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
Ⅰ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Ⅱ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方法有哪些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代教学论中已经不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1)奋其志。
志,是智力发展的精神动力。目标远大,才能精力充沛,这是搞好学习的精神支柱。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该学科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指明哪个山头是值得攻打的,突破口在哪里,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奋发的雄心壮志——学习动机。
(2)激其情。
教师一踏进课堂就应是情绪饱满的、热情、镇定的,要满怀激情去讲课,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就要求教师在跨进课堂之前抛弃一切杂念,切不可把冷漠、厌恶、怒气等消极情感带进课堂。
(3)发其智。
教师应加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引其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一组递进型的疑题,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
(5)启其思。
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开窍、点拨、评讲,不断激发直觉思维和灵感,努力做到旧中见新,易中有难,平中出奇,难而可及。
(6)广其知。
教师要采取措施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特别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知识、新成就武装学生。
(7)添其翼。
想像是智力的翅膀,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想像、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8)炼其毅。
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没有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单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
(9)倡其辩。
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交流,开展无拘束的自由讨论,活跃思维。
(10)授其法。
现代教学论倡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独立走路””,早日进入科研前哨阵地。
(11)增其识。
一个有作为的人应具有相当的胆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气质,使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德。
启发式教学的心理结构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地把整个心理活动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心理结构5个因素与教学环节相融洽,教师要在各个环节抓住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
(1)动机的激发。
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好奇心。
(2)知识的摄取。
最核心的心理因素是感知、观察力。
(3)知识的领会。
即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即对知识的理解。这要有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以及纵横驰骋想像力的参与,其中最核心的是思维力。
(4)知识的巩固。
记忆是该环节的核心因素。
(5)知识的运用。
最核心的是操作技能、操作能力。
Ⅲ "启发式教学是( )。 A一种具体教学方法 B教学指导思想 C一
B 教学指导思想
Ⅳ 在教育上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谁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方法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创造和贡献:
一是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贵贱贫富的等级,提纲“有教无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学生众多,史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张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等等,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影响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Ⅳ 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在教学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启发内、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容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民主相处,教学相长。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
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要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活的知识,增加创造能力。
(3)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而不是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等办法来提高学生成绩。
(4)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与能力并重,学习与创造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把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贯彻的总体原则,具体实施哪种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要按照课型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具体设计。
Ⅵ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法应用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在现代教学论中已经不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原则。
Ⅶ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现代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7)启发式教学法扩展阅读:
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1、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2、模式
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早在多年以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名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师,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再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来教学,就很难培养出智能充分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3、方法
在学生上机时,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上机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调试为主,通过调试,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完成一些作业。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启发式教学
Ⅷ 启发式教学法是什么
何谓启发式教学法?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是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的,而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在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是启发;在课堂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些悬念和问题让其实践或讨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启发。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原本是针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出来的,分析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可以得到启发教学思想的本质特征。所谓注入式,是指教师把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向其灌注大量现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类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的特点是接受和记忆其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少,但是灵活运用和发现创造的能力差,智力和情感世界的全面发育受到限制和损害。
启发式教学与此相反,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上非凡强调理解、运用、发挥、创造,并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
Ⅸ 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法
1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比如,在分数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把同学引入故事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衔接性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有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反映它们的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所包含相同因素的多少,巧设启发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
3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要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上,达到“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而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例如,在讲“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通过不同的“启发点”一题多解:“甲乙两地相距144千米,甲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8小时,乙步行从乙地到甲地速度是甲的1/2,问甲乙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几小时后相遇?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提出以下问题:
3.1依据甲行驶的路程及其速度,乙应走的路程及其速度各应如何解答?
3.2从工程问题角度考虑,根据总路程及甲乙的速度求甲乙各应行驶的路程,又应如何解答?
这样的启发点,学生会沿着不同路径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得到许多不同的解法,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设计的“启发点”要具有适度性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前提下确定适宜的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Ⅹ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同:
1、采用问答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
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
2、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上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种族与身份地位。孔子拥有弟子三千,他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生贫寒、子贡是经商的、公治长坐过监狱等。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
3、思维训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都反对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主张通过启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在启发诱导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格拉底将美德定义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一个绝对定义,我对于此一无所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对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他就不可能向学习者传授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产婆术”,为知识接生。
不同之处:
1、主体地位。
虽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启发式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孔子信奉的是学生自己是教学中的主体,他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在思考而不得的基础上教师才可以启发学生。
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教师占据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教师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预设目的不断追问,达到让学生自我矛盾、困惑不解的境地,然后再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得出教师希望看到的结论。
2、教学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包括个人单独教学、集体形式讲学还有周游列国、实际考察等方式。
相对孔子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苏格拉底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调,他大多针对一个人进行单独教学,通过苏格拉底法的4个步骤让学习者改变原来是似而非的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