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初一的历史

初一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19 14:13:42

Ⅰ 初一历史...

契丹族!
关于契丹族兴起的传说,在关于青牛白马的故事里已有体现。其实,契丹族的兴起远不像故事里讲的那样简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很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原来属于东胡族系,论起源则是源自东胡的一个支系:鲜卑。而鲜卑中又有一个宇文部,契丹就是这个宇文部的分支之一。契丹这个名称最早在我国史书中出现是在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在当时分布在辽水流域以北的潢河(今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一带,过着渔猎畜牧的氏族部落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在北魏后期,契丹形成了古八部,八部之间互不管辖,也没有什么联系。各部独立地和北魏政府保持着朝贡关系。到了隋朝,由于突厥势力扩张,对各部族征伐不止,契丹各部为防卫突厥,开始互相联系,互相支援,后来形成了初期较为松散的部落联盟。到了唐初,契丹就形成了以大贺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其体制是在八部酋长中共同选举一人为首领,或者叫盟主。任期三年,到期改选,但大贺氏的人有世选的特权,这时的首领,已经有了管理权力。契丹首领后来率部归入唐朝,唐太宗授予旗鼓,以表示对首领权威的承认。唐朝又在契丹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即松漠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

唐玄宗时期,大贺氏部落联盟瓦解之后,重建了遥辇氏部落联盟,在被回纥统治一段时期后,又趁回纥内乱之机重新归附唐朝,而唐朝后期的衰落又给契丹的独立发展提供了良机。

遥辇氏联盟后期,由于唐朝末年的中原混战,使得北方汉族人纷纷逃入契丹地区,躲避战乱。汉族的先进生产及其他技术对契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在契丹八部中迭剌部又离中原较近,所以发展最快,势力超过了其他七部。迭剌部的夷离堇(即部落的酋长或联盟的军事首长)一直由耶律氏家族世袭担任,这个家族从阿保机的八世祖耶律雅里重新整顿契丹部落联盟,担任夷离堇之后,就进入了契丹社会的上层,而且从七世祖开始就掌握了联盟的军权,地位仅次于联盟首领。到了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担任迭剌部的夷离堇时,本部落已有了发达的牧业和农业,势力强大,社会的发展也很快,开始由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国家过渡。

到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的首领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关于契丹第一次改称辽的时间,说法不一,今从《辽史·太宗记》,947年改契丹为辽,983年辽复称契丹,1066年又称辽)

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南扩,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下面还有一段更为详细

红山人--东胡人-契丹人---赤峰人

(赤峰历史一万年)
一、新石器时期 1、 距今约一万年前 赤峰地区人类最早的活动遗迹在翁牛特旗山嘴子乡上窑村一个洞穴中发现。洞穴地处距地面高100余米的老虎洞山顶,洞穴附近发现了人类使用过的原始打制石器,以及经过烧烤、食用过的肿骨鹿骨骸。经考古学界鉴定,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遗存,距今约一万年至八千年。这一发现揭开了赤峰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2、距今约八千年前 在今赤峰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就有人类聚落。考古界和史学界定名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兴隆洼聚落是一处规模壮观、构筑严密的原始建筑,在180余米的椭圆形围壕内,整齐地排列着十余排100余座房屋,座落在聚落中心位置的大房子,面积达140平方米。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极其丰富,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独具特色,其中陶器器表,大多压印,刻划3~5种不同纹饰,从口、肩、腹三个部位分列,极为雅致大方。渔猎所用的鱼镖,多带“倒刺”,刃部镶有细石器,坚实锋利。 兴隆洼文化遗址除敖汉境内发现外,考古人员还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等地发掘了相应的遗存,所有这些,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上游今赤峰地区,正处在中国远古社会由氏族阶段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社会组织、防卫设施、意识形态、宗教礼仪也正在按着国家的要求孕育、发生。这是赤峰先民对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卓越贡献。1982年进行首次发掘。1983年秋至1984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文化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发掘。1992年和“八·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而永载史册。 3、距今约七千年前 赵宝沟文化先民生息、定居于今赤峰市敖汉旗境内。赵宝沟聚落址,位于今敖汉旗赵宝沟村西北约1公里的漫岗上,占地9万平方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正式进行发掘,清理房址17座,对祭坛也作了局部解剖。从发掘所获得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显示了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北方诸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居领先地位。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在距今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刻有猪龙、凤鸟和以鹿为原型的麒麟陶尊,充分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而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上一千余年。” 4、距今约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前 红山文化先民遗存,在今赤峰红山后(北)发现。海拨750余米的红山,位于英金河畔,面积近10平方公里。红山文化先民遗迹主要分布于红山后一带,除居住聚落址外,尚有墓葬等遗存。 红山文化有着广阔的分布范围,以西辽河上游赤峰为中心,西至张北,南抵京津,东越辽河,北跨大兴安岭。近年周边地区陆续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容,为复原红山文化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更多的考古材料。在这些新发现中,"玉器"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地处西拉木伦河南岸的翁牛特旗,从1972年以来,先后出土、发现早期的玉石龙、黄玉龙和碧玉龙,圆雕精细,造型古朴,被誉为“华夏第一龙”,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数十件成组玉器,除龙型器外,尚有玉蚕、玉鸟、猫头鹰等,这又表明赤峰地区远古时期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 5、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前 我国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先民遗迹,在今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畔富河沟门发现,学术界定为富河文化。在富河沟门聚落建筑中,共发掘房址37座。这些房屋均顺山坡地势而建,平面布局呈簸箕形,各房之间有土坎相连。 富河文化首次在巴林左旗发现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他地区,以及近邻哲里木盟也有发现,据地下发掘的碳化物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余年,是继红山文化以后,赤峰北部草原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它和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一样,都是新石器时代氏族成员创造的远古文化,共同推进着北国远古文明的历史进程。6、距今约四千五百余年前 小河沿文化。1974年敖汉旗小河沿遗址开始发掘。小河沿文化有一组特征明显的陶器群,陶质细腻、质地坚硬、表面磨光、平整光滑的"黑陶"在这里首次被发现。考古界认定为小河沿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前。 7、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先民遗存,在今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发现,其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纪年的商朝早期或夏代,考古学界命名为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3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以赤峰为中心,有着广泛的分布范围,东至辽河,西抵张家口,南达京津,北越西拉木伦河,处在赤峰的居民,当与燕、山戎先祖有关,他们是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明的开拓者,也是商、周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奠基者。 敖汉旗大甸子乡夏家店下层文化,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载入史册

