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一

历史一

发布时间: 2020-11-22 03:11:01

⑴ “历史”这一名词最早由哪位中国人提出的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
但是有时间记载的,近代意义上的历史其实是由日本人翻译而成。

⑵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但“史”的范围比现在广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畴之外,还有天文、地理、人事、灾祸等。古代记载史的人称史官,他们就是负责记载如前所述内容的。古往今来,对历史一词,说法很多。现代汉语中的“历史”一词,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清朝末年从日语中引进的,并不是出自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简炼,一般都用单字表述,很少用双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很难见到“历史”一词。《辞源》是古今汉语大型权威工具书,但里面也没有“历史”这个辞条,其“引进”的身份应该不会有假。但是且慢,就编者所知,“历史”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出现,并且含义与现在这个词汇几乎等同。
在先秦时期,一般情况下,史书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么说来,早在2500多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野,遗憾的是《左传》上对这四部上古名著的内容与形式都没有具体说明。传说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说的:“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由古代记载而论,广义的“史”其实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记录,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坟”、“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称。随后,记事的“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随后才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为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这两部书都可以用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几个名字都曾并用过,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的,则是唐代初年写成的《南史》、《北史》。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最初是韦昭撰写的《吴书》,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就少之又少,很难风其踪迹于典籍之中。到明代万历年间,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作书名,产生很大影响。大约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带回东瀛,翻刻该书,广为流传。到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都喜欢用“历史”这一词,国人受其影响,“历史”一词才为大家所熟悉。其实“历史”就是“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综上所述,“史学”与“历史学”比较,实际上是一回事。此词产生,可比日本早了几千年。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一词不可能是“引进”于倭冠外邦而来的。

⑶ 介绍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三国两晋十复六国南北朝,制是中国历史上的350年中只有一段 大一统(西晋)而余下 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 隋朝灭 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
可分为 三国时期(曹魏、 蜀汉与东 吴并立)、 西晋时期、 东晋时期、 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南朝与 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
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部建都在 建康(孙吴时为 建业,即今天的 南京)的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 六朝。

⑷ 一( )历史

一段历史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现在与创造未来的过程中去。 在这一史学定义中:“整合型的社会科学”的含义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基础,内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综合性(或整体性)、实证性、抽象性(或哲学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型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历史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而不是一般民众或其他社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的”、“特别坚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体历史结论[23];“历史客体”,是指首先作为一种历史客观实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后才进入历史学家认识视野而转化成为认识客体而存在(“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是历史学的对象领域,因而它不是哲学研究对象之一的一般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特殊规律和特点”,是指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而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历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治性的记事活动、附属于政治而以文化积累为主的综合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环节,在认识方式上经历了价值的、考实的、艺术的、科学的、哲学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认识方式。历史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现过的一切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或部分;就个别的或特殊的史学现象而言,今天的历史学亦可以其先前曾经拥有过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义上,今天的历史学绝不可以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或环节,或者依据其中的某一种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来确定历史学的一般定义。今天的历史学,只能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哲学倾向上,就要么表现为历史观念的缺失,要么表现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庸俗化和作为这种庸俗化的必然归宿的相对主义、怀疑论或折衷主义。列宁在阐述“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的原理时说:“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24]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分析现有关于历史学的定义的价值、理解“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乃至考察其他观念形态的事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⑸ 说文解字对历史一词的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史,记事者也”意味着记载历史,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从又持中,中,正也”表明要客观公正。

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




(5)历史一扩展阅读

近义词

1、汗青

读音:hàn qīng。

解释: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

引证: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史册

读音:shǐ cè。

解释:指记录历史人物的过去的书。

引证:郭小川《忆延安》:“是什么,在史册上金光闪闪?”

3、史籍

读音:shǐ jí。

解释:历史典籍,史书。

引证:瞿秋白《<饿乡纪程>跋》:“几世纪几千年的史籍,正象心血如潮,一刹那间已现重重的噩梦。”

4、史乘

读音:shǐ shèng。

解释:正史,在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事的真实历史事件。

引证: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翻译: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这三本官方史书都是记载齐桓公、晋文公时的事情,都属于历史。

⑹ 中国历史一共是多少

从元谋人算起,那可远了,而且不精确,元谋人生存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但那不算是中国历史,只说生存在我国。因为当时不存在中国,中国是一个国家。

中国这种说法 我认为应该从夏朝开始算起。因为夏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再只是部落联盟(如炎帝黄帝的联盟,蚩尤联盟,炎黄联盟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即距今已有5000年,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而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所以五千年的历史便从这来的,我们一般还是采用这种说法的)。但是夏朝的也没有准确的纪念,只说夏朝大约是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4000年。
至于两千年的,那估计是受西方基督教的耶稣影响了。毕竟耶稣死的时候,王莽正想着篡位。这种说法比较不尊重历史,至少不尊重中国历史,不以之为信。

