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古箏鴻雁教學視頻

古箏鴻雁教學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4-07 06:19:14

① 中國古代十大古箏名曲

1、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據《琴議》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段,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6、夕陽蕭鼓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7、魚樵問答

樂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8、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9、漢宮秋月

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拓展資料:

在民間,箏樂出現在職業藝妓的表演中,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現代社會,很多大型的文藝演出上,經常會出現不同形式的古箏演奏,深受大眾的喜愛。許多人學習古箏就是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和彈奏時優雅的感覺,把從在古箏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和無形中獲得的修養,運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在各種古箏音樂的創作中,作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表現出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見解和價值判斷,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感知到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價值判斷、倫理態度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時,不僅是用聲音來抒發一種情感,而且能夠通過情感的抒發和邏輯發展來表達一種哲理,這同時也是音樂作品的意蘊。

這些意蘊要靠教師的適時點撥才能完成,古箏音樂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將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滲透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②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是什麼意思出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是寫一輪明月同照兩地,我們夫婦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互通音訊。我是多麼希望隨著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廣袤,連善於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游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游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麼能和你相會呢?這里以鴻雁、魚龍與自己渴望夫妻團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顯出了思婦的離愁之深。

③ 書信溝通的缺點

在生活中,書信可以把我們的心理話都說出來,有時候不太方便說的話都可以通過書信的格式寫出來。

教學中也是一樣的,和家長之間通書信,可以引起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關心,同時也可以系統的知道學生在學校的一切情況,老師和家長之間都有一些避諱孩子的話,這樣在書信里就可以暢所欲言了,不需要在乎那麼多,互相之間溝通一下學生在家和學校的表現。

經過這樣的方式之後學生的學習情況都會有所改變的,學生從意識上也意識到自己該怎麼表現,所以會無形之中約束自己來在每一個方面好好作好自己。

有的時候學生害怕自己在學校某一方面做的不好,被家長知道了以後會責罵自己,所以在學校很多的事情到家都不是如實匯報,如果老師不通知家長,他們根本就什麼也不知道,那麼如果是犯了大錯誤就很難有改正的機會,如果在此時老師給家長發一封書信的話,相信就是學生有再大的本事也瞞不住家長了,這樣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不會耽誤到學生的前程了。

1/63頁

總而言之,書信是學生和老師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會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只要我們把應該做的教育工作做到位,讓學生天天在進步,就一定能得到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最有利的支持。

篇二:誠信的重要性

誠信的重要性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八榮八恥」中也對誠信光榮作出了表述。那麼,誠信重要嗎,一個人如果不誠信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工作中誠信對我們有什麼重要影響呢,本期喬布簡歷小編將為大家帶來的主題就是誠信的重要性,感興趣的朋友們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德和素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一的完備的自我,而且很難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取得成功。

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也是個人修德達善的內在要求。缺失誠信,就會使自我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個人也難於對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斷和評價。同時,缺失誠信,不僅自己欺騙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騙別人,這種自

2/63頁

欺欺人既毀壞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壞了人際關系。因此,誠信是個人立身之本,處世之寶。個人講求道德修養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誠心誠意和信實堅定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

喬布簡歷小編認為,誠信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踐行在生活中卻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良好的誠信品德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會產生好的作用~

本文來源簡歷

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38686a0cf22

52df23585e6

篇三:書信體作文

心靈的傾訴 情感的共鳴

――書信體作文寫作分析指導

安徽 江紅波

「情感真摯」是考場作文獲得評卷老師親睞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學生在構思作文、表情達意時,往往感覺言已盡而意未窮,詞不達意的不知如何用恰當的詞語來渲染烘托自己的內心活動,導致作文失利。

做為中學生,社會閱歷不深,生活經歷也簡單,氣勢磅礴的作品是很難寫出來的。十幾年的青蔥歲月,擁有的只是從校園、電視、網路等汲取的知識。尋常的記敘文、散文寫作要達到「情感真摯」,委實不是易事。如今的考場作文,為給

