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中學校長
簡介:上海市市西初級中學位於靜安區,是一所具有一流教學設備的現代化新型學校。市西初級中學肇始於1946年,與市西中學同年建校 。市西初級中學建校初期稱作滬西初級中學,後歷經與向群、武定等初中合並且重新命名,擴大至今日的規模。 市西初級中學原有三大校區,現主校區與市西中學合並,現址在愚園路460號;初三部分校區在萬航渡路600號。 市西初級中學現擁有48個教學班,2300多名學生,180餘名教職員工,是上海中心城區內規模較大的公立初級中學之一。學校傳承了市西中學老校長趙傳家先生提出的「好學力行」的校訓,整合市西、滬西、向群三所學校的辦學經驗,優勢互補,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實踐體驗,自主發展」。
注冊資本:398萬人民幣
② 上海市西中學畢業生
1869-1946市西中學的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9年在虹口美租界由邦妮夫人(MadamBonney)所創立的「尤來旬學校」,「尤來旬學校」即「EurasiaSchool」(「歐亞僑童學校」)的音譯,該名稱起源於學校招收年幼喪父的歐亞混血僑童的學宗旨。最初的校址設在虹口密勒路(即今峨眉路)上。邦尼女士創「尤來旬學校」的善舉獲得了中外人士的贊譽,其中英國商人托馬斯·漢璧禮爵士(SirThomasHanbury)更是在1871年為學校提供了新校舍和資金,令「尤來旬學校」得以擴張和改善設施。1882年,漢璧禮提出將學校贈予工部局管理,遭工部局回絕後改為由工部局捐款以維持經營。1889年,學校在蘭寧女士的管理下和一所新建的幼兒園合並,改名成為「漢璧禮蒙養學堂」。1890年,在漢璧禮爵士的委託下,學堂由工部局接管。1891年,學校在蓬路(後改為文監師路,即今塘沽路)15號設址,招生對象從歐亞混血僑童逐步擴至在滬各國貧困兒童。1911年,工部局在滬西越界築路,愚園路位列其中。1912年,工部局同意作為」漢璧禮養蒙學堂「的唯一捐款者,接受管理該學校的責任,並把該校教員接納為工部局正式職員。1914年,「漢璧禮蒙養學堂」由早年的男女學生合校分裂成為男校和女校。其中,男校稱為「漢璧禮男童公學」,於1917年從蓬路校址遷往赫司克爾路63號;女校則駐原蓬路校區直至1943年與西童公學女校蓬路分校合並後遷往愚園路西童女公學總校,三校合並後稱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1923年7月,西童女公學在市西中學愚園路今址修築校區,最初的校址為愚園路18B,次年改為愚園路70號(今愚園路404號市西中學正門地址)。該校起源於1885年由共濟會上海分會成立的上海公學,該校1893年在工部局決議下改稱西童公學。原西童公學於1914年分裂為男女校。男校最初校址在蓬路28號,次年遷至北四川路200號(今復興初級中學)。西童公學女校自1923年於愚園路設總校校區後,又下設蓬路分校(始於1924年)和公平路分校(始於1926年),後公平路分校遷至榆林路17號。1935年,西童公學女校蓬路分校於蓬路15號的「漢璧禮女童公學」合並,更名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設址於海南路10號。1942年,緊隨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進駐上海公共租界。彼時,位於蘇州河以北的學校紛紛遷入滬西。「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遷至地豐路(即今烏魯木齊北路)10號,與原址上的西區西童公學(原西童公學男校初級分校,建於1924年,1937年改稱此名)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1943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並入愚園路的西童女公學本部,合並後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至此,今日市西校址的雛形業已形成。同年,日軍強征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校區,改製成為「滬西第一集中營」用於收押盟國僑民。於此期間,「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分裂成為小學部和中學部,分別遷往愚園路851號和巨福路178號;「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遷往愚園路851號。1945年,抗戰勝利,集中營解散,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遷回原址復校。1946年,國民政府將原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與女校合並後更名成為市西中學,留美歸來的趙傳家先生成為首任校長。