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
A. 镇江历史
1928年至1949年2月,镇江市为江苏省省会。1949年4月拆分镇江县为镇江市和丹徒县,属苏南行署镇江专署。
1953年,镇江市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同时常州专区被撤销,原所属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扬中、丹阳、江宁、句容、溧水、武进、溧阳、金坛、高淳等11个市县,专署驻镇江市。
1956年,武进县划归苏州专区,原属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入镇江专区。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后复划回镇江专区。原属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入镇江专区,后复划回扬州专区。镇江专区辖10县。
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
原属苏州专区的武进县划入常州专区。辖2市9县。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辖镇江、常州2市及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9县。
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恢复丹徒县。原由南京市领导的江宁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1县。
1970年,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专署驻镇江市。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
1971年,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镇江地区辖1市10县。1983年3月,镇江市改由省直辖。市区设城区、郊区2个市辖区。镇江市共辖4县2区。
1986年9月,镇江市区设金山区、北固区为县级单位。撤销谏壁区改为谏壁镇,由市直接领导。撤销原郊区建制,设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8月17日,撤销金山区、北固区,以原区域设立城区;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置郊区,市属的谏壁镇划归郊区领导。
198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郊区更名为润州区。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阳县,改设丹阳市。1994年撤销扬中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扬中市。1995年撤销句容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24号):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以原丹徒县的行政区域为丹徒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谷阳镇。
(1)镇江历史扩展阅读
1、精确圆周率的祖冲之
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面第七位,他制订出的《大明历》,把一回归年的长度精确到了365.2428148日,与今天使用的现行历法只差46秒,这两项成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祖冲之是地道的镇江人,他429年出生。一百多年前,他的家族即随祖逖在公元311年从河北易县迁居到了镇江。
2、在镇江伏案八年的沈括
沈括在镇江伏案八年,写成了被誉为“十一世纪科技坐标”的辉煌巨著《梦溪笔谈》,在天文、数学、物理、地学、药物学等方面作出了世界性贡献。我们现在之所以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梦溪笔谈》是唯一的文献依据。
3、中国炼丹术的核心人物葛洪
葛洪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炼丹家、医学家、道教思想家和道教神学思想的奠基人。他上承东汉魏伯阳,下启南朝陶弘景和唐代孙思邈,为道教和炼丹术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葛洪是句容人,他在70岁时,率领子侄重赴罗浮山炼丹,直到81岁仙逝。。
4、世界钟表的鼻祖苏颂
苏颂是北宋著名的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和药学家,做过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宰相,根据《苏氏宗谱》记载,苏颂(1020-1101)是生在镇江、长在镇江、死在镇江的地道镇江人,他的墓在五洲山一带。苏颂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制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水运仪象台。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天文钟,被称为“苏钟”。苏颂依据自己的制造实践写成的专著《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水运天文仪器的著作。
5、世界园林艺术节的创始人计成
计成是苏州吴江同里人,大约在40岁左右来到镇江,受到镇江山水园林的熏陶,由画家改行搞园林设计制作,声誉鹊起,先后受聘建造了常州的东第园、仪征的寤园和扬州的影园。
在建造寤园时写成了《园冶》这部传世名作,《园冶》是一部系统研究总结古典园林设计建设理论的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世界园林艺术这个门类的诞生。
《园冶》对研究我国建筑史、园林史、美术史具有极高参考价值,在日本、欧洲有广泛影响,瑞典造园学家奥斯瓦尔得.西润曾经三次来中国搜集《园冶》的有关资料。
