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

发布时间: 2020-11-22 04:01:06

㈠ 高三历史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怎么学历史,都已经高三了,历史什么也不会,高考历史怎么办

历史需要理解性地强记。
记住朝代的起始时间,那段时间内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作品。
你可能是不够喜欢,所以……
我当年就有过同类问题。
其实历史没有那么难。
祝好运!

㈢ 高三,历史怎么学

一、夯实基础 复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复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平时学习新知识时,应按正常的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打好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要全部理解和掌握。绝不能在学新知识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成为“夹生饭”,指望到复习时进行弥补,那样会为全面掌握知识设下障碍。
二、自学归纳 复习开始时,首先按教材分单元看书研究,系统复习,并归纳整理,做好笔记。归纳的内容一般包括:1. 本单元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2. 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出知识网络,写成提纲或画出图表;3. 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点、考点和热点;4. 本单元中的实验掌握得如何;5. 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
三、查漏补缺 复习时,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弄懂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

㈣ 求高三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弊、禹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至殷。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我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死。吴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 公元首403年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商鞅在秦变法开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军。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 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公元前278年诗人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 公元首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刘邦被封汉王。西汉纪年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项羽自杀,刘邦称帝。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白登被围。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杀韩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吕太后临朝。 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陈平、周勃迎汉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缇萦上书,汉文帝废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诱匈奴兵至马邑。汉、匈之间战争开始。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回汉)。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下狱。 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开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亡。 公元17—27年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3年昆阳之战,刘秀大破王莽军,新朝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67年汉使者从天竺取佛经回国。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张衡制作地动仪。 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杀。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董卓进洛阳。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致袁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军。 公元214年刘备进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魏亡。 公元280年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 公元316年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公元399年孙恩起义。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冲之创大明历。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公元523年六镇起义。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乱。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公元605年隋建东都,开凿大运河。 公元611年隋末农民大起义开始。 公元613年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杨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岗军占领兴洛仓;李渊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炀帝被杀,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东都。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经。 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为相。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颜杲卿、颜真卿发兵抵抗。 公元756年马嵬驿兵变。唐肃宗即位。 公元757年张巡、许远守睢阳;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 公元762年诗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公元770年诗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乱。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学家韩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变。 公元846年诗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义。 公元880年黄巢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公元907年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亡,五代时期开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 公元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刘知远称帝, 建立后汉。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战,周世宗大败北汉。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后周亡。五代结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辽失败,杨业战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1004年寇准保宋真宗亲征,宋辽澶渊之盟。 公元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实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公元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腊起义。 公元1125年金灭辽。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开始。 公元1130年钟相起义。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金军。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战,岳飞大破金军。 公元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次年,岳飞被杀害。 公元1161年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败金军。 公元1162年辛弃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诗人陆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 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 公元1279年元军攻占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义。 公元1351年红巾军起义。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军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进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于谦率军民保卫北京。 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于谦被杀害。 公元1510年刘六、刘七起义。 公元1565年戚继光、俞大猷基本肃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张居正辅改开始。 公元1593年李时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贤领导苏州织工反税监斗争。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19年萨尔浒之战。 公元1625年杨涟、左光斗被阉党杀害。 公元1626年苏州市民暴动,颜佩韦等五人就义。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受重伤死。 公元1628年陕北农民起义。 公元1633年徐光启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称闯王。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阳,张献忠破襄阳。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顺政权,入北京,明朝亡;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扬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国在桂林击败清军。 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公元1682年顾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萨之战。 公元1689年中俄订《尼布楚条约》。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莲教大起义。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 公元1919年5.4运动 公元1945年抗战胜利 公元1949年开国大典 公元1982年改革开放 公元2001年申办奥运2008的主办权成功