本人意见赞同5000年,毛泽东赞同本人观点,有诗为证,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祭黄帝文》

⑺ 打开搜索历史一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
收复襄阳府等六郡之战、

洞庭湖之战、郾城大捷、

颍昌府大决战、朱仙镇大捷、

连结河朔之谋、三援淮西、

加兵宛叶、长驱伊洛、
《出师表》、《满江红》、《小重山》、《五岳祠盟记》

⑻ 来不及说我爱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历史一样吗

在历史上,背景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期。
不过在电视剧里,军阀的名字全改了,是虚构的。
但是电视剧的主题故事是有借鉴的。
主要是借鉴了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故事。
张学良部分是张学良和赵一荻赵四小姐的故事。你去网络上搜一下,相似度很高。
我给你说几个:
1.静婉她爸在报上登和她断绝父女关系。赵四她爸也是。
2.张学良的爸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秘不发丧,张突破重重阻碍回来接下父亲的遗业。四少也是这样。
3.张学良后来抗日,甘愿受蒋介石领导。四少后来也在静婉的劝谏下抗日。
4.静婉后来被四少金屋藏娇藏在督军府边上的小楼里。赵四也没有住进大帅府,她住在大帅府边上的红楼里。现在还在,叫赵四小姐楼。
蒋介石部分稍微有一点。是他和陈洁如的。就不做介绍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很高兴你也喜欢这部剧~

⑼ 中国历史一共有几次统一

从夏开始,至今大约四千一百多年。让我们先来宏观的看看在这漫长的四个千年中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线条:

夏, 16王,大约500年,联邦制的统一国体。

商, 17代31王,大约600年左右,联邦制统一国体。

西周,13王,257年,联邦制统一国体。

以上三代是中国第一种统一的国家形式。说她是联邦制,主要是诸侯国的军政自治权比较独立。也不是西方的松散联邦制。远古国家性质是一个专门问题,不想在这里拉扯过多。

东周,即春秋时代,25王,100余诸侯国,大约300余年。

战国,7大战国,30余小诸侯国,大约250年左右。

以上两段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大黄金时代,是中国创立新型统一国家的过渡时期,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分裂时期。

秦帝国,两任皇帝,15年,统一帝国。 楚汉相争,5年内乱(分裂)。

西汉, 15帝,215年,统一时期。

新, 1帝,15年,统一时期(后期三年内乱)。

东汉, 14帝,196年,统一时期(初期8年内外战争,后期24年内乱)。

三国, 60年,分裂时期。

西晋, 4帝,52年,统一时期(后期15年内乱)。

东晋南北朝,12帝,264年,大分裂时期。

隋, 5帝,39年,统一时期(后期3年内乱)。

唐, 25帝,276年,统一时期(中间及后期内乱大约30年)。

五代十国,52年,大分裂时期。

北宋, 9帝,163年,统一时期。

南宋, 10帝,157年,大分裂时期。

元, 13君,88年,大分裂内乱时期。

明, 19帝,294年,统一时期。

清, 10帝,296年,统一时期。

1840年后的160年,只算共和国50年基本统一,其余110年全部记为内乱、 外侮、分裂时期。

根据以上粗线条,中国前两个千年基本统一,后两个千年(秦帝国之后)中,统一时期为1215年,分裂内乱时期为785年(加上统一时期的中后期内乱, 大约800多年)。

从总的方面说,中国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一个基本规律是,强盛的中国全部是统一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全部是分裂内乱时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潮流!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成功过一次,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那怕一寸!不能不说,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迹。 中国民族智慧中最为眩目的明珠就是统一意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将统一意识化做如此恒久的民族精神。

⑽ 历史1,2 3 4

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 类”。 2.创建太学;汉武帝 3.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这是殿试的开始。她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义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 4.教育是立国之本.望采纳.

热点内容
青年教师师德征文 发布:2025-07-20 17:44:47 浏览:596
高一数学教学视频全套 发布:2025-07-20 17:21:18 浏览:567
寿宁教育网 发布:2025-07-20 15:43:36 浏览:296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发布:2025-07-20 15:41:08 浏览:513
学校暑期防汛预案 发布:2025-07-20 15:21:41 浏览:743
特教老师师德材料 发布:2025-07-20 13:44:24 浏览:346
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总结 发布:2025-07-20 13:43:51 浏览:862
密度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20 12:02:52 浏览:578
幼儿教师德能勤绩个人总结 发布:2025-07-20 11:03:41 浏览:869
一年级班主任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20 10:31:03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