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
A.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事例
1.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3.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皇甫谧,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
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
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4.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
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5.落下闳可以说是这五位历史名人中,史料记载最少、对国人来说鲜为人知的一个名人,但他确确实实能担当起这个称号。
落下闳是西汉景帝至武帝时期巴郡阆中人,是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止如此,落下闳还发明通其率算法,奠定了古代历法计算基础。在历法计算中,发明了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影响了中国天文数学2000多年。
落下闳编制《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确定一年四始,恒定了中华春节。至此,中国春节的时段便固定下来,一直沿承至今。因此,落下闳又被称为“春节老人”。
(1)传承历史扩展阅读: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2.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3.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分为: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B. 传承历史文化内容
传承历史文化内容
包括我国文化发展历程
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
C. 中国通史的历史传承
中华民族 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述了五千年的烽烟迭变,从正史《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视与珍爱,使之无愧于“历史的民族”的美誉。然正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为此,20世纪初,随着对19世纪苦难的痛定思痛、对旧史学的反省以及新世纪初新史学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国通史应运而生。所谓“新式中国通史”,从史书编纂体裁上是相对传统的旧史学而言的。新式《中国通史》问世之前,司马迁的纪传志表体通史、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堪为古代两大通史经典。至于各种《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纲目》、《纲鉴易知录》之类的汇辑,皆可作为适应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国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从史书编纂取材记叙内容上而言,传统通史性史书大多以记叙帝王政治史为主,而“新式中国通史”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D. 经历代传承,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中的“传”是什么意思
流传,发展的意思!
楼上的回答有一点问题:
传承和继承是有区别的,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先传了再承,和继承相区别。
E. 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悠久的历史文明
中华民族曾有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灿烂文化的古代文明有近代来争取民族独立、实专现国家属富强的英勇奋斗。传承历史,开创未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担,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当今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崇高使命。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刻苦努力学习,重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集成前辈事业,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F. 历史上哪个家族是保持最久的,一直有所传承
历史上有很多的家族,可能是因为家族比较庞大吧,所以即便过了这么多年,也依旧有他们的后代,那么又有哪个家族最长盛不衰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是吴越钱家。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钱穆、钱大昕都是吴越钱家的人,只不过他们向来比较低调,所以不为人所知罢了。
我们年轻人可能大多数会知道孔子、孟子、老子……这些多一点,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课本上会讲到的,但是对于课本之外的事情可能就不知道了,这也就是现在的人最大的通病,其实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如果有空,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古时候的一些文化,你可能会收获良多。
G. 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几千年,这理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何含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
H. 什么叫历史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传承就是继承先进的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仅是得到继承,还能继续得到发展,丰富。
历史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历史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历史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作用。
(8)传承历史扩展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片面,囫囵吞枣。不注重当代转化,而是把传统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价值的方面加以宣扬。古人的认知有其时空限定,把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经验不加分析地应用于当下生活,不啻削足适履。
二是道听途说,附会夸大。这往往导致对传统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一些并无历史依据的噱头随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编造、有意混淆,以夸大宣传,赚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蕴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许多内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却无神,文脉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传统文化中遗留了相当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学、清醒的认知,对这些内容不加分辨,热衷于把封建迷信活动当成优良传统加以弘扬,致使算命风水、奇门遁甲、神术神功等内容粉墨登场。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极端。现代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已经过现代“重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都深深地和“现代”缠绕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单影只的“读经”注定难以产生好的效果。
I. 中国五千年历史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历代王朝以汉族建立的为多,即使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也尊奉中华文化。
自身的特性:兼收并蓄。
一贯的小农经济,所以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变化不多。
J. 古中国的历史传承
龙山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玉器时代,距今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并发现大量玉器。以及骨刻文、50多座城邦等。藤花落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分为内城和外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遗址,总面积约14万1375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左右建成的石峁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是亚洲第一大城市。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陶寺遗址是亚洲第三大城市,总面积280万平方米。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到2014年的汉族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龙山人。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并与中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的地理位置、所在时间、文化特征晚期一致。公元前2000年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阶级进一步分化、大型城邦开始出现。为之后夏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注:中国古代最初的国是指城邑,一个城邑即是一国。《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公元前2700年左右少典之子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征服东夷九黎(历史记载)
陶寺遗址:“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为夏王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少昊:即玄嚣(姬己挚),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玄帝:姬颛顼(名乾荒,或称颛顼帝),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帝喾:姬夋(qūn),蟜极之子,少昊之孙,黄帝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挚:姬挚(zhì),帝喾长子,黄帝玄孙,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尧:又称唐尧/帝尧/伊祁放勋,帝喾次子,黄帝玄孙,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
舜:又称虞舜/帝舜/姚重华,瞽瞍长子,颛顼的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与崇伯鲧(颛顼的玄孙)同期 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灭亡。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
东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周天子权力大减。春秋小霸之后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国君。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春秋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繁荣局面。
战国: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弱小国家被吞并最后秦统一六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期开始弱小国家被强国吞并最后秦统一六国,第一次分离时期结束。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朝的灭亡。
