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临沂历史

临沂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22 03:08:22

Ⅰ 临沂历史名称

临沂(línyí)因临沂河而得名,别称“书城”、“琅琊”,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近黄海,南邻苏北。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朐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别见,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丹杨虽有琅邪相而无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宫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阳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阳都并临沂。今领县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临沂令,汉旧名。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琅邪。

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阳,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都水四百,陆同。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

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

曲阿令,本名云阳,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复曰曲阿。

暨阳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无锡、毗陵立。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阳。本扬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领县五,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陆同;去京都水四百九十,陆同。

Ⅱ 临沂的历史故事

银雀山金雀山汉墓群 在临沂市区东南部,东临沂水河,北拱城垣,两山东西对峙。传说早年山岗遍开黄白二色草花,状如云雀,因而得名。墓葬大部属西汉前期。1972年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及残简4942枚,多为兵书,其中有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及《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还有《相狗经》,阴阳书与风角灾异杂占残简。历史上有无孙武其人,孙武是否即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得以释此千年之疑。二号墓出土的汉元光元年(前134年)历谱竹简32枚,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历谱。1976年金雀山九号墓又出土一幅附著于棺盖上的彩绘帛画,长200厘米,宽42厘米,画面内容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画面中央部分,主要描绘墓主人的生活情景,这是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糁,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糁”(临沂方言中念sa四声)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仅在临沂或临沂人的饭店中才能见到。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Ⅲ 山东临沂有什么历史著名人物

一代名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以“隆中对”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出任丞相。六出祁山攻魏未果,病逝于军中。被后代推为智慧化身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传曾革新连弩,制造木牛流马。著有《诸葛亮集》。
书圣——王羲之
(303-361)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习称王右军。精通书法,备精诸体,尤善楷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风劲健遒美,为历代所崇尚,世称“书圣”。所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
王献之,
字子敬,汉族,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韶之
(380~435)字休泰,山东临沂人。曾祖父王暠,晋骠骑将军。祖父王羡之,镇军掾。父亲王伟之,郎中令。韶之家贫,父为乌程令,因居县境。好史籍,博涉多闻。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伟之少有志尚,当世诏命表奏,辄自书写。泰元、隆安时事,大小都记录下来,韶之因此自己编写《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说宜任史职,即除著作佐郎,往后接着写。他善于叙事,词汇丰富。迁尚书祠部郎,任在西省,也叫西省郎。转中书侍郎。刘裕命令王韶之及皇帝左右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即位,王韶之迁任黄门侍郎,领著作郎,西省如故。所有诏奏,都出自他之手。
颜延之
(384~456)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末,官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刘裕代晋建宋,官太子舍人。少帝时,出为始安太守,文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颜光禄。
颜延之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曾过从盘桓;其后出任始安郡,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徵士诔》。
书法家——颜真卿
(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费县)人。唐代大臣,书法家。为官耿正,不畏权势。安史之乱中,起兵抗敌,被推为盟主。后为叛军李希烈所害。楷书端庄雄浑,世称“颜体”;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炼厚之势。《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杲卿
(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长安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杲卿唐朝官吏。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旋升为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应其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之约,联合起兵断禄山后路,设计杀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响应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他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遭杀害 .
颜之推
(529—595年),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北齐文学家。出身于官僚世家,学有家传。其父颜协、兄颜之仪并为知名文学家,有诗文传世。所著《颜氏家训》一书,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24孝之一——王祥
(185-269)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算圣——刘洪
(140-206),字元卓,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曾任郎中、上计掾、太守。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与文学家蔡邕续补《汉书.律历志》。首创珠算。著有《七曜术》。
荀卿——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继赴楚国,为兰陵(今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有《荀子》。
爱国将领——左宝贵
(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将领,官至总兵、提督。甲午战争中,率部东援朝鲜,守平壤玄武门,登城督战,虽受枪伤,犹裹创指挥,中炮阵亡。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宗圣——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秦朝猛将——蒙恬
(?—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初任狱官,后为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修直道。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Ⅳ 临沂市的历史名人