3/63頁
考生良好的寫作空間,一般都是「文體不限」。記敘文、議論文已經是司空見慣,日記、書信、戲劇、病歷、古文、說明書、調查報告等各種新文體閃亮登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慨。在眾多的「新」文體中,書信是最能表現情感,最容易能引發讀者心靈共鳴的。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學生練習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決不是教他們學會一種訣竅、能夠搜集空話,象搭七巧板那樣拼湊成篇。」書信體作文的寫作,可能可以更好的接近那個目標。大家知道,寫信,重在向對方傾訴自己的親歷事件、內心感受,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無拘無束無所顧忌的寫,散發同學的思維,促進他們思維及個性的發展。

書信體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用作考場作文時容易表達自我,便於拉近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在歷年考場中選擇書信體為體裁的佳作屢見不鮮,下面筆者先簡要談談利用書信體寫作的獨具特色之處:

一、注重交流。攤開信箋提筆在手時,遙想著天各一方的親朋好友,似乎就在眼前,筆端流露的是親情友情的傾訴,是娓娓道來親密無間的關愛,是知根知底的交流,情感藉助於文字

,容易溫暖他人的心境。如果寫作時,如此的圍繞中心來述說主題,是感人至深的。

4/63頁

二、以假亂真。人際交往中,書信是一種傳遞信息的隱秘的方式。在信中,可以傾心交談,情感、人生、未來等等,平時羞於涉及的內容,面對信箋,交流時可以坦然自若的訴說,可以不再顧忌什麼。故而書信體的文章,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設身處地。書信往往藉助抒情或敘事的主人公「我」的感受角度來闡述,「我」可以通過自己的社會經歷,或者人生經驗來給對方分析解釋所面臨的問題,或講述故事,或抒發情感,或闡明見解,給人真實可信之感。

書信體文章的種種好處,自然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我們在寫作時應該如何去做,才能使文章達到應有的效果呢,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的角度去思考寫作技巧:

一、情真意切,以理服人。學生之間的通信,大多是寫給現實中的親朋好友或同學的,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或成長的煩惱,這便需要作者有誘導和說服對方的耐心,在書信的寫作上便是注意說理和抒情的結合,態度要真誠。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的綜合運用,才能使對方心服口服。 二、對比鮮明,言簡意賅。為能在信中說服對方,或者是闡明自己的觀點,需要藉助舉例來說明。所舉的例子要鮮明形象,最好是一「例」中的,並且在語言表達時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

三、鴻雁傳書,答疑解惑。在構思時,採用類似漢賦當中「主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德和素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一的完備的自我,而且很難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取得成功。

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也是個人修德達善的內在要求。缺失誠信,就會使自我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個人也難於對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斷和評價。同時,缺失誠信,不僅自己欺騙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騙別人,這種自

2/63頁

欺欺人既毀壞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壞了人際關系。因此,誠信是個人立身之本,處世之寶。個人講求道德修養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誠心誠意和信實堅定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

喬布簡歷小編認為,誠信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踐行在生活中卻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良好的誠信品德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會產生好的作用~

④ 一個人在雨中練劍的古箏名曲

1、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廣陵散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段,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人。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6、夕陽蕭鼓
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7、魚樵問答
樂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
8、胡笳十八拍
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9、漢宮秋月
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陽春白雪
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⑤ 舞蹈鴻雁觀後感800字

你聽到了同樣的旋律多美

,觸摸不同的耳膜,可能會產生一個不同的世界,而我一直很熱愛音樂,經常沉浸在那些跳躍不能自拔筆記。只有認真傾聽,發現它的美麗森林,美麗所在。

清涼初夏,冬梁丘安靜,溫柔的深處,朦朧的霧,霜蕭瑟,凄涼雪,一杯茶,一些夢想。這些聲波振動簡單的形式,會給人這樣一種美妙的感覺,讓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和藝術魅力的法寶。 「命運交響曲」充滿激情和不屈,「小夜曲」舒緩寧靜,「天鵝湖」的悠揚,「十面埋伏」鏗鏘緊張,「傳統」黯淡憂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熟悉的旋律的靈魂深處,還有,在我自己的聲音票據世界的存在,「寸以上河源」輕快舒適,「水輕聲」軟誘人,「玉水馬丁內斯」輕靈活潑的時候......迷茫,彷徨的時候,只是淡淡的音樂的耳朵,心臟的所有快刀斬亂麻會悄悄消失,慢慢的徘徊發布了三款天靈兒,永無止境。