二、夏商时期
1、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早商时期,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存在一个城邦奴隶制社会形态。考古人员在今敖汉旗,松山区阴河、英金河流域等地发现大批规模宏伟、建筑坚森、布局严密的石筑城堡,大多建在高山顶或山坡间,今民称“城子山”(或城子地),城内大小住房密布,城垣石筑,辟有多道城门和城楼(敌鲁)。敖汉旗石匠沟、松山区水地八家、迟家营子、孤山子等城堡最为典型。这些高山型城寨,已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注意。 2、距今约四千二百多年前 夏、商之际,西辽河上游赤峰地区当为商世侯国或方族封地。在今克什克腾旗土城子天宝同、松山区五三乡以及翁牛特旗梧桐花头牌子等地,先后发现早商时期大型青铜礼器--铜鼎。中国考古界鉴定距今约4200年左右。 3、公元前21世纪 商族先民“邑于紫蒙之野”(今老哈河流域),至公元前20世纪初,迁居于“砥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克什克腾旗南部山川)。至夏代,商族先民由西辽河上游,越过内蒙古高原,进发中原,灭夏建商,开创了先秦时期鼎盛历史文化,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4、公元前19世纪前后 “天之骄子”东胡族发祥在今赤峰老哈河一带,并以土方、屠河、徒河不同称谓见诸于中国史籍。

