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圖形分類教學反思

圖形分類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 2022-04-07 16:28:06

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不知道這位朋友是要找具體哪一課的反思還是總結,我介紹給你一個網站你可以上裡面自己查詢一下,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http://www.zgshuxue.com/Article/fs/sxfs/Index.htm

如果你要找總結性的反思我現在就給你一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人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多年,一直以來我都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對孩子富有愛心,對工作認真負責 。幾十年的工作使我也在教學中累積了一些經驗,並做了如下反思: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發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隻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像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㈡ 高新小學北師大版數學數學上冊課件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北師大版第五冊第44—45頁。二、教材分析:《什麼是周長》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一節課,本節主要教學內容有: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實踐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為後面認識各種圖形周長的含義,及周長的計算做好鋪墊。計劃一課時進行教學。本課教材有以下編寫特點:首先通過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使學生初步直觀認識什麼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又通過操作活動理解周長的意義;最後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轉化」方法是研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思考方法,是運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和事物之間互相聯系的觀點,把未知變為已知,把復雜變為簡單的思維方法。課後的練習向學生滲透了平移的數學思想。因此,在教學中,力爭做到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2、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難點: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四、學生分析:三年級學生已經學習平面圖形,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習熱情,通過描樹葉的邊線、摸物體的面的邊線,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通過讓學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摸的面的周長,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難點: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六、教具學具准備:課件、直尺、線、皮尺、各種實物、樹葉等。七、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老師剛才給每個同學都分發了樹葉,今天我們就藉助樹葉來學習知識。大家又會想了,樹葉怎樣才能輔助我們學習知識呢。首先,我們就來描一描把它的形狀畫出來.怎麼樣,像不像上美術課?(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2.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到哪裡結束.)3.剛才大家描的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沿邊線圍著圖形,描了一周)4.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結合實物演示),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什麼呢我們能幫它取一個名字嗎(樹葉頁面的周長)老師在課前也描了一片樹葉,誰來判斷一下,老師描出來的是不是樹葉的周長呢?(出示未封閉圖形)老師描的不是封閉圖形,這種圖形沒有周長。怎樣的圖形才有周長呢?(引出周長的概念,結合封閉圖形與未封閉圖形,強調周長的意義.)(二)、實踐探索,理解新知。1、通過分一分,畫一畫,讓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第一步:用cai課件顯示多個圖形,讓學生在比較中給圖形分類,揭示封閉圖形與非封閉圖形。第二步:請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幾個封閉圖形。第三步:有選擇性的展示學生畫圖。請同學評一評,並指出所畫圖形的周長,使學生獲得一種滿足感,進一步體會到在同一平面內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2、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深入感知周長的意義。(1)有了上面的前提教學,我就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拿出課前准備好了的各種葉片描出一周的長度,在描的過程中體會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裡面部分不是周長。再完成課本p45第1題。(強調是邊線)(2)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桌面的邊線、數學書封面的邊線、黑板、文具盒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並動手摸一摸、指一指,在小組內說一說。(3)提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怎樣走才是教室一周的長度?怎樣走才是操場的周長?(4)認識平面圖形周長.談話:剛才我們指的都是物體面的周長,現在我們來看看平面圖形的周長,這是什麼圖形(課件顯示三角形類似p45第2題1圖)這個圖形的周長在哪呢?小黑螞蟻很感謝你們為他做裁判,它為我們指出了三角形的周長,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動態演示小螞蟻沿著三角形的邊走一周)小螞蟻走的這一周的長就是三角形的周長.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強調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三)、自主操作,鞏固新知1,量一量平面圖形的周長(1)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周長,那麼平面圖形的周長該怎樣求呢?(課件逐一出示:第45頁第2題).同學們打開課本第45頁的第2題.你想怎麼量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量一量.帶著問題思考,動手.像這種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量出各邊長度,相加就行了.以後遇到這樣的題目我們就這樣做.2,.量一量樹葉的周長(1)談話:我們已經會量平面圖形的周長了,你們手中都有一片樹葉,那麼你手中樹葉的周長到底是多少,大家想不想知道怎樣才能得到樹葉的周長呢學習小組可以討論討論.(課件播放輕音樂)(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並進行指導.(3)全班交流,集體評議.3.量一量腰圍(1)周長在生活中運用也很廣泛:比如,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平時所說的腰圍.(2)估計同學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四)鞏固練習(1)課件出示p45第3題圖1:這兩個圖形原來是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把第一個長方形剪掉一塊,補到第二個長方形中,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它們的周長的大小.請小組討論後說明理由(2)課件出示p45第3題圖2:這兩個圖形原來也是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把第一個圖形剪掉一塊,現在兩個圖形的周長還會一樣嗎(五)、全課總結這節課,學會了什麼?今天,我們認識了周長,並且用周長的知識解決了一些問題.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六)、布置作業量一量你家桌面,卧室地面的周長.八、板書設計:什麼是周長樹葉葉面的周長封閉圖形的周長九、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整體設計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1、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地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是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在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2、我為學生創設開闊的、自由的學習時空,讓他們在充滿操作性、探索性、愉悅性的實踐活動中自己探索未知,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徵。我讓學生選——選你喜歡的樹葉、平面圖形;選喜歡的方法量周長。讓每一位學生產生對活動的興趣,在張揚個性的活動中,同學們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或愉悅,增加了學習數學的信心。3、好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主動合作與交流。我在這節課中設計了兩次「量一量」,一量樹葉的周長,二量老師和同學腰圍。學生自己量樹葉的周長,可有的同學覺得兩只手不夠用,主動請求同桌的幫忙。他們是那麼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這樣主動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得到高度發展。他們還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即使學困生也不感到困難,輕松學會了「周長」。