B. 镇江的历史文化
1928年至1949年2月镇江市为江苏省省会;
1949年4月拆分镇江县为镇江市和丹徒县,属苏南行署镇江专署;
1953年,镇江市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同时常州专区被撤销,原所属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扬中、丹阳、江宁、句容、溧水、武进、溧阳、金坛、高淳等11个市县,专署驻镇江市。
1956年,武进县划归苏州专区,原属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入镇江专区。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后复划回镇江专区。原属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入镇江专区,后复划回扬州专区。镇江专区辖10县。
镇江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原属苏州专区的武进县划入常州专区。辖2市9县。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辖镇江、常州2市及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9县。
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恢复丹徒县。原由南京市领导的江宁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1县。
1970年,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专署驻镇江市。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1971年,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镇江地区辖1市10县。
1983年3月,镇江市改由省直辖。市区设城区、郊区2个市辖区。镇江市共辖4县2区。1986年9月,镇江市区设金山区、北固区为县级单位。撤销谏壁区改为谏壁镇,由市直接领导。撤销原郊区建制,设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8月17日,撤销金山区、北固区,以原区域设立城区;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置郊区,市属的谏壁镇划归郊区领导。198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郊区更名为润州区。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阳县,改设丹阳市。1994年撤销扬中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扬中市。1995年撤销句容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4号):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以原丹徒县的行政区域为丹徒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谷阳镇。
镇江是国务院颁布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中的五市之一。
C. 怎样简要介绍大运河与镇江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地图上找到东西向的长江和南北向的大运河,这座坐标的原点就是――镇江。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是这样描写镇江的:
先秦时期的“徒阳运河”,又名“丹徒水道”,是江南运河北端通江河道的雏形,为吴、越相继北上争霸起过重要作用,也使镇江这座古老的城市一开始就处于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中。秦凿长冈和云阳北岗,改直为曲,以缓河水走泄,遂成江南运河北段的前身,它将长江水系与太湖流域沟通起来,加强了中原华夏文明与东南夷蛮地区的联系。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已是万户以上人口的大县。六朝时由于毗邻京城,发展迅猛,成为在长江下游仅次于建康的第二大城市,以镇江为枢要的南北水运航线已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这时的镇江正如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所称道的那样:“六代之风流形胜,东近吴会,西接汉沔,浙西门户,控扼大江,内蔽日畿,望海临江,险过金汤,桑梓帝宅”。
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长江和运河在这里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进一步确立了镇江作为江南入江通道主口门的地位,镇江水运的畅滞,在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开始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而镇江的城市地位也进一步随之攀升,已跻身当时东南名都大邑之列。自中唐始,镇江便为漕运咽喉,经这里中转的两浙漕米已占全国漕运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唐置浙江西道,下辖江南运河流域的润、常、苏、湖、睦、杭六州,而治所设在润州(镇江),由此看来,当时的镇江已成为江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D. 镇江站的历史沿革
镇江客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
据《镇江市志》记载:
1906年,由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清廷拨款,镇江站建成于牌湾西端。首任站长为黄启晋,总工程师为留德博士汪浙荣。当时有站屋8间,283平方米,其上“镇江”二字,原为康有为女弟子萧娴所书。