生命是一個戲劇的聲音,我們都寫,但那些誰在聽。善於傾聽的人誰是幸福的,仔細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和大美人的生活。

溶溶月,淡淡風,導報鳥,以獨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獵獵西風,大自然的聲音,他們的聲音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由於性格開朗的鳥,你可能已經聞到了春天的氣息?由於海浪拍打的海浪,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盛大而華麗的性質是什麼?從灰塵在空中的轟鳴聲,你可能已經聽說了憤怒和投訴的性質是什麼?慢下來,停下來聽,你就可以發現自然之美,讓大自然的聲音,會從無限,受益受益。

人類是大自然的孩子,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了解聲音的本色,為了更好的生活與大自然的和諧。

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無論是文字和音符的魅力靈動。請不要相信,在心中默念,「梧桐更兼細雨,」沉思說,「驚濤拍岸,雪捲起千堆,」沉思說:「當我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時候一個字元,而浮動太大,會在無聲的旋律響起心中隱隱約約的,但靈魂的真實性感動。

詩歌是文學的音樂,是寫在最美麗的聲音文本。這樣的美是只有在平靜的水面,精細化工的眼睛,仔細聽,也只是實現。樂凡

,因為聽和知情的聲音。生命是一個影院音響,自然是如此,所有的東西都是真實的。或聲音,或沉默;一些諸如50弦古箏凄涼悲愴,有的如豎琴激情動土,一些諸如琵琶鏗鏘的鑼,有的如肖悠揚的笛聲。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聲音,只是仔細聽,你可以品嘗到它的大美女,其真正的意義;只有仔細聽發現它的靈魂,充實的生活。

你聽,美國

⑥ 關於歌曲《鴻雁》的介紹。

鴻雁

編曲:張宏光 填詞:呂燕衛

譜曲:烏拉特民歌 歌曲原唱:呼斯楞

鴻雁 天空上 對對排成行

江水長 秋草黃 草原上琴聲憂傷

鴻雁 向南方 飛過蘆葦盪

天蒼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鄉

天蒼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鄉

鴻雁 北歸還 帶上我的思念

歌聲遠 琴聲顫 草原上春意暖

鴻雁 向蒼天 天空有多遙遠

酒喝乾 再斟滿 今夜不醉不還

酒喝乾 再斟滿 今夜不醉不還


(6)古箏鴻雁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鴻雁》(漢語版)呼斯楞版權作品、代表作。是電視劇《東歸英雄傳》的插曲,歌曲渾厚悠遠,深具蒙古族音樂特色。 歌曲《鴻雁》烏拉特民歌,著名詞作人呂燕衛先生作詞、音樂大師張宏光編曲,呼斯楞演唱,鴻雁(蒙語版)由額爾古納樂隊演唱。

創作背景:《鴻雁》是一首淵遠流傳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曾作為熱播劇《東歸英雄傳》的主題曲,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先生填詞並製作 。

當我們聽到呼斯楞清澈的嗓音演繹下的《鴻雁》,不難產生共鳴,他的歌聲里有你的鄉愁,有你的成長,於是家鄉就成了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繾綣。同時,這也是一個寄情於草原的男人自語。

一個人,一杯酒,獨對蒼天,想一想曾經的過往,用力的遙望未來,那裡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掛在天堂。悠遠蜿蜒,直抵內心。

這是一首屬於游牧民族的經典創作,《鴻雁》也一定會讓世界聽見中國民族的音樂之美 。

歌曲演奏樂器:吉他、火畢思、四胡、貝司、笛子、呼麥、長調、架子鼓等。

歌手信息:呼斯楞,蒙古族,1982年5月出生於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巴音花鎮,畢業於內蒙古戲劇表演藝術學院表演專業。

