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理
河南古时称为豫州,固简称“豫”。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临河北、山西, 西接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河南省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 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贸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境内京广、京九、焦柳与陇海、汤濮、新菏、漯阜在境内交汇,形成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国道干线五纵五横,国家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中,京深和连霍一纵一横经过河南,全国光缆干线“八纵八横”中有“三纵三横”经过河南,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根据生物、气候、水文、地貌、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可分为五个方面:
生物要素
河南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
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3 个自然地理区:
(1)华北平原 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
(2)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 森林草原区 (3)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
据统计, 河南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 种,其中树木约400 余种;高等植物 约有197 科,3600 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 植物占三分之一。自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 个, 木本油料树种有7 个,淀粉植物树种5 个,药用植物约800 多种。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7 个,经济作物有7 个,果树资源有20 余个。
河南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 余种,占全国动物 种的20 % 。其中哺乳类60 余种,鸟300 种,爬行类35 种, 两栖类23 种。气候要素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
候。其季候特点为春季干旱而风沙较多,夏季炎热且降雨大,秋季晴天多日照充足,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到16℃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发生在1951年1月12日的安阳,温度低至-21.7℃;极端最高气温发生在1966年6月20日的洛阳,
高达44.2℃。
全省气温分布大体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水文要素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
『贰』 河南地理
河南省简称豫,位于黄河中下游,省会郑州。辖郑州、开封等17地级市,巩义等
21县级市和89县。面积1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9256万。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平原
为主,可分豫西山地、豫东平原、豫北山地、豫南山地、南阳盆地等5部分,河流分
属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伏牛山南北分别属北亚热带湿润与暖温带半湿
润季风气候。耕地和矿产资源较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铝土、金、钼、天然
碱、耐火粘土等居全国前列,有三门峡等大型铝土矿,栾川钼矿世界罕见。河南电力
等能源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有著名的焦作、平顶山、义马煤矿,中原、南阳油
田。农业为全国重要农业区,黄红麻、棉花、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小麦、豆类、
花生、牛肉、薯类、烤烟产量居全国前列。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们的先民生活和创业的地方。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七大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都位于河南境内,此外还有商丘、南阳、郑州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叁』 河南的地理位置!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河南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平原面积占55.7%。境内有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
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南部属北亚热带,全省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3至15 度,年平均降水量1120-570毫米。全年无霜期308-275天。
『肆』 河南地理概况有哪些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1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玄奘故里、开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阳殷墟、羑里城(《周易》发源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南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商丘阏伯台(火的发源地)、燧人氏墓、花木兰祠、淮阳太昊陵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古都,现在都有新的景点出现。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启用的,不仅馆藏丰富,而且建筑宏伟独特,许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向旅游者展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旅游者置身其间,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还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我们说,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几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二十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0多万人次,旅游创汇1.4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63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09.13亿元。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关林、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21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郑州新郑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内陆地区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为国际机场。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把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四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旅游线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作为旅游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其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旅游线,以“三点一线”丰富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敬、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和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加速全省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伍』 河南省经济地理区位有什么特点
当列举河南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时,其区位优势一定会被提及:
地处祖国中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穿省而过并在郑州相汇,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
“东部沿海开放”时,河南不属于东部;“西部大开发”时,河南仍然不属于西部。因此,其区位优势一直未换来经济发展,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登场了,希望在“区位优势”的帮助下成为追饼大军中的领导者。但我们有必要仔细审视河南的“区位优势”。
一、河南的地理优势
即使在“中部崛起”战略下,河南的地理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尚不可知。“中部崛起”战略主要体现为政策优势,政策优势要转化为经济发展,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放眼望去,安徽、江西将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河北、山西将依托“环渤海经济圈”及“京津经济走廊”谋划自己的棋局;湖北会依托“长江经济带”,上连“成渝经济带”,下引“长三角经济圈”,通过“武汉-襄樊-十堰”经济带谋划发展;至于湖南,其也有“珠三角经济圈”可依可靠。
河南呢?目前高调唱响的是“中原城市群”,但从郑州通往各地市的高速路上所行驶的车辆数量、类型可以看出,目前“中原城市群”间的城际经济联系并不紧密。并且,只有内部的循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的,珠三角的两头在外经济,长三角的外销经济,无不说明此点。因此,押宝在“中原城市群”能赢吗?由此而来的疑问就是,地处中部,不沿海、不靠边,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这还能称得上“优势”吗?
二、河南的交通优势
无可否认,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京珠高速、连霍高速的穿省而过,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但京广、陇海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我们并未看到他显著的提升河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并未带动相关行业经济的发展,如物流、仓储、运输等。为什么?就是因为河南没有自己的经济中心,也不靠近经济中心,以至这些所谓的优势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沿线农民卖几个盒饭而已。“中部崛起”战略,“中原城市群”策略再次燃起了以交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的希望,但,这些曾经的优势还存在吗?
京九线的中部枢纽在安徽的阜阳而不是在陇海、京九交汇的商丘;郑州铁路局被肢解,连同属一省的信阳都不再归属郑铁局管理;亚洲最大的铁路中转站正在武汉建设,这一切还能让河南一再宣扬自己的交通优势吗?如果别人的车轮只是在你的土地上经过,这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吗?
中国25年的改革开放,最终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并未形成整个东部沿海的同质发展,这点从同属一省的苏北、苏南的经济发展差距即可得到明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最终也只会形成某些固定的经济中心,而不会带来所在区域的全面经济发展,成渝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将很可能是对应国家战略的经济中心,河南,仍然在这些圈子这外。并且可以看到,随着国家交通网络的建设,几大经济圈的交流完全可以不再经由河南。因此,河南还能一再宣扬自己的交通优势吗?
三、结论
“中部崛起”形成的经济中心,只可能是“郑州经济圈”或“武汉经济圈”中的一个,两相比较,河南,真的需要仔细的寻找自己的优势,因为,前方的路,还很远、很长!
『陆』 河南有哪些地理环境特色
河南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为太行山脉,西部为秦岭余脉,南部为大别版山脉,桐柏山脉,中南权部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里的伏牛山脉,母亲河黄河横贯东西,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河南分属四大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中部为黄河流域,西南为长江流域,东南为淮河流域。气候上北部为中温带,南部为暖温带。河南自古以来就气候温暖湿润,山水相连,适合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