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工業地理
區域工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三條:
1、區域工業發展對當地的經濟增長有很大作用。
2、區域工業發展對當地的水文、氣候、大氣、植被、土地等等有影響。
3、區域工業發展對當地的社會、生活、就業情況等有影響。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Ⅱ 怎樣區分 地理中的 工業圖 地形圖 交通圖 商業圖 農業圖等等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第一語言是文字。
地圖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種。
專題地圖是著重表示一種或數種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你所說的工業圖、商業圖、交通圖、農業圖就是專題地圖。重點表示工業、商業、交通、農業等信息。
普通地圖是綜合、全面地反映一定製圖區域內的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現象一般特徵的地圖。
普通地圖又分為地形圖和普通地理圖。地形圖著重表示地形要素(控制點、居民地、獨立地物、交通、水系、管線、植被、地貌、境界等)的地圖,一般比例尺較大,分幅表示一個地區。普通地理圖一般是具有一覽性的一幅地圖,不分幅,表示的內容與地形圖沒有太大的區別。
普通地圖上沒有一種要素比其他要素重要,同等重要。
Ⅲ 從工業地理或是區域分析的角度上來說,市場地和原料地在一起會有什麼好處謝謝各位大大。
會減少運費,降低成本,這是工業區位選擇中重點考慮的因素。市場地和原料地在一起具有較強的區位優勢。
Ⅳ 重工業地理的重工業地理分布特點
地區集中,形成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重工業樞紐和重工業地區。這是因為採掘工業、動力工業、原料工業和製造工業在生產上有連貫性,各工業部門之間,如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機器製造工業之間又有密切的生產協作關系,使工業布局在地區上集中,形成了生產規模宏大、部門眾多的重工業地區。重工業地理分布也比輕工業地理分布更為集中。世界上著名的重工業地區基本上有兩種類型:①在當地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地區。著名的如美國的五大湖南部區、聯邦德國的魯爾區、英國的以伯明翰為中心的西密德蘭區、蘇聯的頓巴斯區、日本的北九州、中國遼寧中部地區等。這些重工業地區大都是在當地煤炭或煤鐵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在鋼鐵工業基礎上發展了多種機械製造工業,又利用煤炭、煉焦和冶金的副產品發展了化學工業,組成了多部門綜合的重工業區。美國得克薩斯南部區和蘇聯伏爾加河中游區,則是在當地石油資源基礎上,建立了強大的石油化工和石油機械製造工業。②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運輸條件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著名的如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區、日本本州島南部沿太平洋和瀨戶內海各工業區、蘇聯的中央工業區和中國的上海地區等。其中除日本各區是利用輸入鐵砂和煤炭、石油等原材料發展起來強大的鋼鐵、機械製造、化工工業,組成重化工業體系外,其他各區都是以機械製造為主的多種製造工業區。
(鄔翊光魏心鎮)

Ⅳ 區域工業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什麼
改變地理景觀,土地變成工業區,耕地減少。
環境污染加劇。
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Ⅵ 高中地理 南方地區工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1、土地價格低,勞動力充足。
2、農業原料豐富
3、交通發達,水洗眾多,利於水運交通線路發達
4資金充足
5工業技術雄厚,由著名的滬寧杭工業基地
Ⅶ 工業區域形成的原因
工業集聚:
因受地區地理條件和工業組合因素的影響,各地區工業集中與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在合理限度內,都能產生一定的社會經濟效果。隨著工業設備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必然引起同類生產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對集中;由於聯合企業和工業成組布局能帶來外部經濟的節省,必然引起不同類型企業的相互集聚。
Ⅷ 工業地理學的工業地理學發展簡史
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代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發展,產生了深入了解各種工業在各個國家、地區的分布狀況及其形成原因和發展趨勢的需求,導致以描述和分析為特徵的工業地理學的出現。代表性的著作有J.R.史密斯的出版於1925年的《工業和商業地理學》等。而經濟學家A.韋伯出版於1909年的《工業區位論》,則從理論、方法上研究工業企業最優區位,為工業區位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大大推動了工業地理學的發展。以後德國經濟學家A.廖什出版於1940年的《經濟的空間秩序》(英譯本名為《區位經濟學》),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區位論。