呼斯楞擅長鍵盤類樂器,他的嗓音略帶滄桑、粗獷感,舞台表現力好。憑借《鴻雁》,呼斯楞曾帶領額爾古納樂隊奪得CCTV第13屆全國電視青年歌手大獎賽全國優秀獎、流行唱法組第八名。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交通廣播著名DJ楊晨這樣形容他:呼斯楞是大草原上最會唱歌的王子,他擁有百年難見的獨特音色,並具備駕馭一部大作品的氣吞山河之勢。

2007年12月,呼斯楞帶領額爾古納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國語專輯《鴻雁》。

2009年4月發行第二張專輯《往日時光》。

2009年底,他推出個人全新音樂專輯《塞北·鴻雁》。

⑦ 古箏最高級別是多少

一般情況分為9級或10級。

如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考級委員會編的教材分為9級;而中國民族管弦學會編的教材則分為10級。還有其它藝術院校和政府主管部門編印的教材,也有9級或者10級的,不一而同。

需要練多長時間的問題,需要說的是,級別的高低,卻不是以數學概念上的加減多少來劃分,而是以技術含量為手段,達到藝術表現的高下優劣來評判的。

(7)古箏鴻雁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古箏藝術歷史悠久,曲目豐富,體裁廣泛,從古至今眾多的優秀演奏家更是生生不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創作了大量新的富有生機的優秀曲目,代代相傳,在演奏技法上,先輩們也毫無保留教傳後人,一批新生代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展現出山東古箏更為廣闊的前景。

主要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漁舟唱晚》、《梁祝》、《將軍令》、《虞美人》、《漢宮秋月》、《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八板》、《鴻雁捎書》、《風擺翠琴》、《琴韻》、《夜靜鑾鈴》、《書韻》、《降香牌》、《上河調》、《銀鈕絲》、《天下同》、《鳳翔歌》等等。

