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案教學設計
1. 幼兒園中班語言表達散文詩《我的心》教案
一、學習目標: 1、品味歌詞語言 2、體會愛國情感 二、學習重點、難點:賞歌詞 三、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學習方法:朗讀法、討論法、直觀法、情感熏陶法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入語: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生活的地方,人們都熟悉《我的中國心》這首動人肺腑的歌曲;凡是飄盪著《我的中國心》旋律的地方,人們都記住了那位戴著眼鏡、穿著中山裝的香港著名歌星張明敏。是《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把億萬華夏兒女的心緊緊地聯結在一起,讓我們零距離的感受我們是骨肉相連、血脈相承的一家人!下面就請同學們一起欣賞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會唱的同學一起跟著唱。 2、播放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 3、過渡語:這首歌在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經演唱,它那優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就深深打動了億萬聽眾的心,,尤其是這首歌的歌詞更是以其獨特的形式表達了家國之思。讀來震撼人心,讓人刻骨難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歌詞《我的中國心》。 4、學法交流: 通過師生交流,明確學習這首歌詞的方法——讀歌詞、賞歌詞、聯現實、唱歌曲 (二)讀歌詞 1、明確朗讀要求:讀准字音;讀准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 2、學生自主感情朗讀歌詞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 可是不管怎樣 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我的祖先 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裡的血 澎湃著中華的聲音, 就算身在他鄉 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3、學生表演朗讀 4、學生齊讀 5、過渡語:通過朗讀我們已經深深感受到這首歌詞濃濃的愛國情 感,而這種情感又是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這首歌詞。 (三)賞歌詞 1、析文本: ①指導語:賞歌詞主要是品味語言,你認為這首歌詞哪些地方寫得好,說說你的理由。用得好的詞,寫得好的句子,用了什麼修辭等都可以談談你的看法。 ②學生討論、探究、回答。教師相機評點。 ③過渡語: 欣賞完這首歌詞的語言,接下來我們就來給這首歌詞配上形象的畫面。請同學們任選一句歌詞,發揮你的想像力,配上一到兩幅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 2、配畫面 ①範例引導:欣賞《公元1997》的畫面配置。 ②學生討論,合作教學設計>設計,為《我的中國心》配置畫面。 ③學生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3、過渡語:《我的中國心》已經過去20年了,可是每當我們唱起這首歌仍然是熱血沸騰、激情澎湃,這是因為它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香港和澳門已經相繼回歸,只有台灣還飄零在外,兩岸的親人隔海相望有說不盡的相思之苦,下面就請同學們一起欣賞台灣詩人餘光中寫的《鄉愁》。 (四)聯現實 1、學生自主感情朗讀餘光中的詩《鄉愁》。 鄉 愁 餘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教師范讀《鄉愁》。 3、過渡語:餘光中的詩道出了無數台灣同胞的共同心聲,他們多麼渴望早日回歸大陸,與家鄉親人團聚!但是以陳水扁為代表的台彎當局不顧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聲,一意孤行,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作為期盼和平統一的中國人我們能不能答應? (五)唱歌曲 1、過渡語:我們唱著《我的中國心》香港回歸了,我們唱著《我的中國心》澳門回歸了,我們唱著《我的中國心》台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的! 2、師生起立,同唱《我的中國心》!
2. 鄉愁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表達出來的
鄉愁作者的感情是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景物表達出來的。
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
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
(2)鄉愁教案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嘆。
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3. 舌尖上的滋味作文教學設計
《舌尖上的誘惑》
《舌尖上的餘味》
《舌尖上的故鄉》
《舌尖上的精神家園》
《舌尖上的稻米香》
《舌尖上的語文》
《舌尖上的習俗》
《舌尖上的鄉愁》
《舌尖上的審美》
《舌尖上的大智慧》
《舌
尖上的危險》
《舌尖上的警示》
《舌尖上的誠信》
《舌尖上的噩夢》
《舌尖上的尊重》
《舌尖上
的殘忍》
《舌尖上的偏見》
《舌尖上的愚昧》
《舌尖上的良知》
《舌尖上的自然饋贈》
《舌尖上
的苦澀歲月》
《舌尖上的輪回》
《舌尖上的苦盡甘來》
《舌尖上的素顏》
《舌尖上的舞蹈》
《舌
尖上的華爾茲》
《舌尖上的前世今生》„„
4. 如何教《鄉愁》一課
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著名詩歌《鄉愁》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受到廣大語文老師的青睞。大家揣摩之、吟誦之、陶醉之。對於《鄉愁》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更是百般斟酌、務求完美。下面結合此課的教學談談我對現代詩歌課堂教學設計的一點意見。
一、現代詩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詩歌教學是學生審美情感提升的載體
古人說「詩言志,歌詠言」,意思也就是說詩歌是人們抒發情感的產物。詩歌發之於情,也止之於情,有情才有詩歌。因此人們要讀懂詩歌,必然也必須傾注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情。從存在主義理論出發,詩歌教學特別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教學時如果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都能從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出發,去有感而讀、有感而思、有感而得,那是一件愉快的事。
2、詩歌教學是學生綜合藝術提升的載體
詩歌本身就是可以吟誦,可以歌唱的。因此詩歌教學可以輔之以音樂。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在一邊聽音樂,一邊馳騁想像,與詩人對話,學生的思維一定很活躍,感情一定很投入。詩歌教學又可以輔之以繪畫。如唐代詩人、畫家王維,人們就評價他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或在課後,布置學生以繪畫的形式來表現詩歌的內容,那也是極其有意義、也有趣味的事情。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看,這對激發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是大有好處的。
3、詩歌教學是學生學習結構提升的載體
新課程標准確定了三維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詩歌教學必須依據教學目標來進行。按照建構主義理論,老師在設計《鄉愁》一課的教學時,必然要確定此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也必然要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我認為可供選擇的方法大致有三種:一是朗讀教學法,二是情境教學法,三是比較教學法。各種教學法各有側重。朗讀教學,從品味語言入手,重在整體感知。情境教學,從激發想像入手,重在情感陶冶。比較教學,從分析異同入手,重在詩歌鑒賞。當然三種方法是可以有選擇地結合使用的,這全在乎老師的匠心獨運。
二、《鄉愁》一課比較教學舉例
1、自身比較:可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用「美,美在」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然後歸納:「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反復句「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所有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2、同類比較:引導學生從情感、結構、語言、意象、意境、意蘊、寫法等方面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然後歸納總結。
首先從詩的意象來看,餘光中的《鄉愁》選擇了四個典型的意象來載情——「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不同的意象與關情對象一一呼應,思兒的母親、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親、祖國的大陸,詩人正藉此傳達出漸次凝重的感情,並逐步揭示出呼喚華夏統一的深遠意境。而席慕蓉《鄉愁》的意象是「一支清遠的笛」、「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借哀怨悠長的笛聲抒發了對故鄉綿綿不斷的情思,借「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鄉情結。離別時間愈長,思鄉的感情之樹愈茂。兩首詩都用了多個意象來寄託自己思鄉的感情,把分離後的悵然迷惘和無盡的思念抒發得淋漓盡致。