一代名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以“隆中对”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出任丞相。六出祁山攻魏未果,病逝于军中。被后代推为智慧化身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传曾革新连弩,制造木牛流马。著有《诸葛亮集》。 书圣——王羲之 (303-361)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习称王右军。精通书法,备精诸体,尤善楷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风劲健遒美,为历代所崇尚,世称“书圣”。所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 书法家——颜真卿 (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费县)人。唐代大臣,书法家。为官耿正,不畏权势。安史之乱中,起兵抗敌,被推为盟主。后为叛军李希烈所害。楷书端庄雄浑,世称“颜体”;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炼厚之势。《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4孝之一——王祥 (185-269)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算圣——刘洪 (140-206),字元卓,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曾任郎中、上计掾、太守。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与文学家蔡邕续补《汉书.律历志》。首创珠算。著有《七曜术》。 荀卿——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继赴楚国,为兰陵(今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有《荀子》。 爱国将领——左宝贵 (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将领,官至总兵、提督。甲午战争中,率部东援朝鲜,守平壤玄武门,登城督战,虽受枪伤,犹裹创指挥,中炮阵亡。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宗圣——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秦朝猛将——蒙恬 (?—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初任狱官,后为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修直道。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西汉经学家——匡衡 生卒年不祥,字稚圭,东海丞(今苍山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家贫,当过雇工。少年勤学,“凿壁偷光”的故事,成为家贫而苦读的典故。能文学,善说《诗》。终成为经学家。

Ⅳ 临沂的历史文化名人

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名相,今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了政权,出任丞相。被后世推为智慧与鞠躬尽瘁的忠君典型。

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今临沂人。他精通书法,备精诸体,尤善楷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风为历代崇尚,世称“书圣”。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

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今费县人。其楷书端庄雄浑,世称颜体,行草书尤其纵横跌宕凝练有燎原之势。

王祥

王祥,西晋人,民间流传“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后人推为孝的典范。

刘洪

刘洪,今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其首创了珠算,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月球不均匀性的《乾象历》。

荀子

荀子,战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流传于世。

左宝贵

左宝贵,清末名将,费县地方(今平邑)人。甲午战争时,率部东援朝鲜,亲自指挥作战,中炮身亡。

曾子

曾子,春秋时期学者,今平邑人,孔子学生。以孝著称,奉行忠恕,被后世成为“宗圣”。

蒙恬

蒙恬,秦朝名将,今蒙阴人。秦朝统一六国后,率兵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

匡衡

匡衡,西汉名臣,今苍山人。少年勤学,曾“凿壁偷光”,成为历史上家贫而苦学的典范。

Ⅵ 临沂有哪些文化历史古迹

凤凰岭遗址
凤凰岭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巅峰75米,由五个馒头形大土丘组成,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300余米。其五个土丘已有三个被整平为农田,后存两个。1982年5月,铁十四局在此处购土,修筑兖(州)石(臼)铁路沂河东段路基,挖土时发现墓葬。临沂地、县文物管理部门及时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发掘清理。是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又冒着严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发掘的常规,抢救发掘凤凰岭遗存。通过大面积科学挖掘,先后清理战国至汉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壶、钵、铜镜、五铢钱等。另有8个乐舞、杂技俑,塑雕精致 ,栩栩如生。在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东周墓。墓呈方形,面积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组成,有车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无棺的骨架,乃系奴隶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个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编钟一套计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张,簇镞1宗,舟、献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长的一把矛达3.09米。在凤凰岭遗址中同时还出土地许多细石器,并发现了多处用火遗迹,这些细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大类,器形繁多。大多数以传统的间接打法制成,具有典型的细石器特点。细石器在山东省乃首次发现,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单独文化,存在于距今约有1至2万年前的中石器时期。这一发现,填补了鲁南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原始农业的空白。
泉上屯遗址
泉上屯遗址位于河东区汤头泉上屯村东,西南距临沂城30余公里。村西有汤河流过,西北倚汤山,是片依山傍水的河旁台地。遗址东西宽750米,南北长约1500米,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呈梭形土状堆积。其东约1500米处有一南北向蜿蜒起伏的低山,群众称"长虹岭",属沂、沭断裂带小构造形成和丘陵,以侏罗纪、白垩纪的紫红色砂岩为主,而遗址座落在沂、沭两河之间的分水岭上,由冲积形成。
就泉上屯遗址在中国考古学的地位看,应属华北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系统,与黄河中、上游地区大荔沙苑、沁水下川、许昌灵井及河北黄骅等地的细石器文化处在大致同一发展水平上。就山东地区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时代屈指可数的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空白,衔接了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缺环,从而使山东史前序列的建立变为现实,解决了建国以来,30多年间山东史前考古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让考古工作者们初步认识了这种新的遗存面貌与形成。
泉上屯遗址在当时是山东省各地除临沂以外均未发现的文化遗存。1992年6月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政府树立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现屹立在泉上屯村东。
青峰岭遗址
青峰岭遗址是一处以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发现引起了中外考石学界的瞩目,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及鲁南古代发展史有重大贡献。
遗址位于河东重沟镇王、郑田庄村北,东南靠刘田庄,北为养马庄,向东700多米有一条沭河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流过。遗址为红砂土冲积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东。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约57.5万平方米。遗址于1982年12月发现,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峰岭遗址是山东地区继凤凰岭遗址发现之后的第二处大型中石器时代遗址,也是迄今发现文化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好的一处遗址。就其遗址保护意义来讲,有助于中石器时代社会形态的研究、 人类进化史的部究、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古气候与植被环境变迁的研究。
青峰岭与凤凰岭等遗址的发现,因其所处的考古学年代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行将结束、新石器时代期文化即将萌出的过渡阶段时间,称为"中石器时代"。按照考古学的命名原则,青峰岭遗址应归属于此前发现的凤凰岭文化。这一次的发现,填补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山东地区中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大范庄遗址
大范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镇大范庄西0.5公里处,岚济公路侧。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40米,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馒头状土丘。土丘上层多周、汉时代遗存,已数遭破坏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发现器物,报告上级部门,随后原临沂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到此发掘,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发掘工作被迫暂停,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铲、镯、镞、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镞、獐牙、兽牙等。最多的器物为陶器,计725件,主要有夹砂陶、泥质黑陶、夹砂白陶、夹砂红陶。器形大多数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镂孔杯。高柄镂孔杯有30件,胎壁极薄,近似蛋壳,故称为蛋壳陶,它是龙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规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样,是古陶中的瑰宝。

