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歷史
遠古時抄期,人類過著十分原始襲的生活,經常穴居深山密林,以樹葉草葛遮身,從而起到了防寒的作用。後來,由於石器及火的發現,人類自然懂得了用獸皮護身禦寒,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山西朔縣峙峪人及河北陽原虎頭梁人的遺穴中發現的用獸骨製成的骨針可以看出,簡單的用獸皮縫制的原始服裝已經出現,從而揭開了服裝史的序幕。養蠶和紡織絲綢是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技術,殷商時期,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這一技術,織出了許多精美的絲綢,為製作服裝打下了基礎。從出土文物看,中國冠服制度在夏商時期已見端倪,到了周代才已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帝王、百姓的服飾有了一定的區別。根據《周禮》記載,凡有祭祀之禮,帝王百官皆穿禮服。禮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組成。冕冠是帝王祭祀時戴的最貴重的禮冠。
2. 衣服的歷史有多久了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版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權。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
3. 衣服的歷史(要全)
在各種各樣的動物中,為什麼只有人類才穿用了衣服呢?關於這種衣服的起源論,從古希臘的環境適應說開始,產生了諸如羞恥說、裝飾說等的學說,但都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到現在,從考古學、自然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到心理學、美學、哲學,各個領域都流傳
著不同的見解。下面,我們看一下幾個主要的說法。
1.環境適應說
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凶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級的標志的東西帶在身上。所以說,環境適應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衣服發生的全部經過,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沒有異議。
2.羞恥說
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末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是,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於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3.吸引異性說
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也被說成是種族保存說和性慾說。
4,裝飾說
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綉,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塗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發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釋了幾種說法。但是無論如何,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所不在的,是從不同的氣候、 風土、風俗習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活過來的。所以衣服發生的起源靠單一的動機來說明是很困難的。根據民族的不同,混雜有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時也會出現幾種動機相互交替、變強、變弱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把衣服發生的動機分成兩大類來考慮:其一,人類從自然環境中保護自身,為—廠維持生命的生理衛生的機能;其二,為了滿足顯示自己的慾望,為了誇示身份和地位的社會生活的機能。這樣來考慮,對於我們也許會有益處吧!
在現在各種交通工具發達、冷暖設備齊備的文明社會中,生理衛生的機能在逐漸減弱,社會生活的機能在日益增強:儀禮服、制服具有時代性的流行服裝,再加上美的著裝和主張個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來越向著多樣化發展c伴隨著文化的多層次化而個性化更加進步的今天,在社會生活中衣服的著裝目的,也會出現在某一面被簡單化,在另一面被復雜化的事情:但是,無論在任何場合,對於衣服的思考都不能離開人們的行動格式。日常生活中當然要穿衣。對於社會性的生活來說,又要求它易穿易動,在構造上具有很高的機能性。也可以說人們都喜歡具有很高審美性的東西。
服飾作為性美的標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尋味的。一般人認為,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要創造出衣服,乃是為了遮羞。然而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對此作了有力的論證。他發現,那些平日總是裸體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婦女在參加性愛舞蹈時,卻要穿起羽制的圍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喚起異性的注意。格羅塞認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歸之於羞恥的感情,而羞恥感的起源,到可以說是穿衣服的這個習慣的結果。」「在低級文化間,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習慣成為普通的經常的行為時,就會失去其原來的意義;……結果成為我們現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習慣的掩蔽,而是偶然的無掩蔽。……這中間已經有了一種很重大的倫理的進展——性的自製已經成為一種道德。」當原始人類還沒有懂得穿衣的時侯,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著道德自製的內容。格羅塞的見解無疑是深刻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在氣溫最適於人體時仍需要穿衣。對性美的欣賞,也首先是從服裝開始的,只有情侶關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賞裸體之美。這之中,道德規范起著潛在無形、但又極其強大的作用。
4. 中國的服裝歷史
服裝俗稱"衣裳"、"衣服"。它是人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不僅起著遮體、護體、保健、禦寒、防暑等作用,而且還起著裝飾、美化、標志等作用,通過衣質、色彩、裁製、造型和裝綴等的變化,要求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能夠充分顯示人的體態和儀容的美感,或表現人的社會地位、職業和個性。所以服裝是一種帶有工藝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著國家、民族和時代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會風尚面貌的重要標志,是兩個文明建設的必然內涵。
我國服裝歷史悠久,款式、面料絢麗多彩,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之一。據《五經要義》、《藝用服飾資料》、《說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裝的產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了。從距今已有十萬余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發現有比較精細的骨針,完全可以認為那時已有了縫紉。於是,服裝的歷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萬年前。實際上,在我國甘肅新店出土的一個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上就已有當時人穿的服裝式樣--類似長袍束腰帶。服裝的產生約經歷了一千萬年前的古猿人的樹葉獸皮禦寒、蔽體遮身階段,然後是幾十萬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的用骨針簡單縫紉而初具服裝輪廓,最後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繁榮的氏族社會中,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都已廣泛開始種麻、養蠶,男耕女織、縫紉初興,衣裳(服裝)初步形成。比較原始的服裝是無袖、無領、無褲、無袋的裙衣式。我國服飾工藝歷史的源遠流長,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個朝代的服裝,出現了開始講究的商代服裝;服飾齊全的春秋戰國服裝;分類定名的漢代服裝;工藝精湛的唐代服裝;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裝;等級嚴明的清代服裝;以及品種齊全、絢麗多彩的現代服裝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不少現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裝,以滿足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屬於多功能服裝的有變色、發光、晴雨兩用服裝、寒暑兩用、超級防寒、自調厚薄、驅除蚊蠅的服裝等;屬於保健服裝的有減肥、能呼吸的服裝、催眠睡衣、抗菌、按摩、耐臟、防臭、自行消毒的衛生服、專治打呼嚕、能診斷癌症的服裝、電療、中草葯保健、防治冠心病、中葯透熱服裝等;屬於高科技的服裝有不用線縫制的服裝、噴絲直接成衣,與水可融、可以吃的服裝等;屬於奇妙功能的服裝有工作救生兩用、不怕電擊、防火耐熱的安全服等。以上這些服裝的出現說明了現代的服裝正在向多功能、高科技方向發展,日新月異,絢麗多彩。將來服裝的發展趨勢是不求名貴,但求方便,更求舒適,越來越薄的綠色服裝。