三、西周至春秋时期 周惠王十一年 (公元前666年) 林西县官地镇,开始了对铜矿的开采、冶炼。考古发现的遗存表明,它与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并列为中国南、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采冶工序完整的两座铜矿,在中国古代矿产采冶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 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一)战国秦汉时期 1、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300年)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地处北方,国弱地小,常受邻国、邻族,特别是东胡的军事威胁。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国君昭王招贤纳士,富国强兵,转守为攻,派大将秦开率军北伐,一举击破东胡,东胡却地千里,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草原地区。燕国屯田戍守,修筑长城并设右北平郡(郡址即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也是赤峰历史上首次设立郡县)。燕国长城东起襄平(今辽阳)西止造阳(今张北),经赤峰南部,境内长30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2、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设立郡县,推行统一措施。今赤峰属秦国辽西、右北平郡所辖。 3、秦始皇帝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一统天下的秦国,为继续巩固政权,扩大统一事业,开始修缮、扩建、连接“三国(秦、燕、赵)边于匈奴(东胡)”的长城--秦国万里长城。西起临洮(甘肃)、东止辽东(辽阳),经赤峰南部松山区的当铺地、王家店、水地、安庆沟及敖汉一带,境内长250公里,沿线有多处烽火台、戍守城堡。 4、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活动在黄河河套、阴山山脉一带的匈奴再度崛起,并于公元前209年举兵东征,大破东胡。生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部落联盟,迅速瓦解,残部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称乌桓部;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部。此后,今赤峰大部分地区属匈奴左地。 5、西汉元朔元年 (公元前128年) 汉武帝为安定北疆发动了长达10年的汉匈战争,小战数十次,大战十余次,辽西、右北平(今朝阳、赤峰)一线战事尤为激烈,今宁城南部山区是当时重要的战场。汉先后出兵百余万击匈奴,匈奴伤亡近30万众。 6、西汉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5万骑,出右北平,击破匈奴左地。西汉王朝为了阻止匈奴再度南下,修筑了东起辽宁丹东西止甘肃以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里长城”。今赤峰地区正扼汉长城中段,在喀喇沁、宁城南部山区,烽火台密布,遥遥相望,城堡坚森。在赤峰境内汉长城约150公里。 7、新王莽始建国元年 (公元9年) 王莽新政开郡国铸钱之例,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成为东汉初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郡国铸钱基地,主要铸造“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流通币,由中央主管铸钱的官吏(钟官工)主持监造,并有郡国铸钱编号。 8、东汉建武二十五年 (公元49年) 乌桓部众部分南迁,另一部分留居原地归属鲜卑。是时,五郡塞外地遂为鲜卑所据。直至三国时期,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率千余人,内附接受汉帝册封。汉廷在其辖境复置护乌桓校尉。 9、东汉建武三十年 (公元年54年) 鲜卑内附,汉廷令居乌桓故地。鲜卑大人入朝,接受汉帝封赏。 10、东汉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鲜卑首领檀石槐分其地为三部,今赤峰为东部宇文鲜卑居地,亦即契丹先祖,《耶律羽之墓志铭》在追述契丹先祖时明确记载:“其先出石槐,历汉、魏、隋、唐以来世为君长”。(二)、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1、西晋初期 (公元220年前后) 南迁的东部鲜卑,先后崛起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三个强大部落,其中宇文部系鲜卑化的匈奴人,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地域辽阔,部众强劲。其居地东抵柳城(今朝阳)、西至濡水(今滦河上游)。今赤峰地区为宇文部活动的中心。
2、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公元344年) 魏晋之后,赤峰地区先后崛起库莫奚和契丹两部族。库莫奚,后单称奚,为东部宇文部之别种。契丹,原为鲜卑部种,曾长期与宇文、库莫奚部杂处游牧。由于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部族日众,于公元344年从鲜卑部族分离独立,自号"契丹"。其地在库莫奚以东、和龙以北数百里(今西拉木伦河下游南部)。这是契丹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契丹将自立于民族之林。 3、东晋隆安四年 (公元400年) 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来的青牛、白马两个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八部落(徂皆利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 部),今翁牛特旗东部海尔金山(辽称木叶山)为其发祥地。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1、隋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契丹始祖涅里,首次在契丹部族内部实行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2、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长摩会叛突厥,率各部降唐。其后,奚、室韦等十余部众,先后降唐。 3、唐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突厥衰落,唐营州(今朝阳)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首摩会说服奚、室韦等10余部降唐。 4、唐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唐太宗征高丽,大军从长安逶迤东北,出卢龙口经今赤峰地区,曾宿营于奚王牙帐(今宁城县老哈河畔),奚族首领率部从征。 5、唐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唐在契丹地设松漠都督府(故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乡樱桃沟),以契丹大贺氏酋长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在奚地设饶乐都督府(故址在今宁城县大明镇),以奚可度为右领军将军兼饶乐都督。这是唐王朝对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设置的建制。 6、唐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 十二月 唐遣大将薛仁贵、辛文陵等,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松漠都督阿不固,解至洛阳。 7、唐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唐高宗时期,西方佛陀波利来到中国,并首次到今巴林左旗召庙传播佛教,这是赤峰地区最早关于寺院和游僧的记载。 8、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契丹王李失活、奚王李大酉甫,率所部附唐。唐玄宗封失活为松漠郡王兼都督,大酉甫为饶乐郡王兼都督。翌年,玄宗赐奚王李大酉甫妻辛氏固安公主号。以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王李失活。这是唐王朝首次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首领推行“羁縻”性质的联姻。 9、唐至德元年 (公元756年) 契丹再次附唐,在白雨别部之地设居延州(今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上游)。 10、唐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 契丹第一座私城、农业和民族手工业聚落建成,故城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伊斯营子(今查干哈达中学所在地)。为契丹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辽朝时期 1、辽太祖神册元年 (公元916年) 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自称皇帝,国号契丹,后改“大辽”,亦称“大蕃”、“上国”。建元“神册”,表示自己的国家是接受了上天神的册封,建都临潢(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 2、辽太祖神册三年 (公元918年) 以汉官礼部尚书康默记为“版筑使”,由韩延徽、贾去疑等人共同主持,营建草原上第一座皇都临潢府。其后在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又展郛郭、建宫室,起开皇、安德、五銮三大殿,扩建天雄寺、新建断腕楼,至辽天显七年(公元932年),新建昭德、宣政殿,以及寺院和后妃住宅等,至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太宗得燕、云16州,正式定名皇都为上京临潢府。 3、辽太祖天赞年间 (公元922~925年) 契丹立国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巩固新生政权。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革,是契丹的创举。 4、辽太祖天显元年 (公元926年) 年初 耶律阿保机采用佐命功臣韩延徽建议,“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扩大并完善头下州组织,在辽国推行部族奴隶制与中原封建制相结合的“头下制度”。“头下制度”显示出:(一)头下州为合法的地方奴隶制集团,直属王室或宗室贵族,奴隶及财产归于私有;(二)相对集中,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保持着严密的奴隶制残余;(三)头下州主要成员、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奴隶,多为汉民(迁徙者或受降者),尤以燕、蓟汉民为多;(四)生产技术较高,是辽国主要经济支柱。 春 由述律后主持营建祖陵(今巴林左旗石房子),翌年“治祖陵毕”。 5、辽天显八年 (公元933年) 西域回鹘第一个使团到达辽国,其后使团不断到辽,交往逐渐扩大。宗教、文化、艺术乃至西域土副特产传之辽地,丰富了北方草原居民和契丹人的物质精神生活。 6、辽天显十二年 (公元937年) 上京开悟寺塔(今巴林左旗古城南塔子沟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密檐式砖筑,通高25米,须弥式座,朴素典雅。塔身每面嵌有赭色石质浮雕立佛、飞天、加陵频迦、菩萨、小塔等,雕刻粗犷有力,造型生动,是辽国早期塔构、雕刻艺术珍品。 7、辽会同元年 (公元938年) 十一月,太宗下诏,契丹国改国号为大辽,改元会同,改皇都为上京,府仍为临潢。 8、辽会同三年 (公元940年) 辽国从中原将唐代历法引入契丹后,即在上京临潢府南面朝官中设立了司天监,下有太史令、司历、挈壶正、五官正、丞、主薄、五官灵台郎、保章正、监候、司辰、刻漏博士、典钟、典鼓等,其规制与唐、宋相近。天文机构的进一步健全、完善,推动了辽国天文学的发展。 9、辽会同四年 (公元941年) 东丹国中台右平章事、太尉、太傅、东平郡开国公、东丹国左相、上柱国兼东京太傅耶律羽之卒,安葬于今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朝克图裂缝山之阳。1995年耶律羽之墓葬挖掘是近年国内考古重大新发现之一。 10、辽应历三年 (公元953年) 太祖述律后病殁,安葬于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石房子村辽祖陵。 11、辽统和元年 (公元983年) 契丹北部的游牧腹地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始了农耕,分布在上京的临潢府、定霸县(今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北),中京的恩州(今喀喇沁旗西桥乡)、松山州(今赤峰市松山区西南)。是研究游牧的契丹族发展农业的重要史料。 12、辽统和五年 (公元987年) 辽圣宗母承天太后肖绰率军南下,大破宋军,除在上京开龙寺做佛事月余,饭僧万人外,并在中京大定府所在地首建感圣寺(今宁城大明附近),以贺大捷。 13、辽统和二十二年 (公元1004年) 燕、云16州入契丹后,宋朝把“收复失地”作为基本国策,但屡次对北用兵均遭失败。是年,辽圣宗及其母肖太后,转守为攻,率军南进,大军进逼"澶渊"(今河南濮阳),兵临城下,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辽军北撤的条件,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峙的战争状态,使中国北部边境出现长达100余年的安定局面,“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子孙共守”,“传之无穷”,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佳话。 14、辽统和二十五年 (公元1007年) 辽国最大的陪都、中后期首都中京大定府在七金山下落成。这是一座规模宏伟壮观、建筑布局严谨、城市设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的大都市。在辽国中后期契丹民族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15、辽统和二十七年 (公元1009年) 辽圣宗母萧太后卒。 16、辽景福二年 (公元1032年) 辽在庆云山下营建庆陵(今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北),同年建庆州于庆陵南为奉陵邑。分别葬圣宗、兴宗、道宗及其皇后。庆陵分东、西、中三个陵区,规模宏伟,构筑华丽,陵中保存的汉文、契丹文哀册及大量壁画,是契丹人留给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 17、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1044年) 十一月 北宋监察御史、龙图阁学士包拯(俗称包公、包青天)奉命出使契丹,贺辽正旦节。 18、辽重熙十八年 (公元1049年) 位于庆州城内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峻工落成,八角七级、楼阁式砖木混合建筑,塔高73.27米。全塔造型玲珑优美,外观挺拔秀丽,时为漠北草原一大人文景观,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优秀的艺术杰作。