㈢ 中班神秘職業箱的教學反思

摘要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阿里巴巴山洞尋寶」這個載體引領孩子們對「圖形寶藏」進行了一次探秘活動。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對「圖形分類數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探索慾望,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游戲過程。我利用幼兒熟悉的「芝麻開門」的暗語導入活動,在情境游戲的過程中通過認識圖形特徵,同時引導幼兒了解圖形分類數數的方法,讓幼兒按照提示自主對圖形進行分類數數,獲得進入山洞的成功體驗。

㈣ 小班數學領域圖案與輪廓課後反思

本次活動我制定了兩個目標:1、初步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並且知道他們的特徵;2、在情景中初步接觸圖形分類,能根據相同的形狀找朋友。
小班小朋友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准備活動時我想為孩子們提供真實的餅干。可是找了幾家超市都沒有找到三角形的餅干,於是我就用了列印的圖形餅干。
活動開始前,我將餅干放置在幼兒的凳子下,告訴幼兒先讓圖形餅干睡一下,一會再邀請他們。
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找一樣形狀的朋友」。我首先拿出一塊圓形的「餅干」,用圓形的餅乾的口吻說:「我很喜歡小朋友的幼兒園,只是我沒有朋友,我想邀請我的餅干朋友來幼兒園。」然後通過提問,和孩子們一起認識了圓形及其特徵。接著,通過「打電話」的游戲,要求小朋友正確地拿出圓形的「餅干」來接電話。在這個過程中,游戲化的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小朋友們互相檢查、糾正,在游戲化的情境中小朋友認識了圓形。
第二個環節是「找不一樣形狀的朋友」。我以圓形「餅干」的口吻邀請三角形「餅干」。要求小朋友正確地拿出三角形的「餅干」來接電話,引導全體幼兒一一檢查接電話的是不是三角形「餅干」,