1946-20161946年,市西建校初期沿用英國公學教學模式,直至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學校劃歸政府管理後改為現制。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市西中學命名為上海市首批市重點中學,文革期間該名稱受到影響而被取消,直至1978年上海市政府再次確認市西中學為市重點中學(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1980年,市西榮獲「上海市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91年和1998年,學校先後成為上海市教材改革和二期課改的首輪試點學校和實驗基地。進入新世紀之後,市西繼續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尤其是在2012年市西改擴建工程完成、學校的基礎設施得以完善之後,市西中學率先推出了「思維廣場」的課程改革試點,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時間自主學習。市西中學於2006年、2011年分別舉了市西中學命名60、65周年校慶活動,並定於2016年舉70周年校慶。2014年,市西中學首次設立「好學獎」「力行獎」校級獎學金、獎教金。2015年,市西中學校友會理事會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同年7月,市西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滬西第一集中營歷史(1943.1.20-1945.12.18)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即於次日進占上海公共租界(原歸工部局管轄)。1943年1月24日,日本駐滬領事館制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決定將與日本處於交戰國關系的英美等國在滬僑民收容進集中營。在上述所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出台之前四天,在1943年1月20日日本總領事館就已經以「上總秘第一一號函」向工部局強征愚園路404號、地豐路8A號、10號的區域(當時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及女校校址)設為滬西第一集中營。1943年2月7日,滬西第一集中營開始使用。開營首日先行關押了23名英美僑民的幹部。日軍強占兩校校址作為集中營時期,一共收押了877人,占日軍在上海九個集中營關押總人數的14%。其中,英聯邦842人(英國821人,澳大利亞20人,南非1人),加拿大2人,美國12人,比利時8人,荷蘭10人,無國籍人士3人。被關押者,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最大的為88歲。被關押者的職業,有商人、工人、警察、教師、傳教士、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會計師、速記員、話務員、引水員、海關職員、海員、銀行職員、醫生、出版商、記者、售貨員、油漆工、學生、家庭婦女、無業人員等,應有盡有。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將原校舍中的電線、電話電燈,煤氣、自來水盡行破壞,,設備亦全被搬空。同年12月18日,原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返回愚園路復學,翌年兩校在國民政府訓令下合並。直至1959年市西中學仍以12月18日為校慶日。1869-19461869年邦妮夫人在虹口美租界成立「尤來旬學校」,收留歐亞混血僑童就讀。1871年托馬斯·漢璧禮爵士提供捐助,學校擴建校址。1882年工部局開始捐助「尤來旬學校」用於管理。1885年工部局成立上海公學,1893年改稱西童公學。1889年「尤來旬學校更名為「漢璧禮蒙養學堂」。1891年「漢璧禮蒙養學堂」遷至蓬路(今峨眉路),並逐步擴招學生。1893年由工部局決議後,西童公學在原上海公學基礎上成立。1894年西童公學新校舍建在蓬路和乍浦路口。1895年西童公學在新校址開學。1907年漢璧禮於義大利逝世。1911年工部局越界築路,修建愚園路。1912年工部局成為「漢璧禮蒙養學堂」的唯一捐助者,學校教職人員遂成為工部局正式員工。1914年「漢璧禮蒙養學堂」分為男女校,男校遷往赫斯克爾路,更名為「漢璧禮男童公學」;女校即」漢璧禮女童公學」仍在蓬路校址。同年,原西童公學分成男女校。1921年「灰樓」(原第一師范學校大樓,今初中部大樓)修建,於翌年建成並成為西童女公學總校校址。1923年西童女公學總部擇址愚園路18B(今愚園路404號),原蓬路校區改成分校。1930年西童公學男校與漢璧禮男童公學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學」。