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春秋
① 春秋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1)历史春秋扩展阅读
春秋的名字起源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1]。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② 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概括
1、三家分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2、曲沃代翼
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国山西省曲沃县)封给其叔成师,是为曲沃桓叔。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继位。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 。
前705年冬天 , (史记记载为前706年 ),当时曲沃日益强大,曲沃武公诱杀了晋小子侯。周桓王派虢仲率兵讨伐曲沃武公,武公只好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晋哀侯之弟公子缗为晋的国君,曲沃未能吞并晋国。
前678年(晋侯缗二十八年),曲沃武公又伐晋侯缗,并灭之。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曲沃桓叔姬成师一系彻底打败姬仇一系,夺得晋国正统地位。
3、管仲相齐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
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
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
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
4、假道伐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
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
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
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5、问鼎中原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侣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家分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曲沃代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管仲相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假道伐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问鼎中原
③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呢
说到中国古代经历过的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时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着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权力并接受着四方朝拜觐见,但是在经历了周平王东迁,东周始建后,周王室的地位已经在逐渐丧失,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内里却已经成为了没有实权的一个空架子。
随着周王朝势力的减弱,各诸侯国开始蠢蠢欲动,天下也逐渐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本身实力不小的诸侯开始不断的兼并和独吞周围的小国以求扩大自身势力来加入争夺霸权的行列。至此,东周开始迎来了一场极其剧烈的变革,社会逐渐陷入混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统称。两者之间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点。其中之一的春秋时期也被简称为“春秋”。
除了为百姓求得风调雨顺,所以在春秋时节举行祭祀活动外,我们还发现,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各路诸侯往往也被要求在春秋季节定时觐见天子。向天子叙述自己国家一年来经历的大小事件和未能解决的难题来寻求周天子的意见和帮助,顺便带着各国的物资向西周进行朝贡。
无论是古人重视的祭祀还是被天子强制要求的觐见朝拜时间都定在一年的春秋两季。足以看出春秋对于古人的特殊意义,或许人们用春秋来命名春秋时期也是出自于对这两字的特别喜爱。
④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合称。“三家分晋”就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那一段历史叫“春秋”呢,其实这与历史上著作《春秋》有必然的联系。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得名,来自于两本书《春秋》《战国策》。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是因为西汉时刘向汇编这本史书时,给它起的名字就叫《战国策》。有些人也说,孔子《春秋》历史书记载的历史叫春秋,也蕴含古人的智慧。由于春天要耕作,秋天要秋收。所以,春秋是象征和平的。现在,小编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现在,春秋说法的历史就讲到这里了,你们更倾向于哪种说法呢?欢迎留言与讨论。
⑤ 《春秋》的历史是什么
《春秋》来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自称,《墨子·明鬼》下篇就曾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事。
⑥ 《春秋》记录的是什么时间的历史
对历抄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袭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孔子首创了这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曲笔的一面。
《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这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共35卷,记述的历史起自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68年,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⑦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国家或者朝代名字的来源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就像我们平时所取的人的名字一样,有些都有特殊的意义,比如说名字里面会包含自己的出生地,或者父母的名字之类的。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其实这是一本书的名字,也象征着一年四季。
孔子根据当时的历史,对鲁国文官们写的书加以修订,这本《春秋》就成为了儒家的经典作品之一。《春秋》记载了鲁国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也就把当时的历史时期称为了春秋时期。
⑧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西周末年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兴起的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事件,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间发生的大事。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春秋和战国的明确分解年:春秋为前770——前476,战国为前475—前221年,并被普遍认同。
(8)历史春秋扩展阅读:
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计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春秋时期开始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代。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以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在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相互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从此东周王朝开始走向灭亡。
⑨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呢
春秋时代经过了约300年,这个时期的周天子曾被置于有名的实死之席,春秋时代失去了西周当时的“普天之下、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的霸气。另外,一年之计是春天,春天也象征着一年全新的开始。 秋天是丰收五谷丰登的季节,秋天的诸侯朝计有足够的食物向天子进贡。 另外,据说春秋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大约持续了300年。 正好鲁国史官写的《春秋》记载的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 两者的时间几乎一致。 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