第二年,1907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
民国25年(1936年)12月,增建售票处2间,天桥1座。
至1949年,整个站舍包括售票处、候车室、行李房共500余平方米
1954年,政府新建600平方米候车室和600平方米的行包房到达库,以及行李房、母子候车室等,使面积增加到1600平方米,其上“镇江”二字,为冰心(谢婉莹)女士所书。
后又增建天桥1座。
1973年4月,政府选定在镇江西郊劳动路建新客站老站拆迁,将原李家山前湖泊填埋掉。
1974年11月4日破土动工,1978年1月5日正式使用 ,一直到90年代末期都是沪宁线上设施最好最现代化的新车站。开站之日,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有20余万人参与了开站仪式。由邓颖超夫人剪彩。
新客站总面积9093平方米,主体大楼呈现“山”字形,象征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其上“镇江”二字,为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女士所书。塔楼7层,高30米,楼顶两面设大型晶体钟,主楼底层中部是进站大厅,两侧各有一个980平方米的候车大厅。
进站厅外两端,分别是进出口处、行李房、售票厅。
站内有5座站台,2座地道。设7股到发线和1股存车线,可以同时交会5趟列车。2010年,在原来老站区的南面(李家山),镇江站南广场落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镇江交通运力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1年3月,上海铁路局新成立客运公司和货运公司,镇江火车站客运业务划归苏州站管辖,货运则划由常州站管理。
2011年10月,经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正式批复,恢复镇江站为上海铁路局直属管辖站,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为同一级别管理站,管辖镇江境内的各站。
2011年,镇江站(不含丹阳、句容)日均客流量达3万人次左右,节假日高峰期超过5万人次,集聚效应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苏中、苏北门户,每天都有大量扬州、泰州等地的旅客来镇乘火车出行。
据悉,镇江站北广场将在不久后迎来改造工程。
项目概况
(1)工程内容
1.拆除既有镇江站站房,新建7997㎡规模站房。
2.拆除既有天桥、地道,城际场12m宽进站天桥、出站地道延长至普速场并接至新建站房。拆除既有雨棚,新建有站台柱大雨棚。
3.拆除(7)道,将站台向西延长,基本站台长度设计为500m,端部最小宽度5.6m。将(6)道向南拨移0.3m。将第二、第三站台改造为1.25m高站台,邻正线站台墙改到距离正线2.5m处,加设站台护栏。
4.改造后站台尺寸为:基本站台接长为500×(5.6~12.0)×1.25m,第二站台550×8.18×1.25m,第三站台550×8.25×1.25m。
5.结合新建有站台柱大雨棚,重新架设接触网。
(2)给排水
1.生活供水系统新设生活供水加压站,同站房合建
2.室外消防采用环状网系统。设置V=200m3消防水池一座并配移动式消防泵满足站房室外消防要求。在基本站台每隔100m设地下式消火栓,其它站台两端设地下式消火栓。
3.本次设计新增昼夜最大用水量80m3/d,污水量50m3/d。
(3)供电改造既有镇江35/10kV变配电所相关设备及其相关馈出回路工程,在新建镇江站房内新设一座容量为2x1000kVA的10/0.4kV变电所,在新建镇江10/0.4kV变电所内设置2台1000kVA动力照明综合变压器等。
(4)暖通
站房的通信、信号、信息设备用房设置工艺性空调;候车厅、售票厅、售票室、VIP候车厅、办公等房屋设置舒适性空调等。
(5)投资概算
本项目投资总额44482.86万元。
金山网讯火车站北广场改造在即,在售票厅门口,一张改造效果图引起了不少过往市民的注意。镇江站站牌的“镇江”二字换为了统一的字体,这让一些市民和网友颇有遗憾,“现在火车站的‘镇江’二字是有历史来源的,改造后如果换成统一的标识,就没有了历史感,太可惜了。”
网友“54hart”发帖称,自己看到改造效果图后,发现原本的“镇江”二字被替换,有些唏嘘,“为了统一和方便,所有新建火车站都用了统一字体,可我还是希望镇江不要千篇一律,留下一些自己独有的印记。”“54hart”的感慨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众多网友表示希望能保留原本的“镇江”二字,网友“蒹葭”表示,原本的字有个性,有历史感,如果改成统一的隶书,就太没有个性了,“这代表着文化和历史,应该留住曾经的记忆”,网友“Zhenyong”表示。
老“镇江”二字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记者搜索“网络”,显示1906年,镇江站建成,“镇江”二字由康有为女弟子萧娴所书,后由著名女作家冰心重书。1978年1月5日,新镇江站落成使用,邓颖超同志为镇江站题写站名。“但现在一直使用的‘镇江’二字,是萧娴的书法。”网友“新世界”表示,自己的一个朋友就是当年制作镇江站站牌的,当时他们制作萧娴书法的站牌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沿用至今。
记者随后联系上火车站管理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火车站北广场的改造施工单位并不是镇江站,站牌的字体是全国统一的标识,“网友的建议我们已经了解,可以向相关单位反应,作为备选方案。”记者联系上施工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一周姓负责人表示,火车站的站牌是统一设计,但可以将市民的心声反映给设计部。
E. 镇江的历史文化是什么
3000多年前,周康王(前1026—前1001)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即为“宜”地。1954年从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的国宝级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及其126字的铭文无不充分折射出镇江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余年漫长的岁月中,镇江曾多次更名: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
