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告訴我們

歷史告訴我們

發布時間: 2021-08-10 10:31:40

歷史帶給我們什麼

歷史帶給我們很多的是思考。我一個學歷史的,自知不歷史了解得不夠多,所以對於你上述的種種不發表愚見了。我需要指出的是:自卑不是國人面對殘酷現實的民族情感。這也許是一部分人的情感,但我想這不會是也不能是我們民族情感的體現和代表。我國在邁向現代化方面,縱然有起步晚等落後性,但其發展卻不容忽視。
「李約瑟之謎」關於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
在學術界有相當權威的研究。多研讀他的著作,可能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⑵ 歷史告訴我們,現在的我們該怎麼

歷史是什麼呢?現在我所理解的歷史是一種對過去的記錄,是過去事實的真相,同時,歷史是一種發展過程,最後呢?也是一門學科。卡爾也說過:「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於是,歷史反應的內容應該是過去,而歷史的作用的對象和影響的范圍應該是當下社會和生活在當下社會的我們,可以說,這一點,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
我想先說說自己選擇早期早期中國文明這門課之前對於歷史的了解和認知,然後是學**之後對於歷史能帶給我們些什麼做一點自己的歸納總結。首先,當初認為的歷史就像是一個個簡單的神話故事的合集,畢竟,我們都是從盤古開天劈,女媧補天的神話中走來;讀過封神,三國,隋唐;在《史記》的王侯將相本紀世家列傳中痴迷徜徉。後來接觸到這門課,才真正發現了歷史中幾個組成部分:考古發現的原始資料,歷史文獻記載,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等等。從中我終於發現了歷史學的博大精深,於是,對於歷史學給了我們什麼,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具體說說歷史帶給了我們些什麼。
(一)歷史是對過去的記錄,帶給了我們事件的真相。
首先,提及歷史,必然想起的是許多鮮活的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說的正式一點,是為大多數人認可的歷史真相。這就是歷史帶給我們的第一點作用,它讓我們對過去有了基本和初步的了解。我們知道了人類並非上帝創造,並非從石頭里蹦出來,也沒有盤古的開天闢地,人類從進化中來。雖然中國人的確切祖先來歷仍然沒有定論,但是有了初步的認識,所以我們知道了我們自己從哪裡來?
我們曾有過的石器,玉器,青銅文明,在中華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早期文明。於是我們知道了古老中華文明的起源地和多元化。
接著,我們諳熟大禹治水,成湯滅夏,武王伐紂的故事,雖然這些故事距離我們幾千年之久,但是說起殘忍跋扈的夏桀,紂王,人們還是心驚膽寒,說起神機妙算的太公,還是會嘖嘖贊嘆。所以我們擁有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也發現了最為原始和傳統的性格。
歷史還為我們還原了殷商的奴隸制度,一場場祭祀和慶典;西周分封制下的儀禮森嚴,鍾樂陣陣;秦國嚴苛歷律時代中凶神惡煞般酷吏揮舞著手中的皮鞭;漢代日趨完善的官僚和爵位制度。從中我們知道了早期的政治文明。
還有孔孟儒學的仁德治國,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與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國。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天授君權的理論,外儒內法的實施……我們了解了中國的統治哲學和文化傳統。還有經濟與分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喪葬婚娶;以及邊疆戍卒,外臣外藩的各種情況。
凡此種種,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一幅幅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畫面,讓瞬間定格為永恆,將廣闊萬里聚焦為典型空間。讓我們知悉和了解。