Ⅶ 临沂历史名称

临沂地区在山东省中南部。
1967年4月9日成立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这是临沂地区的由来。
1978年7月,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临沂地区行政公署,行署驻临沂城。
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

Ⅷ 临沂站的历史沿革

临沂站兴建于1985年。
2014年8月30日上午,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火车站片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今年6月10日上午,临沂市规划委员会2015年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沂蒙路下穿兖石铁路立交桥和临沂站客运设施改造工程等规划方案。
2015年10月22日,临沂火车站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在琅琊新闻网发布沂蒙路下穿兖石铁路立交桥工程建设的第二次环评公示本文来源于琅琊网项目路线全长1236m,由临沂火车站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路线起于金源路北侧约100m,向南途经金源路、陶然路、兖石铁路以及规划的军民路,终点为清河北路,该项目下穿陶然路和兖石铁路。双向6车道~双向8车道,主机动车车道设计速度为60km/h,匝道机动车道设计速度为40km/h。立交桥主桥为四孔钢筋混凝土框架,主桥以外接钢筋混凝土框架箱体过道、下穿陶然路框架桥、U型框架封闭引道及挡土墙。估算总投资为49168.79万元。

Ⅸ 临沂沂河有多少年历史了

沂河(Yi River),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较大的河流,位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是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自山东省沂源县田庄水库上源东支牛角山北麓,北流过沂源县城后折向南,经沂水、沂南、临沂、蒙阴、平邑和郯城等县市,至江苏省邳州市吴楼村入新沂河,抵燕尾港进入黄海。沂河在临沂以上主要为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多由西侧汇入,呈不对称的树枝状,水流急,洪峰高,暴涨暴落;临沂以下,进入平原,河道宽浅,主要靠筑堤排洪[1]

沂河源出沂源田庄水库,流经淄博沂源、临沂沂水、临沂沂南、临沂市区、临沂兰陵、临沂郯城,至江苏省邳州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17325平方公里,集水面积4892平方公里,河面最宽达1540米;被临沂人民誉为“母亲河”。
沂河流域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荟萃。沿岸有沂源猿人遗址、织女洞、并寨汉画像墓、阳都故城、禹国故城、金雀山、银雀山汉墓群、郯国故城等文化古迹。

沂河古称沂水,古代为泗水支流,黄河夺淮、泗入海后,沂水成为黄河支流。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开河运河航道成,沂水又为新开运河所截,不得入黄河 ,因而改道南流,汇入骆马湖。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为保运河河道和宿迁城 ,开拦马河(后名六塘河),引骆马湖水东注黄海。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东至灌河口入海。以后虽多次治理,直至建国后1951年开挖新沂河, 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势

热点内容
特教老师师德材料 发布:2025-07-20 13:44:24 浏览:346
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总结 发布:2025-07-20 13:43:51 浏览:862
密度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20 12:02:52 浏览:578
幼儿教师德能勤绩个人总结 发布:2025-07-20 11:03:41 浏览:869
一年级班主任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20 10:31:03 浏览:210
我的师德师风观 发布:2025-07-20 04:56:00 浏览:677
江苏教师与13岁 发布:2025-07-20 02:03:48 浏览:935
军魂老师 发布:2025-07-20 00:40:21 浏览:665
雪教学实录 发布:2025-07-19 23:16:59 浏览:929
2017安徽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发布:2025-07-19 22:04:16 浏览: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