5. 中國的服裝歷史是怎樣演變的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6. 衣服的歷史
像房屋、衣服、用火等生產生活現象都絕對不是個人能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總結歸納而慢慢演變而來的。
比如說《黃帝內經》,這是一部以黃帝的名義寫的醫學著作,但真正的作者是黃帝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黃帝內經》是在春秋戰國時寫成的,黃帝著成這部醫學著作的人們假託的一個名義。
至於衣服的由來,我們知道最早的人類是衣不蔽體的,後來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用樹葉或草皮等覆蓋在身上來取到保暖和保護身體的作用。此後人類手工作業能力發展,人類開始學會用麻、棉等材料製作衣物,這才慢慢演變成我們今天的衣服。
總之一句話,一切的創造發明都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只有一切具體的科技發明才是個人創造的。
在各種各樣的動物中,為什麼只有人類才穿用了衣服呢?關於這種衣服的起源論,從古希臘的環境適應說開始,產生了諸如羞恥說、裝飾說等的學說,但都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到現在,從考古學、自然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到心理學、美學、哲學,各個領域都流傳
著不同的見解。下面,我們看一下幾個主要的說法。
1.環境適應說
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凶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級的標志的東西帶在身上。所以說,環境適應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衣服發生的全部經過,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沒有異議。
2.羞恥說
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末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是,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於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3.吸引異性說
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也被說成是種族保存說和性慾說。
4,裝飾說
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的刺綉,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塗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發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釋了幾種說法。但是無論如何,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所不在的,是從不同的氣候、風土、風俗習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活過來的。所以衣服發生的起源靠單一的動機來說明是很困難的。根據民族的不同,混雜有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時也會出現幾種動機相互交替、變強、變弱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把衣服發生的動機分成兩大類來考慮:其一,人類從自然環境中保護自身,為—廠維持生命的生理衛生的機能;其二,為了滿足顯示自己的慾望,為了誇示身份和地位的社會生活的機能。這樣來考慮,對於我們也許會有益處吧!
在現在各種交通工具發達、冷暖設備齊備的文明社會中,生理衛生的機能在逐漸減弱,社會生活的機能在日益增強:儀禮服、制服具有時代性的流行服裝,再加上美的著裝和主張個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來越向著多樣化發展c伴隨著文化的多層次化而個性化更加進步的今天,在社會生活中衣服的著裝目的,也會出現在某一面被簡單化,在另一面被復雜化的事情:但是,無論在任何場合,對於衣服的思考都不能離開人們的行動格式。日常生活中當然要穿衣。對於社會性的生活來說,又要求它易穿易動,在構造上具有很高的機能性。也可以說人們都喜歡具有很高審美性的東西。
服飾作為性美的標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尋味的。一般人認為,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要創造出衣服,乃是為了遮羞。然而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對此作了有力的論證。他發現,那些平日總是裸體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婦女在參加性愛舞蹈時,卻要穿起羽制的圍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喚起異性的注意。格羅塞認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歸之於羞恥的感情,而羞恥感的起源,到可以說是穿衣服的這個習慣的結果。」「在低級文化間,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習慣成為普通的經常的行為時,就會失去其原來的意義;……結果成為我們現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習慣的掩蔽,而是偶然的無掩蔽。……這中間已經有了一種很重大的倫理的進展——性的自製已經成為一種道德。」當原始人類還沒有懂得穿衣的時侯,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著道德自製的內容。格羅塞的見解無疑是深刻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在氣溫最適於人體時仍需要穿衣。對性美的欣賞,也首先是從服裝開始的,只有情侶關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賞裸體之美。這之中,道德規范起著潛在無形、但又極其強大的作用。
7. 中國古代服裝起源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服裝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拓展資料: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最著名的為《尚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十二章紋遂成為歷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遜位、袁世凱復辟稱帝。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錦,山東齊魯的冰紈、綺、縞、文綉,風行全國。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
隋唐服飾(581~907)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蟹)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
明清服飾(1368~1911)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清代官帽與前朝絕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