1934年「紅磚樓」(今傳家樓)建成,西區西童公學擇址於滬西地豐路10號(今烏魯木齊北路98號)。1935年西童女公學(蓬路分校)和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合並,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1942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從虹口校區遷往地豐路10號,和西區西童公學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1943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遷至愚園路,和西童女公學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同年,日軍徵用「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的校址作為「滬西第一集中營」,關押在滬盟國僑民。兩校分別遷往別處學。1945年日本投降,12月18日原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女校復校,男校校長由趙傳家擔任,女校校長由楊聶靈瑜擔任。1946年8月國民政府在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女校的基礎上合並兩校,成立市西中學,趙傳家任首任校長。1946-2016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市西中學命名為首批市重點中學(即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1974年趙傳家校長卸任,同時擔任名譽校長至1993年。1978年市西中學被再次確認為上海市市重點中學;陳孟昭校長就任。1980年市西中學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1987年孫志文校長就任。1989年楊安瀾校長就任。1991年市西中學被上海市教委確定為上海市首輪課程教材整體改革試點學校。1993年首任校長趙傳家先生逝世。1998年市西中學被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實驗基地。2001年顧正卿校長就任。2006年市西中學60周年校慶。2008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開始。2011年市西中學65周年校慶。2012年董君武校長就任;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完成,與市西初級中學完成合並;「思維廣場」揭牌。2014年「好學獎」「力行獎」獎學金、獎教金揭幕。2015年市西中學校友會理事會成立;市西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2016年市西中學70周年校慶。
③ 上海高中四大名校八大金剛
上海四大名校:上海中學、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
上海八大金剛:南模、格致、大同、控江、七寶、延安、建平、復興。
各個學校簡介:
1、上海中學:
簡介:學校佔地面積340餘畝,綠化覆蓋率達42%,堪稱綠色校園之典範。截至2014年,上海市上海中學共有有行政班98個,中外學3200餘名。教職工280名。
地址:上海市百色路989號(南大門:上中路400號)
拓展資料:
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是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決定》中各地建設一批實施素質教育的示範性普通高中以及全國高中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上海市於1999年4月正式啟動建設的。
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先後批次:
第一批(2004年,28所):
上海中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大同中學、格致中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大境中學、向明中學、南洋模範中學、位育中學、延安中學、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育才中學、市西中學、曹楊二中、晉元高級中學、市北中學、新中中學、復興高級中學、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控江中學、楊浦高級中學、七寶中學、行知中學、嘉定一中、建平中學、進才中學、松江二中
