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原則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兩個原則不一樣,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教師職業道德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春秋以前,教師職業道德雖然已經出現,但很不系統,往往夾雜於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時期,孔子辦私學,廣收門徒,創立了許多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理論,並以《論語》一書集中反映了出來。其中較為著名、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體現了一種有關「學」「誨」的師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體現了一種「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師德。 此外還有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知過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論,形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的第一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孔子而後的百家爭鳴時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對教師職業道德體系進一步發展如荀子在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的同時,又提出教師須具備的四個條件:「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實際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識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漢代的董仲舒把「三綱五常」作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師的道德品質、知識才幹、言談舉止等。 唐代韓愈將師德列於對教師要求的首位,雲「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宋元明清又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如朱熹提出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作為教師的道德規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則認為「德以好學為極」、「欲明人者必須先自明」。
(1)師德原則擴展閱讀:
負面報道:
2012年12月,多位華師大二附中97屆畢業生在微博上「實名舉報」中學時代的物理老師張大同「多次以檢查身體為由,對在校男學生做出有違師德的舉動」,校方進行調查後,當事教師被免職解聘。
2013年5月,國內發生海南幼女開房案,之後媒體又陸續報道了一些關於教師猥褻侵犯學生的案件,引發了人們對於師德的關注。同年12月,央視新聞調查節目播出《性侵犯:隱蔽的罪惡》,再次報道了張大同事件。
⑵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堅持以下哪些原則
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不斷完善自身的結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師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一、加強學習
加強學習,是教師師德修養的必要途徑。學習是修養的前提。第一,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要學習師德修養的理論,深刻理解教師道德規范和要求,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師德規范和要求的自覺性。第三,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教書育人的本領。這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一個基本要求。
二、躬身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是道德修養的基礎。教師必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學習,不斷升華,才能達到一名教師所具有的道德修養要求。一個教師的師德水平不是用嘴巴說出來的,而是用行動做出來的。離開了教育教學實踐,師德修養便失去了客觀的評價標准。要引導教師參與實踐,鼓勵教師勇於實踐,激勵教師堅持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師德修養。
三、樹立榜樣
樹立道德榜樣是提升師德修養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引導和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探討、交流和借鑒,大力宣傳教師中的先進典型,用榜樣人物的先進事跡、高尚情操、模範行為引領廣大教師,把抽象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等形象化、具體化,以先進模範的行為激勵教師,增強師德修養的自覺性。
四、學會反思
反思是提高師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師德修養是教師自身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自我教育、逐步完善的過程。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進行不斷地反思,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及時糾正,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對學生施以積極的教育影響,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反思自己的行為與職業道德理論要求的差距,反思自己與周圍其他教師和先進模範人物的差距,努力完善自己。
同時要善於聽取來自各方面的反饋信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
五、努力做到「慎獨」
人的精神境界有不同層次,所以職業道德修養的要求也是有層次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最高層次就 是「慎獨」,「慎獨」一語最早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慎獨」用我們現代語言來表述,就是指在沒有外 界監督、獨自一人的情況下,也能自覺遵守道德規則,不做任何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不道德的事情。顯然,這既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種重要的職業道德修養方法。
⑶ 如何認識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
如何理解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有:
一、樂教勤業的原則
樂教勤業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動力,是教師職業道德原則的核心。只有樂教勤業的老師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工作的偉大意義;才能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樂趣而深深吸引
⑷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有:
一、樂教勤業的原則
樂教勤業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動力,是教師職業道德原則的核心。只有樂教勤業的老師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工作的偉大意義;才能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樂趣而深深吸引;才能積極面對自身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任務,以育人為樂;才能自覺地強化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我,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獲。
(一)熱愛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當成崇高的事業來追求
「把職業當工作,往往一事無成;把職業當事業,往往成就非凡。」工作的心態最終決定著工作的狀態和職業幸福感的高低。教師要有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鍾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才會在工作中感受到無窮的快樂和幸福。工作不是謀生的手段,更是自身價值的體現。
首先要不斷深化對教育價值的多方面認識,來增強自身的教育責任感,樂於從教,主動開拓,奮發進取,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
其次要不斷深化對教師社會作用的認識,從社會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發展中領會自己對與當今社會文明與進步所肩負的神聖使命和所擁有的崇高社會地位,增強榮譽感。
再者要善於從復雜的育人工作中,去體驗艱巨勞動中的歡樂,體會從教的幸福情感。當看到學生的一點點進步時,當看到學生走向社會為社會做貢獻時,品味心中的幸福感。
