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社会历史

社会历史

发布时间: 2021-11-09 19:47:42

什么是社会历史

你好!

社会历史最主要的内容表现在社会历史观当中。

社会历史观(专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属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历史上社会历史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整个哲学世界观的倾向和实质。虽然社会历史观并不直接以考察整个世界一般问题为对象,但它对物质运动最高形式的根本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哲学世界观的最尖锐问题的回答。因此,社会历史观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实现了根本的变革,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Ⅱ 社会历史

事实证明当时香港和澳门没有收回是有好利於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条约是与平等贸易有关的,而之前俄罗斯在我国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大量割地也没有归还。

Ⅲ 社会历史性是什么意思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实践的特点之一。 实践的社会性:人同自然界的斗争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社会形式共同进行的。单个人无法同强大的大自然相对抗,个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结合为统一整体,形成超出个体力量的社会力量,才能战胜大自然。 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力量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每一时代的人都只能在继承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实践力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壮大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所以实践尽管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个体活动,人却总是凭借人类整体的力量去同自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这就是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Ⅳ 历史社会!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一名来自日语,最初是“共产主义者宣言”的意思,后来在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这部著作首次被译成「共产党宣言」。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且,“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
上述就是共产主义(后来人们又叫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共产党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共产党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一八九五年三月六日,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最后的反思和修正:“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一八四八年的斗争方法(引者注:指《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袭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旧式的起义,在一八四八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在罗曼语国家里,人们也开始愈益了解到对旧策略必须加以修改了。德国所作出的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榜样,到处都有人模仿;无准备的攻击,到处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

Ⅳ 社会历史!

作业自己作为好,不会的再问才会提高,且把照片排正,便于查看。

Ⅵ 社会历史观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历史观起源于人们对劳动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思索。在人类的早期,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对本身的相互关系有了朦胧的认识。随着社会关系的逐步发展和日益复杂化,人们对社会的哲学思考也逐步由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侧面的认识发展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研究,并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形成作为理论体系的社会历史观的认识论前提是:①把社会从一般客体中划分出来,使之成为专门的考察对象;②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能够脱离感性的物质实体,把握体现人类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阶段。
在社会发展大约有 290多万年的时期内,人类尚不具备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明确区分开来的能力。原始人所从事的狩猎、捕鱼劳动,仅以满足直接需要为目的,农业生产较长的周期性虽然要求人们对眼前活动的后果有一定的预见,但人们本身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力相比却十分弱小,原始人只能以想象的神奇力量与神秘的自然力相对抗,并由此产生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这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混沌不分的认识状况一直影响到奴隶社会早期的思想家,致使他们的哲学思考致力于寻找世界的永恒的始基。水、火、原子、数等等曾被认为是构成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实体。这时社会历史观还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的世界观之中。
奴隶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阶级对立日益深化,使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如国家政治生活,呈现出与自然界显然不同的变化节奏和特殊形式,这时人们开始对某些社会现象作专门的考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出现了以伦理和政治理论形式为特征的社会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尤以人生问题为中心,他们集中讨论的是“国”与“民”的关系及人们生活的准则问题。老子和亚里士多德虽然最早提到了商品经济现象,但仍然是作为道德和占有问题来讨论的。
人类对社会起源问题的思考,在欧洲中世纪演变为神学历史观。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以“上帝创世说”的形式歪曲地、颠倒地反映出来,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但从诸神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结构中,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尘世社会的现实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们相继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说。这些理论均以自然法为基础论证诸种社会问题,因此可以称为“法学世界观”。它认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是神和教会的创造,而是由以权力为基础的国家创造的。它主张用人权代替神权,用国家代替教会。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排除了天上和人间的颠倒,却把国家和社会等同起来,认为人类社会存在过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状态”,存在着不变的“人类天性”,认为资本主义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理想社会。这种历史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等价交换普遍化的反映。
资本主义建立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性联系,使人们有可能发现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共同性。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并探究历史过程的规律性。这就形成了近代的历史哲学。意大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G.B.维科(1668~1744)在《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按照自然必然性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卓越的见解,但他却未能正确地揭示出历史的规律性,而陷入了循环论。德国哲学家J.G.赫尔德(1744~1803)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一书中也表达了关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历史哲学经过18世纪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发展,到G.W.F.黑格尔臻于完成。黑格尔力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但他用想象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未能把社会历史观真正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才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Ⅶ 社会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7)社会历史扩展阅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Ⅷ 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的矛盾是贯穿人类容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8)社会历史扩展阅读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Ⅸ 社会历史是什么意思啊

我想应该是社会的发展史吧
就像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之类的吧

Ⅹ 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人类社会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目前正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

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

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

2、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产生。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

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

3、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4、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

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5、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实现家庭的分化,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客观上依赖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并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我国古代设想的“大同”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想萌芽。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