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公元762年詩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公元770年詩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亂。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學家韓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變。 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80年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 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1004年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黨項族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實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開始。 公元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開始。 公元1130年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軍。 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公元1161年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公元1162年辛棄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詩人陸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 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義。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公元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公元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 公元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公元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公元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公元1633年徐光啟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入北京,明朝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 公元1919年5.4運動 公元1945年抗戰勝利 公元1949年開國大典 公元1982年改革開放 公元2001年申辦奧運2008的主辦權成功

㈤ 高三歷史

(一)比較題:
題目要求將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異同點,有的還明確要求就相同點或不同點,得出認識或啟示。比較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異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學科能力之一,因此,應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解答比較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比較需明確宗旨。對歷史事件的比較決不是隨意的為比較而比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過比較異同,或闡明某一問題、觀點,或揭示歷史發展的某一規律。比較宗旨是比較題的靈魂,有的題目對此有明確的要求,有的則需要自己判斷。怎樣判斷比較宗旨呢?首先,要考慮所比較的問題是否與現實存在聯系,如有,通過比較得出對解決現實問題有意義的結論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較內容確實與現實無聯系,那就應從相關內容本身著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結論或規律,這就是宗旨。當然,有些題目的命題宗旨是明確的,如「比較說明中國洋務運動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這樣,就不存在確定命題宗旨的問題了。
2、比較需求同存異。不同是絕對的,相同是相對的,絕對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的。因此,比較時應做到求大同存小異,即要適當放寬比較的要求與條件。如比較康有為與孫中山,如從其具體主張看,一個主張君主立憲,一個主張民主共和,一個要保留清政府,一個要推翻清政府,這就難以找到相同點。但將條件放寬到階級屬性、基本追求,他們的相同點就出現了:都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都主張興民權,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
3、比較需分開層次。首先,要全面回憶要求比較的內容,從基本內容入手找異同。如比較兩次世界大戰原因的異同點,在最基本的層次上,相同點是: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挑起;大戰前戰爭發動者都擴軍備戰;戰爭發動者都結成了同盟等。不同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第一次則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在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有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戰迅速在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由法西斯國家對弱小國家的侵略,逐漸發展而來等。其次,將基礎內容進行比較後,應再躍上一個層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點或不同點。躍上高層次,要通過以下途徑:(1)找根本。把視線移開教材中具體內容的表述,將思考比較范圍向著與比較內容有關的方向拓展。還以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為例,應思考,德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為什麼能發動戰爭呢?