最後要不斷增強熱愛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認識到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這種富有責任感的教育也能促使教師熱愛自己的事業。
(二)勤業精業,勇於探索
教師承擔者培育後代,推動社會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向前發展的重任,教師應當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以淵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水準和修養去影響和教育學生,展現學高為師的風范和良好形象。會教會學,能教能學,教師必須勇於探索,自覺吸取新的知識,不斷更新知識內容,豐富知識容量,優化知識結構,並能持續性學習。
(三)淡泊名利,志存高遠
志存高遠,要求教師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深刻認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民族未來產生重要的影響,以高度負責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認真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志存高遠,要求教師做到淡泊名利,人應當有比物質滿足更高層次的追求,那就是對社會的奉獻、事業的成功、精神的豐富和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只有淡泊名利才能靜心教書;只有志存高遠才會潛心育人;只有淡泊名利、志存高遠,才能集中精力研究教育教學方法,千方百計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育民主原則
教育民主不僅是一種教育制度,也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
(一)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人格。
理解學生是尊重學生的前提,教師要接受每個學生作為具有獨特價值的實體。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要求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教師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於傾聽學生意見,重視學生的情感,發揚其積極因素和優點,容忍並盡力彌補其短處和不足;維護學生的尊嚴和愛好,相信學生能自己選擇和決定,使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客觀公正對待每個學生。
(二)教師要以平等、博愛、寬容、友善、引導的心態對待學生
教師要有意識地知道學生在立體式的學習方式中發展只能,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以學生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每個學生都有形形色色的個性,有自己的情感世界。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為學生創造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的過程,開展和諧民主的教育。從學生個性出發,以個性充分地自由地發展為目的,承認個性差異,重視個性發展,發揮學生的個人志趣和獨立思考、發散思維、想像力和創造思維等智慧品質,這樣才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三)教師要營造一種使學生能平等交流、主動參與、自有探索、大膽創新的民主氛圍
師生間的態度和情感互動總是伴隨著知識信息的傳遞接受和反饋過程的。教師的首要任務在於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學生形成探索創造的心理願望和性格特徵,從而形成一種以創新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心理趨向。這種民主氛圍,有利於學生逐步形成獨立的人格,展開思維自有飛翔的翅膀,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
首先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意見,賞識學生的理解。其次讓學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於創新。再者師生之間要平等合作,是學生在平等愉快的氣氛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知識,得到新發展。這樣學生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達到改善學生學習行為,製造愉悅教學情境的目的。
三、教育公正的原則
教育公正是社會公正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公正在教育領域的延伸,也是達到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其核心是公正,基本准則是公平、平等,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所謂教育公正就是通過合理的教育制度,恰當地分配教育資源,使每個人獲得與其相適應的教育,滿足個體的學習需要,使個體得其應得,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教育公正是人類的始終追求,概括和反映了師德的主要特徵,體現一定社會對教師的根本要求,是教師必備的品質素養。教育公正作為師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在內心形成一種公正的價值信念,一種明確的正義要求,對教師行為公正性的判斷、選擇、評價和自覺調整起到指導、影響和驅動作用。
實踐教育公正是教師從教的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是教師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質的生動體現,也是教師為人師表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每一個學生,教師的公正、無私、善良、正直能使學生在與教師交往中體驗到公正的合理性,從而成為他們成長的健康心理基礎,有利於影響和激勵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優秀品質;有利於得到學生信賴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動局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一)尊重學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
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教師應從學生特點出發,時時事事為學生發展著想,研究他們、了解他們、尊重他們,並千方百計引導他們實現自我。
首先教師要做到客觀公正地看待學生,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並精心呵護引導。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諸如學生的性格、習慣、興趣、愛好、短長、潛能和心理狀態、家庭狀況以及缺失的成因,作出客觀公正的評估,避免偏頗,才是尊重和關愛學生。
其次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師生共同討論,鼓勵學生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即使學生見解有偏頗,也應耐心細致地啟發誘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師生成為知心之交、忘年之交,可以使學生在信任中奮起,在溫暖中敞開心扉。對話交流是溝通理解的捷徑,要在對話中肯定學生有點,並引導學生多作自我剖析,自覺改正缺點。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教師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和思想動態,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具有充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除了學習成績以外,還要了解學生各方面的個性特徵、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是客觀的也是合理的。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條件幫助他獲得最適宜的個性發展。良好的教育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分發展的人。
(三)賞罰分明
教師的公正嚴明是孩子信任教師的基礎,學生從中能感到一種平等尊重和對自身的肯定。教師公正的具體表現就是賞罰嚴明。對學生賞罰必須以教育為前提,在施教中做到賞罰有據、有度、有節和公平合理。賞,一定要給予積極上進表現突出的學生;罰,一定要施加於有過錯的學生,並且要符合教育行政法規。賞罰要堅持「誅大賞小」的原則,「誅大」就是要抓住為頭的處理首要的,「賞小」是指要獎勵普通士卒,多關注普通學生。賞罰還要成為激發調動學生內在動機的有效手段,才能取得長久的教育效果。
⑸ 教師師德規范內容是什麼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提出的「愛國受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⑹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遵紀守法、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積極奉獻,愛護學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求實創新,團結協作、關心集體。
⑺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是「愛」與「責任」。
新《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徵,「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也是每個教師的神聖職責和義務。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
