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历史
1. 东汉末的历史事件
公元184年2月,张角率领农民举行“黄巾起义”, 同年10月张角病死。此后数年,不断有农民起义。
公元189年刘宏死,太子刘辨继位,何进与宦官争斗被诛杀。同年董卓进京拥刘协为汉献帝。曹操、袁绍等人密谋声讨董卓。
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公元191年孙坚击败董卓;黄巾军攻占多处州郡。
公元192年王允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杀死王允;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交战,挟持汉献帝和百官;孙策攻打刘繇,占据江东。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开始挟天子,令诸侯,汉朝名存实亡。同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奔曹操。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孙策吞并吴郡。
公元198年曹操消灭吕布。
公元199年刘备脱离曹操控制,占据徐州。同年,袁术死亡。
公元200年孙策死亡,孙权继位。同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公元202年袁绍死亡,其子彼此交战。
公元207年曹操消灭袁绍诸子,平定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自任丞相,同年与刘备、孙权展开赤壁之战,大败。
公元210年周瑜病死。曹操下令选拔人才。
公元211年曹操攻破马超;刘璋请刘备入川抵抗张鲁。
公元212年曹操杀死马腾。刘备占领涪城准备攻打刘璋。孙权在建业修筑城墙,被曹操攻击。
公元213年曹操自称魏公。
公元214年刘备攻打刘璋,占领益州。
公元216年曹操自称魏王。
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同年孙权杀死关羽并向曹操称臣。
2. 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
中国东汉皇帝。刘炟。汉明帝第五子。公元75~88年在位。永平三年(60)立为皇太子。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以尚书陈宠之议,除刑罚惨酷的条文50余条。禁盐、铁私煮、私铸。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提倡儒术,建初八年(83),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因经学家多分歧,集中诸卿、博士等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议》、《白虎通》),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学派的主要论点,是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历法,始用李梵等所作的《四分历》。章和二年(88)卒。
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和帝(刘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邓太后(邓绥)(公元81--121年)。和帝皇后,和帝死后,执政16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和帝慎陵之侧。
殇帝(刘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少帝(刘懿)(公元?--125年)。章帝孙,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处不明。
顺帝(刘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在洛阳市西)。
梁太后(梁纳)(公元106--150年)。顺帝皇后,顺帝死后执政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顺帝宪陵之侧。
冲帝(刘炳)(公元143--145年)。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质帝(刘缵)(公元138--146年)。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在位21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灵帝(刘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岁,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少帝(刘辩)(公元175--189年)。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献帝(刘协)字伯和(公元181--234年)。灵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在位31年,被曹丕废黜,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
东汉存在一百九十五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政治背景如下: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汉代新王朝建立后,王莽颁布了一系列新政策,如“王天令”和“私令”,试图缓解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的改制触及了大国和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和排斥,同时也受到了古人的理想化和盲目崇拜。
最后,结果却恰恰相反。相反,它加剧了社会矛盾。到了新王朝末期,洪涝灾害仍在继续。最后,新芒天丰年间,出现了青林红眉起义。有一段时间,四方都做出了回应,世界陷入了混乱。最后,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助改革以失败告终。
从那以后,刘秀拒绝听从政权的命令。同年秋天,铜马等部委的农民革命军被迫征地收缴,逐渐自力更生。很快,政权就彻底瓦解了。
(3)东汉历史扩展阅读:
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刘秀定定南阳为洛阳都城,东汉统一战争开始后,先后消灭了占领关中、夺取百万人民的红眼军。他分裂了几十支分离主义势力,如龙游王的傲慢和公孙对西蜀的记述。
经过11年的西征,刘修终于在公元36年消灭了最后一支分离主义势力,公孙述。从那时起,经过近十九年的纷争和混乱,在新芒晚年,中国再次统一。
政治中央系统:
东汉中央政府的组成遵循西汉的官制,以三皇九帝为基本结构。但实际的政治权力却完全转移到了尚书台。东汉皇帝上任后,经常与太傅或太尉一起记录书事,并担任政府总领事。东汉没有宰相(东汉末年曹操被任命为宰相是一个特例)。
暗杀的历史成为地方一级总督,地方军队的力量大大削弱。玉石台制度被贬损,成为少府的下属官员。这位大臣从西汉的正式任命转为正式职位。寺院设为大臣府,隶属于少府。
4. 东汉的历史综述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 。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2]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3]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4]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5] 汉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而东汉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问题无力解决,人口也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没有跟上人口增长,汉灵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6] 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朝廷下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基本镇压。
自此,藩镇坐大,东汉名存实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皇帝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也趁势崛起,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7]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结束。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大分裂时期。[6]
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 同时佛教也在这段期间传入中国。
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国扩张,门阀世族形成。这一时期,匈奴、羌族开始内迁,鲜卑族人据蒙古草原,都对后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6]
5. 东汉时期的历史
汉武帝时西汉的!西汉景帝的儿子刘彻。东汉没有武帝,只有光武帝刘秀!
