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法
Ⅰ 啟發式教學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思想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採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里要著重說明,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學觀。
Ⅱ 啟發式教學法的應用方法有哪些
啟發式教學法在現代教學論中已經不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
啟發式教學的途徑
(1)奮其志。
志,是智力發展的精神動力。目標遠大,才能精力充沛,這是搞好學習的精神支柱。在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該學科當前發展的現狀,向學生指明哪個山頭是值得攻打的,突破口在哪裡,從而誘發學生為美好前途而奮發的雄心壯志——學習動機。
(2)激其情。
教師一踏進課堂就應是情緒飽滿的、熱情、鎮定的,要滿懷激情去講課,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就要求教師在跨進課堂之前拋棄一切雜念,切不可把冷漠、厭惡、怒氣等消極情感帶進課堂。
(3)發其智。
教師應加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教師要積極採用各種有效措施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引其疑。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於無疑處覓有疑,善於激疑,有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時就要精心設計一組遞進型的疑題,使學生沿著教師指引的邏輯思路,步步深入,達到恍然大悟、觸類旁通的目的。
(5)啟其思。
教師要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引路、搭橋、開竅、點撥、評講,不斷激發直覺思維和靈感,努力做到舊中見新,易中有難,平中出奇,難而可及。
(6)廣其知。
教師要採取措施擴大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特別要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新成就武裝學生。
(7)添其翼。
想像是智力的翅膀,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想像、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8)煉其毅。
學生要取得優異成績,沒有刻苦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單有興趣和熱情是不夠的。
(9)倡其辯。
教師要引導學生橫向交流,開展無拘束的自由討論,活躍思維。
(10)授其法。
現代教學論倡導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讓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學會」」獨立走路」」,早日進入科研前哨陣地。
(11)增其識。
一個有作為的人應具有相當的膽識,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豁達大度的氣質,使他們具有遠見卓識和高尚的品德。
啟發式教學的心理結構
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主動地把整個心理活動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習心理結構5個因素與教學環節相融洽,教師要在各個環節抓住核心,以提高教學質量。
(1)動機的激發。
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好奇心。
(2)知識的攝取。
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是感知、觀察力。
(3)知識的領會。
即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即對知識的理解。這要有直覺思維、發散思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和毅力,以及縱橫馳騁想像力的參與,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維力。
(4)知識的鞏固。
記憶是該環節的核心因素。
(5)知識的運用。
最核心的是操作技能、操作能力。
Ⅲ "啟發式教學是( )。 A一種具體教學方法 B教學指導思想 C一
B 教學指導思想
Ⅳ 在教育上主張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是誰
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2.教學方法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3.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Ⅳ 啟發式教學法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1)在教學觀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而是通過教師啟發內、誘導,主要依靠學習者自容身的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共同活動、民主相處,教學相長。
(2)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能動作用。
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而要靠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來獲得活的知識,增加創造能力。
(3)在教學手段上,通過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而不是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等辦法來提高學生成績。
(4)在教學目標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知識與能力並重,學習與創造並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並重,把學生培養成全方位發展的有創造力的人才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學觀,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應貫徹的總體原則,具體實施哪種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要按照課型的不同和教學內容的差異具體設計。
Ⅵ 什麼是啟發式教學法應用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在現代教學論中已經不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
Ⅶ 什麼是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知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採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發展。這里要著重說明,啟發式教學不僅是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思想,是教學原則和教學觀。當代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無一不是圍繞著啟發式或和啟發式相聯系。
現代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形成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正確了,才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有所創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是現代教學的指導思想。
啟發式教學,對於教師的要求就是引導轉化,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知識,再進一步把學生的具體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在這兩個轉化上。(已知知識→學生具體知識→能力)。這里引導是轉化的關鍵。
(7)啟發式教學法擴展閱讀:
啟發式教學的要求:
1、目標
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活動結果的預見,而且是學生學習的目的。大量的事實證明,如果學生根本就沒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那麼即使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創新方法和技術,也很難有實際的有價值的創新行為。
2、模式
21世紀最偉大的產品不在科學技術,而在新型的學校教育。早在多年以前,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作為一名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教師,在面臨「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再用陳舊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來教學,就很難培養出智能充分發展的創造型人才。
3、方法
