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是哪裡
『壹』 縉雲盧氏的祖先是誰啊祖籍又是哪兒的
系承齊姜太公 盧氏老家山東
關於盧姓的來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記載,是這樣的:「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食采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漢有燕王盧綰。」
齊太公,就是輔佐周武王興周滅紂的姜子牙。他於大功告成之後,被封在齊國,爵位為公,成為後世許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盧氏,既然是創自齊文公的曾孫¤,當然也是名正言順的姜太公後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則姜太公是炎帝神農氏的直系姜姓裔孫,那麼,盧姓自然也是最為道地的炎黃子孫了。
盧氏的得姓,是由於「食采於盧,因姓盧氏」。春秋時代齊國的盧邑,在當時的歷史上也相當有名氣,《左傳》上面就有一段:「隱三年,齊侯、鄭伯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的記載。這個地方,根據考證,就是在現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方。換言之,盧氏目前雖然是到處都有,但他們的「老家」卻在山東。
春秋時代繁衍於齊國的姜太公後裔中,以盧字為姓的,除齊文公曾孫¤的「以邑為氏」而姓了單姓盧之外,還有以「盧蒲」兩個字為姓的一支。這一支盧蒲氏,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傳到後來,也紛紛改姓了單字盧氏,並且以今河北省大興縣一帶為繁衍中心,使得盧氏的陣容,越來越是龐大。
由復姓的「盧蒲氏」而單姓的「盧氏」,這段淵源,可以從《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證據,是這樣的:「盧蒲氏,出自桓公,亦為盧氏,范陽。」
正跟漢、唐兩代的金碧輝煌一樣,盧氏在這段時期也表現得精彩出色。漢代的盧綰、盧植,以及唐代的盧照鄰、盧同、盧綸,無一不是在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
盧還有一意
盧是古代中國象棋的一枚棋子
『貳』 盧氏縣屬於哪個市
盧氏縣屬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西南部深山區,全縣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353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是河南省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屬革命老區和軍事禁區。盧氏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土特資源豐厚,有較多的礦藏資源,優越的旅遊資源正在開發。過去,盧氏縣因為交通困難、消息閉塞、經濟發展較慢,近些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國家的扶助支持,盧氏的各項事業已經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交通,縣內村村通公路,209國道橫貫南北,路經盧氏的三淅高速和洛盧高速正在修建中,運十鐵路,即將開建,閉塞的盧氏將跨上全國的高速網路,盧氏的經濟將有一個飛速的跨越。歡迎全國人民到盧氏來合作、開發、旅遊。
『叄』 盧氏最早起源於哪裡
盧氏最早起源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采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盧姓主要發源於山東,後逐漸向西、向南播遷。
先秦時期,盧姓活動地區主要在山東、湖北、河北地區。秦漢時期,盧姓在北方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肆』 盧氏縣是哪個市
河南省三門峽市
『伍』 盧氏旅遊景點都是哪裡
盧氏旅遊景點
1·雙龍灣風景區
2·豫西大峽谷
3·九龍山風景區
4·九龍洞風景區
5·玉皇尖森林公園
6·湯河溫泉
7·城隍廟
盧氏是全國唯一有化石實物可考的「人龍相揖別」的地區。盧氏境內有古文化遺址63處,其中古生物化石點22處。自1934年法國生物學家德日進到盧氏開展科考工作以來,盧氏一直是中外古生物科學家矚目的地方。其中被科學界命名為「盧氏跗猴」的古生物化石是國內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原始靈長類動物標本,被專家稱為是建國以來晚始新世哺乳動物研究最重要的收獲之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盧氏朱陽關、五里川一帶不斷發現恐龍蛋化石,再次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目前,盧氏是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基地,是古生物學家前來考察最為頻繁、最為關注的地區。專家們認為,「盧氏跗猴」和盧氏恐龍曾生活在距今4000多萬年前的同一地區、同一時代。恐龍滅絕後,「盧氏跗猴」演變成為人類。特別是1976年至1979年,盧氏兩次發現的共4片10萬年前智人頭骨化石和2枚牙齒化石,更為「盧氏跗猴」向人類的演變提供了佐證。
盧氏是河洛文化之源。盧氏古為尊盧氏部落,屬於伏羲氏的分支,後演變為古盧氏國。盧氏國由於地處偏僻,不對鄰國構成威脅,一直作為相對獨立的氏族國延續至建縣。盧氏是全國唯一有大禹手書真跡的地方,境內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處、商代文化遺址8處。專家論斷,盧氏是洛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盧氏也是革命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誕生地.
『陸』 盧是哪裡的姓
盧姓由來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齊太公之後,即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賜以祖名為氏,因此名為高傒,並將高傒封在了盧,其後裔有以盧為氏。 2、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北宋初,後周忠臣盧琰,為保柴榮血脈,將其子柴熙誨收在膝下,取名為盧璇。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二、遷徙分布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2、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四、歷史名人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於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照鄰: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 摯:元代文學家。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 盧賢拔:曾被太平天國封為丞相、鎮國侯。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創;歷任北洋軍師長。 唐代有盧氏宰相8人:盧冏、盧承慶、盧翰、盧邁、盧慎、盧杞.
『柒』 盧氏宗祠在哪裡
盧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二位的大姓。人口約有2468千萬多人,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據史料記載盧姓來源有「齊太公姜子牙後裔公子高的被封盧地」「炎帝之後後裔孫封於盧」「他姓改盧姓等,盧地的盧氏後人逐漸遷徙,在全國各地形成宗族聚居區,並建立宗祠,以祭祖和傳承,國內,在浙江瑞安、廣東東莞、河北涿州都保存有盧氏宗祠。
『捌』 盧氏屬於哪裡管轄
盧氏縣,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地處河南省西部邊陲,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鳳、商南三縣接壤,
『玖』 廣東省的盧氏先祖是從哪裡遷入的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齊太公之後,即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賜以祖名為氏,因此名為高傒,並將高傒封在了盧,其後裔有以盧為氏。
2、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北宋初,後周忠臣盧琰,為保柴榮血脈,將其子柴熙誨收在膝下,取名為盧璇。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二、遷徙分布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
我是山東的,我看我們庄盧氏宗譜上寫的是發源濟南長清,後遷曹縣大盧庄,明萬曆年間盧王氏帥五子在此立庄。 要不要論論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