6. 东汉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东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朝代,东汉又称为“后汉”,是为了回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答时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结束。
7. 古代东汉有哪些历史事件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朝代,东汉又称为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时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东汉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而无法撼动,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其后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加上人口不断增加。而粮食生产又没有跟上人口成长,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结束;
开创东汉的光武帝刘秀
23年—24年,刘秀在河北平定王郎,建立根据地;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更始帝部将朱鲔驻守的洛阳被围两年后投降;
27年,击灭赤眉军,夺得关中;
29年,率军平定梁郡的刘永、琅邪的张步、黎丘的秦丰、渔阳的彭宠;
30年,平定东海的董宪、淮南的李宪。河西窦融归降东汉。此时,只有陇西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九原的卢芳不在东汉的掌控中;
34年,陇西隗纯政权灭亡;
36年,西蜀公孙述战败身亡;
37年,汉军击败卢芳,东汉成为全国性政权,东汉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8. 东汉历史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东汉地图(15张)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之后,新帝王莽先后颁布了“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西汉中期之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激过快,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王莽改制不但没能缓解西汉中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得这种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著名的绿林与赤眉大起义。一时间,四方相应,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实为42万左右)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出身的刘秀沉着冷静、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的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42万大军。昆阳之战,标志着新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汉光武帝刘秀画像
变民之手,新朝灭亡。新朝灭亡之后,曾与绿林军并肩作战的刘秀北渡黄河,与绿林军彻底决裂,从而开始了他占有河北,逐鹿中原,进而兼并天下的霸业。公元25年,即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的后裔,故国号仍为“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因刘秀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洛阳,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之后,不断对四方用兵,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割据陇右立地称王的隗嚣与在西蜀称帝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12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东汉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经历了自新莽末年长达近二十年的纷争混战,古老的中华大地再次归于一统。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之后,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日本国宝—“汉委奴国王”金印
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又历经汉明帝、汉章帝30多年的统治,东汉的国力空前强盛,四夷臣服。公元121年,摄政长达17年之久的邓太后驾崩,东汉王朝自此结束了她的黄金岁月,朝政急转直下。东汉自和帝起,皇帝都是年幼即位,而摄政的阎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无邓太后的政治才能与贤淑品德,她们或私欲过重,或优柔寡断,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汉灵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重用宦官,终于在东汉中平元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黄巾之乱,东汉朝廷调集重兵才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镇压下去。公元190年,刚刚平定了“黄巾之乱”的东汉王朝又逢“董卓之乱”,中央大权逐步落入董卓等权臣之手,而其他在外带兵的将领与地方豪强也借助于围剿黄巾军的机会掌握了大量的武装,从而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董卓、袁绍、曹操、孙坚、刘备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公元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曹操病死,沿袭了魏王爵位的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大魏”,东汉灭亡。自光武帝开基创业到汉献帝让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王朝历十二帝,立国196年。 蔡伦的造纸术
东汉大兴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了造纸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纸”—“蔡侯纸”诞生了,从而使中国结束了“竹帛”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东汉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巨人—张衡,他发明了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尤其是地动仪,直到1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发明了类似的仪器。他在天文学巨著《灵宪》中对月食成因的解释,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揭示了月食成因的人。此外,被称为文宗字祖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故后人研究汉字必先读《说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著,成为了日后中医学的“医方之祖”。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了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人,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班固所著的《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成为了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巨著。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其中“纸圣”为蔡伦,“科圣”为张衡,“医圣”为张仲景,字圣为“许慎”,仅东汉一代就出现了四位“圣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9. 东汉的历史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布“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的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的理想化与盲目崇古。终适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且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一时间,四方响应,天下大乱。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告终。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曾任南顿令。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新朝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长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 王莽地皇四年(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摧垮新莽大军, 标志着新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更始帝北都洛阳后, 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使他在河北站稳了脚。
此后,刘秀拒听更始政权的号令。 同年秋,又迫降和收编了铜马等部农民起义军逐渐自立。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刘秀在鄗(河北省柏乡县)南千秋亭五成陌(河北省柏乡县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 史称汉世祖光武皇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 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 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 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干政、外戚篡国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 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 以避猜忌。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 。
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制皇权。 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 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 。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 改革官制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 发展经济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 ;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东汉时期,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占据伊吾。 因此西域各国皆遣子入侍,第二年复置西域都护府,遂“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然而不久焉耆、龟兹复叛攻陷西域都护府,汉章帝即位后,不欲因西域疲敝中国而罢遣都护。
永平十二年(69年),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哀牢国 举国内附东汉,汉明帝以其地设永昌郡。 哀牢之地,东起哀牢山,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内附初步奠定了中国对云南地区的统治范围。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国在籍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章帝末年人口已达4300多万。
明章二帝在位时期,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九次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号称“明章之治”。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 。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 ,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 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 ,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 、安置流民 、勿违农时 、招纳贤士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 ,军事外交上降服匈奴 ,并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诸国 ,致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元兴元年(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5325万人 。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继位 ,政权为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邓氏戚族掌控, 汉殇帝延平元年八月去世。 邓氏戚族扶持汉安帝继位 ,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并扫灭邓氏, 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专权。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 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 之后汉桓帝即位。
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 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 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 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 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 。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汉末军阀割据的祸根。
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 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志于铲除宦官势力, 但何太后反对, 士大夫领袖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 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何进。 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 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 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关东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 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而董卓则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并且焚烧了洛阳, 使洛阳城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 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 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 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 220年,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东汉结束,从此进入三国 。
10. 东汉时期,为什么历史上称为东汉
一、原因:从地理位置上来分的。
西汉被王莽所灭,后刘秀又复国了,但将首都定在洛阳,因为洛阳在西汉首都长安的东面所以称东汉,也称为后汉。
二、两汉:
1、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于公元前二零二年击败项羽,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2、东汉时期是汉朝。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因西汉又称为前汉,故东汉又称后汉。
新莽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出身的刘秀趁势而起。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仍沿用汉的国号,并息兵养民开创了“光武中兴”。 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汉和帝继位后扫灭外戚,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