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歷史
A. 邢台市這個地名的由來
邢台,中國著名的卧牛城,簡稱為「邢」,有三千五百年的悠久建城歷史,四朝古都,先後做過商朝、邢國、趙國、後趙的國都。歷史上曾稱有蘇氏、井方、邢國、巨鹿郡、襄國郡、邢州和順德府、順德路、順德道、邢台市。邢台歷史悠久,素有「依山憑險、形勝之地」的美稱。
邢台歷史悠久,禹貢記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遷都於邢,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紀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春秋為晉國領地。戰國為趙國信都 ,墨守成規區屬趙,因「趙襄子食采於引,故有襄國之名」,邢稱襄國始於此。
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清因明制。中華民國初期廢府留縣,屬直隸省。1914年設大名道,轄區屬之。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各縣均直隸於省。
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日軍侵佔邢台,設冀南道,不處改順德道。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府,轄區公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

(1)邢台市歷史擴展閱讀:
邢台市擁有3500餘年建城史,800餘年建都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是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國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 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
從古至今歷經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 被稱為「燕趙第一城」。 邢台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譽。邢台悠久的歷史涌現出郭守敬、李牧、魏徵、宋璟、劉秉忠等先賢,走出了郭威、柴榮、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邢台也是唐朝皇室祖籍地(唐祖陵),發生過堯舜禪讓、胡服騎射、巨鹿之戰、黃巾起義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有破釜沉舟、鹿死誰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敵等三百餘條成語、典故源自邢台。
參考資料:網路-邢台
B. 邢台的歷史是什麼
邢台市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東、北、西三面與邢台縣毗連,南與沙河縣為鄰。面積132.8平方公里。距省會石家莊120公里。
邢台市在春秋時期曾為古邢國之都邑(見《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趙成侯據邢,在此高築檀台(《史記·趙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以此為古邢國地並築有檀台,遂將龍岡縣改稱邢台縣,治在今市。1945年曾設為邢台市,即以縣名為市名。1949年建國前夕降為鎮。1953年再次設市,仍沿用原名至今。
C. 邢台市的歷史概況
邢台有三千五百年的建城歷史,歷史上曾為國都約610餘年,為府建置650餘年,為州建置660餘年,為郡建置近400年,新中國革命時期,邢台為河北省第一座解放的城市。史書上說邢台:「西帶上黨,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東之藩蔽也。」李忠定公曰:「從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陘,可以直搗太原。從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鄲,可以席捲相、衛。若道慶源(即趙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馳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領也。此韓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齊;石勒據之,因以並吞幽、冀歟!」
邢台行政區劃
上古時期,堯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貢》記邢地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稱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淵)為邢侯,建立邢國。
春秋末期輾轉屬晉。戰國時期屬趙,趙成侯立邢為信都。
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治邢台平鄉),今邢台轄縣均屬巨鹿郡。
秦末漢初,信都為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先後據此稱趙王,巨鹿大戰後,項羽改信都曰襄國。
漢晉時期,邢地稱襄國,西晉石勒據邢建立後趙,都襄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襄國郡改名邢州,轄龍崗、青山、南和、任縣、平鄉、鉅鹿、內丘、柏仁、沙河九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邢州,轄龍岡、南和、任縣、平鄉、沙河、內丘、柏仁、青山、巨鹿九縣。武德五年,青山縣省入龍崗、內丘。天寶元年(742年)邢州改為巨鹿郡,柏仁縣更名堯山縣,至德二年(757年)復改邢州,
五代時期,邢州設節度使,轄邢州,領轄洺州、磁州。除轄本州龍岡、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柏仁8縣外,還領轄洺州之永年、平恩、臨洺、雞澤、肥鄉、曲周6縣和磁州之滏陽、邯鄲、武安、昭義4縣,共轄3州18縣。