镇江是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其厚重的精神承载力对后世的文明化进程催化出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一部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的作品至今仍闪烁着深刻而睿智的光芒:
”十二部中国文学入门书”之一的《抱朴子》
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
首开中国笔记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选集《昭明文选》
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现存的第三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梦溪笔谈》
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述《马氏文通》
中国著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医学史专著《中国医学史》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化通史《中国文化史》等等
(5)镇江历史扩展阅读:
自秦汉起直到建国前,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譬如确立魏、蜀、吴三分下的赤壁之点,其发韧地便是镇江;南宋韩世忠率八千精锐困十万金兵于黄天荡,杀得金兵丢盔卸甲仓皇北窜;元蒙灭宋那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水战,两军水师即会猎于镇江江面。
太平天国定都后更在这“东南锁钥”与清军鏖战长达十二年之久;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伏击战,奏响了江南抗战的首曲凯歌;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果断地向妄图阻碍中国革命进程的英军“紫石英”号发起炮击,终结了大英帝国在华的炮舰政策。
F. 镇江有多少年历史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她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有的说“两千多年”,有的说“三千多年”这两 种说法,谁说得对?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也都有根据,只不过,有的人并没有真正分清“镇江的历史”和“镇江的建设史”之间两个不同概念。“两千年说”,说的是镇江的建城史;“三千年说”说的则是镇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现如今,人们介绍或是解读一个地方的历史,通常是指一个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见于三千多年前的一件西周青铜器物,它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镇江的历史。因此,可以这样说,镇江有三千年的历史,不是推算出来的,更不是估计出来的,不但有史可考,而且有出土文物为证。
翻开古城镇江的历史,最早称“宜”,是西周朝宜侯的封地。上个世纪的1954年6月,镇江大港的烟墩山,出土了一件稀世国宝——西周初期的青铜器物“宜侯夨簋”(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簋”,是一种盛饭的器物,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可贵的是,出土于镇江大港烟墩山的这件“宜侯夨簋”,上面铸有126个字的铭文,记载着西周天子东征的史实,铭文的字里行间还传递出西周初年的井田制和奴隶制的历史信息。宜侯夨簋的主人是宜侯,那么,宜侯这位远去的古人是何许人呢?
历史上有记载,这位宜侯,是西周朝周康王周钊册封的侯。“宜”,即现在的镇江、丹阳一带,乃宜侯的封地。“夨”,即宜侯之名,叫周夨,系仲雍的第四代孙,亦名周章,所以,又称“宜侯夨”。根据历史记载,宜侯夨死后,葬于宜。“宜侯夨簋”这件西周青铜器物,之所以是国家级的文物,因为它极具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当年,在镇江大港烟墩山出土后,曾引起轰动,震惊世人,郭沫若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对此专门作出了考证,西周朝的这位周康王周钊,在位时为公元前1020—公元前996年,于公元前1010年册封周夨为宜侯,从此,镇江便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行政建制,也有了以历史为依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按公元前1010年起镇江开始有行政建制计算,镇江的历史至今已有3018年,因此,镇江的历史“三千年说”,不是假设。
对于镇江的历史,还有一种“两千年说”。此说也并非是无稽之谈。不过,“两千年说”,说的是镇江的城建史。此说,也同样有史可考,有物可证,这“史”,就是《三国志》,这物就是铁瓮城。
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期,东吴于公元195年建铁瓮城于镇江,开创了镇江的建城史,距今已经1813年,这也许就是“两千年说”的起源和依据。
三国时,东吴定都镇江,铁瓮城的开筑,成为镇江建城史的一个开端。吴王孙权命大将孙韶接替孙河继续镇守京口。为了依托长江天堑,抗衡曹操南下犯吴,孙权还决定在镇江筑城,选址在北固山的南峰,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该城弯环回复,形如瓮,坚固如铁,故称“铁瓮城”,凭借北固山近海临江,如兔出穴的特殊地形地貌,因山为垒,缘江为境,纵横环绕,顺势开凿,于公元195年开始筑城,至公元208年竣工,历时14载,建成了江南众多古城中独树一帜的铁瓮城,孙权就将东吴城由苏州迁到了镇江。