19、辽重熙二十三年 (公元1054年) 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纂欧阳修出使契丹,贺辽道宗即位,先后到达中京、上京。期间作《虏中诗》若干,其中《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边户》等最有文学史料价值。《边户》云:“家事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弓……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20、辽咸雍八年 (公元1072年) 秋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苏颂出使辽国。苏颂考证了历代盟誓、聘使、礼币、仪式等制度,写成了有关外交方面的专著《鲁卫信录》。使辽后除有《行程录》传世外,还有《使辽诗》(或《北语诗》),是研究辽地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过土河》、《契丹帐》、《游中京镇国寺》、《牛山道中》广为传颂。《契丹帐》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生动描绘了辽地风光和契丹人豪放的游牧生活。 21、辽大康元年 (公元1075年) 北宋著名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沈括(存中),以“回谢国信使”出使辽国。他由河北白沟河(今拒马河)出发,经古北口、富峪馆(今宁城县甸子乡)、到辽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直达单于庭(道宗行在兔儿山,今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这是一次使命庄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为代北蔚、云、应三州(今山西境内)重划地界。回国后撰写了著名的《熙宁使虏图抄》(《永乐大典》卷10877),凡辽国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陟降,纡曲南北之变,乃至风俗、车服、名秩、政刑、兵民、货食、都吧、音译(语言)觇察变故之详,集上之外另为图抄二卷,转相补发,以备行人,以周知天下。《图抄》记述详备,考证精确,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宋、辽关系、辽朝历史地理的珍贵史料。 22、辽大安元年 (公元1085年) 权臣耶律乙辛与宰相张孝杰,预谋演出了一场辽国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年轻贤惠、多才多艺的懿德皇后,被诬告与宫中乐人赵惟一私通,道宗恼羞成怒,赐皇后自缢,皇子被害,一批敢于直谏陈事的忠臣遭贬、流放,受诛迁连,一时?quot;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鸦雀无声,震惊辽廷"。著名学者、观书殿学士王鼎,秉笔直书,在其《焚椒录》中作了如实的记述和公正的评论。道宗感悟,处死乙辛。至天祚(皇孙)时期,彻底为乙辛所诬者平反昭雪,并以国礼改葬追谥宣懿皇后。 23、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使辽。回国后除著有《论北朝所见于朝廷不便事》这份重要的外交文件外,还根据沿途所见辽地风光,作《虏帐诗》28首,其中《出山》描绘辽地奚和契丹人的生活情景:“燕强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24、辽寿昌四年 (公元1098年) 中京大定府感圣寺塔(今宁城县大明塔)峻工落成。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筑,塔高80.22米,是辽代最高大的建筑,为今国内第二高塔。全塔建造端庄、凝重,浮雕刀法简洁有力,线条流畅自如,神态优美逼真。塔身内自上而下,安置网状木拉筋,并有垂直柏木枋和横梁,塔体以抗高压的沟纹砌筑,白灰浆砌,磨砖对缝,工艺精湛,具有极好的抗震性能,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Ⅱ 初一的历史故事

大禹治水
你是上学的初一还是大年初一?

