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上的八贤王

历史上的八贤王

发布时间: 2020-11-22 03:36:44

历史上清朝的八贤王是什么

康熙第八子。爱新觉罗允禩,清康熙帝的第八个儿子,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卒于雍正四年(1726),自幼得康熙的喜爱,17岁封贝勒,世称八阿哥。母良妃卫氏。
因母亲的关系,身份低微,但是他工于心计,不甘心因母家卑贱而屈居众皇子之后,不但千方百计地讨得父亲欢心,而且尽量交结可资利用的各阶层人物,同时他很善于与其他皇子搞好关系并使其中的一些人成为自己的支持者。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中,以八阿哥允禩声势最为盛大,除了皇子的允禔、允禟等外,满大臣有佟国维、马齐、鄂伦岱、揆叙等,汉大臣有王鸿绪等,都是他的支持者。
八阿哥很有笼络能力。康熙在的时候就说:“乃若八阿哥之为人,诸臣奏称其贤。裕亲王存日,亦曾奏言: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意思就是八阿哥的为人,大臣们都称赞。裕亲王(圣祖之兄)也曾经说:“八阿哥心好,不务矜夸”。
八阿哥也掌握着当朝诸多官员的隐私,本身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指使手下从事不法行当,培养恶势力,收集的官员的隐私达数箱之多。在银票的引诱和隐私的威胁下,哪个官员敢不听命于他?同时, 他处处揣度圣意,然后因势利导, 将情况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导
确实,这个八阿哥允禩声势最为盛大,好像他就是圣祖之后下一个皇位的继承者。果然,在八阿哥党步步紧逼,事事刁难,皇帝看着长大的,对其期望最高,感情最深的太子允礽,最后落到被圈禁的地步。太子允礽第一次废黜后,允禩便以为自己就要当太子了,于是妄自尊大,以东宫自居,又更广结党羽,收纳九流术士,藏于家中的密室。

❷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 宋朝八贤王的原型是谁

八贤王(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一般指赵德芳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 ,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六世孙为宋孝宗赵眘,七世孙为宋光宗赵惇,八世孙为宋宁宗赵扩。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于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故事中。

❸ 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人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人呼之曰“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❹ 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人

  1. 八贤王(清朝爱新觉罗·胤禩)一般指爱新觉罗·胤禩。专

  2.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属祀异体字;1681—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❺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否真的是赵德芳

历史上存在赵德芳这个人,但没有八贤王的说法。赵德芳过早离世,相关的史料很少。八贤王是不存在的,是小说演义和戏曲艺术上虚构的人物。

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这么一个贤王,跟北宋朝的历史背景脱不了关系,北宋战争频繁。百姓需要一个忠臣贤君,需要一个开明盛世,于是八贤王这个形象应运而生。他更多的是承担着百姓厚望,满足了群众圣君贤相的需求。

(5)历史上的八贤王扩展阅读:

赵德芳的父亲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作为皇族宗室的一员,受过良好的教育,年纪轻轻人品德行颇为让人称颂。在当时许多人都以为,他很可能会成为北宋的第二任皇帝。但赵匡胤突然暴毙,赵光义弟继兄位,成为了宋太宗。至尊之位与赵德芳也就没多大关系了。

随后没多久,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这个曾经极有继承皇位的人,被宋太宗猜忌,随后自刎而死。公元981年,赵德芳病逝,年仅23岁,谥号康惠,又被追封为楚王。虽然在他死后,宋太宗曾来哭祭,但很多民间野史说前者很可能是被后者所害。

