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东正教历史

东正教历史

发布时间: 2021-11-02 14:17:32

A. 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东正教以《圣经》为其教义的基本来源,同时承认圣传也是教义的来源之一。

东正教神学家认为,圣传是那些虔信上帝的人以其自身的榜样或语言世代相传的传统。东正教要求把《圣经》和圣传的基本教理联系在一起,互相印证,并强调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神启的深刻奥妙。

二.东正教基本教义及其与天主教的区别

东正教和天主教一样,都信奉《尼西亚信经》(见第一章第二节),这表明两者的基本教义有相同之处。但天主教强调的圣灵出自圣父和圣子、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和永无谬误、天堂和地狱之间存在炼狱及有关圣母玛利亚的各种说教等均不为东正教所接受,东正教认为这些内容都与《圣经》和圣传背道而驰,因而是错误的。

《尼西亚信经》 (The Nicene Creed )
1.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
3. 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女玛利亚成肉身,而为人;
4. 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
5. 照圣经第三天复活;
6. 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
7. 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永无穷尽;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
9. 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
10. 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
11. 我望死人复活;
12. 并来世生命。

东正教是非常严格的一神教,主张上帝是绝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认为上帝无可比拟,敬拜和尊崇不能归于任何别人,也不能归于那些不存在的神及其偶像。因为十字架是圣物,是“公义的天平”,是“对抗魔鬼的兵器”,所以东正教要求教徒必须去教堂,并戴贴身的十字架;必须虔诚地履行圣礼(东正教教徒要行七圣礼:洗礼、坚信礼、忏悔礼、婚配礼、授职礼、终敷礼),持守斋戒。所以,东正教要敬拜神,并要在圣像前祈祷。根据东正教神学家约翰所提出的物质变化说认为,放在祭坛上的饼和酒在祝圣之后,已发生质的变化,变成耶稣真正的、能给予生命的体和血。如果领受者吃喝了经过祝圣的饼和酒,他也就分享了主耶稣的生命,就会感到主耶稣还在活着�并与自己同在�自己将永远得到耶稣的“恩宠”(基督新教神学家反对此说,认为饼和酒只是耶稣的体和血的象征,只是对耶稣受难的纪念……)。这些东正教原理和礼仪,深深嵌入到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中,无论什么样的俄罗斯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将其完全清除。

作为沙皇俄国实体的继承者,苏维埃俄国的意识形态自然也不能例外。从布尔什维克和苏俄政府倡行的某些仪式、挂领袖像等,即可隐约看到东正教圣礼或敬神拜圣的影子;在列宁逝世追悼会上斯大林所致的悼词,其韵律和格调也明显带有东正教圣事上的祷词风格,如其中一连就用了完全重复下列语句的六个工整的排比句:“列宁同志和我们永别时嘱咐我们……列宁同志,我们谨向你宣誓……”;特别是联共(布)中央用水晶棺永远保存列宁遗体的决定,也是受到了东正教“圣体血”仪式的影响,即是想用领袖的遗体去替代基督的“体血”,并试图将领袖当作永生的神来敬拜。这种敬拜在以后又普遍引申为在办公室、会议室处等挂革命导师或领袖像……

东正教的保守性和不开放性,主要因于停滞落后的东罗马帝国和沙皇俄国的封建制社会。迄今为止,它仍标榜“正教信仰是源自基督和使徒的纯一不变的正道”。

尤其是俄罗斯东正教不像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那样能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调适自己,而是严格尊奉一神教宗旨,敌视自由和进步,反对多元和开放。如它信守古老的基督教教条,不允许对神学教义、仪式作任何改造和革新;仍保持一整套繁琐的宗教仪式,严格守斋;它目光短小,不重视社会问题,反对教会生活的现代化;它甚至在祈祷时坚持用古斯拉夫语,而反对使用现代语等等。

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国内斗争的严酷和国际帝国主义的封锁,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固有的革新与开放因素被窒息,而东正教和俄国专制主义传统中的保守与封闭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活并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占了上风。如在指导思想上,斯大林就将列宁的无产阶级一国首先可以夺取政权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修改或发展为“一国可以首先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列宁在世乃至延伸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苏联早期党内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那种民主、自由和开放的朝气蓬勃气氛逐渐消失了,盛行的是斗争哲学和批判立场。如对国际共运外部是大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和各国反动派,在国际共运内部则大批国际和国内各种所谓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这一切实际上都被斯大林变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于是,对马列主义(实为斯大林主义)之外几乎所有意识形态乃至学术流派持敌视和批判态度,即使自然科学也不能幸免。如著名的“李森科运动”就是苏联在遗传学领域开展的反科学行为。