㈤ 《如何上好數學復習課》教學反思

一、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一種最佳的結果。通過「存異——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得到充分的發展,即達到「感悟——理解——升華」,促使學生從「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再到「科學」思維方式的發展。雖然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捷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獨創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創新」行為。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分類」時,課始老師布置學生回憶在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提示學生可以用圖或表的形式表示它們的內在聯系,有兩個小組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整理、合作討論參與,最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梳理成如下的知識網路。 二、指導復習方法,注重「建」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要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准把有關知識、概念作縱向、橫向聯系歸類、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所復習的知識要點條理清晰,知識結構脈絡分明。教給學生整理與歸類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的同時,不斷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時,在自己課前整理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很多組都能夠整理出下面的網路圖。很好地再現了面積的公式推導中各個平面圖形的關系。 復習課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組建學生認知結構的時機,我們必須充分運用,而且高度重視在復習課中對學生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高層次的歸納、概括、提煉,使新、舊知識完美融合為一體,達到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三、重視生活聯系,注重「用」 學習數學要以一定的經驗為背景,復習課的設計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情境。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數學知識更重要。讓學生「做數學」的途徑之一就是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 例如,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可設計這樣一道綜合題:城北新區有一塊正方形空地,面積是3600平方米。(1)如果要在這塊空地上圍出一個最大的圓,並鋪上草坪,這塊草坪的面積有多大?(2)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片花圃,使花圃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25%。請你設計方案。這樣聯系生活實際,把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百分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設計方案,有利於考查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整體設計思想、優化策略、創新精神和審美意識。 總之,習題的設計在內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時間上要「足」。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演練機會,為學生的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在復習課中精心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 教有法而無定法。復習課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上,比如我們現在經常運用的讓學生辦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進行梳理;然後在課上,孩子們可以對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比如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需要復習的知識,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並內化自己的已有認知當中。六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採用小老師授課制,由學生來當老師。當然了這時教師不是閑了而是更忙了。 復習課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學法。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開放與基礎的關系,沒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認知基礎,「開放式」教學難以實現,或達不到預期目標。在復習課中,整理、復習基礎知識,使全體學生的基礎更扎實,才能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使復習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㈥ 中班圖形分類在小朋友認識圖形的基礎上怎麼寫重難點

活動目標:
1、認識梯形、月牙形,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徵
2、尋找出牛身上的不同圖形,嘗試用幾何圖形拼牛

活動重點:認識梯形、月牙形,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徵
活動難點:尋找出牛身上的不同圖形,嘗試用幾何圖形拼牛

活動准備:掛圖;小朋友的書

活動流程:
一、復習已學過的幾何圖形
請幼兒上來從口袋裡摸出圖形,啟發幼兒觀察,說說這是什麼圖形
二、認識奇妙的圖形
1、 出示月牙形,請幼兒說說這是什麼圖形,它像什麼
2、 出示長方形和梯形,引導幼兒觀察這兩個圖形一樣嗎?是什麼圖形?有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一樣?
三、觀察牛拼圖
1、 請幼兒從牛圖上找一找,看看有哪些圖形(引導幼兒從牛頭、身軀、腿、角、尾巴等出尋找)
2、 請幼兒觀察牛圖上還缺了幾個部分,大家邊說,老師邊示範拼圖
四、操作練習:牛拼圖
請幼兒自由操作牛拼圖練習,教師指導

活動反思:
這是一次中班的科學活動,對於圖形的認識,其實幼兒了解的已經非常不錯了,不僅能夠看見就叫出每個圖形的名稱,而且還能夠較好的說出每個圖形所特有的一些特點。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本次活動還是比較輕松的。在本次活動中,我把活動的重點放在了「月牙形」和「梯形」的認識上,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與長方形的比較來了解這兩個圖形所特有的一些特點。通過比較,幼兒對於長方形和梯形之間的異同有了較好的了解。但是在活動中尋找圖形的環節的時候還是有點超之過急了,表格範例不夠大,讓幼兒不能夠較好的進行觀。

㈦ 圖形在課堂游戲中可以趣味分類嗎

摘要 活動目標

㈧ 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完全重合 完美對稱——《軸對稱圖形》磨課有感

《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通過試教、說課、上課三個環節,使自己對於這節課的內容有了非常深刻地認識。

一、教材解讀
本節課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這個大范疇,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一年級認識方位與簡單的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簡單圖形旋轉90°打下基礎。本節課教材提供了民間剪紙,臉譜圖案,天安門城樓等圖片,加上教師課外收集到的許多學生感興趣的圖片,為本課創設了一個具有強烈美感的氛圍,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引出疑問: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動手操作,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教材非常重視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思維從動作開始」的理念。為了讓自己對《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獲得真知灼見,我決定在實踐中摸索。在解讀教材和初步的教學設想之後,我便開始了試教。