Ⅲ 初一的历史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编辑本段]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三线均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 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路线简略: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古波斯)—西亚—大秦(古罗马)

Ⅳ 初一历史资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造成这一残像的原因是:

A 黄巾起义的影响B 军阀混战的破坏 C 少数民族的叛乱 D 魏蜀吴三国混战的破坏

A 2、“挟天子以令诸侯” 实力不断增强的是:A 曹操B 袁绍C 孙权D 刘备

B 91、简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原因: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②北方农民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给江南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9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砸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①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鲜卑语,禁止使用汉语。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又姓拓跋改为姓元。 ⑤鼓励鲜卑贵族于汉族贵族联姻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①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②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93、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进步的 。②改革是将本民族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习惯或制度废除,学习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③孝文帝时一个开明的君主,是改革家。④改革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9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和经过:

113、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 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半地穴式 的房子里。

114、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浙江省 ,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陕西省。

C 115、传说中的黄帝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A 六七千年 B 五六千年 C 四五千年 D 三四千年A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自然条件的不同C地域和生活习俗不同D生活时代的不同

A 144、“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是毛泽东对

AD 205、下列哪位不是春秋霸主?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始皇

A 206、战国七雄位于山东境内的是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楚国

B残暴 ③焚书坑儒 ④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叫做地动仪。

A 331、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是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C 332、佛教传入我国中原是A西汉前期B西汉中期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B 333、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的伟大史学家是A班固B司马迁C司马光D王充

D 33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A《春秋》B《汉书》C《资治通鉴》D《史记》

D 335、东汉时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是A老子B庄子C王重阳D张陵

D 336、道教产生于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A 337、被道教称为太上老君的人物是A老子B孟子C孔子D张陵

C 338、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A河南嵩岳寺塔B河南洛阳白马寺C秦始皇陵兵马俑D秦始皇阿房宫

339、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佛教 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

340、道教尊老子 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341、《史记》记述黄帝 到汉武帝 时的史事。《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 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

C 342、秦统一中国后,将疆土拓展到原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秦在南方拓展的疆土原属于A吴国B越国C楚国D燕国

A 343、成语典故“夜郎自大”的夜郎是一个什么名称?A地名B人名C动物名D星座名

D 344、丝绸之路向西最远能到达A印度B中亚C西亚D欧洲

B 345、“用笔书写历史”最早出现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D 3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A《九章算术》B《春秋》C《史记》D《汉书》

B 347、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下列哪一朝代?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A 348、下列人物在《史记》没记载的是A华佗B秦始皇C陈胜D汉武帝

C 349、西汉时,有个国家一百多个小国中,有三十多个和汉朝有往来,这个国家就是今天的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350、西汉时,汉武帝派唐蒙 出使夜郎,又派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

351、东汉光武帝 时,日本倭奴 国国王遣使来汉,接受东汉皇帝赐予的金印。

352、汉代时开辟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业通道,又是一条文化 通道。

C 353、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A禅让制B井田制C郡县制D分封制

A 35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B反对以故非今C维护郡县制D促进文化发展

C 355、我国历史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开通于A商朝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

D 356、秦王扫六和,虎视何雄哉!意指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一

B 357、秦朝开发西北边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兴修水利B移民垦田戍边C修筑长城D反击匈奴

A 358、秦朝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这主要说明秦朝时

A赋税沉重B徭役繁重C兵役频繁D法律严酷

D 359、西汉哪两位皇帝重视农业生产,每年春耕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A高祖、文帝B景帝、武帝C高祖、景帝D文帝、景帝

B 360、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A运输工具B鼓风冶铁工具C灌溉工具D播种工具

D 361、“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D 362、《汉书》曾记载“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是为了

A开辟丝绸之路B远游欧洲C文化交流D联合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B 363、汉武帝“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指的是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B 364、“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这种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

B 365、我国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

C 366、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西周末年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A 367、两汉时期,西域地区是指

A玉门关和阳关以西B长安以西C大秦和安息以西D河西走廊

D 368、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人物是

A黄帝B扁鹊C华佗D张仲景

A 369、下列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蔡伦B张衡C张仲景D华佗

C 370、如果你要参观秦兵马俑,应到A山西大同B河南洛阳C陕西西安D山东济南

B 371、下列西汉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汉武帝B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C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高祖D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景帝

372、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定都咸阳。

373、公元前202年,刘邦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

374、东汉时,王景 主持治理黄河;杜诗 发明了水排。

375、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376、列举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1) 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

(3) 文化上:统一文字。

(4) 思想上:焚书坑儒。

(5) 军事上:①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向北攻打匈奴,收复河套等地。 ③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外族侵扰。

377、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或:汉武帝的政绩)

(1)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子弟,实行削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3)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还下令治理黄河。

(4)军事上:A 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

B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陆地交通路线。

C派唐蒙出使夜郎,封夜郎侯、滇王为王,赐王印。

(5)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378、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建立的? 󈟖