德國都是在成為歐洲經濟強國後,成為戰爭發動者的,經濟崛起後,其經濟地位與其政治地位出現了明顯的不相稱,這就引出了「經濟與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是兩次世界大戰根源的結論,這是兩次世界大戰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點。(2)抓本質。一些歷史現象從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處,但它們本質上卻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間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改革開放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它們僅從內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們本質上都是生產關系的調整,都適應了各自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有的從內容或現象本身看似乎兩者相同或相似,但從本質上看,卻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統治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與當今黨中央減輕農民負擔,從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質是不一樣的。(3)看趨勢。對一些事件歷史過程的比較,不能僅盯住過程中的細節,要把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整體觀察。如春秋戰國時期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相比,僅從現象看就是戰爭與割據,但從發展趨勢上看,又都是我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
4、具體作答要求。(1)最後作答時取捨比較點。歷史內容之間可比較的東西可能有很多,最後作答時應有所取捨。我們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題宗旨的比較點,寫入答案之中。有的內容雖明確是相同或不同點,但如得出的結論與命題宗旨無關也應排除。如比較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兩次國共合作都是由於國民黨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國共兩黨尖銳對立時通過比較,能說明國民黨所應負的歷史責任,甚至通過這一點揭露國民黨的本質。但在當今則不能比這一點,因為這無益於當今兩黨的交流與合作。有的題目對比較點是有明確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點,或要求根本的、本質的相同或不同點等。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解題時可直接就其要求進行比較,而沒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點都找出,再進行取捨。當然,如果直接難以得出結論,也可多比較幾點,然後依據題意進行篩選。(2)先明確比較點,再作簡要說明。只說出相同或不同點,往往不能說明命題的宗旨,通過簡要的事實才會將問題說清楚,但對事實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簡明扼要。
(二)評判說明題:
評判說明題的特點是,題目給出某種歷史觀點,要求考生對觀點作出判斷,然後進行分析評論。也有的題目本身,認定其所給出的觀點是正確或錯誤的,只要求考生進行分析說明。
對題目觀點進行判斷,是解答評判說明題的關鍵,因為,觀點一旦判斷失誤,再回答下面的內容就失去意義了。對歷史觀點進行判斷,也是這類題的難點所在。但這里有一簡便易行的方法,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抓住題目觀點的核心所在,依此將其轉換成我們常見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有時觀點涉及不只是一個問題,那我們判斷時就應與之相對應,把其所涉及的問題都轉換成我們所熟悉的問題。然後,從教材中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與觀點進行比較,如兩者一致,則題目觀點是正確的;如不一致,則題目觀點是錯誤的;如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則應進行辯證分析。這一方法的依據是,從現行教材看,其中的事實與觀點都是作為正確內容引入的,因此,我們便可把教材中的觀點當作一把「尺子」去衡量其他觀點。如:「皖南事變」發生後,黨內外一些人感到,形勢又將是1927年「四•一二」政變的重演,認為國共合作將要破裂,內戰可能擴大。試結合兩次事件前後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對比及中共的對策評析這一觀點。此問題的基本觀點的核心是皖南事變將產生什麼影響?題目的觀點是將造成國共合作破裂,甚至爆發內戰。我們通過回顧「皖南事變」的影響,便知其影響並不像論者所說的那樣。因此我們便可斷定題目觀點是錯誤的。除了這一基本的判斷方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判斷途徑。(1)有的題目在表明觀點時,還給出了其觀點的依據,如其依據有違背歷史事實之處,那觀點就很難正確了。(2)從理論層面判斷,有的觀點明顯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相關理論,如生產關系與生產力關系的原理等。
一般而言,分析說明觀點是評判說明題的主體部分,在答案中所佔的分值最重。有的題目對論證角度做出了明確要求,對這樣的問題,按題目要求到教材中尋找相關證據就可以了。有的題目對論證角度沒有具體要求,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確定。一般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事實說明。從教材中找到與材料所論問題相關的事實,概括列出以證明材料觀點的正確或錯誤;(2)推理說明。如有關「皖南事變」這一問題,就需要通過推理來說明,當時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對比及中共的對策,與「四•一二」事變時相比都有明顯的不同,這些都影響著「皖南事變」不會升級到國共內戰。(3)理論論證。即通過分析觀點與相關事實,說明其符合或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一原理。具體作答時,視題要求而定,有時三種論證方法都需要。
(三)開放題
命題給出兩個以上的觀點,每種觀點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種,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對相應觀點進行分析說明。出這類命題的意圖是考查考生獨立的思維能力與開放思維的意識。這種題型符合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要求。
