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㈠ 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翻譯成英語怎麼說
Forward the "Ecation Promotion Plan of Ac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hat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o the Ministry of Ecation
㈡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用英語怎說
Action Scheme for Invigorating Eca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呵呵
㈢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讀後感
讀完《
21
世紀教育新理念》後
,
我有很大的收獲。文中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
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
。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
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
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
力的感召。
那麼,
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
人格形成與發展
..
「以問題為紐帶
的教學」引起了我的注意,讀了這一部分內容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教師在課堂教學
中,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應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
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當今社會,創造、創新成了
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
能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看,創新是個體意義上的創
新,而不是種系意義上的創新,也就是說,創新不創新是就他個人而言的,而不是與別人比
是否有所創新。這就告訴我們,創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稟賦,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
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系。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
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進行問題性教學。
問題意識、
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的基礎。陶行知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就言簡意賅地說過:創造始於問題。問題意識
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當小孩會說話後,
說的最多的就是問題:
「
這是為什麼?那時為什麼?
可是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家長們面對孩子的這么多問題,會顯得不耐煩,常常一句話
「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過。老師呢,當孩子回答問題正確時,就會施以肯定和表揚,
而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則免不了要受到批評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為無知而上學,
他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提問題淺薄荒謬,這是正常現象啊!所以面對不斷的批評和嘲笑,孩
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久而久之,還談什麼創新?還如何去振興民
族?所以,我們要明確,到底該如何實現培養創新能力、意識和問題能力、意識的教育教學
呢?這樣的課堂教學可以嗎?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目的明確,
教學內容清晰,
教學方法靈活,
有理論,有實驗;教學過程活躍,教師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師生互動,氣氛熱烈;教師
語言准確簡練,
教學時間安排精當,
整個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
讓人嘆為觀止。
當老師說
「這
堂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的鈴聲正好響起。按照我們習慣的觀念,這堂課可謂是天衣
無縫。因為,我們認為,教師通過問問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
如果學生把教師的問題都回答出來了,
那說明學生對教師所講的知識都掌握了,
沒有問題了。
我們經常聽到老師下課前問學生:
「都聽懂了嗎?還有問題嗎?」當學生回答說沒有問題了,
老師就放心了。
有的老師不僅聽其言,
還要觀其行,
要抽問學生,
當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確的,
也就是都符合標准答案時,老師才會感到學生確實是沒有問題了,才會露出滿意的微笑。正
是因為我們多抱著這樣的觀點,
所以我們這樣的教育被稱為是
「去問題教育」
,
就是讓學生沒
有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但是美國人卻不是這樣理解教育的,美國的家長最關
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提了幾個有質量的問題,
美國的教師認為:
應該實施
「以問題為紐帶」
的教育方式。因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帶著滿腦子的問題。
那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就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
題。
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生更加多的問題,
最後老師不得不投降:
「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
了了,我的知識就是這么多,我回去再學習,再准備,下次在來回答你們,你們回去也去思
考,
去尋找答案。
」
把這兩種形式的課堂進行一個比較,
可以發現:
一堂課提問眾多的問題,
學生們對答如流,
看似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
氣氛很活躍。
其實這些算不上問題情境的創設,
不會誘導學生有深度的思考,難以生成課堂上「真正的問題」
。沒有「真正的問題」
、沒有懸
念,有的只是「教師問
---
學生答
---
教師再問
---
學生再答」的問答式模式。在這種模式下,
學生只是被動回答問題,
缺乏主動,
不利於思維發展。
而美國人的課堂告訴我們:
「思維自驚
訝和疑問開始」
。
有問題,
才會讓學生產生好奇,
才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才能激起
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使學生有思考和探索。可以想像,沒有「問題」的課堂會是一堂怎麼
樣的課。問題課堂才是生命課堂啊!課堂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
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情不自禁的、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直覺;來自於不
同觀點的碰撞、
爭辯、
啟迪、
認同;
只有經歷這樣的感悟、
體驗的過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錘煉、
智慧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