網路: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④ 市西中學的學校標志
市西中學校徽主體為豎直放置的矩形,四角稍鈍,底色為橙紅色到橙黃色漸變。居中正中為兩個經過變形處理的英語字母「S」,交織形成英語字母「X」,三個字母(SSX)即代表上海市西中學的英語名稱縮寫「Shanghai Shi Xi High School」的前三個字母。
同時,抽象化的字母也分別象徵了火焰、樹苗與海鷗。火焰代表了市西中學教職人員的熱情與敬業精神;樹苗代表了市西中學樹人育才的辦學理念;海鷗代表了市西學子的遠大理想、無畏精神和對社會、國家的奉獻品質。
市西中學校徽普遍出現在市西中學的校服(常服、禮服),學校文件和紀念品上,對外代表市西中學。 《市西中學校歌》,創作於1946年建校初期。作詞者為汪麗芳,譜曲者為市西師生。進行曲速度,混聲四部唱法。市西辦校初期具有教會背景,故校歌具有宗教音樂風格。
20世紀80年代,原歌詞第二句「源塑西童墊出擊,凱歌聲中新開張」改為今「匯集四方眾精英,師生團結情誼長」。
校歌是市西中學形象的重要代表,在學校的重大場合(如升旗儀式、四大節日開閉幕式)上均會隨國歌後演奏。 傳家樓是市西中學最早建造的大樓之一,建於1934年,為四層紅磚建築。傳家樓最先為西區西童公學校舍,後成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校舍。二戰期間,傳家樓被日軍徵用成為集中營,關押在滬盟國僑民。1946年市西中學成立時,傳家樓即成為市西中學首棟建築。2012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在保留傳家樓整體結構不變的基礎上恢復了傳家樓裝飾風格(Art Deco)的內部裝潢。
傳家樓的得名於市西首任校長趙傳家,亦因在地理方位上毗鄰市西中學前門而稱作「前大樓」。由愚園路觀瞻傳家樓,紅色磚牆掩映於樹蔭之中,別有學院風致。
現時傳家樓為高一教學樓(1-2層),同時亦為市西中學思維廣場、創新實驗室所在地。 好學力行樓建於20世紀末期,全樓高8層。好學力行樓原為紅磚外立面,在2012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中改為灰色鵝卵石外立面。好學力行樓亦因靠近市西中學後門而俗稱「後大樓」。
好學力行樓分成好學樓及力行樓兩部分,兩樓通過走廊相連接。現時好學樓為高二(2-3層)及高三(5-6層)教學樓,7層全層為行政樓層;力行樓設置有大禮堂(8層)、各學科實驗室(3-5層)及計算機機房(6層)。好學樓全層為市西中學圖書館。好學力行樓頂層為屋頂花園。
市西中學的重要典禮儀式均會在好學力行樓禮堂舉行,同時好學力行樓亦為微型講座的主要場所。 人文藝術樓建於2012年,是市西中學目前為止最新的一幢大樓。人文藝術樓主要設置有藝術教室(美術教室在地下1層,音樂教室在地上3層)、音樂廳及排練室(地上2層)和校史館(地上1層)。
現時各音樂教室配備有先進音響設備;音樂廳除接納各類表演活動之外,亦為市西中學校友理事會、團代會與會場所。
⑤ 市西中學 例年校長
趙傳家
60年校慶那本紀念冊上的
⑥ 淮北市西園中學的校長是誰
你西園的么??
⑦ 上海初中,靜安區市西中學的教學質量還可以嗎
市西中學 前身為 「尤來旬學校」, 於1869年由具有中英混合血統的尤來旬女士創辦,校址在虹口美租界的密勒路,主要招收在滬年幼失去父親的外僑子女。此舉得到了上海中外人士的贊賞,其中英籍商人漢璧禮爵士捐贈了大筆款項,尤來旬學校得以擴大和改善,校名先後改名為「漢璧禮蒙童養學堂」、「西童公學」。1946年在「漢璧禮西童公學」基礎上,留美博士趙傳家建立了市西中學。今址在愚園路404號。
上海市市西中學坐落於愚園路上的市西中學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命名的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是長三角名校長培訓基地、上海市名校長培養基地、上海市生物名師培養基地和上海市生命教育實驗基地,是上海中心城區一所規模大、環境美、設備精、質量高的一流學校。
⑧ 市西初中校標構陳
市西中學校徽主體為豎直放置的矩形,四角稍鈍,底色為橙紅色到橙黃色漸變。居中正中為兩個經過變形處理的英語字母「S」,交織形成英語字母「X」,三個字母(SSX)即代表上海市西中學的英語名稱縮寫「Shanghai Shi Xi High School」的前三個字母。 同時,抽象化的字母也分別象徵了火焰、樹苗與海鷗。火焰代表了市西中學教職人員的熱情與敬業精神;樹苗代表了市西中學樹人育才的辦學理念;海鷗代表了市西學子的遠大理想、無畏精神和對社會、國家的奉獻品質。市西中學校徽普遍出現在市西中學的校服(常服、禮服),學校文件和紀念品上,對外代表市西中學。 《市西中學校歌》,創作於1946年建校初期。作詞者為汪麗芳,譜曲者為市西師生。進行曲速度,混聲四部唱法。市西辦校初期具有教會背景,故校歌具有宗教音樂風格。 20世紀80年代,原歌詞第二句「源塑西童墊出擊,凱歌聲中新開張」改為今「匯集四方眾精英,師生團結情誼長」。校歌是市西中學形象的重要代表,在學校的重大場合(如升旗儀式、四大節日開閉幕式)上均會隨國歌後演奏。 