⑧ 彈撥樂器的古箏

箏又稱為秦箏,是因為它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今陝西地區);稱為古箏,就像七弦琴被稱為古琴一樣,是因為它的歷史悠久。箏傳到高麗、日本和越南以後,又演變成高麗的伽椰琴、日本的箏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樂上各具特色。
《史記·李斯諫逐客書》有記:「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漢書·鹽鐵論》亦有記:「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這說明箏在當時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器了。
但是,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中國箏的發源地,即今之陝西地區,「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六十年代初,筆者曾赴陝西地區采風多時,耳聞目睹這個地區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在其他地區實為少見,正是「百戲雜陳」,大至秦腔、眉胡、線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戲、陝北道情、說書,或西安鼓樂等,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揚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民間的演奏者僅幾位年長的銀匠、木工等手藝人,一般都是採用大指和食指演奏,是比較原始的演奏方法。但可以把榆林小曲看作是秦箏的余緒。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秦箏東漸南移,跟當地的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結果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風格。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但仍可以作更進一步的較為細致的區分,諸如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等。本文所介紹的只是漢民族箏樂的五個主要流派,並不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的伽倻琴和蒙古箏「雅托葛」。
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粱(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翻出了新聲,如曹植有詩曰:「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他還寫過:「笙聲既設,箏瑟俱張」、「何以忘憂?彈箏酒歌」,從這些詩句里可見曹植對古箏藝術是很熟悉的,甚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曹植是三國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從他的詠箏詩中,或可稍窺河南箏的風貌。
河南箏,「奮逸響」,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語言高亢粗獷,明朗諧趣。當然,這指的是一般風格。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和這一風格相當吻合的,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
河南箏的曲目可以說是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後衰落了,只有南陽地區還十分興旺,所以又稱之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在其中作為重要的伴奏樂器出現,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過去,藝人相見,就經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並易名為《高山流水》,這或許是撫今追昔,跟鍾子期與俞伯牙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吧!今天所保存下來的許多河南箏的傳統曲目中,大量的就是這種板頭曲,人們常稱之為「中州古調」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嘆顏回》和《蘇武思鄉》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一種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調由子」,今天它已成為一個很著名的劇種「河南曲劇」。小調曲子原來比較筒單,但後來,旋律發展了;箏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漸具備了它的個性,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它在音樂上獨有的美,給人以吸引力。
談河南,人們很容易想到山東,因為這兩個地區相鄰,從語言到習俗有許多相近的地方。山東箏也有很長時間的歷史,如《戰國策·齊策》有記:「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擊築、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荷澤地區,這個地區的民間音樂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和戲曲,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美譽一直保留至今。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中,有關忠義堂上菊花會的描寫,其中寫道:「……且說,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頭把盞。……馬麟品筲,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這一段文字的描寫可以說是小說家的創作,但「品筲」、「唱曲」、「彈箏」這些名詞的出現,恐怕不會不和當時社會的民間生活毫無聯系的。而且書中所描寫的首領宋江也正是鄆城人,其中所唱之曲亦有很大可能即為今天的山東琴書。而今天所保留下來的許多山東箏曲就是出自山東琴書,其中一部分是作為琴書的前奏出現的琴曲,跟河南板頭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漢宮秋月》、《鴻雁捎書》等都是;另外,也有由山東琴書的唱腔和曲牌演變而來的,如《鳳翔歌》、《疊斷橋》就是。
箏在山東盛行一時,我們還可以在《金瓶梅詞話》中找到證據,書中有很多地方都寫到用琵琶、弦子和箏等樂器來為唱曲伴奏。直到清時,蒲松齡在他的文學名著《聊齋》中,也多處有彈箏的描寫,以《宦娘》一篇為甚。蒲松齡雖為蒙族人,但定居山東,他對箏的描述,決非牽強附會。
此外,在魯西的聊城地區臨清一帶,民間也很流行箏的演奏,近代也出現過知名的箏演奏家。
山東箏過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邊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邊是八根子弦,俗稱「七老八少」。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一如山東人的個性耿直、朴實,通過語言和音樂似乎也表明了這一點。