二、第一次教學及反思
[教學簡錄]
一、欣賞,感受對稱
師:欣賞生活中收集到的具有對稱性質的圖片。你有什麼感覺?請仔細觀察,發現他們身上共同的特點。
生:對稱。
師:你真了不起,還知道這個詞,你是怎樣理解對稱的呢?
生:兩邊一樣。
師小結:像這樣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就說他們是對稱的。
二、認識對稱圖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又是怎樣對稱的?我們又怎樣來證明它們是不是對稱圖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為了研究這些問題,老師還帶來了一些平面圖形。
教師出示平面圖形,學生小組討論分類。
師:判斷自己的分類,並引導學生用「折」的辦法證明圖形軸對稱。
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把對稱圖形都來折一折,說說你的發現。
生1:我發現,對折後邊上齊齊的,不多也不少。
生2:兩邊合在一起了。
……
師:也就是說對折後,左右兩邊完全重合了。
三、認識對稱軸
師:現在把我們折過的對稱圖形打開看看,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有摺痕。
師:摺痕的左右兩邊是「完全重合」。
對稱的圖形,對折後能完全重合的這條摺痕,我們就把它叫做對稱軸。同學們,這些對稱圖形,通過對折,發現它們能完全重合,我們就把它們叫做「軸對稱圖形」
四、練習鞏固
1、學生判斷軸對稱圖形。
師:在數學上對稱軸還可以畫出來,我們一般用虛線表示。
2、判斷幾何圖形中有沒有我們今天認識的軸對稱圖形呢?出示:正方形、長方形、一般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
生:取出平行四邊形,動手摺,判斷是否軸對稱?
3、游戲:教師出示軸對稱的字母圖形的一半,學生猜出是什麼字母。(HE XIAO)
請同學們連起來拼一拼——賀小。這就是同學們生活、學習的地方,美麗的賀村小學。
4、老師給你圖形的一半,畫出它的軸對稱圖形。
五、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反思]
人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體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接受學習。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殘疾人是如何生活的,這是——接受學習;而讓學生蒙上雙眼象雙目失明的人那樣去做簡單家務,這便是——體驗學習。兩種學習效果相比,顯然後者優於前者,因為後者是親身經歷。體驗學習不僅激活了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學習,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結束了第一次教學,就感覺很遺憾,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無論是導入還是新授環節,總覺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數學味。於是,我自問:
(一)軸對稱的本質是什麼?
和平移、旋轉一樣,軸對稱也是對圖形進行變換的方法之一。上完課之後,我查找了一些資料,想法有二:
1、物體的對稱現象,抽象為平面圖形後,是對稱圖形,本節課我們研究的是平面圖形的軸對稱現象。所以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之間,我存在著很大的漏洞,如何從物體的對稱現象過渡到「平面圖形」的對稱,這是我急需解決的問題。
2、軸對稱圖形就是對折之後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何謂「完全」?什麼是對稱軸?對稱軸具有什麼特徵?在上面的教學設計和過程實施中,學生被迫「淺嘗則止」,根本沒充分體會什麼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從而對於如何判斷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存在很大的疑惑。
(二)體現本質的載體是什麼?
數學教學應該選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之處進行,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的教學就是要抓住「對折」與「完全重合」兩個關鍵之處。不然就是隔靴搔癢,舍本求末。但關鍵處選准了,也不能沒有情景,沒有載體,不然學生不能理解。這樣的教學也就成為我們教師的一廂情願。「我們的一切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應該找到既適合知識本身又能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綜合考慮了很多方案。我認為應該抓住「對折」這一活動做文章。「重合」與「完全重合」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也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了以上這些認識與思考,我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三、第二次教學及反思
[教學過程]
一、欣賞,感受對稱
師:欣賞生活中收集到的具有對稱性質的圖片。你有什麼感覺?請仔細觀察,發現他們身上共同的特點。
生:對稱。
師:你真了不起,還知道這個詞,你是怎樣理解對稱的呢?
生:兩邊一樣。
師小結:像剛才我們所看到的這樣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就說他們是對稱的。(板書:對稱)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對稱的物體?
二、認識對稱圖形
師:那剛才我們看見的是這些對稱物體的照片,我們把它畫在紙上,就得到這樣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圖形還是對稱的嗎?(圖略)
生:是對稱的。
師:小朋友真聰明,一眼就看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那麼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對稱圖形。(在「對稱」後板書:圖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又是怎樣對稱的?我們又怎樣來證明它們是不是對稱圖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為了研究這些問題,老師還帶來了一些平面圖形。教師出示平面圖形。
請小組長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的1號信封,取出裡面的平面圖形,學生小組討論分類。
師:你們都同意他的分法嗎?你們怎麼知道這些圖形就是對稱圖形,有什麼辦法來證明嗎?
引導學生得出「對折」這一重要方法。學生演示給同學看。
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把對稱圖形都來折一折,說說你的發現。
生1:我發現,對折後邊上齊齊的,不多也不少。
生2:兩邊合在一起了。
……
師:也就是說對折後,左右兩邊重合了。(板書:重合)
同學們,剛才我們把這些對稱圖形通過對折,發現它們重合了。那現在我們小組里的同學再來折一折不對稱的圖形,看看這回又有什麼發現?
它們有沒有重合呢?
真的沒有?一點點重合都沒有嗎?
這個圖形對折後重合了,這個也重合了,那這兩種重合有什麼不一樣呢?
這些對稱的圖形對折後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書:完全)
師:通過拍手活動,用兩只手掌體驗完全重合。
三、認識對稱軸
師:現在把我們折過的對稱圖形打開看看,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有摺痕(板書:摺痕)
師:老師也通過折一折,得到一些不同的摺痕,這兩條摺痕和你們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生:我們的摺痕左右兩邊一樣。
師:也可以說摺痕的左右兩邊是「完全重合」,而老師折出來的摺痕左右兩邊不會一樣。
師小結對稱的圖形,對折後能完全重合的這條摺痕,我們就把它叫做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同學們,這些對稱圖形,通過對折,發現它們能完全重合,我們就把它們叫做「軸對稱圖形」(補充板書:軸)
軸對稱圖形