㈤ 高三历史

(一)比较题:
题目要求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异同点,有的还明确要求就相同点或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因此,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主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异同点,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相同点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挑起;大战前战争发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发动者都结成了同盟等。不同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第一次则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等。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跃上高层次,要通过以下途径:(1)找根本。把视线移开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将思考比较范围向着与比较内容有关的方向拓展。还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例,应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呢?德国都是在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发动者的,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其政治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这就引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2)抓本质。一些历史现象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仅从内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乎两者相同或相似,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与当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质是不一样的。(3)看趋势。对一些事件历史过程的比较,不能仅盯住过程中的细节,要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如春秋战国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仅从现象看就是战争与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又都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作答要求。(1)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历史内容之间可比较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时应有所取舍。我们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题宗旨的比较点,写入答案之中。有的内容虽明确是相同或不同点,但如得出的结论与命题宗旨无关也应排除。如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时通过比较,能说明国民党所应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通过这一点揭露国民党的本质。但在当今则不能比这一点,因为这无益于当今两党的交流与合作。有的题目对比较点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点,或要求根本的、本质的相同或不同点等。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解题时可直接就其要求进行比较,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点都找出,再进行取舍。当然,如果直接难以得出结论,也可多比较几点,然后依据题意进行筛选。(2)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只说出相同或不同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宗旨,通过简要的事实才会将问题说清楚,但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二)评判说明题:
评判说明题的特点是,题目给出某种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也有的题目本身,认定其所给出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说明。
对题目观点进行判断,是解答评判说明题的关键,因为,观点一旦判断失误,再回答下面的内容就失去意义了。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也是这类题的难点所在。但这里有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抓住题目观点的核心所在,依此将其转换成我们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观点涉及不只是一个问题,那我们判断时就应与之相对应,把其所涉及的问题都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然后,从教材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与观点进行比较,如两者一致,则题目观点是正确的;如不一致,则题目观点是错误的;如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则应进行辩证分析。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从现行教材看,其中的事实与观点都是作为正确内容引入的,因此,我们便可把教材中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去衡量其他观点。如:“皖南事变”发生后,党内外一些人感到,形势又将是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重演,认为国共合作将要破裂,内战可能扩大。试结合两次事件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评析这一观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核心是皖南事变将产生什么影响?题目的观点是将造成国共合作破裂,甚至爆发内战。我们通过回顾“皖南事变”的影响,便知其影响并不像论者所说的那样。因此我们便可断定题目观点是错误的。除了这一基本的判断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判断途径。(1)有的题目在表明观点时,还给出了其观点的依据,如其依据有违背历史事实之处,那观点就很难正确了。(2)从理论层面判断,有的观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原理等。
一般而言,分析说明观点是评判说明题的主体部分,在答案中所占的分值最重。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做出了明确要求,对这样的问题,按题目要求到教材中寻找相关证据就可以了。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没有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确定。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事实说明。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所论问题相关的事实,概括列出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2)推理说明。如有关“皖南事变”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推理来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与“四•一二”事变时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影响着“皖南事变”不会升级到国共内战。(3)理论论证。即通过分析观点与相关事实,说明其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具体作答时,视题要求而定,有时三种论证方法都需要。
(三)开放题
命题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这种题型符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由于高考阅卷是采点给分,你的试卷上“点”少,当然分数就不会高。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选取阐述观点应遵循如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因为,教材是我们获取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同意与教材相近的观点,可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同时,教师讲课时对教材观点一般说的也比较多,介绍不同观点往往是点到为止,很少展开说明,因此对新观点的理解难以到位,当然,也就很难论述详尽。(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有些题目,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看一下各种观点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资料支持,再加上能从教材中获取的材料,哪一种论点所拥有的支持材料最多就选哪一种论点作为阐述对象。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应是我们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总之,选择论点的依据,主要不是看哪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更正确,而是看哪一种观点我们能答出更多的“条目”。
在完成阐述观点的选择后,具体作答和评判说明题的要求是一致的。
(四)认识启示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4)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几点(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五)文物、图片、图表材料题:
题目以文物(题目只能提供图片)、图片、图表为素材,要求从这些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与文字材料相比,文物、图片、图表材料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形象思维,并能增强试卷的活力。因此,这些材料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运用较多。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㈥ 高三历史怎么学,急啊

现在来看,你还有一年,时间还够,平常没事多看看书,不用刻意找时间,你可以买那种小册子,或把老师发的讲义,实在没有问学姐学哥借,没事拿出来看,可以对照去年的考点一项一项看,别死背,可以根据年代顺序记忆,几几年发生什么事,当然书一定要多看,给你个答记忆方法和答题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忆方法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答题方法
1.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2002年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以下给出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2.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3.加强审题 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 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例如2002年高考历史大题,考查旅大主权的变迁,如果仅按上面要求审题,会丢掉“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背着中国拿中国主权和利益作交易”等要点。这些要点,来自题干的“弦外之音”:本题的主旨是主权问题,故应围绕此点答题。这种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题时想一下每题的宏观主旨(而不是单纯就题论题),就有希望得分。 (二)误区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记。*做题记知识点,永远不够系统,会割裂联系。做题这个手段很好,但不可滥用。 第二,不可滥搞联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识网络为主,专题史不要太多。

㈦ 高三历史综合整理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㈧ 高三历史。

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理论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㈨ 高三历史选择

你是觉得这道题目选D,不是B,不能理解为什么答案选择B。个人觉得这道题目要看清楚题目所给的信息,D是我们学必修二(好像是这本)有关于经济历史方面经常选择的一个答案。
首先,题目第一句话说,郡县政区的幅员与自然环境相对应,一个地貌有≥1的郡县,很少有一个郡县几个地貌。题目的隐含意说明了有些地理区域自然地理不利于当时的人生存与发展,所以几个郡县在一个地理区域。
其次,地理区域是指比较独立的地理地形区,人文地理环境含义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与组合。
综上,划分以人文地理为依据。
不选择D的原因: 题目中没有涉及到这个被划分后的地理区域发展是否良好,自然环境好不代表发展一定优越。

热点内容
七年级语文书内容 发布:2025-07-21 01:23:59 浏览:674
丑石教学设计 发布:2025-07-20 23:56:06 浏览:989
贝拉国际教育 发布:2025-07-20 23:17:16 浏览:581
线上一对多教学 发布:2025-07-20 22:04:59 浏览:771
安全教育班会心得 发布:2025-07-20 20:57:23 浏览:957
三年级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20 19:31:26 浏览:816
党员师德演讲稿 发布:2025-07-20 19:19:14 浏览:4
生物质链条炉 发布:2025-07-20 17:50:30 浏览:938
青年教师师德征文 发布:2025-07-20 17:44:47 浏览:596
高一数学教学视频全套 发布:2025-07-20 17:21:18 浏览: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