北宋邢州轄龍崗、內丘、沙河、巨鹿、南和、任縣、平鄉、堯山8縣,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為信德府,轄域不變。宣和二年,宋徽宗改龍岡縣為邢台縣。
金天會六年(1128年)復改信德府為邢州。沿襲北宋信德府建置,設安國軍節度。金大定中改堯山縣為唐山縣。金代邢州轄八縣四鎮,八縣為:邢台、唐山、內丘、平鄉、任縣、沙河、南和、巨鹿;四鎮為:平鄉境內道武鎮、任縣境內新店鎮、沙河境內綦村鎮、巨鹿境內團城鎮。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賜金虎符,立安撫司,洺、磁、威三州來屬。憲宗五年(1255年)析平鄉縣道武鎮增置廣宗縣,至元二年(1265年)順德府改為順德路,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順德路復改為順德府,隸屬京師,仍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
清沿明制,仍稱順德府,轄邢台、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巨鹿九縣,隸屬直隸省。
民國時期,廢府留縣,順德府各縣屬直隸省(後改河北省)。民國17年(1928年)唐山縣復名堯山縣。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邢台淪陷後,日偽華北委員會在邢台市設冀南道,轄冀南32縣,道尹駐邢台,後改順德道,轄邢台縣、任縣、南和縣、沙河縣、內邱縣、臨城縣、平鄉縣、巨鹿縣、威縣、柏鄉縣、堯山縣、隆平縣、廣宗縣、清河縣、南宮縣等15縣,公署仍在邢台,1945年邢台解放後取消。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邢台市轄縣分屬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設立邢台市,為太行區直轄市。1947年隆平、堯山兩縣合並為隆堯縣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專區,轄南宮、沙河、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新河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等15縣和邢台市,專區行署駐邢台市。
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
1964年,設立臨西縣,屬邢台專區(後改邢台地區)。
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橋東、橋西、郊區三區。
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南宮改建為縣級市,1987年沙河改建為縣級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地市合並為邢台市,下轄橋東區、橋西區、新河縣、南宮市、沙河市、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清河縣、臨西縣等2市2區15縣。
另經省政府批准,邢台還建有邢台經濟開發區、大曹庄管理區。
D. 邢台都有哪些歷史人物
歷史名人1、[堯]:上古五帝之一,晚年建都柏人城(今邢台隆堯柏人城遺址),並於寧晉堯台禪讓於舜。
2、[祖乙]:商代國王,在位時遷都於邢台,使國運中興,史稱中宗。
3、[邢靖淵]:即姬苴,周公第四子。為西周邢國第一代邢侯,因搏戎屏周載美於諸侯。
4、[扁鵲]: 戰國神醫,原名秦越人,趙簡子封其於今邢台內邱蓬山一帶。
邢台古代名人(20張)
5、[趙襄子]:趙國的創立者,史載自趙襄子遷邢,邢台始稱邢襄,邢台是襄子故國,故別稱襄國。
6、[豫讓]:戰國四大刺客之一,遷居邢地刺殺趙襄子,以其忠義被稱作國士。
7、[程子]: 邢台內丘人,名本,字子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被孔子譽為天下賢人,著有《子華子》。
8、[李牧]:邢台隆堯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為趙國後期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9、[李左車]:邢台隆堯人,李牧之孫,秦末軍事家,封為廣武君。
10、[張角]:邢台平鄉人,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領導者,中國道教太平道的創始人。
E. 介紹一下 河北 邢台市 的歷史!
邢台,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據史載,西周時天子分封諸侯,「成王封周公第四子為邢侯」。邢侯曾在今邢台縣漿水村附近築台,古人李攀龍有《登邢台詩》:「郡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臨醉眼開,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邢台之為地名,即源於此。
歷史上,邢台的名字很多。戰國初,這里是趙襄子的封地,故名襄國,隋唐五代名龍岡。宋宣和三年(公元112年)改名邢台,沿襲至今。邢台又通稱順德府,順德府一名源於元代。金、元之際,我國北方經濟蕭條,元世祖忽必烈根據邢台人劉秉忠的建議,遣「良吏」治理,「革去貪暴,流亡復歸,不期月,戶增十倍」。公元一二六二年,「升邢為順德府」,因順德府府衙設在邢台縣城內,故二名通常混一。
邢台在歷史上曾兩次建都。秦末農民大起義,六國舊貴族張耳建立趙國,都城設在信都,即今邢台。魏晉南北朝時,羯族人石勒統一北方,於公元三一九年,建立後趙王國,設都在襄國。石勒及其子石虎在襄國大修宮闕館舍,其名殿有建德殿、崇訓宮、太武殿等數十處,「皆漆瓦金檔,銀楹金柱,珠簾窮銀玉」。今邢台城郭,相傳即為石勒所建。
邢台人民為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唐代的「邢瓷」,宋元以來的冶鐵,元明以來的鞣皮、製革等,曾聞名全國。邢台人中如漢代的張禹、元代的劉秉忠、郭守敬等,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但是,在歷代封建統治下,古城邢台發展緩慢,百業凋零,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全國解放後,邢台市經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機械、輕工、紡織、化工、醫葯、建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已成為華北平原上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