在廣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樂種——潮州音樂,隨著潮汕人的足跡,潮州箏和潮州音樂的流傳范圍相當廣,由中國內地以至海外許多地區,我們都可以聽到這一富有南國情調和色彩的音樂。要追溯它的淵源,一層一層,甚至可以延伸到很遙遠的年代。
1956年,中國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訪日,曾將在明代嘉靖年間重刊的《荔鏡記》刻印本復製品帶回中國,其中可以看到有多處標明為潮調曲牌名,從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的一般發展關系來看,潮州音樂的形成和發展當在比此更早的年代。如此,亦不妨將此一年代推論至唐。唐玄宗開元年間,推崇佛教,在各大州府興建寺廟,潮州的「開元寺」亦在此期間建成,從寺廟樂曲、佛曲和潮樂的許多樂曲的關系來看,說潮樂形成於唐還是有相當根據的。從現在保留下來的十大套來看,也多為唐代的大麴和宋元的套曲。唐憲宗年間,喜好音樂的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很有可能將唐代的音樂文化帶到嶺南地區。潮州人為緬懷韓愈,將梅江和大靖溪易名為韓江,而潮州音樂亦有稱之為韓江絲竹的。此外,我們還可以作大膽的假設,即在秦時,「真秦之聲」的秦箏就已流入嶺南地區。因為秦在嶺南曾屯兵數十萬,並設南海郡;而且,我們把現時的秦腔、眉胡等陝西地區的戲曲、民間音樂和潮州音樂在調式及四級、七級音等方面作一比較的話,則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居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恐怕不會是偶然的。潮樂的古老歷史和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引起不少民族音樂學者的重視和興趣,有些學者指出,潮樂所用的古老樂譜「二四譜」實際上就是由箏譜而來,如是,亦可見箏在潮樂中的特殊地位。而實際上,箏也從其他潮樂樂器中脫穎而出,同時以精彩的獨奏形式出現在樂壇上,成為獨樹一幟的潮箏。
潮箏和潮樂一樣,都有「重六」、「輕六」等好幾個調的叫法,歸結起來,實際上就是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所以可以說,潮州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中一束古老而又奇異的花朵。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
潮汕語言比較平和,潮箏音程的跳動也不大,比較文靜委婉,按滑的起伏變化則細膩微妙,主要是起潤飾作用,但是,右手彈弦後,左手多數必以吟揉按滑來加以潤飾,也就是潮州樂人所說的「彈按尾隨」的手法。這一手法的運用,加上「勒弦」加花的頻密使用,形成潮箏流暢華麗而又旖旎迷人的風韻。
一般來說,在潮箏中,「輕六」調表現的情趣比較明快;「重六」調比較深情莊重;「活五」調具有六聲音階的特色,表現比較悱惻纏綿;「反線」調表現則為輕松活潑。此外,還有一種「輕三重六」調,它類似「反線」,所以,潮州樂人中,亦有把它歸到「反線」這一類的。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弦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不屬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意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在潮箏中,《寒鴉戲水》是眾所推崇的一首優秀曲目,流傳甚廣。但遺憾的是,或許是由於諧音訛傳,或許是由於雅興所致,有些人將曲名易名為《寒鴨戲水》,或曰《水上鷗盟》。不過,從潮州樂人沿襲下來一慣所稱,或是從潮陽地區所保留下來的《箏詩原本》及《二四譜》等古譜來看,均稱為《寒鴉戲水》,而非《寒鴨戲水》,為完整地保留和繼承傳統音樂文化起見,當以原稱為妥。此外,像《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箏中常用的曲目。
在廣東,箏樂還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箏,或曰漢調箏。
南宋時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帶的百姓,為避元兵的擄掠而南下到粵東和閩西等地,當地的百姓稱他們為「客家」。客家不僅帶來了異鄉的習俗,還帶來了古老的中原音樂文化,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地的音樂、語言、習俗相結合後,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音樂,當地人稱之為客家音樂,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大埔、梅州市梅縣區和汕頭一帶流行。二十年代,汕頭報社的錢熱儲先生提議將「外江戲」改名為「漢劇」,得到大家的認可,於是,外江弦、儒家樂等稱謂也相應易名為「漢調」或「漢樂」。漢調有鑼鼓吹、和弦索、中軍班這樣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隻用箏、琵琶和椰胡三件頭來演奏的清樂,客家箏曲亦由此而來。
客家是在上述的背景下產生的.那麼,客家音樂自然反映出當時的一點社會生活,據傳《崖上哀》一曲就是哀悼陸秀夫負帝於崖上沉海報國的事跡的。
客家箏曲很重視樂曲的「板數」並且常用板數來分類,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樂曲稱大調,這是和河南的板頭曲一致的,當然從音韻上來講,則不像河南箏那樣高亢激昂,而是以古樸優美、典雅大方見長,在客家箏曲中,《出水蓮》可以說是這一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比較短小的曲子稱小調,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則稱為串調。串調板無定數,具有戲曲音樂的特點,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漢皋舊譜而來。
客家箏和潮州箏長期在一個地區共處,自然會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它們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箏的形制也一樣。至於不同之處,客家箏用的是工尺譜,潮州箏用的是二四譜;演奏時,客家箏多用中指,潮州箏則相對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於後者,使箏聲餘音繚繞,悠揚深長,更顯古樸典雅。在風格上.這也是和流麗柔美的潮州箏不同之處。
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的浙江箏,又稱杭箏、武林箏,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評論家,他在杭州和蘇州當刺史時就寫過多首聽箏的詩,在《聽崔七妓人箏》一詩中寫道「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北宋的蘇東坡,不僅詩文聞名於世,而且是個出色的民間音樂家,琴箏高手。他被貶失意時,就曾在江蘇鎮江甘露寺北的多景樓上彈箏,以抒情懷,並寫下《甘露寺彈箏》詩一首,其中寫道:「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在杭州游西湖時,見一女子在船上「鼓箏,年才二十餘」,遂寫下詞一首,有道「忽聞江上弄衰箏。苦含情,遣誰聽。」在宋的宮廷教坊,擁有不少的樂工,按樂器分類,把他們分成十三色(部),其中一部就是箏,這在周密的《武林舊事》、耐得翁的《都城紀勝》等筆記小說中都可以見到記載,並且記錄了箏色部頭的人名及著名的箏手,甚至還有演奏的曲目。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箏樂的發展應該有不低的水平。