其次、兩首詩在形式上各有千秋。餘光中的詩在形式上很整齊,具有建築的美。全詩四節,各節結構相同、字數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樣,這樣從整體上看就顯得句子齊整,結構緊湊和諧。開頭一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節的句式都與此相同,這樣就形成了回環復沓的形式。在音節、節奏方面也有一個固定的格式,讀起來確有音調和諧之美。席慕蓉的《鄉愁》在形式上雖然沒有餘詩那般整齊勻稱,但也另有一番情趣。開頭一節僅兩句,字數相同,形式整齊,內容連貫。第二節的第一句較長,第三句中間一句較長,整首詩顯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劃一的句式。
再次,語言風格也各具特色。余詩語言樸素,生活氣息濃,完全口語化,詩中多用疊字,讀起來感到親切,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愉悅感。全詩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在侃侃敘說著思鄉的故事,從小到老,時間愈久思鄉愈切。席詩在語言上較為講究,「清遠的笛」、「模糊的悵惘」,用詞典雅而富有詩意。就是常見的用語,也被詩人詩化了,那「沒有年輪的樹」、「有月亮的夜晚」,都是從日常用語中提煉出的妙語,令人耳目一新,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卻不是的感覺」。
5. 餘光中《鄉愁》讀後感 急~~~
是《理想》嗎?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並為之奮斗
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6 理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理想使……」,大贊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說「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總而言之,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意義。
二、問題研究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2.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第2節講,人類的理想步步提高,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麼它又是歷史的脊樑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詩。「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飢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第6節怎樣理解?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不是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麼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製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於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8.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節說的,「不幸」就是指「被誤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兩句意思是轉折的,寫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可見意思側重在後一句。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9.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之所以為罪人,是因為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10.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1.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12.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這首詩的脈絡。
探究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清楚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這首詩,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問題。
1.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2.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本題挑出幾個難點鍛煉學生探究能力,並聯系舊課作比較閱讀。有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有的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學生有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為理想而勤奮學習,做功課的時間就不能看電視,可以說犧牲了看電視的愉快。用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句就容易理解了。
參考答案:
1.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本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都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題從略。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含義
這是一首哲理詩,聯系生活經驗,有助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學生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犧牲也是有的。假如問一問:你們愛不愛玩兒?做作業的時候能不能玩兒?就可以理解「犧牲」二字。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還應該聯系間接經驗。聯系革命烈士,聯系獻身科學、獻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聯系先進人物,就容易理解「犧牲」的含義了。有些詩句所說的情況是學生的經驗所沒有的,如「被誤解的寂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等等,那就只有靠老師舉例了。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算達到了教學目的。至於透徹的理解,有待今後不斷感悟。
二、可以從《在山的那邊》導入
導語設計:第一課學的是《在山的那邊》,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
三、最好能背誦
「練習」只提了朗讀的要求,沒有要求背誦,最好鼓勵學生背誦。能背,朗讀比賽就不必捧著書念了,可以朗誦得更好。這首詩構思精巧,語言精美,背誦很有好處。
四、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達到感悟和理解。
2.重視詩歌朗誦教學。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理想」是什麼?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麼,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2.默讀。
3.藉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 飢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 相吻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5.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1.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2.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3.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4.朗讀全詩。
5.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並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一____________綴連著一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的脊樑骨。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天相吻的弧線。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而不可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磨著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
(7)___________________倔強地反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運。
(8)_____________________鬢發早白。