傳家樓是市西中學最早建造的大樓之一,建於1934年,為四層紅磚建築。傳家樓最先為西區西童公學校舍,後成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校舍。二戰期間,傳家樓被日軍徵用成為集中營,關押在滬盟國僑民。1946年市西中學成立時,傳家樓即成為市西中學首棟建築。2012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在保留傳家樓整體結構不變的基礎上恢復了傳家樓裝飾風格(Art Deco)的內部裝潢。傳家樓的得名於市西首任校長趙傳家,亦因在地理方位上毗鄰市西中學前門而稱作「前大樓」。由愚園路觀瞻傳家樓,紅色磚牆掩映於樹蔭之中,別有學院風致。現時傳家樓為高一教學樓(1-2層),同時亦為市西中學思維廣場、創新實驗室所在地。 好學力行樓建於20世紀末期,全樓高8層。好學力行樓原為紅磚外立面,在2012年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中改為灰色鵝卵石外立面。好學力行樓亦因靠近市西中學後門而俗稱「後大樓」。好學力行樓分成好學樓及力行樓兩部分,兩樓通過走廊相連接。現時好學樓為高二(2-3層)及高三(5-6層)教學樓,7層全層為行政樓層;力行樓設置有大禮堂(8層)、各學科實驗室(3-5層)及計算機機房(6層)。好學樓全層為市西中學圖書館。好學力行樓頂層為屋頂花園。市西中學的重要典禮儀式均會在好學力行樓禮堂舉行,同時好學力行樓亦為微型講座的主要場所。 人文藝術樓建於2012年,是市西中學目前為止最新的一幢大樓。人文藝術樓主要設置有藝術教室(美術教室在地下1層,音樂教室在地上3層)、音樂廳及排練室(地上2層)和校史館(地上1層)。現時各音樂教室配備有先進音響設備;音樂廳除接納各類表演活動之外,亦為市西中學校友理事會、團代會與會場所。
⑨ 市西中學的校史
1869-1946
市西中學的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9年在虹口美租界由邦妮夫人(Madam Bonney)所創立的「尤來旬學校」,「尤來旬學校」即「Eurasia School」(「歐亞僑童學校」)的音譯,該名稱起源於學校招收年幼喪父的歐亞混血僑童的辦學宗旨。最初的校址設在虹口密勒路(即今峨眉路)上。邦尼女士創辦「尤來旬學校」的善舉獲得了中外人士的贊譽,其中英國商人托馬斯·漢璧禮爵士(Sir Thomas Hanbury)更是在1871年為學校提供了新校舍和資金,令「尤來旬學校」得以擴張和改善設施。1882年,漢璧禮提出將學校贈予工部局管理,遭工部局回絕後改為由工部局捐款以維持經營。1889年,學校在蘭寧女士的管理下和一所新建的幼兒園合並,改名成為「漢璧禮蒙養學堂」。1890年,在漢璧禮爵士的委託下,學堂由工部局接管。1891年,學校在蓬路(後改為文監師路,即今塘沽路)15號設址,招生對象從歐亞混血僑童逐步擴至在滬各國貧困兒童。
1911年,工部局在滬西越界築路,愚園路位列其中。
1912年,工部局同意作為」漢璧禮養蒙學堂「的唯一捐款者,接受管理該學校的責任,並把該校教員接納為工部局正式職員。
1914年,「漢璧禮蒙養學堂」由早年的男女學生合校分裂成為男校和女校。其中,男校稱為「漢璧禮男童公學」,於1917年從蓬路校址遷往赫司克爾路63號;女校則駐原蓬路校區直至1943年與西童公學女校蓬路分校合並後遷往愚園路西童女公學總校,三校合並後稱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
1923年7月,西童女公學在市西中學愚園路今址修築校區,最初的校址為愚園路18B,次年改為愚園路70號(今愚園路404號市西中學正門地址)。該校起源於1885年由共濟會上海分會成立的上海公學,該校1893年在工部局決議下改稱西童公學。原西童公學於1914年分裂為男女校。男校最初校址在蓬路28號,次年遷至北四川路200號(今復興初級中學)。西童公學女校自1923年於愚園路設總校校區後,又下設蓬路分校(始於1924年)和公平路分校(始於1926年),後公平路分校遷至榆林路17號。1935年,西童公學女校蓬路分校於蓬路15號的「漢璧禮女童公學」合並,更名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設址於海南路10號。1942年,緊隨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進駐上海公共租界。彼時,位於蘇州河以北的學校紛紛遷入滬西。「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遷至地豐路(即今烏魯木齊北路)10號,與原址上的西區西童公學(原西童公學男校初級分校,建於1924年,1937年改稱此名)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1943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並入愚園路的西童女公學本部,合並後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至此,今日市西校址的雛形業已形成。同年,日軍強征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校區,改製成為「滬西第一集中營」用於收押盟國僑民。於此期間,「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分裂成為小學部和中學部,分別遷往愚園路851號和巨福路178號;「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遷往愚園路851號。