(1)秦王自称始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是封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2)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79、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简述他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是个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

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言论被整理为《论语》一书。

②孔子又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对学生不分贵贱,都能认真地

给予教诲,并总结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380、什么是百家争鸣?(即: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

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38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各派主张

儒家:孔子,主张“仁”、“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著《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

进山伐树。

道家:老子,著《道德经》。主张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著《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著《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倡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兵家:孙武,著《孙子兵法》,主张“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孙膑

382、什么是甲骨文?有什么意义?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甲骨文内容广泛,记录了商朝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待各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

宝贵资料。商朝成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端。

38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各国的变法有什么意义?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 法令规定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

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各国变法的意义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384、列举齐桓公的政绩

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③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85、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目的)?分封制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原因、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

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意义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86、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春秋的城濮之战 战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87、山顶洞人在征服自然中取得的新成就

①山顶洞人已掌握了在器物上磨光和钻孔的技术 ②能人工取火,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大进步

③会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④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⑤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388、列举我国主要的原始人类名称、生活年代及发现地区

①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 ②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县

③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地区 ④沂源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发现于山东沂源县 ⑤金牛山人,距今约28万年,发现于辽宁省营口

⑥山顶洞人,距今三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 ⑦河姆渡人,距今七千年,发现于浙江省 ⑧半坡人,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于陕西西安 ⑨红山人,距今约5500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

⑩良渚人,距今约5300――4200年,发现于浙江余杭

(11)大汶口人,距今约四五千年,发现于山东大汶口

(12)龙山人,距今约4500年,发现于山东章丘

Ⅳ 初一 历史

1、监视百官和百姓
2、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侦察各级官员的言行举止,版在皇帝特许下可以不经由正权式司法机构的的审判过程,而处理审判并处罚犯人;对各级官员有强烈牵制作用,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皇权
3、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
4、明太祖朱元璋

Ⅵ 初一的 历史资料

初一历史归纳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 为“旧石器”)。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 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水牛,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 远古的传说
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夏王是桀(暴君)。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成汤在鸣条打败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商东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长江流域,北达辽河。最后一个王商纣(暴君)。
五、 西周的兴亡
1、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都于镐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统治者叫国君,或诸侯),叫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的统治。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财物,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3、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六、春秋争霸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即洛阳)——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齐桓公称霸的标志: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败,晋文公成为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5、吴越争霸: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打败楚,成为霸主。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七、战国争雄
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韩赵魏由晋分裂而成。
2、战国时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齐国孙膑)、长平之战(秦将白起)
3、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以苏秦为代表,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以张仪为代表。
八、商鞅变法:
1、背景:①战国时生产力发展,标志为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②秦国相对落后。③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2、变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主要内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性质: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影响:①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秦国战斗力提高。③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4、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
九、秦朝的统一:
1、“秦王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原因:①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②秦王赢政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2、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都咸阳。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②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内容:①确立皇帝的称号,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铜钱)。②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统一文字(小篆,后来是隶书)。
十、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秦的暴政。表现在:①“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②残酷地剥削。③严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2、开始: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曾攻到咸阳附近的戏。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刘邦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十一、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都长安(西安)。汉武帝(刘彻)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术兴太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③经济方面: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军事方面:北方打败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南方控制海南岛和“西南夷”。
十二、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围: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2、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联络乌孙国。意义: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3、 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十三、两汉时期的外交
1、“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另有“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铁器制造技术传到朝鲜,在平壤出土有汉朝蜀郡制造的漆器。公元57年,汉光武帝赠给日本倭奴国使者“汉委奴国王” 金印。
3、汉与欧洲的往来: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人从海路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之后,三分天下局面实际形成。
3、 三国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②221年,刘备建汉(蜀汉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孙权建吴,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开发
1、 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工具、技术和种子。
2、 吴国的经济: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 诸葛亮治蜀:堰官,锦官,平定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4、 西晋都洛阳,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南京)。江南经济发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②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③社会相对安定。④自然条件优越。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内迁到黄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③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内容: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②迁都洛阳。③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十七、青铜工艺
1、 青铜:是以铜为主要成分(铜、锡、铅)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2、 主要青铜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商朝后期铸造,特点是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残品的典型风格。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和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成都附近岷江上。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 郑国渠:战国后期秦国建于咸阳附近,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
3、 秦长城:秦朝为防御匈奴,在秦、赵、燕三国北方防御工程基础上修筑而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
4、 灵渠。秦朝修建,联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世界最早),用麻造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产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 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初期,书中关于负数的概念、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以及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圆周率”:南朝时,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100年。
3、 医学:①“医圣”张仲景,东汉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华佗,东汉人,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麻沸散),编制了五禽戏。
4、 农学:贾思勰,北魏时期,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
5、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著有《水经注》。
二十、汉字的演变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时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意义: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情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3、 金文:商朝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铭文和钟鼎文。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4、 小篆和隶书: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发展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5、 草书、楷书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二十一、学术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二十二、文学、史学与宗教
1、 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2、 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3、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对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尊老子为教主。
二十三、艺术
1、 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在秦汉时期的美术中,雕塑的成就最为突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型陈列馆。
3、 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4、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Ⅶ 初一 历史