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以後,國家提出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在全國合理配置工業的任務。蘇聯經濟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按國家的要求,在對蘇聯經濟區劃、區域規劃和建設大工業基地進行前期研究的工作中,逐步發展了具有充分基礎資料依據和科學理論方法的工業地理學。代表性著作有М.Б.沃爾夫的《俄國工業地理分布》(1927)和П.Н.斯捷潘諾夫的《蘇聯工業地理》(1955)等。 60年代開始後,由於工業生產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工業進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環境保護和城市化問題。此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加強,以及地域經濟集團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工業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在吸收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深化了工業區位的理論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國D.M.史密斯的《工業區位,經濟地理分析》(1971)等。第二,加強了工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為此引用了投入產出分析、系統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代表著作是美國的W.伊薩德的《區域分析方法:區域科學概論》(1960)。第三,加強從技術經濟論證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角度進行工業布局的分析研究。代表著作是蘇聯的A.E.普羅布斯特的《社會主義工業布局》(1962)和A.T.赫魯曉夫的《蘇聯工業地理》(1969)。第四,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基礎上,開展不同層次工業體系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國F.E.I.漢密爾頓和G.J.R.林奇主編的《空間分析,工業和工業環境》(3卷,1979、1981、1983)。
中國40年代就有少數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做過礦業和工業調查,並介紹國外工業區位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業地理學逐步形成獨立學科。經濟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通過參加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地區生產力布局和區域規劃,以及部門工業專題調查研究和城市規劃等工作,提高了研究工業布局問題的科學水平,在工業各部門從事規劃設計的技術經濟工作者和計劃工作者也對工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研究范圍和發表的論著涉及工業布局的原則和方針,自然因素在工業布局中的作用,地域工業綜合體,運輸和工業布局的關系,工業布局技術經濟論證,鋼鐵、燃料動力、化工、輕工等工業部門的布局規律及其因素分析,工業與城市及工礦區的形成和發展的關系等方面。
18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歐洲地理學著作中關於各地物產、工業、農業的記述逐漸增多,但主要目的是服務於對外貿易。直至19世紀末,工業一直未成為地理學專門研究的對象。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產生了以描述和分析為特徵的工業地理學。
20世紀初開始,隨著現代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的發展,產生了深入了解各種工業在各個國家、地區的分布狀況,及其形成原因和發展趨勢的需求,導致以描述和分析為特徵的工業地理學的出現。
經濟學家韋伯出版於1909年的《工業區位論》則從理論、方法上研究工業企業最優區位,為工業區位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大大推動了工業地理學的發展。以後德國經濟學家摩什1940年出版的《經濟的空間秩序》,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區位論。
近代西方經濟學家美國伊薩德(W.Isard)、英國地理學家漢密爾頓(F.E.J.Hamilton)和林吉(G.J.R. Linge)等以工業系統與工業變化的時空體系與交互作用的觀點進一步開拓了該學科的研究領域。
20世紀40~60年代,蘇聯學者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 skiy)、普羅勃斯特(A.E.Probst)、赫魯曉夫(A.T.Khrushev)等發展了強調經濟區域與技術經濟方向的工業地理學,並特別重視工業地域組合類型、地區工業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各級工業體系的演變趨勢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工業生產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工業進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環境保護和城市化問題。此外,國家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加強,以及地域經濟集團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工業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擴大和深化。
現代工業地理學在吸收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深化了工業區位的理論研究;加強了工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並為此引用了投入產出分析、系統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加強了從技術經濟論證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角度,進行工業布局的分析研究;在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基礎上,開展不同層次工業體系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研究。
中國在40年代就有少數地理學者和經濟學者做過礦業和工業調查,並介紹國外工業區位理論。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地理學逐步形成獨立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