(9)__________________洗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絕處逢生。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玷污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碌碌終生。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有關資料
一、流沙河自撰《流沙河小傳》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二、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徐虹北)
以前只是從書本上讀過一些流沙河的詩,後來,又讀到他寫的Y先生語錄,幽默之中含著令人心痛的記憶,提醒人們對一個尚未走遠的時代的繼續反思。有人說他,嫻熟於正話反說,直話曲說,庄話諧說,因此,文章之中總是彌散著一股不同凡俗的怪異之趣,這樣的感覺在我見到應門而出的流沙河先生本人時才得到完全印證,那種步履輕移的身姿,那種似動非動的神態,加之那重重的川音,悠悠的語調,輕輕的語氣,讓人覺得這就是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就是寫Y先生語錄的流沙河,就是寫鋸齒嚙痕的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把我領到陽台,整個陽台被芭蕉、常青藤以及許多詩人鍾愛而我卻叫不上名的綠色植物所覆蓋,遮天蔽日,倒有點令人覺得像是身處熱帶雨林之中。我說:給您在這極具特色的小世界裡拍張照吧?詩人雙手插在褲兜里,那神態,讓我覺得是Y先生的最好造型。然後,他又拿出一些小竹簍,說:我就是喜歡養些花草和小蟲蟲。喏,這只小蟲蟲,我們四川人叫姑姑,也就是紡織娘,河北人叫蟈蟈,你看嘛,我的這本隨筆中,就有好些個是寫這些小動物,寫花草植物的。好吧,你就把這個內容作為你的采訪記的結尾,我替你想好了,你看好不好?
(摘自《就是那一隻蟋蟀——訪流沙河先生》,《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三、詩人說他寫詩「像老牛拉破車」(徐虹北)
他又說:他寫詩,很注意詩的韻律,所以,常常在一張紙上塗塗改改,一句句地慢慢拼湊,一字字地緩緩雕琢,像老牛拉破車,嘴裡一邊嘟噥,手裡還要一邊查字典,磨磨蹭蹭,斤斤計較,一點也不爽快,當別人紛紛改弦易轍,更新觀念,投奔「現代詩」麾下時,他仍然鍾情於傳統詩的形式節奏之美與音韻平仄之諧,講求詩句的流暢易懂,琅琅上口。「不過,」——他加重了語氣,給我和讀者一個特別的提醒——「我的好些詩,只有用四川話念才押韻,我曾經用四川土話念自己詩給成都人聽,很上口,還念了餘光中的小詩《鄉愁》,聽眾反應強烈,一用普通話念就不押韻了,念出來聽的話,就很蹩腳,
不過我有點感覺這不是讀後感……
汗……
6. 天凈沙秋思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悟詩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用具:自製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6�1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鑒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乾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裡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像。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3.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餘光中的《鄉愁》,體會思鄉之情。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除了最後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6�1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課後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
7. 古詩黃鶴樓教案
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朋友 建議你到網路文檔去
裡面關於中小學的教案
基本上全部有的
你可以去隨便下載的
8. 求《鄉愁》三十分鍾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4,初步掌握讀詩的基本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誦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4,豐富的聯讀.
二,課時: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請同學們深入探究,自主完成.(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上課時在課堂上探討)
1,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並試著做標記.
2,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 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二)講授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餘光中的《鄉愁》,回去已經請大家預習過了,大家應該已經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具體學習這首詩歌前,讓我們先走進作者餘光中.
1,作者介紹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詩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餘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餘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餘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鍾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2,今天我們用"四讀法"來學習他的這首詩——《鄉愁》
(所謂"四讀法",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方法.我把它寫出來,也請同學們記下:
"一詩四讀:(1,)深情地誦讀;(2,)細膩地品讀;(3,)優美地解讀;(4,)豐富地聯讀."
下面,請同學們將課前預習拿出來,我們一起來交流,探究.
A,誦讀:
(1,)試讀,范讀.先點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然後教師示範朗讀.
(2,)教讀,學讀.教師從以上三個方面教讀第一節,指導學生在詩中標記節奏,重音.然後學生學讀.
(3,)練讀,點讀.學生自行練讀,然後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著名主持人陳鐸的配樂朗誦:餘光中的《鄉愁》.請學生談談聽後的感受.
B,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餘光中的《鄉愁》,藉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裡……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並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餘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範一例:餘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1)從整體結構上(2)從構思立意上(3)從詞句運用上(4)從思想感情上
C,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其餘三節解讀文字由學生朗讀.配樂: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麼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恆母親膝頭的親密 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裡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裡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裡,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麼呢 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 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後,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後離家闖盪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麼就走了呢 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願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願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D,聯讀(作業布置).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美人[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請你背出幾句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
3,欣賞並學唱《鄉愁四韻》.有興趣的同學可比較兩詩的寫作風格異同.
4,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