当时清朝是的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宫廷腐败。

Ⅷ 初一上册历史重点

第一课
1、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 列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活动区域 距今年代
答:① 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约170万年②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③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
4、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 都使用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③取火方式:北京人自然取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④观念: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⑤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第二课
1列表比较
居民代表 距今年代 活动区域 生产状况 生产工具 生活状况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约7000年 长江流域 水稻、家畜
磨制石器
骨制耒耜 定居,干栏式房子 制陶业

半坡原始居民 约5—6千年 黄河流域 粟蔬菜家畜 磨制石器
木制耒耜 定居,半地穴房子 彩陶 纺织业
2列举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具有世界性贡献的几项发明
答⑴ 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⑶ 我国使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三课
1 涿鹿之战的影响(奠定华夏族形成的基础)。交战双方(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
2 距今约4—5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炎帝)。据黄帝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 舜 禹)
3 原始社会结束的标志:(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结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 原始社会首领更替的方式:(禅让制)。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5、 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
① 炎黄部落联盟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②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1 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见P14动脑筋题
第一单元
1 列举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
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你认为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后退?
答:是历史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
2 黄河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学过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 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了农作物粟。并过着定居生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统治中心也在黄河流域。
第四课:
1、列表比较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到灭亡时间 亡国之君
夏 禹 阳城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桀
商 汤 殷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纣
西周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 夏朝的统治中心是:(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5、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国家机构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6、任用贤人:商汤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尚
7、牧野之战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影响(决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性质:(奴隶主贵族反对暴政的斗争)
8、商汤灭下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答:首先,西周的极端残暴统治及其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任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得胜利。
8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答:目的: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1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灿烂与(商朝),(西周)时用于祭祀。
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三星堆文化的时间(商周同期),地点(成都平原)代表:(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3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
4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5、为什么商代文化是一个灿烂的青铜文化?
答: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是必然。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因此,商代文化可称得上是“灿烂的青铜文明”。当然,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奴隶悲惨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第六课: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春秋首霸:齐桓公。
3、春秋争霸的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质:获取周天子过去政治经济特权。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召开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5、决定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是:城濮大战,成语:退避三舍
6、战国七雄:经过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7、齐桓公首霸的原因和作用
①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③尊王攘夷,以号令诸侯,提高齐国地位。作用: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8 想一想,齐晋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都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改革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9 长平之战的时间和影响。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军相抗衡。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七课: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推广(战国)
2、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都江堰修筑的时间(战国时期),地点(岷江中游),修筑人(李冰),作用(防洪灌溉)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答:背景:春秋以来,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及推广,大量荒田被开垦,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国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商鞅变法,是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成功了,一场变法成功与否在于变法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商鞅虽死,但是变法的目的达到了,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商鞅变法成功了。
7、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对今天的发展有和指导意义?
答: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变法中,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指导意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第八课: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文字的演变过程:商朝甲骨文—商周的金文—西周的大篆
3、历法:夏朝—夏历;商朝—逐步完善;战国—24节气
4、战国末期屈原 是世界文化名人,著作《离骚》。
5、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时期: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教育方面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②老子:发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如难易,大小等,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著作《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①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② 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③ 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④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6、 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那些积极地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答: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食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第十课:1 秦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定都:咸阳。
3 秦统一以后,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 秦统一以后,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
5 统一文字:小篆 ,后来又推广隶书。
6 焚书坑儒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保留的书:医药、占卜、种植方面的书。
7 秦长城的起止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修筑的目的:低于匈奴。
8 兴修灵渠的作用: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9 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0 秦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①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国防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11谈一谈秦朝在国家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答:1)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建筑。
第十一课:1秦朝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刑罚严酷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2 秦末农民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人物:陈胜 吴广,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大泽乡遇雨误期当斩。
4 巨鹿之战的时间:公元前207年,地点:巨鹿,影响:对推翻秦朝统治起了据定性作用。
第十二课:1 西汉建立的时间(公元前202年),面临的形式是(经济萧条一片荒凉),出现的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2 采取的措施,汉高祖和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结果:(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3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
4 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
5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么样形成的?
答:1)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兴办太学。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并取得了胜利。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五铢钱,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6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有何异同?
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兴办太学。而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2)实质相同:都是文化专职的表现。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及其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第14课:1、秦汉时期,冒顿单于杰出首领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西汉初年,面对匈奴进攻,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
3、在反击匈奴战役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名将是卫青霍去病,此次战役的意义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4、 汉元帝时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和亲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问答题
汉初和汉武帝时,对匈奴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汉初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到汉元帝时则匈奴实行大规模无力反击。
发生变化原因:与汉武帝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结底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第15课:1、两汉时期,西域是指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他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贡献是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4西汉时期与西域的关系?
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东汉,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第16 17课:1、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纸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2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东汉蔡伦他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名著是(九章算是)
4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是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5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有华佗,张仲景。
6华佗在医学界的创举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被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他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7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8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9秦汉时期,批判鬼神思想的杰出思想家王充著作是(论衡)
10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1秦汉时期的杰出代表时在今陕西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12秦汉时期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
第18课:1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和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其次战役的影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刘备孙权联军其次战役的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键性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打败曹军的决定性因素是孙刘的联盟。
5、220年曹丕建立政权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政权汉(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政权吴定都建业这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6吴国时,曾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即今台湾)
7、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答: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令诸侯。”取得主动权。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军事上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自身善于用人。精通兵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第19课
1.26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西晋完成统一的标志是280年西晋灭吴。
3.316年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重建了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5、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的是前亲王苻坚。
6、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对峙东晋打败前秦。
7、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东晋结束,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
8、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答: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9、淝水之战前秦灭亡东晋胜利的原因?
前秦方面,军队内部不团结,军中的汉人不愿前秦胜利;将领骄傲轻敌指挥不当。东晋方面,广大将士斗志高昂,团结一心;将领指挥的当,足智多谋。
10、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答: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人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生活安定,战乱少。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的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1.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统治。
3.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4.因为北方民族日渐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被北孝文帝要改革。
5.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曹魏,西晋,北魏。
6.西晋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高潮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7.北魏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王朝统称北朝。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措施在书115页。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第21,22课
1.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著作(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
2.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著作是(水经注)
4.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是(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 反对佛教的是南朝的思想家范缜著作是(神灭论)
7. 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8、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答: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经济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9、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那些杰出科学家?他们各有什么贡献?
答: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业都有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和人文情况等。
列举题:1、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三次以上)
答: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200年 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383年,淝水之战。
2、中国历史上都城都在洛阳的朝代。
答:东汉 曹魏 西晋 北魏
材料分析题:
1、“伐无道;诛暴秦”。
请回答:
①材料所述的秦“无道”,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的残暴
②先后起义“伐无道,诛暴秦”的分别是哪些人?
答: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③结果如何?
答:秦朝被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
2、“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请回答:
①上述局面出现在历史上的哪一个事件之后? 答:昭君出塞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答:汉元帝
③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答:我国民族关系友好交流占主导,民族融合是主流。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答商鞅 秦国 (2分)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3分)
答他主张按现实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属于法家(3分)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2分)
答代表地主阶级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令商鞅进行变法(2分)
5、 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材料三:王猛抑制贵戚豪强的势力,……还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
1) 分别总结以上四次改革的作用或结果。
齐国通过改革,开始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王猛的改革是前秦迅速的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 试分析以上四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加速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第一,改革都得到了本国君主的大力支持:第二,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三,改革者本身的非凡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3) 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改革是强大之本,改革是成功之路,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 问答题
1、秦始皇,自古以来就评说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是一位暴君。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之后,你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评价,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①政治上: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③军事上: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功也有过的皇帝。
2、你能说出在汉武帝时期六位著名人物吗?请分别说出他们都在什么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①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削弱诸侯国势力,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封国越来越小,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②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③卫青、霍去病: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将领,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使匈奴在也不能与西汉对抗。④张骞: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⑤司马迁:汉武帝时著有《史记》一书,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3、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将会出现统一还是分裂的历史趋势?你认为这段国家统一历史对民族发展有那些影响?
答:统一的历史趋势。积极影响: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富国强兵。消极影响:文化不多元,思想比较保守,不开放,不活跃等。
4、我们的校园是美丽的,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用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和认识。
答:观点: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主张强化专制统治。道家即反对礼制,又反对法制。主张“无为而治”。建议:儒家——以德服人,对这些学生讲道理,做思想工作,进行思想教育。启发其思考,从而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服和反感情绪。让不讲卫生和破坏环境的学生,从思想上有根本的转变。 法家——对于这些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写检讨,罚清扫等。若以后再犯的话,变本加厉。道家——应该顺其自然,既不能采取严厉的惩罚,也不能采用软弱的说教。要让他们自己醒悟,无为而治。认识:说服教育是主要的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不应相互排斥,他们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6、 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及时在封建国家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积累,必然为统一创造条件,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述。
答:1)长期分裂割据混乱,使人民渴望统一。2)尽管国家分裂,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加上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各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出现民族融合高潮。这都有利于国家统一。3)由于北方战乱,北方民族大批南迁,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方的经济也不断恢复,南北经济的发展对统一提出了要求。4)
南北对指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的统一,如前秦、北魏、北周统一北方。这些因素都为全国大统一 创造 了条件。