對折 完全重合
摺痕 對稱軸
四、判斷
1、師:軸對稱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判斷下面圖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這些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又在哪兒呢?請在腦子里想一想。
在數學上對稱軸還可以畫出來,我們一般用虛線表示。 (演示)
生:獨立判斷圖形是否軸對稱。
2、判斷幾何圖形中有沒有我們今天認識的軸對稱圖形呢?出示:正方形、長方形、一般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並簡單判斷它們分別有幾條對稱軸。)
生:從2號信封中取出平行四邊形,判斷是否軸對稱?
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們覺得在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時候,什麼最重要?(對折,完全重合)
3、游戲:老師要給你們看的是幾個字母圖形,他們都是軸對稱圖形。老師只能給你們看圖形的一半,你們要猜出是什麼字母。(HE XIAO)
請同學們連起來拼一拼,看看是什麼?(是賀小)對啦,這就是同學們生活、學習的地方,美麗的賀村小學。
4、老師給你圖形的一半,畫出它的軸對稱圖形。
五、教師小結新課
其實呀,對稱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它還有一定的科學性呢,眼睛的對稱讓我們看物體更加准確;耳朵的對稱讓我們聽聲音更加的清晰,有立體感。蜻蜓的對稱是為了平衡的需要,人們受到啟發,設計出來的飛機才能夠平穩的飛翔在藍天。
今天,我們走進了一個軸對稱的世界,一個美麗的世界,願同學們擦亮雙眼,在今後的數學學習中找到更多的美。

[第二次反思]
(一)我的課堂
1、僅僅多了一步——將照片上的物體畫下來,就變成了平面圖形。讓軸對稱圖形的研究變得具有意義了。
2、僅僅多了兩次比較:一是將「對稱圖形」折一折,然後將「不對稱圖形」也折一折,使學生對「部分重合」與「完全重合」有了一個深刻的對比過程。「完全」這個概念建立地既清晰又准確。學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判斷圖形是否軸對稱的重要方法。二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摺痕與教師隨手摺的摺痕的比較,使學生明白只有使對稱圖形對折後能完全重合的這條摺痕,才叫做圖形的對稱軸。
(二)我的學生
我的學生正處於低段與高段的銜接處,其數學思維也正不斷發展,但體驗永遠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們俯下身來走進兒童的心靈,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擷取學生身邊生活中的事例,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創設情境,才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體驗,才能最終將這感悟、體驗沉澱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終生,受用一生。

熱點內容
歐文投籃教學 發布:2025-05-14 06:35:52 瀏覽:580
對配班老師的評價 發布:2025-05-14 06:34:41 瀏覽:344
師德的人物 發布:2025-05-14 06:33:09 瀏覽:175
教師師德個人總結 發布:2025-05-14 05:39:36 瀏覽:667
教師招聘考試模擬題 發布:2025-05-14 05:15:15 瀏覽:455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