解答開放型題,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確實認為某種觀點是最正確,但真正作答時卻拿不出太多的證據。由於高考閱卷是采點給分,你的試卷上「點」少,當然分數就不會高。因此,選取所要闡述的觀點對答好開放題特別重要,從高考得分的角度講,選取闡述觀點應遵循如下原則:(1)選擇與教材觀點相近的論點為闡述對象。因為,教材是我們獲取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同意與教材相近的觀點,可從教材中獲取較多的相關歷史資料,以說明相應的觀點。同時,教師講課時對教材觀點一般說的也比較多,介紹不同觀點往往是點到為止,很少展開說明,因此對新觀點的理解難以到位,當然,也就很難論述詳盡。(2)選擇歷史材料與理論依據最多的論點為闡述對象。有些題目,以材料解析題的形式出現,因此,我們應看一下各種觀點能從材料中獲取哪些資料支持,再加上能從教材中獲取的材料,哪一種論點所擁有的支持材料最多就選哪一種論點作為闡述對象。另外,有些問題,除了需要材料論述外,還需要一定的理論說明,論點的理論依據是否充分,也應是我們選取觀點的重要依據。總之,選擇論點的依據,主要不是看哪一種觀點我們認為更正確,而是看哪一種觀點我們能答出更多的「條目」。
在完成闡述觀點的選擇後,具體作答和評判說明題的要求是一致的。
(四)認識啟示題
題目特徵記心中,遇到問題才不懵:認識啟示題,一般不單獨成題,往往出現在一個大題的最後一問。從相關歷史中得出經驗教訓、啟示、認識是重要的學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題中非常常見的題型。
「啟示」一般由「經驗教訓」而來,因此,「經驗教訓」與「啟示」,對我們回答相關問題而言,其所要求的內容基本是一致的。
題目要求考生談對歷史問題的「認識」,有如下幾情況,(1)考查對相關歷史問題的總體掌握情況,實際就是對相關教材知識、題目所給歷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對相關歷史問題作出簡要的分析評價,對這類「認識」教材中往往有現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時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關評述,然後再依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進行適當的補充;(3)由某一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預測;(5)與經驗教訓、啟示所要求內容基本一致。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經驗教訓與啟示題的作答程序是:(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教材、題目材料及前面幾問的答案進行系統,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好」的即是經驗,「壞」就是教訓。(2)對上一步所歸納的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對內容相近或屬於同一理論體系的因素整理合並,並上升到理性高度。因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東西才能具有借鑒意義,用於指導現實活動。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關鍵,切中要害。最後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條目間內容相近,或答出內容過於具體,缺乏理性與概括。(3)最後確定作答內容。經驗教訓與啟示問題,多能通過一定角度與現實相聯系,依據題目本身能夠得出許多經驗教訓或啟示,我們應該優先考慮將那些與現實聯系最密切的內容寫入答案。因為,這類題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會太長,答出三個左右的條目就可以了,即使我們想多寫上兩條,也注意作答的順序。(4)注意語言表達。由於經驗教訓或啟示,是用於指導現實活動的,表達時應用正面語言,即把「壞」的正過來說。如人民公社化的錯誤在於生產關系的公有化程度過高,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作答時我們應說:「應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
歷史認識題依據前面提到幾種情況要注意以幾點(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總體把握,一般可從原因、內容(過程)、影響(意義)等幾大方面入手,多數題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這種認識一定要抓住主幹與本質,不能把概括當成縮寫。(2)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評價,不同於普通的分析評價題,只亮明觀點,不要展開分析。(3)由具體問題談一類問題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說明這類問題的重要性(由原因與影響入手)、這類問題應對方法(從過程、內容入手)等。(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現實作出預測,要從歷史問題的原因、影響入手,同時還要密切聯系現實問題,得出與現實問題的相關報道一致的結論。
認識啟示題,一般而言與前面幾個設問聯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這一問答案與前面答案的協調,
(五)文物、圖片、圖表材料題:
題目以文物(題目只能提供圖片)、圖片、圖表為素材,要求從這些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回答相關問題。與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圖片、圖表材料形象生動,能充分調動考生的形象思維,並能增強試卷的活力。因此,這些材料在近幾年高考命題中運用較多。
答題技巧記得牢,作答迅速分數高:文物(圖片)、圖片、圖表,是特殊的歷史材料,只要完成了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步驟,剩下的作答與其他類型的問題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因此,我們對這類題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後,掌握從這些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處理方法:從歷史文物中獲取信息的主要種途徑有:一、文物圖片直接顯示的信息,對此我們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著的文字、圖案即可。二、命題者對文物圖片所做的文字注釋或說明。這種文字注釋,一般是由於解題需要命題者才加上去的,因此這些信息有效率極高,必須高度重視。三、雖然題目給出的是文字圖片,但我們解題時需要把它當成文物實物,充分想像能從這一實物中獲取的信息。如一塊出土的紙的殘片,如是真的實物,可通過摸感受其光滑程度,還可以通過一定手段知道它的製做材料。