1945年,抗戰勝利,集中營解散,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遷回原址復校。
1946年,國民政府將原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與女校合並後更名成為市西中學,留美歸來的趙傳家先生成為首任校長。
1946-2016
1946年,市西建校初期沿用英國公學教學模式,直至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學校劃歸政府管理後改為現制。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市西中學命名為上海市首批市重點中學,文革期間該名稱受到影響而被取消,直至1978年上海市政府再次確認市西中學為市重點中學(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1980年,市西榮獲「上海市教育先進單位」稱號。1991年和1998年,學校先後成為上海市教材改革和二期課改的首輪試點學校和實驗基地。進入新世紀之後,市西繼續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進行探索,尤其是在2012年市西改擴建工程完成、學校的基礎設施得以完善之後,市西中學率先推出了「思維廣場」的課程改革試點,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時間自主學習。市西中學於2006年、2011年分別舉辦了市西中學命名60、65周年校慶活動,並定於2016年舉辦70周年校慶。
2014年,市西中學首次設立「好學獎」「力行獎」校級獎學金、獎教金。
2015年,市西中學校友會理事會成立,並召開首次會議。同年7月,市西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 滬西第一集中營歷史(1943.1.20-1945.12.18)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即於次日進占上海公共租界(原歸工部局管轄)。
1943年1月24日,日本駐滬領事館制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決定將與日本處於交戰國關系的英美等國在滬僑民收容進集中營。 在上述所謂《在滬敵國人集團生活所實施要綱》出台之前四天,在1943年1月20日日本總領事館就已經以「上總秘第一一號函」向工部局強征愚園路404號、地豐路8A號、10號的區域(當時為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及女校校址)設為滬西第一集中營。
1943年2月7日,滬西第一集中營開始使用。開營首日先行關押了23名英美僑民的幹部。日軍強占兩校校址作為集中營時期,一共收押了877人,占日軍在上海九個集中營關押總人數的14%。其中,英聯邦842人(英國821人,澳大利亞20人,南非1人),加拿大2人,美國12人,比利時8人,荷蘭10人,無國籍人士3人。 被關押者,年齡最小的為6個月,最大的為88歲。被關押者的職業,有商人、工人、警察、教師、傳教士、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會計師、速記員、話務員、引水員、海關職員、海員、銀行職員、醫生、出版商、記者、售貨員、油漆工、學生、家庭婦女、無業人員等,應有盡有。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將原校舍中的電線、電話電燈,煤氣、自來水盡行破壞,,設備亦全被搬空。
同年12月18日,原漢璧禮僑童男校與女校返回愚園路復學,翌年兩校在國民政府訓令下合並。直至1959年市西中學仍以12月18日為校慶日。 1869-1946
1869年 邦妮夫人在虹口美租界成立「尤來旬學校」,收留歐亞混血僑童就讀。
1871年 托馬斯·漢璧禮爵士提供捐助,學校擴建校址。
1882年 工部局開始捐助「尤來旬學校」用於管理。
1885年 工部局成立上海公學,1893年改稱西童公學。
1889年 「尤來旬學校更名為「漢璧禮蒙養學堂」。
1891年 「漢璧禮蒙養學堂」遷至蓬路(今峨眉路),並逐步擴招學生。
1893年 由工部局決議後,西童公學在原上海公學基礎上成立。
1894年 西童公學新校舍建在蓬路和乍浦路口。
1895年 西童公學在新校址開學。
1907年 漢璧禮於義大利逝世。