在學生上機時,根據不同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不同的上機內容。對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以調試為主,通過調試,來掌握一些上課時不容易掌握的內容,不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並通過一些啟發和其他同學的幫助,完成一些作業。激發他們更好的學習這門課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啟發式教學
Ⅷ 啟發式教學法是什麼
何謂啟發式教學法?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教學方法。因為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學格式或若干具體的教學環節來體現的,而啟發式教學法並沒有固定的教學格式和環節。在上課伊始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是啟發;在課堂結束時留給學生一些懸念和問題讓其實踐或討論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啟發。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的概念,原本是針對注入式教學法提出來的,分析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可以得到啟發教學思想的本質特徵。所謂注入式,是指教師把學生當做盛裝知識的容器,向其灌注大量現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類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學習的特點是接受和記憶其結果。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少,但是靈活運用和發現創造的能力差,智力和情感世界的全面發育受到限制和損害。
啟發式教學與此相反,它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上非凡強調理解、運用、發揮、創造,並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發展。
Ⅸ 教師應該怎樣在教學中使用啟發式教學法
1設計的「啟發點」要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興趣是思維的動力,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先決條件。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便會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發展學生敏捷的思維。比如,在分數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用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把同學引入故事情境之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設計的「啟發點」要具有銜接性
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有著一定的相互聯系,反映它們的知識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在教學中,掌握知識的基本原理及其銜接性,可以促進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易於理解新知識,達到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舊知識所包含相同因素的多少,巧設啟發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使新課不新、難點不難。
3設計的「啟發點」要具有靈活性
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多思多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出富於變化、具有靈活性的啟發點,才能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要把著眼點放在訓練學生掌握不同的解題方法上,達到「一題多變」或「一題多解」,而決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正確的答案。例如,在講「行程問題的應用題」時,通過不同的「啟發點」一題多解:「甲乙兩地相距144千米,甲騎車從甲地到乙地需8小時,乙步行從乙地到甲地速度是甲的1/2,問甲乙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出發,幾小時後相遇?當學生有所感悟時。提出以下問題:
3.1依據甲行駛的路程及其速度,乙應走的路程及其速度各應如何解答?
3.2從工程問題角度考慮,根據總路程及甲乙的速度求甲乙各應行駛的路程,又應如何解答?
這樣的啟發點,學生會沿著不同路徑尋求不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得到許多不同的解法,從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4設計的「啟發點」要具有適度性
課堂上教師設置的啟發點要深淺適度,防止過難或過易。應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確定啟發點的深淺度。過淺了。學生張口就答,不假思索;過深了。使學生無法思考,無從回答。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水平的前提下確定適宜的難度,讓他們「跳一跳,摘桃子」。
Ⅹ 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異同
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式教學法的同:
1、採用問答法。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都採用了問答法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孔子的問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淺入深的特徵。
同樣,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也採用了問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師發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發問直到學生發現自己的無知,教師再幫助學生「助產」獲取知識,最後將特殊事物歸為一般定義。
2、有教無類。
在教育對象上無論是孔子還是蘇格拉底都認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無論貴賤、種族與身份地位。孔子擁有弟子三千,他們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顏回出生貧寒、子貢是經商的、公治長坐過監獄等。孔子對弟子資格沒有特殊的要求,10條干羊肉就能成為其弟子。
蘇格拉底對教學對象也沒有特殊要求,無論貧富貴賤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隸都可以成為他的學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都會不厭其煩地開導,直到困惑消失。
3、思維訓練。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法都反對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他們主張通過啟發學生的方式讓學生獲得知識,在啟發誘導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蘇格拉底將美德定義為「美德即知識,知識是一個絕對定義,我對於此一無所知」。蘇格拉底說他自己對知識一無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學習者傳授知識,於是就出現了「產婆術」,為知識接生。
不同之處:
1、主體地位。
雖然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採用啟發式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孔子信奉的是學生自己是教學中的主體,他們要學會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礎上教師才可以啟發學生。
在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中,教師占據了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從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教師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法。
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習者熟悉的事物提出問題,按照自己的預設目的不斷追問,達到讓學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後再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得出教師希望看到的結論。
2、教學形式。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種多樣且與實際緊密結合,而蘇格拉底的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孔子的教學組織形式既包括個人單獨教學、集體形式講學還有周遊列國、實際考察等方式。
相對孔子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靈活化,蘇格拉底的教學形式就顯得比較單調,他大多針對一個人進行單獨教學,通過蘇格拉底法的4個步驟讓學習者改變原來是似而非的觀念,形成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