Ⅸ 初一历史

全部?

Ⅹ 初一年历史

1.早期部落聚居的主要地区是黄河流域.因为,只有人口密集的地方才是早期统治文明统治核心;
2.人类文明与河流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
3.黄河流域当时生态等自然环境适宜,因此,有大量早期人口居住.毕竟,早期人类生产力落后,靠天吃饭,早期所进行的原始到刀耕火种再到耕地文明,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来实现这些沿革.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条件优越,最终人类选择在这里栖息与发展;
4.三代社会变革缓慢,中国奴隶制度时间漫长.夏朝商朝周朝总共有近二千年时间,而大多时期,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因此,得知.
5.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人类存在有相当长时期的内部交流,而对外交流很少,因此,统治中心并未有大变动.
6.三代人口增长缓慢,对周遍地区开发落后,因此,统治中心未有大变革.

热点内容
2014温州师德培训心得 发布:2025-05-14 11:26:56 浏览:663
彩虹6号多少钱 发布:2025-05-14 10:03:47 浏览:316
欧文投篮教学 发布:2025-05-14 06:35:52 浏览:580
对配班老师的评价 发布:2025-05-14 06:34:41 浏览:344
师德的人物 发布:2025-05-14 06:33:09 浏览:175
教师师德个人总结 发布:2025-05-14 05:39:36 浏览:667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发布:2025-05-14 05:15:15 浏览:455
药物化学习题 发布:2025-05-14 04:23:45 浏览:642
教育培训章程 发布:2025-05-14 04:13:05 浏览:634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