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都曾有很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并倾注到他们的作品中。普希金的早期诗作虽带有某种无神论色彩,但在其创作的晚期宗教则成为主题,其宗教意识得到充分表露。托尔斯泰被东正教会开除教籍,实际是因为他对上帝过于虔诚,而对教会产生反感和怀疑。他嘲讽了东正教那套繁琐的礼拜仪式,对基督教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重新解释和编写了《福音书》,以建立自己理想的人间天国。在其晚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宗教探索上。

B. 请介绍 东正教!

基督教1054年分裂成东正教和天主教

C. 基督教的演变历史,简单点,不过内容要说清楚。

基督教起源于古埃及中王朝时期,先民短期建国,大部分时候是被埃及奴役和统治。基督教分为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大分支,英国的国教是圣公会,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就是圣公会建筑,原因是狮心王查理因为政治分歧被教皇去除教名,所以在英国境内驱赶和废除天主教。新教和天主教是13世纪宗教改革的分裂产物,主要区别是天主教崇拜圣母,三位一体是圣父圣子圣母,新教是圣父圣子圣神。基督教合法化经历了从耶稣去世到6世纪四五百年的时候,期间同化了罗马帝国境内的拜火教和摩门教的很多习俗,甚至包括北欧习俗。比如圣诞节的前身就是冬至节,古代的东北欧冬至节是主要在冬至前后活人祭祀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后来被圣诞同化。万圣节也是一样,万圣节的前身叫做万灵节,这一天类似中国的鬼节,死去的人会返回人间,基督教觉得寓意不好,万圣节的用圣人压制恶鬼。圣母崇拜是受到大地女神崇拜和古希腊女神崇拜的影响。

D. 东正教 请介绍

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又称正教会或正统教会,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目前也是第二大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与天主教不同,正教由一些被称为“自主

E. 基督教的历史

基督教最早由犹太人建立,被古罗马立为国教。在古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罗马帝国时,基督教也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也可称公教或罗马公教)。16世纪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文叱责教皇销售赎罪卷恶行,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提出因信得救的教义,分裂出天主教建立新教,这事件引起连锁反应,许多西欧国家也纷纷脱离了天主教的控制,建立起如安立甘宗、信义宗、归正宗等其他各派,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现在基督教泛指新教)及其他教派的共同教义是敬畏上主是人的光荣、夸耀、喜悦和欢愉的冠冕。敬畏上主,悦乐心神,赐与喜乐、愉快和长寿。敬畏上主的人,终必得福;在他临终之日,必蒙祝福。(参考尼西亚信经),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他们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体上是独一的,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格不能乱,体不能分。

F. 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历史

宗教一词的来历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宗教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在最原始时代,在阶级分化发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点在许多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中都可以知道。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特别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比自然界其它生物都要复杂;而且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为什么人的思想活动,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对自然界种种现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动会变成宗教这种社会性的活动呢?从原始宗教的产生来看,在管理人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如国家机器,还没有产生,科学和教育还十分不发达的时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属性,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从考古和民间传说我们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们身边的东西,如猎人祭拜的是各种动物、山神;渔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采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种植物,树神、花神。这些祭拜对象既不是抽象的心灵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之物。而且,祭拜活动都是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由部落首领或者由所谓可以和神灵交流的祭师主持。所以,祭拜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作为增强全体人员的集体意识的一种活动。可能后者才是祭拜活动的真正目的。至于,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等祭拜和宗教的高级作用只是后来宗教的发展和在社会活动中普及以后带来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为一种非常主要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出现,宗教祭拜也越来越抽象,死人、鬼魅、幽灵等进入祭拜对象,宗教祭拜仪式越来越恐怖,甚至要用人来做祭拜奉物。这些行为如果说是精神寄托、心灵安慰就不大合理了,而解释为压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强人的社会性到是更加合理些。特别宗教的强调服从性,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历代都有统治者特别热中于宗教仪式,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来推行他们看中的某个宗教,甚至于一些统治者把某个宗教定为国教与国家法令一致,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往往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宗教所具有的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宗教一词虽说是用法现在已存在一定的时期,但是今天为适应我们解密人类之谜首先要把它进行完善近似于更加合理的范围,因为这个一词囊括的范围之广,它可以包括神鬼之类,迷信之类,传说之类,道家,佛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很多教派,

G. 谁知道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区别呀指教…………

天主教(Catholicism)、东正教(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和新教(Protestantism)是基督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基督教是世界上第一大宗教,其信徒约有18亿人,与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之后,在罗马帝国境内,由于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了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之间的分歧。东部教会承袭希腊文化传统,包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亚历山大里亚和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区;西部教会承袭拉丁文化传统,包括以罗马为中心的帝国西部地区。1054年,东西部教会正式分裂。