(二)歷史是一種發展過程,為我們展示變化與更替。
第二點,我覺得歷史同時是一種發展過程,透過歷史。我們看到了萬物的發展變化。我認為的這里的發展變化既是某種制度,政策的變化,又可以是不同空間里發生的並列文明的發展和變化。從中,我們通過對比得出了自身文明的獨特性和我們一步步發展和進步的地方。
秦漢歷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原帝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北境胡族的長期較量。首先,當時所認為的漢族,或者說正統的華夏民族,春秋戰國和秦國的時候是指受過禮樂制度教化過的地區和百姓,而在漢朝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設立郡縣和接受編戶的地方。當時所認為的胡漢差異可以從經濟生產方式(胡族的游牧,漢族的農耕為主),生活**慣,甚至從衣裝的衣襟右開(漢)和左開(蠻夷)看出來,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從這方面可以看見自身文明的獨特性。
其次,中原帝國的對胡政策也一直發生著變化。秦國時期,雖然在秦軍也與北境的胡族發生戰爭,但是主要的措施還是建長城御敵。這是由於當時的秦國剛剛統一天下,主要的國策是立足於王朝內部的穩定,對於邊境問題則主要採取了防守的態度。漢高祖自白登戰敗至漢武帝前期,漢帝國對於匈奴的政策是忍氣吞聲餓和親政策,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漢帝國徹底解決匈奴之患沒有可能,而利用相對保守的和親政策可以將損失降至最小。之後的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前所未有,再加上漢武帝任人唯賢,終於大白了匈奴。整個中國早期的對胡政策都是與當時的秦國或者漢朝的綜合國力都是密不可分的,歷史通過這其中的關系串聯,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力變化的晴雨表。同時也為之後的歷朝歷代甚至是當代的我們提供了借鑒和指導。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例子是中國的政治制度的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和許多愛好歷史的朋友的一樣,我們都對歷史上出現在各個朝代的職官制度和其他政治制度情有獨鍾。不難發現,伴隨著朝代的更迭,不同朝代會出台不同的選官用官和評價制度和**地方政策,每一種制度無不是在前朝已有的制度上吸取前朝滅亡的經驗教訓而形成的改良版,甚至在各個朝代的內部也會有這種改變。很明顯的例子,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郡縣制,這一改革在當今看來仍然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首先,這一改革的產生原因就是看到了西周分封制度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分封的諸侯實力日益增強,對地區的統治日益出現不受**王朝控制的局面。以至於一旦周王**的實力衰弱,周王便立刻成為受人挾持和利用的工具,變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秦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推行了**統一控制郡縣的郡縣制。另外,明太祖朱元璋由於看到了長期的皇權與相權在**的爭奪制衡,於是趁著胡惟庸被殺時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度,他同時還非常強硬的規定宦官不許干預朝政。這些制度都是對以往制度作出的修改和完善,其目的對於當時的封建君主專制和**集權的加強都是有利的,所以可以看出歷史為我們展現的一個個不斷升級換代的制度版本。
還有就是官僚制度的變化,中國很早就有官職和人員的分開管理評價的兩套系統,並且一直延用至今。也許商鞅變法不能算作是官僚制度的開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商鞅變法對於官僚制度打機並最終取代貴族統治制度是意義重大的。從那時開始,官僚的出現,使得之前一貫使用的因事設職開始變化為任人做事了。之後中國的官僚制度逐步的完善和系統化。首先是分管各項具體工作的九卿的分工變的更加具體,彼此之間的交錯逐漸減少。再者是掌控大權的丞相的權力被分割開來。然後又出現了監督的御史部門。最後到達隋唐以後,尚書六部的確立已經基本可以處理國家的大小一切紛雜事項了。由此可以看出,歷史為我們展現出一個日益進步和完善的體制。類似於這種體制的系統還有很多,有些屬於被時代淘汰掉的產品,而有一些則可以作為歷史賦予我們今人的沉澱精華,是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畢竟全盤西化會顯得和中國自身的傳統格格不入,而全部推掉重來又是一件費工耗時甚至很難完成的事。
(三)歷史留給了文化傳承。
從五四時期的打到孔家店,到如今的許多人呼籲重拾文化傳統中的精華部分。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作為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種魚龍混雜的豐富文化,其中還是有許多值得學**和借鑒的地方。
是的,儒學一路走來,雖然說是封建王朝借來統治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是用來束縛人民思想解放的工具。但是,它畢竟也是經過幾千年的篩選和變化而來,許多人說,儒學孕育和滋養了中國人的很多迂腐和愚昧的陋**,可是我們也同樣應該注意到,正是幾千年的中國文明滋養和壯大出了儒學,它從兩千年前周遊列國的孔子那裡來,經過了孟子荀子的傳揚,秦國的焚書坑儒,立法為統,再到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宋明理學的發展變化。儒學的本質仍然是好的,這是一門教育人進取和向善的學問,是中華名族性本善的最好體現。如今的我們如果能夠摒棄儒學中老舊的,迂腐的內容,而重拾儒學中哪些教會我們做人和積極的道理,那麼儒學也可以是歷史留給我們不可復制的瑰寶。