㈥ 高三歷史怎麼學,急啊

現在來看,你還有一年,時間還夠,平常沒事多看看書,不用刻意找時間,你可以買那種小冊子,或把老師發的講義,實在沒有問學姐學哥借,沒事拿出來看,可以對照去年的考點一項一項看,別死背,可以根據年代順序記憶,幾幾年發生什麼事,當然書一定要多看,給你個答記憶方法和答題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記憶方法
)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答題方法
1.熟記史實 歷史是最強調背記的學科。為什麼呢?歷史背記的內容,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史實,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記,主要是分析,對事實的記憶則很少,所以遠沒有歷史難記。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幾次歷史試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記憶不清丟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實上,史實不清、審題不細,是歷史丟分的兩大原因。怎樣背記史實呢? 第一,精細讀書。要一個句號一個句號讀,包括導言、註解、圖示在內。2002年高考,有一題問蔥嶺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實,「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課本的小注里。這啟示我們一定要細心讀書,尤其是在第一輪復習時。 第二,動手總結。一定要落實到筆頭上,因為看和寫的感覺完全不同,而考試是寫,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輪復習,寧可羅嗦些,也要把總結寫全。以下給出分析歷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體操作時,應有所取捨: 1.名稱及其含義(例如:早期維新思想,維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發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會主要矛盾)、具體原因(根本原因的具體表現),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導火線 (2)條件(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政治、經濟、階級、思想、時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條件是客觀的,而目的是主觀的) 3.經過:力量、領導、階段及階段特點等 4.意義:性質、作用、影響,特點(極其重要!特點=不同點=考點),經驗、教訓 第三,注意特點。特點就是不同點,例如《農政全書》的特點主要是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特點就是考點,所以要非常重視,尤其是時代特點,往往是答題隱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記。讀—寫—記是一個完整的鏈條,所以在平時就要有計劃地逐步背記。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與老師的復習同步。不要到考試前再背,那樣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麼背什麼,那樣很不系統。 2.把握聯系 高中歷史的特點,是注重前因後果,注重分析知識的相關性,而反對孤立的知識點背記。其實,出題的過程,就是建立新的聯系的過程;做題的過程,就是剖析聯系的過程。把握聯系,主要有兩個步驟: 第一,縱橫結合。一方面要注重縱的聯系(時間聯系),另一方面重視橫的聯系(比如地域聯系)。特別注意因果聯系,這是所有聯系的核心。 第二,編織網路。縱橫結合,經緯交錯,就成為知識網。 3.加強審題 近年的高考,越來越強調從題目中獲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題),與課本知識結合,共同構成答案。這樣,審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審題要注意三點: 第一,准。就是問什麼答什麼,切忌答非所問。一道大題設多問,不僅要審大題題干,還要審每一問的題干;一組選擇題有多道,不僅要審每道的題干,而且要審總的題干。 第二,全。就是問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題乾的每一句話(尤其是材料題),一般都包括至少一個信息點,答案上每個點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綜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這些分都愛丟。例如2002年高考歷史大題,考查旅大主權的變遷,如果僅按上面要求審題,會丟掉「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背著中國拿中國主權和利益作交易」等要點。這些要點,來自題乾的「弦外之音」:本題的主旨是主權問題,故應圍繞此點答題。這種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題時想一下每題的宏觀主旨(而不是單純就題論題),就有希望得分。 (二)誤區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記。*做題記知識點,永遠不夠系統,會割裂聯系。做題這個手段很好,但不可濫用。 第二,不可濫搞聯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識網路為主,專題史不要太多。

㈦ 高三歷史綜合整理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㈧ 高三歷史。

多看地圖,多畫地圖

地理高考中空間定位非常重要,而對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根本還在於地圖。對於地理基礎差的同學來說,看到地圖就會產生恐懼感,厭惡感,要想除去這種感覺,就必須堅持每天強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圖,看得多了,不僅在麻木中適應了地圖,或多或少也能記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間概念慢慢也能培養起來。在看地圖的同時,最好能把地圖畫下來,不僅加深了對地圖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圖從紙上裝進腦子里。

勤於練習,勤於質疑

理論知識的記憶是基礎,知識的運用才是目的。運用知識的途徑就是要多做題,勤問題。做的多了,問的多了,書本上的理論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題人的意圖也能漸漸瞭然於心,到高考時就可節省不少分析問題的時間

㈨ 高三歷史選擇

你是覺得這道題目選D,不是B,不能理解為什麼答案選擇B。個人覺得這道題目要看清楚題目所給的信息,D是我們學必修二(好像是這本)有關於經濟歷史方面經常選擇的一個答案。
首先,題目第一句話說,郡縣政區的幅員與自然環境相對應,一個地貌有≥1的郡縣,很少有一個郡縣幾個地貌。題目的隱含意說明了有些地理區域自然地理不利於當時的人生存與發展,所以幾個郡縣在一個地理區域。
其次,地理區域是指比較獨立的地理地形區,人文地理環境含義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與組合。
綜上,劃分以人文地理為依據。
不選擇D的原因: 題目中沒有涉及到這個被劃分後的地理區域發展是否良好,自然環境好不代表發展一定優越。

熱點內容
師德師風心得體會100篇 發布:2025-07-21 04:43:39 瀏覽:376
基礎課教學部 發布:2025-07-21 04:35:47 瀏覽:167
撫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07-21 04:08:43 瀏覽:736
長沙素質教育 發布:2025-07-21 04:00:17 瀏覽:33
搓澡手法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21 03:24:57 瀏覽:559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人教版 發布:2025-07-21 03:12:09 瀏覽:498
幼兒教育認識 發布:2025-07-21 03:11:37 瀏覽:953
吉他輪指教學 發布:2025-07-21 02:59:00 瀏覽:758
2017重慶文科高考數學 發布:2025-07-21 02:41:32 瀏覽:933
七年級語文書內容 發布:2025-07-21 01:23:59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