F. 邢台的歷史
邢台市簡稱為「邢」,雅號卧牛城,位於河北省南部,是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型工業基地,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為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是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鄉,素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譽。
邢台市別稱牛城、邢襄,舊稱邢國、襄國、邢州、順德府,星空分野屬昂、畢二宿(西名:金牛座)。邢台市有著有3500餘年的建城史和600餘年的建都史,是大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鄉,素有「五朝古都」之稱,先後做過商朝、邢國、趙國、常山國、後趙五個朝代和國家的國都。邢台北通幽燕,南達黃淮,西扼太行三關,東望華北平原,自然條件優越,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的美邢台城市風光
譽。
「大河岸邊、山前台地」,邢台市位於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這片獨特的大山、大河結合地帶上。太行山為中華民族的脊樑,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故邢台處於中華民族的核心地帶。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稱井方,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居住在邢台干言岡一帶,黃帝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邢人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易經》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聖德。商代祖乙擇沃野定都於邢,西周初,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為邢侯建立邢國,戰國時期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並擴建邢侯台為檀台,又因趙襄子曾都邢,西楚霸王項羽乃改邢為襄國,隋置邢州,宋徽宗趙佶升邢為信德府,金復置邢州,元始祖忽必烈為旌表邢州大治之功,升邢為順德府,明清沿襲。因西周邢侯和趙成侯、趙武靈王曾先後在邢地高築檀台,大會天下諸侯,以標信德之義,故宋徽宗趙佶乃改龍崗縣為邢台縣,今邢台市之名即沿用於此。
G. 河北省邯鄲和邢台,哪個歷史更悠久
邯鄲市,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南端。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邢台市 有3500年建城史,曾是商代祖乙之都,歷史上四次建國、三次定都,素有「邢國故地、襄國故都」之譽,是中國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區,在五萬至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
相較而言,邢台要比邯鄲歷史更悠久
H. 關於邢台市的歷史
上古時期,堯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貢》記邢地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稱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淵)為邢侯,建立邢國。
春秋末期輾轉屬晉。戰國時期屬趙,趙成侯立邢為信都。
秦置信都縣,屬巨鹿郡(治邢台平鄉),今邢台轄縣均屬巨鹿郡。
秦末漢初,信都為趙國國都,趙歇、張耳先後據此稱趙王,巨鹿大戰後,項羽改信都曰襄國。
漢晉時期,邢地稱襄國,西晉石勒據邢建立後趙,都襄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襄國郡改名邢州。大業三年(607年)復改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邢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巨鹿郡,至德二年(757年)復改邢州。
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為信德府。
金天會六年(1128年)復改為邢州。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1265年)改為順德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改為順德府,隸屬京師。
清沿明制,仍稱順德府,隸屬直隸省。
民國時期,廢府留縣,邢台市各縣屬直隸省(後改河北省)。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7年邢台淪陷後,日偽華北委員會在邢台市設冀南道,轄冀南32縣,道尹駐邢台,後改順德道,轄15縣,公署仍在邢台,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邢台市轄縣分屬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設立邢台市,為太行區直轄市。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專區,轄邢台縣、南宮縣等15縣和邢台市,專區行署駐邢台市。
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
1964年,設立臨西縣,屬邢台專區(後改邢台地區)。
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橋東、橋西、郊區三區。
