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亭慈济中学
⑴ 全椒县慈济中学
1、安徽全椒县慈济中学
全椒县慈济中学位于县城南麓大道。
全椒慈济中学,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坐落在县城南屏山麓,新华南路中段东侧。
慈济中学由全椒县主办,台湾佛教慈济会捐助,199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现约有二千名学生,是滁洲市示范中学。
2、安徽全椒慈济高级中学
2006年底,安徽全椒县举行了慈济高级中学开工奠基典礼,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副执行长王端正一行60多名台湾企业家专程赶到全椒参加了奠基仪式,安徽省台办副主任刘成典及滁州市、全椒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全椒县与台湾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合资兴建全椒慈济高级中学,总投资概算为3.8亿元人民币,占地44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工程于2009年秋竣工并招生。
⑵ 固始县慈济高中附属初级中学的介绍
固始慈济高中附属初级中学(简称固始慈济附中)现改名固始实验中学,为半封闭寄宿制初级中学,校址为河南省固始县中山大街西段,前身为固始慈济高中老校区,是固始县较好的民办初中之一。
⑶ 在四川德阳什邡市的方亭慈济中学2.7班班主任王玉婵把一位同学的手机没收了在全班宣布这个同学带动大家玩色
呆子
⑷ 方亭中学的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简介:
什邡市方亭中学是始建于六十年代初期的什邡市教育局直属单设初级中学。生源覆盖什邡市全部乡镇,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在校师生1300余人。
512大地震中,学校受损严重,校舍全部成为危房、价值数百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毁损殆尽。
根据市政府《地震灾区学校重建规划》,方亭中学的重建工作按照“原址扩建”的方案进行,重建后的学校规模为2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000人,新校址占地44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预计投资超过4000万元,由四川意莱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四川亿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全资援建。新校舍分为教学区、实验实作区、运动区、休闲区和师生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办公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室内外运动场等配套齐全;电教、教仪、图书室藏书量及其他教学设备将全部由台湾同胞按国际先进水平配备。整个校区在提高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浑然融为一体,重建后的方亭中学不仅能传承学校半个世纪的文化,更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二、师资队伍介绍:
学校现有教职工133名。85名在岗教师中,有专任教师84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60名(含高级教师14人),有党员35名、各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39名,有德阳市教育学会会员2名、什邡市教育学会会员12名,德阳市骨干教师7名,什邡市骨干教师5名、校级骨干教师13名、什邡市中心教研组成员6名。
三、学校近年来获得的荣誉介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依靠广大教师端正办学思想,很抓学校基础建设、校风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自1986年起,连续24年被授予“德阳市文明单位”称号;党支部被评为“什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团委、工会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1998年10月,被授予“德阳市卫生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学校被命名为“德阳市规范化学校”、“德阳市校风示范学校”,同年被评为“德阳市艺术节先进学校”、“德阳市传统体育项目先进学校”;2000年,学校获“德阳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2001年3月,通过“德阳市教学常规管理优秀级学校”验收,同年12月,被德阳市教育局命名为“德阳市教学常规管理优秀级学校”;2001年11月,被确定为四川省教育厅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大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2002年,被德阳市教育局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2004年被评为“什邡市绿化先进单位”、“四川省中小学心理教育示范学校”,2005年被授予“什邡市园林式单位”称号,同年,被中国教育学会写书法教育专委会授予“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称号,2008年学校党支部被中共什邡市委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四、学校在重建完成后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
由于方亭中学在什邡市区的特殊作用,学校党支部、行政经过认真讨论并广泛听取教职员工及社会各界意见,确定了学校在重建完成后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实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教研教改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努力把学校建成孩子们享受幸福童年的乐园、成就教师辉煌人生的平台、体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阵地,努力争创“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名校。
2010年,根据《北京市对口支援什邡市灾后恢复重建智力援助框架协定》,方亭中学与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学校、互派干部教师顶岗实践、教师进京培训等方面,深度交流和合作,建立送教师进京培训和邀请北京教育学院及其附属中学专家教师来川讲学的长效机制。同时探索与台湾慈济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吸纳港澳台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
⑸ 方亭中学的方亭慈济中学沿革
什邡市方亭慈济中学是市教育局直属单设初级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竹溪公园旁,校园环境优美,庭院大雅,文化氛围浓郁,是莘莘学子吮吸知识、塑铸灵魂的圣殿。
一九六三年八月,什邡县城关镇党委为了满足失学的应、往届小学毕业生的读书要求,决定在外北街原印刷厂旧址创办一所民办中学,定名为“城关民中”,后迁往外北民小。
一九六四年十月底,学校迁入位于东门外的火柴厂。根据上级要求,城关民中走半工半读道路(当时这叫做“又红又专”)。
一九六五年九月,政府为了加强学校管理,为学校派来了校长,任命了副校长,新调入八名教师,民中教育逐步规范化。
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学校因“文革”停课,教师分到城关各小学戴帽初中班任教。
一九七一年三月,城关各小学戴帽初中班合并,撤除农机附小恢复中学,教师以原城关民中的为主,同时抽调了各小学拔尖教师,学校改名为“城关二中”,性质由民办中学改制成为公办初中。
一九七二年,实行“工人阶级管理学校”,“城关二中”更名为“红卫中学”,学校在招收四个初中班的同时,还招收了一个高中班。
一九八〇年八月,城关一中并入城关二中,学校改名“城关中学”。
一九八一年,什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改名为方亭镇,学校随之更名为“什邡县方亭初级中学”,这一年,学校教职工人数增加到41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在什邡乃至整个温江地区都享有盛誉。
一九八四年,学校成为什邡第一个被评为“德阳市文明单位”的学校。
一九九五年,市政府根据城区学校整体布局及我校发展的需要,在竹溪公园附近按现代化学校的布局要求,新建了占地23000平方米的新校区,学校于1995年9月迁入位于金河南路298号的新校区。
