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師生觀
Ⅰ 當代學生觀的更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
Ⅱ .當代教師應當具有什麼樣的學生觀
愛生 就是最好的回答
Ⅲ 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300字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中,通過相互的認知,情感和交專往而形成的一種人屬際關系。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系既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總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師生之間形成親密、 友好的感情雙向交流,這正是教育獲得成功的保證。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Ⅳ .當代學校教育需要教師在哪些方面重建學生觀
基礎教育要適應「三個面向」的要求,必須實行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必須把學生素質水平的高低看做是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成敗,關繫到中華民族能否自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的重大問題。
一、推行素質教育,必須更新教育觀念
1.建立新的人才觀。基礎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必須遵循基礎性原則,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2.建立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質量觀。要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重要性,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教育工作和學生質量的標准。
3.建立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新的教學觀。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傳授知識和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把課堂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把已有知識和未來的創造發展結合起來,把學校工作同社會、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面向未來的開放系統,全面地開發學生的潛能。
4.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尊重和鼓勵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內化過程,要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精神,同時要加強實踐活動,增強其實踐意向和行動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二、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轉移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要重點做好以下具體工作:
1.理解轉變的思想內涵。基礎教育工作者要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認識到基礎教育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而是培養成具備現代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養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和勞動的能力。
2.打破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構建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體系,即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認知能力的發展和身心素質的發展。即不能只重視智育,忽視德育和體育;只重視知識積累,忽視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3.改變教學內容,根據基礎性和可接受性原則組織教學。凡是社會需要的、做人需要的內容,都要學習。要遵循人的認識規律,引導學生從客觀事實和現象出發,掌握方法,並應用到實踐中去,而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某些科學的結論和成果。
4.改進教學方法,遵循主體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原則,變「教學」為「導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獨立地獲取知識,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5.優化教學環境。人的發展除先天因素外,主要還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創設一種良好的教育環境,對促進學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響學生發展的環境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學校、課堂等校內環境,也包括社會、家庭等校外環境,這些環境都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而創造這樣的教育環境,單靠學校是不行的,必須靠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
6.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應試教育」的評價措施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書面考試,以「分數」定質量,「高分」即高質量,這是一種單一的、片的、靜態的評價,這種質量是狹隘的質量,只能代表學生短期的行為。素質教育的評價應當是全面的、多樣的、動態面的評價,要從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全面地進行考查。即不僅要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而且要對學生人格品質、認知能力、身心發展水平等做出全面的評價。其評價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筆試、口試與面試相結合,實驗實習操作與作業答辯相結合等。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化的社會,是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時代,競爭的焦點在於人才,在於全體國民的素質。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奠基工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的緊迫任務。
Ⅳ 如何運用當代學生觀的理念分析教師體罰,諷刺,挖苦學生
教師體罰,諷刺,挖苦學生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專
第十八條 學校屬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開除未成年學生。
第二十一條 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如果存在以上違法行為,可向學校及教育部門投訴、舉報。
Ⅵ 現代教師應具備什麼樣的學生觀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傳統教育受到挑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斷出現,隨之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在新的條件下應怎樣看待受教育者或教育對象,尤其是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已成為重要的教育問題之一。所謂學生觀就是用什麼樣的觀點、方法去對待學生,是教師的世界觀、教育觀在學生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對教師而言,科學正確的學生觀,小到關乎自己的工作利益,大到關乎民族的未來、國家的明天。「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單純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單向的知識接受者的理念,而應該把學生看作是平等的、能動的、活生生的人。一、學生是獨立完整的人1.學生是獨立於教師、家長、同學頭腦之外的客觀存在。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不是包括家長、老師、同學在內的任何一個人的依附。無論哪個年齡階段,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別人的頭腦之外、不依他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無論你是否喜歡、是否願意,他(她)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決非老師想讓學生怎樣學生就會怎樣,學生既不是教師的四肢可由教師隨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由教師任意捏塑」。
Ⅶ 當代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怎樣的請談談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那樣看在什麼階段了
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還是覺得師生之間的關系要明確,在這一階段老師還是在教育者這一方面占很大比重,所以是良師型,當然畢業後可以與學生之間關系趨向益友型
大學:那就是益友型的了,一般這時學生已經不小了,有自己的想法與主意,老師更趨向於引導這一方面,在必要時刻給予幫助,更像朋友
Ⅷ 一、 什麼是教育理念當代教師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
應樹立現代教師觀、新型師生觀、平等學生觀和全面質量觀。
Ⅸ 當代教育觀念
現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鑒於此,現代教育已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為綜合國力的基礎並日益融入時代的潮流之中,倍受人們的青睞與關注。
二、全面發展的理念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三、素質教育的理念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發展水準。
四、創造性理念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現代教育主張,完整的創造力教育是由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與創業教育(指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二者結成而形成的生態鏈構成。因此,加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並促進二者的結合與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
五、主體性理念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六、個性化理念
豐富的個性發展是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需要大批具有豐富而鮮明個性的個性化人才來支撐,因此它催生出個性化教育理念。現代教育強調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展,它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它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個性化理念在教育實踐中首先要求創設和營造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搭築個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觀念上它提倡平等觀點、寬容精神與師生互動,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位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習者各顯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個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實現從共性化教育模式向個性化教育模式轉變,給個性的健康發展提供寬松的生長空間。
七、開放性理念
當今時代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的網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更加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目標的開放性,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等等。教育觀念的開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廣泛吸取世界一切優秀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方法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開放性即教育要走國際化、產業化、社會化的道路;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即教育要從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拓寬,從課堂教育向實踐教育、信息網路化教育延伸,從學校教育到社區教育、社會教育拓展;教育目標的開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斷開啟人的心靈世界和創造潛能,不斷提升人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拓展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指充分開發和利用一切傳統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擬的等各種資源用於教育活動,以激活教育實踐;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設置教育教學環節和課程內容,使教材內容由封閉、僵化變得開放、生動和更具現實包容性與新穎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指打破傳統的單一文本考試的教育評價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彈性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機制。
八、多樣化理念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准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准多樣化等等。這些都為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它要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管理體制的教育機構與部門進行柔性設計與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學實踐的彈性教學與彈性管理模式,主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社會政策法規體系與輿論氛圍,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九、生態和諧理念
自然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才的健康成長同樣也需要寬松和諧的社會生態環境的滋潤。現代教育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教育活動內部的教師、學生、課堂、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諸要素的親和、融洽與和諧統一,也包括教育活動與整個育人環境設施和文化氛圍的協同互動、和諧統一,把融洽、和諧的精神貫注於教育的每一個有機的要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整體,使人才健康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營養、水分、空氣等各種因素產生和諧共振,達到生態和諧地育人。所以,現代教育倡導「和諧教育」,追求整體有機的「生態性」教育環境建構,力求在整體上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出人才成長的最佳生態區,促進人才的健康和諧發展。
十、系統性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終身教育成為現實。教育成為伴隨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而,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也不僅是個人成長的事情,而且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事,是整個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事情,是關乎精神文明建設及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大業,它是一項由諸多要素組成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所以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與傳統教育不同,轉型時期我國正在形成的是一種社會大教育體系,它需要在系統工程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一體化運作,以培養人們的學習能力,提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實現社會系統內部各環節、各部門的協調運作、整體聯動為基礎,把健全教育社會化網路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中心工作來抓,促進大教育系統工程的良性運行與有序發展,以滿足學習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
Ⅹ 當代科學教育應該有怎樣的師生觀
我什麼時候都應該尊師重教,當然教師要給好學生一個好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