回顾镇江的建城史,同样可圈可点,它是镇江悠久历史中的一个熠熠生辉的亮点。自公元195年至今的1800多年间,以东吴都城铁瓮城为开端的镇江城,在历史的传承中,经过六朝的开拓,唐代的发展,宋代的振兴,明清的兴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展现了新的风貌,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已跨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并在传承中使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长江三角洲一颗耀眼的明珠。
对于镇江的历史,除了“两千年说”和“三千年说”而外,还有所谓的“万年说”,说到了远古,说到了镇江先人的原始状态,当然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另一种意义上的“史说”,例如,早在2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镇江就出现了人类活动,上个世纪的1980年春,镇江高资因修筑路道从山间取土,泥土中发现两支人骨化石,随即邀请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古人类专家来镇江实地考察鉴定,后又带回上海,作进一步科学鉴定,其鉴定的结果是:这两支骨化石为人骨化石,属两个不同人体。其中,一支石化程度高,距今约20万年左右;另一支石化程度较低,距今约4万年左右。上海《文汇报》于同年的6月19日,还特地报道了镇江发现古人骨化石的新闻。古人骨化石证实了,远在20万年前,镇江的高资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是镇江原住民的一支始祖,过着上山打猎,下水捕鱼,平地耕种,居于洞穴的原始生活。但是,不能因此就把镇江的历史称之为4万年或20万年。
就一个地方来说,它的历史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且又是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重要依据,中华大地与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有原始人类活动的,可以追溯到多少万年,为什么中华民族的历史,通常都是讲上下五千年,因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标志着一个地方走进文明的新的开始,而不是什么原始状态。
人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情结:总希望自己所生长的地方、自己所学习、工作的地方,比其他地方的历史长,总觉得历史越长越有优越感和自豪感。正是出于这种良好的愿望,一些地方对于当地历史的表述,往往出现概念上的偏颇和常识性的错误,有意无意地开起历史玩笑。其实,历史就是历史,历史贵在真实,它不具有弹性,也不需要泡沫。一个地方的历史长短,是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起来的。一个地方历史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表明一个地方植根的深浅,但也不是绝对的,放眼千城万镇,有的虽然历史久远,但植根很浅,相反,许多历史并不很长的城市,它的“根”却已扎得很深,原因是什么?因为历史和文化,都需要传承和积淀。
G. 镇江发生过什么著名的历史事件
1949年4,23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镇江!
H. 镇江的历史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其名字来历有两种回说法:一是因镇江答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
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I. 有关镇江的历史故事
明朝末年,镇江城里酒海街,有家开酒店的夫妻俩在正月三十这一天忙过中饭后,趁消闲的时候,各办各的事,女的为了二月二回娘家探望父母,上街买茶食,顺便买了一小包做鞭炮用的硝。因为,她父亲是做鞭炮的,叫她回娘家时顺便带回来。男的上街买了四只猪前蹄,准备腌盐水蹄子,当搭酒的小菜卖。女的先回家,把买的茶食和硝,放在靠盐钵子旁边,去做别的事。男的回家,天已擦黑,他把买回的猪前蹄剁开来,就用五香和盐腌了起来。腌着腌着,盐没有了。他打开硝包也没细看,当做大子盐,往蹄上一放。过了两天,女的要回娘家了,找纸包的硝,才知道男的腌了猪前蹄。夫妻俩看看被硝腌的蹄子既板扎,又发红,舍不得摔掉。不过,蹄子被硝腌了,能不能吃,谁也没试过。女的想了个办法,用水泡泡,硝泡掉,虽说不能当菜卖,自家也好吃吃。说着,夫妻俩就动手做了起来,上锅一煨飘出香喷喷的味道。煨了一两个时辰,捞起来放在盘里冷冷。这时,来了一位手牵毛驴的老人,一进店门就问道:“你家卖的什么菜,好香呀。”女的说:“老人家,那是硝肉,不当菜的。”老人说:“不当菜,我就搭茶嘛。”老人坚持要吃这硝肉。男的怕这冷肉有腥味,连忙给老人加了一小碟姜丝。女的怕老人吃了冷肉要坏肚子,就放点醋,因为醋是暖性。老人把肉蘸上香醋,拈点姜丝,那晓得这肉又香又酥,又鲜又嫩,老人一下吃掉十几块,还喝了三十三壶茶。原来,这位老人是八仙之中的张果老,他路过镇江,闻到这股肉香,连王母娘娘的仙桃大会也不赴了,特地跳下毛驴,走进酒店来吃硝肉。后来,夫妻俩左思右想,这硝肉怎么比原来好吃?终于悟出一个道道来,腌蹄子放点硝,香味才容易入骨。从此,这夫妻俩就以做硝肉出了名。后来,觉得硝肉这名称不大好听,好吃的肉叫佳肴,索性就叫肴肉吧。到现在,镇江老百姓要是清早上馆子,还是泡壶茶,放碟姜丝,把肴肉蘸着香醋吃,这样,“肴肉不当菜”就一直传到今天。
J. 镇江的历史沿革
镇江市历史沿革建置列表时期朝代 名称 时间 治所 辖县 先秦时期西周 吴国宜邑 不详 不详 无 东周 吴国朱方邑越国谷阳邑 前473年-前223年 不详 无 秦汉时期秦 会稽郡丹徒县 前210年-前201年 丹徒镇 无 西汉 会稽郡丹徒县 前201年-前121年 丹徒镇 无 东汉 吴郡丹徒县 51年-129年