二〇〇八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我校由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根据《什邡市政府地震灾区学校重建规划》按照原址扩建的方案全额捐资进行了整体重建。
二〇一〇年五月,经上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什邡市方亭慈济初级中学”。
二〇一〇年九月,师生入驻重建后的校园。
⑹ 方亭中学的后重建时代的教育交流
灾后重建完成后,学校着力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北京智力援建资源,加强与京什结对学校——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联系与交往,充分利用北京教育学院及其附属中学在教育科研成果上的优势,在教研教改和师资培训上密切开展合作,在坚持校本培训为主的基础上,探索与台湾慈济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吸纳港澳台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
在后重建基本完成以后,为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发挥校本教研的整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与市内外、海内外学校及教育机构的校际交流活动。
一、 教育交流活动的收获
1、领导重视。在硬件方面,特别是校长,对校际交流活动非常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执教教师全部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益。
2、在教研活动方面。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对每次校际教研活动都积极进行研讨,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时效性。
3、发挥了各级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校际教研活动的执教者,不仅让骨干教师参与教研、投身教研,并且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也能让大家享受教研。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不断提升。教师既研究了课堂,又研究了学生,研究了自己。
4、 通过校际教研活动,打破了校际壁垒。不仅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
5、 校际教研主题不断深入,并被广泛应用。通过校际教研主体的不断深入和突破,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形成了模式。
6、开展了网上评课及反思,为全校教师提供再学习的平台,也使教师的业务增强,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主要交流活动回顾:
1、邀请北京教育学院专家张金秀教授等五人来校举办学术讲座;
2、邀请北京教育学院附中领导教师两次来校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3、邀请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先生来校举办“地方文化史与什邡教育的发展”学术讲座;
4、邀请慈济教育机构(慈济教联会)教师来校开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品质教育的交流活动;
5、学校先后派遣七批教师赴北京教育学院附中观摩学习;
6、学校先后派遣五批干部赴北京教育学院学习进修;
7、校长简明富参加市教育考察团赴台湾慈济教育机构、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
8、派遣教师赖秀清、陈立新、袁敏等教师指导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9、本市及周边市县兄弟学校多次来我校观摩骨干教师授课,交流教育教学心得;
10、选派杨小平、叶勇等骨干教师赴上海、北京等地学习进修;
11、连续两年承办“四川慈济人文交流活动”,慈济基金会在川捐建十三所学校教师代表来校开展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题的大型学术及人文交流活动,德阳什邡两级台办、什邡市人民政府、什邡市教育局等部门领导及慈济慈济基金会名誉董事代表到会指导。
⑺ 把慈济中学说得那么好,里面的老师和师母心比锅底还黑,有那个学校卖香烟给学生抽,而且还卖零支,
正常,看开些!任何事都是说得好听,而且永远是报喜不报优
⑻ 方亭慈济中学那个老师最好
蒋老师!!!!!!!!!!
⑼ 方亭中学的慈济基金会以无疆大爱重铸美丽校园
(一)、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援建工作情况:
1、2008年7月6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王端正副总执行长率队来校考察,初步确定捐建方亭中学。
2、2008年7月13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与什邡市人民政府签订捐建方亭中学协议。
3、2008年11月,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与四川意莱特建筑设计院完成方亭中学重建设计。
4、2008年12月24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与什邡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方亭中学举行“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捐建方亭中学奠基仪式”。
5、2009年3月,市委书记李卓(时任什邡市委副书记、市长)召集教育、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就我校重建事宜进行专题会商,在李卓书记的关怀下,我校“原址扩建”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6、2009年5月,我校重建工程完成招投标程序,承建方四川亿赛建设公司入驻建设工地开始主教学楼施工。
7、2010年5月,经上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我校更名为“什邡市方亭慈济初级中学”。
8、2010年7月初,学校新校舍建设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工程进入收尾阶段,7月25日,学校先期将部分教学实验器材迁入新校舍,并于2010年8月15日完成学校全部教育教学设备的整体回迁。
9、2010年8月16日起,学校干部、教师开始在新校舍开展工作。
10、2010年9月1日,什邡市方亭慈济中学正式开学,1200余名师生在重建后的新校舍开始了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重建后的新校舍概况:
重建后的学校规模为2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000人,新校址占地44亩。新校舍分为教学区、实验实作区、运动区、休闲区和师生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办公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室内外运动场等全部由台湾同胞按国际先进水平配备;电教、教仪、图书室藏书及其他教学设备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最新标准配备。
重建后的学校建筑在提高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浑然融为一体,重建后的方亭中学不仅能传承学校半个世纪的文化,更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⑽ 方亭中学的介绍
方亭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63年的什邡城关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逐步建成为在校师生1300余人的什邡市直属单设初级中学。2008年“512大地震”中校舍受灾严重,教学设备全毁,教学楼全部成为危房。根据《地震灾区学校重建规划》,由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全资援建,方亭中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建设标准》原址扩建。为纪念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善举,方亭中学改名为什邡市方亭慈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