(四)歷史教誨我們敏銳的獨立思維能力。
如果之前說到的都是一些留給整個社會接受的大知識和大道理的話,那麼歷史作為一門學問,它又留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學**歷史的人些什麼呢?曾經聽過這樣的比方:「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歷史就像是一堆內容巨大又極為原始的材料,它需要我們通過歸類,對比和運用智慧與邏輯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對於秦始皇的功過討論,便是鮮明的一個例子。在後代的眼光中,秦為何亡國了?因為秦國奉行的嚴酷的法制,秦國人口不過千萬,可是秦始皇長城,陵墓,馳道,靈渠同時開修,徵用勞工最多時達到150萬。同時秦國酷吏泛濫,最多時竟然出現了吏大於民的情況,因而秦國才會滅國。可是,另一方面,有據可查的是漢初繼承了秦朝的法律,許多方面應該是一樣嚴苛,那麼為什麼漢初的民怨卻明顯低於秦朝呢?一種符合邏輯的想法是秦國滅亡的真正原因與六國與秦國理念認識沖突導致的。齊魯之地長期堅持的是儒家的仁德治理,而楚國更是與秦國世代為仇,也許這更加是秦國滅國的原因。而秦始皇開創的統一國家,設郡縣,修長城,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可以說對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在這方面,歷史留給我們的顯然只能是一些豐富的材料,而做出系統的符合邏輯的評價需要我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這正是學**歷史可以鍛煉出來的。
其次一點,歷史不僅僅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還是許多已經被打扮過的小姑娘,而想要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需要我們的對比和辨別的能力。司馬遷在他的不朽之作《史記》中雖然能夠堅持己見的提出對項羽英雄蓋世的稱贊,可是他還是不可避免的落入俗套。比如其中的高祖赤帝之子斬白蛇。當然當時司馬遷的身世處境不能不放入考慮之列,但是歷史的真實性,仍然需要我們這些學**歷史的人去辨析和思考。我覺得其中很關鍵的一點便是要善於分析寫史作者流露出的字里行間的信息和評價者所依據的方法,資料等能不能使人信服。所以我覺得第一熟悉和掌握大量的歷史信息,第二點能夠用正確的邏輯和方法去使用它進行論證和說理,才是學**歷史的最大價值。
這里我想選出一個以前被學者提出質疑的例子。還是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在《史記》對於項羽的描繪可以說是一個悲劇英雄,項羽破釜沉舟,百萬秦軍中取上將首級,並且天生神力。只可惜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最後落得烏江自刎。可是有學者卻從倒數的那段四面楚歌中看出了項羽其實是一個內心薄弱的人。從司馬遷對於項羽之前戰斗和最後跟隨項羽到達烏江附近的人數得出項羽其實當時應該是作為主帥卻棄軍而逃了,並且最終導致了全部戰役的失敗。也許是司馬遷的語焉不詳,但是從有關人數的分析中的確可以說這樣的結論是可以信服的。如此細節中推知人物性格的事例的確是一門學問,我們需要有這樣敏銳的觀察力,從中辨別事情的真相。
另外,我還記得課上侯老師提出的事例,那是北京大學藏《趙政書》中提到,秦始皇的確規定了胡亥公子即位,而不是像後代史料普遍認為的胡亥篡位,而且胡亥是否比秦始皇更加專橫跋扈,秦律到底嚴苛到了何種程度?可能都被後人妖魔化了。

(五)歷史帶給我們反省和認知。
再者,歷史教誨了我們不斷的反省,從反省中我們不斷的進步和獲得新的認知。中國近代史可以說就是一段不斷的反省自身和推成出新的歷史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中,我們反省和發現了長達700年閉關鎖國帶來的思想文化禁錮,政治經濟的落後。於是我們提出了民主科學,我們提出了啟蒙和救國。同樣,歷史賦予我們的正是這樣不斷反省的機會,可是現在的我們不能夠再等著列強用槍炮轟開我們的國門時才去反省和認知了。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是不斷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認知。其實中國距離完全啟蒙的境界還尚有一段距離,但是民國時期的那股熱情,那種危機感和使命感在當今的中國已經越發的開始淡漠了。許多人注意到的是帝王的統治之法,抑或是圓滑的為官之道。但是關系國家命運的氣節和精神,那種不斷的反思當下,居安思危的發現能力恐怕才是歷史中更重要的部分。

(六)歷史帶給我們兼收並蓄,開啟我們的新思維。
最後一點,歷史是過去,但它絕對不僅僅局限在過去那樣一個狹小的空間的空間里。歷史更有大手筆,歷史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對將來的預言。侯老師告訴我們,歷史不是什麼規律,更不是什麼天命使然。的確是這樣的,歷史是人創造的,將來也需要人來創造。但是歷史的人卻永遠不可能是將來的人了。那麼學**歷史對於將來又有什麼作用呢?當然,歷史為我們開創將來提供了兼收並蓄和新思路。人是會思考的動物,我們學**歷史,看到了歷史中各種真實存在的,轉瞬即逝的,預言的,邏輯的,自己的,他人的,都是我們可以用來分析和思考的材料,可是最後的思維卻是自己的,當然也作為了歷史的一個部分被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參考。所以,歷史還教會了我們在今天這個特定的瞬間,用自己的新思維去努力和創造!
汽車系 張桉榕

⑶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1.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根據歷史的記載過去朝代,知道任何一個國家和組織的形成、發展、沒落的原因和根本原因,讓我們去認識和明白。