129年-220年 丹徒镇 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吴 毗陵典农校尉武进县 234年-282年 丹徒镇 无 西晋 毗陵郡丹徒县
晋陵郡丹徒县 282年-311年 丹徒镇 无 东晋 晋陵郡丹徒县
晋陵郡郯县/朐县/利城县 318年-345年
356年-431年 京口镇,丹徒镇 无 宋 南东海郡丹徒县/郯县/朐县/利城县 431年-479年 丹徒镇/不详 无 齐 南东海郡丹徒县/郯县/利城县 479年-502年 丹徒镇/不详 无 梁 南兰陵郡丹徒县/郯县/利城县 502年-558年 丹徒镇/不详 无 陈 南东海郡丹徒县/郯县/利城县 558年-589年 丹徒镇/不详 无 隋唐时期隋 蒋州延陵县润州
江都郡延陵县 589年-595年
607年-620年 京口镇 延陵县,永年县,曲阿县 唐 江南道润州江南道丹阳郡
江南东道润州 620年-742年758年-902年 丹徒县 丹徒县等 五代十国时期吴 润州 902年-937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延陵县 南唐 润州 937年-975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延陵县 两宋时期北宋 两浙路润州两浙西路镇江府 975年-1113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延陵县 南宋 两浙西路镇江府 1127年-1276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蒙元时期元 江浙行省镇江路
江浙行省江淮府
江浙行省镇江府 1276年-1356年
1356年-1368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朱明时期明 中书省镇江府
南直隶镇江府 1368年-1644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南明 南直隶镇江府 1644年-1645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满清时期清 江南省镇江府
江苏省镇江府 1645年-1667年
1667年-1911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太平厅 太平天国 江南省镇江郡 1853年 丹徒县 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溧阳县 近代中华民国 江苏省丹徒县
江苏省镇江市 1912年-1928年
1928年-1949年 不详 无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南行署镇江市
江苏省镇江地区镇江市
江苏省镇江市 1949年-1953年
1953年-1983年
1983年-今 城区,京口区 丹徒县等 1928年至1949年2月镇江市为江苏省省会;
1949年4月拆分镇江县为镇江市和丹徒县,属苏南行署镇江专署;
1953年,镇江市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同时常州专区被撤销,原所属武进、溧阳、金坛3县划归镇江专区管辖。镇江专区辖镇江市和丹徒、扬中、丹阳、江宁、句容、溧水、武进、溧阳、金坛、高淳等11个市县,专署驻镇江市。
1956年,武进县划归苏州专区,原属苏州专区的宜兴县划入镇江专区。扬中县划归扬州专区,后复划回镇江专区。原属扬州专区的仪征、六合、江浦3县划入镇江专区,后复划回扬州专区。镇江专区辖10县。
1958年8月,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原由省直辖的常州、镇江2市划归常州专署领导。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撤销丹徒县,并入镇江市。原属苏州专区的武进县划入常州专区。辖2市9县。1959年9月,常州专区改名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迁驻镇江市。辖镇江、常州2市及武进、扬中、丹阳、金坛、溧阳、宜兴、高淳、溧水、句容9县。
1960年,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常州市领导的武进县划归镇江专署领导。恢复丹徒县。原由南京市领导的江宁县划入镇江专区。镇江专区辖1市11县。
1970年,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专署驻镇江市。辖镇江市及丹徒、扬中、丹阳、武进、宜兴、金坛、溧阳、江宁、句容、溧水、高淳1市11县。1971年,将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镇江地区辖1市10县。
1983年3月,镇江市改由省直辖。市区设城区、郊区2个市辖区。镇江市共辖4县2区。1986年9月,镇江市区设金山区、北固区为县级单位。撤销谏壁区改为谏壁镇,由市直接领导。撤销原郊区建制,设立郊区办事处,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8月17日,撤销金山区、北固区,以原区域设立城区;撤销郊区办事处,设置郊区,市属的谏壁镇划归郊区领导。1984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郊区更名为润州区。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丹阳县,改设丹阳市。1994年撤销扬中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扬中市。1995年撤销句容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句容市。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24号):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以原丹徒县的行政区域为丹徒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谷阳镇。
镇江是国务院颁布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中的五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