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南宮改建為縣級市,1987年沙河改建為縣級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地市合並為邢台市,下轄橋東區、橋西區、南宮市、沙河市、內邱縣、邢台縣、臨城縣、柏鄉縣、寧晉縣、新河縣、隆堯縣、任縣、南和縣、平鄉縣、巨鹿縣、廣宗縣、威縣、清河縣、臨西縣等2市2區15縣。
另經省政府批准,邢台還建有邢台經濟開發區、大曹庄管理區。
I. 河北邢台的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
邢台歷史悠久,禹貢記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遷都於邢,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紀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春秋為晉國領地。戰國為趙國信都 ,墨守成規區屬趙,因「趙襄子食采於引,故有襄國之名」,邢稱襄國始於此。公元前372年 趙成侯據邢,改邢為信都,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建,行郡縣,置信都縣,轄區屬邯鄲郡(一說 屬巨鹿郡)。秦末漢初,項羽攻佔趙地,「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東漢屬魏郡,三國時公屬廣平郡、世鹿郡。西晉末年,羯人石勒建後趙都襄國,置襄國郡,邢地屬之。 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置邢州。唐天寶元年改為巨鹿郡,至德二年復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為信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主順德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改府為順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清因明制。中華民國初期廢府留縣,屬直隸省。1914年設大名道,轄區屬之。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各縣均直隸於省。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日軍侵佔邢台,設冀南道,不處改順德道。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府,轄區公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 政府成立並恢復河北省建制,撤銷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專員公署,轄邢台、沙河、臨城、內丘、威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等縣,撤邢台市為邢台鎮。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台專區,1953年邢鎮復升格為邢台市。1958年,邢台專區撤銷,寧晉、新河劃入石家莊專區。其它各縣並入邯鄲專區。1961年邢台專區復置。1964年,臨西縣歸屬邢台專區,轄區為1市17縣。1984年,邢台市升格為省轄市,轄兩面三刀區與邢台地區分設,1986年,邢台縣劃歸邢台市領轄。1986年、1987年,南宮、沙河先後改建為縣級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邢台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所屬縣工歸邢台市管轄。至此,邢台市下轄2區、15縣、2個縣級市。
邢台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在3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四代建國,五次定都〔商祖乙九祀甲辰圮於耿,遷都於邢;周成王四年,周公子姬苴在建邢國;漢高帝元年,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治襄國;東晉咸和五年九月,石勒建都襄國;永和六年三月.後趙新興王石祗即帝位於襄國;永和七年七月,劉顯在襄國稱帝〕。商周以來,邢襄大地幾曾演出過威武雄壯的活劇,產生了一大批對中國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英賢和事件,地上地下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J. 邢台的歷史有多悠久呢
1、宋徽宗賜額普利寺,並令宰相蔡京題寫爽亭
根據臨城地方誌記載,宋徽宗下晉陽時曾駐蹕臨城,並為普利寺賜額,還讓宰相蔡京為寺旁的亭子題名書寫爽亭。
宋徽宗和蔡京是一對絕配搭檔,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宰相,可惜皇帝不是好皇帝,宰相也不是好宰相,但是在藝術上,兩者可謂黃金搭檔,宋徽宗的瘦金體切金斷玉,獨步天下,蔡京為狀元及第,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冠絕當時,無人出其右,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就自認書法不及蔡京,同時宋徽宗的繪畫和詩詞也是水平很高,蔡京的詩詞和散文同樣非常優秀,如今君臣,真讓人感嘆兩人干錯了行業。

說罷,將黃羅包裹的棋子一齊擲下去,帶著趙構名字的「將」果然落入九宮,其餘的棋子則離得遠遠的。太後大喜,臣下拜。即奏徽宗,徽宗大喜,復令謂太後曰:"瑞卜昭應異常,便可放心。卿等可賀我!"臣等皆再拜。太後因此以子代將不易。
《揮麈後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同的是棋子的數量變成了三十二,比《北狩見聞錄》的三十子多出兩枚。
5、宋徽宗邢州見燕民,吃邢州桑葚
宋徽宗北狩時,道過邢州堯山縣,進早膳。有燕人百餘人,守徽廟所乘車,語臣曰:"上皇活燕民一十餘萬人,我輩老幼感恩不已,願識天表!"因具以奏。徽廟為揭簾見之,皆羅拜曰:"皇帝活燕人十餘萬,陰德甚多,即見回鑾,不須憂抱。"徽廟曰:"汝等知當時救護之力耶?吾獲謗不少,今困厄反甚於汝輩無食時,豈非天也。"燕人各嗟惋而去。徽廟在路中苦渴,令摘道旁桑葚食之。語臣曰:"我在藩邸時,乳媼曾啖此。因取數枚,食甚美,尋為媼奪去。今再食,而禍難至此,豈非桑實與我終始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