西汉: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国:220年-265,曹丕称帝建魏;
汉国:221年-263,刘备称帝建汉;
吴国:222年-280,孙权称王建吴
西晋:26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之后便进入“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后期外族乘机入侵中国进入全面黑暗时期和分裂时代。
东晋: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外族入侵,中原大乱,衣冠南迁,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五胡乱华:是中国在西晋时期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华夏文明在这一时期出现第一次民族危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导致华夏人口严重减少,人伦下滑,是一次及其严重的社会大倒退。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永嘉之乱以后,中原在异族的野蛮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东晋建立时,中原地区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冉闵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东晋与五胡的战争,五胡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以及东晋士族战争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直到刘裕统一东晋、举兵北伐,灭后秦、桓楚、西蜀、南燕等割据国家,建立南朝宋。以及北魏的建立和全盘汉化等华夏文明才得以复苏。
南朝宋: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晋北府军的将领,在桓玄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 (十六国)占领)。之后刘裕杀晋安帝,改立晋恭帝,并在两年后(420年)如同魏晋旧事篡位,国号宋 改元永初,东晋亡。
南朝齐: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南朝梁: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外族统治的北魏。陈霸先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大陈 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南朝梁亡。
南朝陈: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武帝死后其侄陈蒨继位,即陈文帝。此时盘据两湖的王琳叛变,联合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 。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南北朝结束。
北魏: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国号魏,史称北魏。太武帝时期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华北战争。在439年攻灭北凉,使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时期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之后南迁洛阳。并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胡字等、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世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进行全盘汉化。最终使得北魏进入顶峰,并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由于鲜卑保守势力的缘故导致北魏于534年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熲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周与北齐的对峙。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镇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胡化汉人,导致东魏与北齐的鲜卑化使得所在国国民再次进入黑暗时期。
西魏:又宇文泰建立,在八柱国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宇文护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觉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北齐:北齐鲜卑化汉族朝廷,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齐文宣帝建国。齐文宣帝先后击败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属匈奴族)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前期实行均田制,使得北齐崛起。但是后来由于持续鲜卑化和对汉族的打压导致北齐没落并被南朝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宇文护于560年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在他任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国力更盛。之后宇文泰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北周国力不断增强。581年汉族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全歼宇文家族,北周亡。
隋朝: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杨广为主将,同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之后隋文帝进行全盘汉化复兴和去鲜卑化改革。至此「南北朝时代」结束,中国进入第二次顶峰。
唐朝:
李渊起兵攻占长安,并在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得到新的发展。
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导致了农民战争爆发,唐朝迅速瓦解。并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
后梁: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并导致国家分裂,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后唐: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
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唐,后晋建立。
辽朝: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
后汉: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驱除辽朝,收复中原。
后周: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北宋:北宋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封建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北宋中期,出现了财政困难等危机,为了克服统治危机,王安石实行了变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备空虚,金兵南下,结束了北宋的统治。
金朝:女真族原为辽朝藩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抗辽朝。于翌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将宋徽宗与宋钦宗俘虏至五国城。
南宋:1127年,南宋的统治开始。南宋时期是北宋灭亡后由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历经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元朝:作为华夏民族主体的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由于与同时期存在的女真族,党项族,白族等外族建立的政权对抗由于自身腐败和重文轻武等因素渐渐没落,后期由于蒙古帝国兴起随着蒙古帝国的三次北伐和50多年的宋蒙战争,南宋被庞大的蒙古帝国吞并。随后忽必烈汉化改革后元帝国建立,使得东西方第一次有了直接接触,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到了不可泯灭的作用,但是由于残暴的统治、民族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的腐败导致了元朝建立不到100年便土崩瓦解。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成立。其中蒙古族一支被同化,并入了中华民族。
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天朝国威远播海外,万国来朝。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南明:南明是明朝覆亡后,由明宗室建立的政权,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关,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抵抗清军。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39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帝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的覆灭。
清朝: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并改金为大清。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以及八旗制度为主的奴化政策,抑制明末的资本萌芽,摧毁古籍,闭关锁国,这使得中华文明有史以来第一次落后与世界文明。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进行了毁天灭地的大屠杀,礼崩乐坏、剃发易服。华夏核心文化毁于一旦,儒家思想也被篡改、心学、气学、关学等被废黜,儒家精神消失殆尽。并篡改中国历史,东亚文化圈也随之崩溃瓦解,朝鲜、日本等国也只是名义上认可中国,而暗地里却小中华思想抬头,自称华夏。中国文化影响力从永乐年间的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东北亚、西亚沿海、非洲东岸等240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了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琉球五个国家。
南京条约之后中国国力一落千丈和上百的不平等条约的随之签订,中华文明随之闻名世界的千秋帝国成为了被列强百般凌辱的东亚病夫,并失去远东地区。地位的极大变化,极大的打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逆向种族主义也随之出现。 中华民国: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清朝。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是革命的胜利却落到了袁世凯的手中导致古中国再度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族危难,帝制复辟等问题!
国民政府之后,逆向种族主义出现。传统文化成为了吃人的礼教和封建迷信,华夏文化仅剩下文字与语言等文化标志。到二战时期,中华民族更是到了亡种族的边缘。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这次战争虽然将中国推向了亡种族的边缘,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华民族也随之发生惊天大逆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成为四大强国之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军队以极大落后美国的情况之下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并结束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传奇。之后随着抗法援越、藏南自卫反击战、中越战争、自卫反击苏联入侵、中印战争、第二次中越战争等胜利,虽然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衰弱时期,但是中国的地位与中华民族的荣誉却渐渐复苏。
在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复兴、工业化、中国风、国学热、儒学热、中医热、汉语热、汉学热、新民族主义、草根崛起、中国风、汉服运动的出现。华夏文明在进入全面复兴阶段的同时消失400多年的华夏核心文化也开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