1911年 工部局越界築路,修建愚園路。
1912年 工部局成為「漢璧禮蒙養學堂」的唯一捐助者,學校教職人員遂成為工部局正式員工。
1914年「漢璧禮蒙養學堂」分為男女校,男校遷往赫斯克爾路,更名為「漢璧禮男童公學」;女校即」漢璧禮女童公學」仍在蓬路校址。同年,原西童公學分成男女校。
1921年「灰樓」(原第一師范學校大樓,今初中部大樓)修建,於翌年建成並成為西童女公學總校校址。
1923年 西童女公學總部擇址愚園路18B(今愚園路404號),原蓬路校區改成分校。
1930年西童公學男校與漢璧禮男童公學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學」。
1934年「紅磚樓」(今傳家樓)建成,西區西童公學擇址於滬西地豐路10號(今烏魯木齊北路98號)。
1935年 西童女公學(蓬路分校)和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合並,成為「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
1942年 「公立暨漢璧禮西童男校」從虹口校區遷往地豐路10號,和西區西童公學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
1943年「公立暨漢璧禮西童女校」遷至愚園路,和西童女公學合並,改稱「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同年,日軍徵用「公立暨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公立暨漢璧禮僑童女校」的校址作為「滬西第一集中營」,關押在滬盟國僑民。兩校分別遷往別處辦學。
1945年 日本投降,12月18日原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女校復校,男校校長由趙傳家擔任,女校校長由楊聶靈瑜擔任。
1946年8月 國民政府在漢璧禮僑童男校和女校的基礎上合並兩校,成立市西中學,趙傳家任首任校長。
1946-2016
1953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市西中學命名為首批市重點中學(即今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1974年 趙傳家校長卸任,同時擔任名譽校長至1993年。
1978年 市西中學被再次確認為上海市市重點中學;陳孟昭校長就任。
1980年 市西中學獲「上海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稱號。
1987年 孫志文校長就任。
1989年 楊安瀾校長就任。
1991年 市西中學被上海市教委確定為上海市首輪課程教材整體改革試點學校。
1993年 首任校長趙傳家先生逝世。
1998年 市西中學被上海市教委命名為上海市二期課改實驗基地。
2001年 顧正卿校長就任。
2006年 市西中學60周年校慶。
2008年 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開始。
2011年 市西中學65周年校慶。
2012年 董君武校長就任;市西中學改擴建工程完成,與市西初級中學完成合並;「思維廣場」揭牌。
2014年 「好學獎」「力行獎」獎學金、獎教金揭幕。
2015年 市西中學校友會理事會成立;市西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
2016年 市西中學70周年校慶。
⑩ 市西中學的現任校長
董君武,男,1968年生,碩士。198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2000年12月評聘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靜安區領軍人才,靜安區名校長。曾任上海曹楊中學團委書記、上海育才中學副校長、育才初中校長、華東模範中學校長。2012年2月起任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現任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系兼職導師。1993年和1999年兩次獲上海市園丁獎,2005年獲上海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2009年評為上海市先進教育工作者,2010年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在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思考與實踐,主編了《育·才——促進初中學生自主性發展的實踐與研究》、《「一課多教」的實踐與探索》,編著《現代學校的持續發展》、《學校變革與教育領導》,范圍涉及數學教學、課程改革、德育工作、學校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