东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因为以东部教会为主体,也称为"东正教";因最初盛行于希腊语地区,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希腊语,因此也称"希腊正教"。西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因为中心在罗马,也称"罗马公教";传入中国后,被译为"天主教"。16世纪在天主教教会内部爆发宗教改革运动,一批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派别因为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权威而被称为"抗议宗",统称"新教",与被视为"旧教"的天主教相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个主要新教派别,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现在新教主要有六大派别(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及众多支派和独立教团。因为在汉语中常以基督教这一称呼特指新教,为了加以区别,有人将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内的各派统称"基督宗教"。

天主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教阶制度,以教皇为最高首领。东正教在历史上将君士坦丁堡牧首称为"普世牧首",但是只享有名义上的首席地位。16世纪以来,形成了多个自主教会和自治教会。新教反对天主教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主要有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等。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宣扬独一无二的上帝、三位一体、原罪、救赎、末世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这些方面差别不大。与天主教相比,新教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重视信徒与上帝直接相通。《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是基督教各派共同的经典。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所用的《新约》基本相同,但《旧约》差别较大,天主教和东正教所用的《旧约》内容比新教多出一些。由于中文译本不同,三个教派在《圣经》专名和术语的中文翻译上也有差异。

在宗教礼仪上,天主教和东正教奉行七件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和婚配,而新教则只强调洗礼和圣餐两种圣事,有些新教派别甚至放弃了所有圣事。

H. 简述新疆多种宗教的演变的历史

新疆的宗教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原始宗教阶段。

公元前4世纪以前,新疆流行的是原始宗教。此后,祆教经中亚传入新疆。约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后,逐渐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格局。4世纪至10世纪,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地方政权为此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

这一时期,佛教进入鼎盛阶段,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佛教中心。

道教于5世纪前后传入新疆,主要盛行于吐鲁番、哈密等地,至清代传播至新疆大部分地区。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于6世纪相继传入新疆。

9世纪中叶,信奉摩尼教的回鹘人进入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

10世纪至14世纪,景教随着许多地方回鹘等民族改信而兴盛,当时的疏勒、叶尔羌、于阗、轮台、高昌、哈密、阿力麻里(今霍城县境内)等地都是传教区。

2、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形成阶段。

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南部,新疆原有宗教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喀喇汗王朝接受伊斯兰教后,于10世纪中叶向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发动了40余年的宗教战争,11世纪初攻灭于阗,将伊斯兰教强制推行到这一地区。由此形成了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北疆以佛教为主,伊斯兰教与佛教并立的格局。这一阶段早期,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亦比较盛行。但随着伊斯兰教的不断传播,这些宗教日趋衰落。

3、伊斯兰教与佛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演变阶段。

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时期,统治者以战争等强制手段,将伊斯兰教逐渐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至16世纪初,新疆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原来当地居民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等逐渐消失,佛教、道教仍然存在。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了藏传佛教。

4、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发展阶段。

约自18世纪始,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相继传入新疆。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延续至今。

(8)东正教历史扩展阅读:

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关系和谐对新疆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宗教关系和谐,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才有基础和保障。

必须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不使用行政力量扶持或压制某种宗教,任何宗教不得超越其他宗教而享有特殊地位;坚持宗教信仰自由,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坚持民族团结、彼此尊重、和睦相处。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决不允许在信教和不信教、信这种教和信那种教、信这一教派和信那一教派群众之间制造纷争。

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增强法治观念。无论是什么人、属于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只要触犯法律法规,都要依法处理,决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

I. 东正教与新教的区别

东正教奉行七件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和婚配
新教则只强调洗礼和圣餐两种圣事,有些新教派别甚至放弃了所有圣事
至于信,是信一样的

J. 在西方历史中的"旧教"和"新教"是什么

新教反对的旧教(天主教)在神人之间是有架构、有制度、有中介的,因而能够保障神圣价值在政治中落实,旧教的问题不在“政教合一”,而在“以教代政”,在政治权力之外又建立一权力中心,欲吞并取代政治造成神权独大而压迫人权。在旧教中,上帝是管事的,上帝通过教会进入政治来管事,上帝要管政治之事、经济之事、道德之事、法律之事、教育之事以及种种社会事务,而新教虽有上帝,但上帝只存在于个人心中,退出了政治领域,再也不管政治经济诸事务。上帝仅仅成了一个个人“终极关怀”的对象,仅仅只能解决个人的生命信仰问题,而不能解决政治经济诸问题。象这样,神圣价值没有政治及其制度的安排保障,上帝就不再有力量,西方世界就出现了极端的世俗化。(因为制度架构就是力量,没有制度架构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限制不住人的私欲而使社会极端世俗化。)所以,现在西方社会虽然有上帝,但上帝在政治中不起作用,实际上就等于没上帝。所以西方世界要解决极端世俗化的弊端就要恢复“政教合一”,恢复“政教合一”又会犯历史上神权压人权的错误,这一问题在西方的文化架构中很难解决。无疑,中国政俗不二的传统值得西方借鉴。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