從近代的一些資料來看,杭箏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地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和江南絲竹音樂的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最近幾十年來,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發展。而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則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古譜《弦索十三套》所記錄的樂曲,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范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不少人都認為是五十年代才有的,其實不然,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已經使用了這一手法;甚至早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為此,筆者曾專程拜訪了譯訂這本樂譜的著名的國樂研究家曹安和女士,她再次肯定,她的譯訂是完全尊重原譜的。此外,在1935年,杭州國樂研究社曾經用鉛印刊出《將軍令》的古箏分譜,在譜後的說明中,就談到簡易的雙手抓箏的手法。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雙手抓箏的手法決非始於五十年代,從現有資料看,最遲也不會超過1814年。當然,此後有了更多、更為豐富的發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浙江箏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搖指」的運用,它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和杭州灘簧、江南絲竹有深厚的淵源關系,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但在最近幾十年中,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風貌。樂曲一開始採用了兩個八度帶按滑的「大撮」,是很特別的,這在浙江箏本身也極為少見。這首優秀的傳統箏曲,是出自文人之手,還是來自民間,尚待考證。從旋法和運用的手法來看,《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但不能認為樂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這一著名的音樂故事。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 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以上所述,只不過是我們對中國箏樂源流與風格的初探,而從其中不難發現有兩點共同東西:其一,各個地區的箏樂無不是和本地區的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聯系的,至少對本地區的人來講,會有較強的音樂感染力。也正由於此,盡管箏這件樂器很古老,但它能以較強的生命力在較為廣泛的地區持續地流傳下來。其二,各個流派箏樂的形成與發展,又是和外界的影響與交流分不開的。也正由於此,使箏樂的流派顯得如此生動和豐富多彩,秦地的榆林箏之所以還處於原始或半停滯的狀態,原因之一,即是和外界接觸太少,過於閉塞。當然,隨著今天箏樂新的發展和交流的頻繁,以及秦地箏人的努力,產生包含豐富音樂內容的、有真秦之聲的秦箏流派,是完全可能的。
風格是民族藝術成熟的標志,中國箏樂有各個流派的風格,說明了中國箏樂的成熟與發展,但本文所述的僅僅是幾個主要地區的箏樂流派,並未論及整個箏樂的風格和個人在演奏藝術上的風格,因為這將涉及到更為復雜的美學問題,希望日後有學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使中國的箏樂能夠進一步發展。 箏的使用場合對溫度沒有特別的要求,主要是濕度環境對古箏影響較大。一般情況下相對溫度在50-70%之間的空間內使用古箏對箏的振動和發音都比較有利。低於50%的濕度會引發箏體表面及箏的底版開裂,大於70%的濕度則易使面板吸潮,導致聲音發悶,余飲減短,音色發暗。建議大家在書房配備濕度計,有利於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從聲音上來看,古箏存放環境除了對濕度有要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空氣混響時間。空氣混響時間過長,會美化古箏的音色,而過短則易使古箏聲音發「干」。一般的空間混響時間應在1.2秒-1.7秒之間。
總之一句話,琴靠人養。經常使用並合理保養,使古箏處於良好的振動狀態,會有利於古箏各結構之間的進一步調合。

⑨ 有誰知道《鴻雁》的 古箏譜呀~求救中~~~~~~~

我有我有

⑩ 古箏名曲有哪些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有先秦的琴師伯牙的《高山流水》;漢魏時期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明朝的《平沙落雁》;古曲《梅花三弄》
楚漢戰爭時期的《十面埋伏》;古樂曲《夕陽蕭鼓》後 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歷代傳譜的《漁樵問答》
漢末漢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漢代的《漢宮秋月》;春秋時期晉國師曠的《陽春白雪》。
補充概括:
1、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也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據《琴議》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於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段,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4、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恆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6、夕陽蕭鼓
是抒情寫意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7、魚樵問答
樂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曲意深長,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8、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9、漢宮秋月
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熱點內容
歐文投籃教學 發布:2025-05-14 06:35:52 瀏覽:580
對配班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5-14 06:34:41 瀏覽:344
師德的人物 發布:2025-05-14 06:33:09 瀏覽:175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