3、「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
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5、「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要關心集體。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
(7)師德原則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一共六條,不僅是在原有的版本基礎上的深化和升華,而且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體現「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
當前,在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群眾不僅要求「有學上、有書讀」,而且進一步要求「上好學、讀好書」。因此,教育質量的提高是學校的當務之急。而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於我們教師。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
「十七大」強調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教師隊伍師德和業務素質尤其重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先」。所以教師的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師德水平也是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滿意不滿意的一個重要標尺,更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⑻ 小學教師思德原則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繫到大中小學德育工作狀況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目前,在市場經濟條件和開放的環境下,學校教育和師德建設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的挑戰;人民大眾對於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教師的素質和師德水平,與社會和人民大從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整個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和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師德建設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的制度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和完善。
民族振興,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踐,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就突出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世紀之交,我們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已經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對於13億人口的大國,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奠基工程;二是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全日制高等學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人發展到了2004年的420萬人,入學率達到19%,步入了國際上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近年來,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陸續與我國簽訂了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的。與此同時,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勢頭很好,各級各類教育都呈現出朝氣蓬勃的大好形勢
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國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窮國辦大教育,而且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目前,教育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整體水平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將成為教育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的基本矛盾。教育工作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還有很多薄弱環節,特別是農村教育整體比較薄弱的情況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教育為農村及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還亟待加強。
⑼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修訂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
2、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3、堅持廣泛性與先進性相結合。
於2008年九月一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實施,共計六條。新頒布的《規范》基本內容繼承了我國的優秀師德傳統,並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小學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
(9)師德原則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出台背景:
新《規范》是在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這樣的重要背景下修訂的。在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到了要「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這樣一個奮斗目標,這是了不起的一個決策。
從這個目標出發認識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更突出了。而且,十七大報告把教育放在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一章中,顯示黨中央已經把教育作為民生議題來看待。
新《規范》核心內容: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熱愛祖國是每個公民,也是每個教師的神聖職責和義務。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知法守法,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沒有責任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師應始終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志存高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並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自己的光榮職責。
⑽ 簡述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原則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
•
依法執教是教師堅持正確職業行為方向的保證。依法執教的實質,就是要求教師從嚴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職業行為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首要准則。
•
愛崗敬業是教師處理與教育事業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全部教師職業道德的基礎和前提。
•
熱愛學生是教師處理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全部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精髓。
•
嚴謹治學是教師在提高業務水平方面應當遵循的准則,是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
團結協作是教師處理與同事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優化校內育人環境的關鍵因素
•
尊重家長是教師處理與學生家長之間關系的准則,是促進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環節。
•
廉潔從教是教師處理教育教學活動與個人利益之間關系的准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應當注意保持的品德。
•
為人師表是教師處理職業勞動與自身人格塑造之間關系的准則,是教育事業對教師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