宋太宗死后,皇权重归太祖一系,后来的宋孝宗便是赵德芳的后代。出于美化这位宋初皇子的目的,赵德芳便成为了民间艺术家笔下的八贤王,流传于后世。

❻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陈道明版北宋八贤王 提到“八贤王”三个字,我们会很快的想到杨家将、包青天的相关影视或者戏曲,那么八贤王指的是谁呢?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指的是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另个一指的是清朝时期,《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即爱新觉罗·胤禩。接下里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这两个人。 北宋的八贤王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手执开国宝剑,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很受后人敬仰。他究竟是谁,始无定论,不过,从后来的南宋高宗赵构重立赵匡胤之后代为皇帝的史实来看,这个八贤王实际上就是赵匡胤要立的太子。 据山东的一些民间老艺人讲,赵光义杀赵匡胤之时,赵匡胤已经预感到了,所以,他事先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安排以备不测。当他在血光之中临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问了赵光义这样的话,你杀了我不要紧,你把我儿德芳如何。赵光义心里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一点手足之情,他保证说不会杀掉他的后代。于是,赵光义说,我当皇帝,封你子德芳为贤王。这里的贤王,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辅政大臣。 可是,赵匡胤知道,赵光义心狠手辣,终究会除掉德芳,为了争取最大的可能,他说,这个王不能同于一般的王。赵光义说,他当然知道,就许诺让这个贤王享受八个王爷的俸禄,一个人领八个王爷的工资并且诏告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八贤王的称号来历。不过,赵匡胤还是不放心,就说,百年之后,你把皇帝位子当然是传给你的儿子,那我的儿子,也就是八贤王的位子也得代代相传。也就是说,赵匡胤的理想就是一代一个皇帝,然后跟着是一代一个八贤王,代代相传,不得违背。 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因太祖驾崩之时,宋皇后召他入宫,德芳深恐太宗皇帝追究此事,惶惶不可终日,加上唯一的兄长自杀身亡,心理受到了极大压力,终於一病不起。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去世,谥康惠,年仅二十三岁。

❼ 历史上有八贤王吗,原型是谁

“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俨。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人呼之曰“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❽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匡胤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赵光义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侠五义》里,“八王”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但未署名,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
《三侠五义》、《万花楼》、《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爷”的故事与历史人物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佐的生平不符,他可能是由宋初宗室赵元俨(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宋真宗赐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❾ 历史中的八贤王是怎样一个人

宋代是否有八贤王这个人物,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有的,但是这个八贤王到底是谁,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赵匡胤幼子秦王赵德芳,也有人认为是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究竟是谁,还没有定论,但基本上倾向于八贤王为赵匡胤的儿子。

八贤王因为杨家将的小说演义而为大众所熟知,如今又因为一些电视剧的播放,比如包青天系列电视连续剧的热播而更为广泛关注。

为什么不是八贤王继位,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的儿子没能继位,这就涉及到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烛光斧影,即赵匡胤的非正常死亡和其弟赵光义的继位,因而不管八贤王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都不可能再正常继位。而赵德芳和赵德昭的悲惨结局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太祖一系的后代充满了同情,因而文学化、戏剧化的八贤王的贤者形象就诞生了。

虽然到了宋代,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松动,但是父死子继依然是皇位继承的最主流观点,赵德昭,赵德芳作为赵匡胤的儿子,理应是宋太祖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也许是人们对这两位皇子十分同情,人们为了寻求心灵的慰籍,于是就让他化为一个手提金锏,公正无私、一忠二孝、可以制约皇权的理想“贤王”,这可能是八贤王手持金锏这一高大形象产生的的根源以及以后演变成拥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特权的由来。南宋赵构之后,宋朝的皇位又传到了太祖一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热点内容
生物质链条炉 发布:2025-07-20 17:50:30 浏览:938
青年教师师德征文 发布:2025-07-20 17:44:47 浏览:596
高一数学教学视频全套 发布:2025-07-20 17:21:18 浏览:567
寿宁教育网 发布:2025-07-20 15:43:36 浏览:296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发布:2025-07-20 15:41:08 浏览:513
学校暑期防汛预案 发布:2025-07-20 15:21:41 浏览:743
特教老师师德材料 发布:2025-07-20 13:44:24 浏览:346
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总结 发布:2025-07-20 13:43:51 浏览:862
密度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20 12:02:52 浏览:578
幼儿教师德能勤绩个人总结 发布:2025-07-20 11:03:41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