  2. 歷史是記錄的載體,歷史事件中是一個人人物的發展,也是一個人的才華的展現的地方,在我國每當人們提到一個人和一個朝代的時候,不免承載著文化、經濟、政治等相關的因素,承載和記錄每一個過程。

  3. 學會過去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分析的過程,古人在歷史中留下了大量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4. 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學會珍惜和平,用生命去捍衛和平。歷史一大半都是在戰爭狀態,一個個學的教訓讓我們不得不認清歷史,前車之鑒。

  5.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告訴我們處理爭端和難忘的記憶,學會不遺忘,但是可以選擇求同存異,尋找共同發展的態度去完成發展的使命。

⑷ 歷史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我對歷史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被八國聯軍侵佔剝奪土地,它不僅是告訴我更是億萬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只有自己的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真真正正的站起來

⑸ 歷史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我對歷史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國被八國聯軍侵佔剝奪土地,它不僅是告訴我更是億萬中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只有自己的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真真正正的站起來。

⑹ 歷史給我們什麼啟示

讓我們吸取古人的教訓,防止再犯
。還可以了解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這對我們在以後處事待物都大有幫助。

⑺ 歷史告訴過我們什麼

歷史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不要天天緬懷過去

⑻ 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

1.不管是多牛逼的人物,照死不誤;越想長生不老的人,越死得快:
因為科學上的無知,在歷史上有不少的帝王想長生不老,為此不惜金錢,也不惜以身涉險,但是最終的結局往往都很慘。這些帝王中不僅有我們第一位一統天下的始皇帝,也有英明神武的漢武帝和唐太宗,尤其大唐一朝,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十分執著,前赴後繼。
明朝皇帝朱翊鈞十分迷戀修仙之道,表現的也最為奇葩,甚至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閉關修煉不上朝是他的特色,他在皇宮里修建一座道觀每天就是閉關修煉,夢想著羽化登仙,也經常吃仙丹,直吃到身上被毒侵蝕長滿了毒瘡,不過他不認為那是仙丹的緣故,還是繼續吃,結果沒幾年就慘死了,據傳死相十分可怖。
2."家天下"的王朝,一定會滅亡:
從商朝開始,中國歷史就進去到了"家天下"的時代,皇位開始"父死子繼",但是觀中國歷史數十個王朝,通通都滅亡了。偉大的始皇帝曾經夢想把皇位流傳子孫萬世,結果到了二世就亡了天下,想他也是死不瞑目啊!唐太宗文治武功、開繁華盛世,結果自己的兒媳婦(武媚娘)還取代了李家王朝的統治,到唐朝後期李家子孫個個慫蛋,竟然被太監玩弄於股掌之間,如果太宗再世,可能被氣得吐一口老血吧!再說明太祖朱元璋心狠手辣、鐵血手段,但是老朱家後來的皇帝們個個奇葩,有姐弟戀的、有喜歡媚葯的、有28年幾乎不上朝的、有精盡人亡的、有在皇宮建動物園的、還有喜歡當木匠的,這樣都不滅亡,那就真沒天理了吧!興衰交替,天之大道。一個家庭是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繁榮之後就是頹敗,盛世之後必是亂世。
3.一個人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要多可悲有多可悲:
在歷史書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片段,××皇帝勤政有為、節儉愛民,國家就繁榮昌盛、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和諧平順、生機勃勃;××皇帝驕奢淫逸、寵信佞臣,結果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食不果腹,政治黑暗、奸臣當道,社會動盪、盜賊風起。每當看到如此片段,都為當時的人民感到悲傷,一個國家的命運竟然要寄希望於一個帝王的品德之上。帝王強,則國家興;帝王拙,則國家哀,不悲否?
歷史的世界裡有精彩絕倫的故事,有華麗麗的人物,精彩紛呈,不醉不歡!

⑼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

歷史簡單的分為社會史和自然史。我覺得簡單的說就是歷史告訴我們時間過程中發生的事,對自己來說就是認識到自己所處的位置。和一種思維態度。

熱點內容
安全教育班會心得 發布:2025-07-20 20:57:23 瀏覽:957
三年級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20 19:31:26 瀏覽:816
黨員師德演講稿 發布:2025-07-20 19:19:14 瀏覽:4
生物質鏈條爐 發布:2025-07-20 17:50:30 瀏覽:938
青年教師師德徵文 發布:2025-07-20 17:44:47 瀏覽:596
高一數學教學視頻全套 發布:2025-07-20 17:21:18 瀏覽:567
壽寧教育網 發布:2025-07-20 15:43:36 瀏覽:296
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 發布:2025-07-20 15:41:08 瀏覽:513
學校暑期防汛預案 發布:2025-07-20 15:21:41 瀏覽:743
特教老師師德材料 發布:2025-07-20 13:44:24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