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鸿雁教学视频
① 中国古代十大古筝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4、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6、夕阳萧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鱼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8、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9、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拓展资料:
在民间,筝乐出现在职业艺妓的表演中,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现代社会,很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上,经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古筝演奏,深受大众的喜爱。许多人学习古筝就是因为喜欢它的音色和弹奏时优雅的感觉,把从在古筝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和无形中获得的修养,运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各种古筝音乐的创作中,作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见解和价值判断,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知到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生理想、艺术追求、价值判断、伦理态度等。一些优秀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不仅是用声音来抒发一种情感,而且能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逻辑发展来表达一种哲理,这同时也是音乐作品的意蕴。
这些意蕴要靠教师的适时点拨才能完成,古筝音乐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将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渗透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②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什么意思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③ 书信沟通的缺点
在生活中,书信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话都说出来,有时候不太方便说的话都可以通过书信的格式写出来。
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和家长之间通书信,可以引起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心,同时也可以系统的知道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情况,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有一些避讳孩子的话,这样在书信里就可以畅所欲言了,不需要在乎那么多,互相之间沟通一下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表现。
经过这样的方式之后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有所改变的,学生从意识上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表现,所以会无形之中约束自己来在每一个方面好好作好自己。
有的时候学生害怕自己在学校某一方面做的不好,被家长知道了以后会责骂自己,所以在学校很多的事情到家都不是如实汇报,如果老师不通知家长,他们根本就什么也不知道,那么如果是犯了大错误就很难有改正的机会,如果在此时老师给家长发一封书信的话,相信就是学生有再大的本事也瞒不住家长了,这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不会耽误到学生的前程了。
1/63页
总而言之,书信是学生和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会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只要我们把应该做的教育工作做到位,让学生天天在进步,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最有利的支持。
篇二: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的重要性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八荣八耻”中也对诚信光荣作出了表述。那么,诚信重要吗,一个人如果不诚信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工作中诚信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影响呢,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将为大家带来的主题就是诚信的重要性,感兴趣的朋友们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
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缺失诚信,就会使自我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个人也难于对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断和评价。同时,缺失诚信,不仅自己欺骗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骗别人,这种自
2/63页
欺欺人既毁坏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坏了人际关系。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个人讲求道德修养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诚心诚意和信实坚定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
乔布简历小编认为,诚信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践行在生活中却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诚信品德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会产生好的作用~
本文来源简历
http://cv.qiaobutang.com/knowledge/articles/5638686a0cf22
52df23585e6
篇三:书信体作文
心灵的倾诉 情感的共鸣
――书信体作文写作分析指导
安徽 江红波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获得评卷老师亲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生在构思作文、表情达意时,往往感觉言已尽而意未穷,词不达意的不知如何用恰当的词语来渲染烘托自己的内心活动,导致作文失利。
做为中学生,社会阅历不深,生活经历也简单,气势磅礴的作品是很难写出来的。十几年的青葱岁月,拥有的只是从校园、电视、网络等汲取的知识。寻常的记叙文、散文写作要达到“情感真挚”,委实不是易事。如今的考场作文,为给
3/63页
考生良好的写作空间,一般都是“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已经是司空见惯,日记、书信、戏剧、病历、古文、说明书、调查报告等各种新文体闪亮登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慨。在众多的“新”文体中,书信是最能表现情感,最容易能引发读者心灵共鸣的。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而决不是教他们学会一种诀窍、能够搜集空话,象搭七巧板那样拼凑成篇。”书信体作文的写作,可能可以更好的接近那个目标。大家知道,写信,重在向对方倾诉自己的亲历事件、内心感受,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无拘无束无所顾忌的写,散发同学的思维,促进他们思维及个性的发展。
书信体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用作考场作文时容易表达自我,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历年考场中选择书信体为体裁的佳作屡见不鲜,下面笔者先简要谈谈利用书信体写作的独具特色之处:
一、注重交流。摊开信笺提笔在手时,遥想着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似乎就在眼前,笔端流露的是亲情友情的倾诉,是娓娓道来亲密无间的关爱,是知根知底的交流,情感借助于文字
,容易温暖他人的心境。如果写作时,如此的围绕中心来述说主题,是感人至深的。
4/63页
二、以假乱真。人际交往中,书信是一种传递信息的隐秘的方式。在信中,可以倾心交谈,情感、人生、未来等等,平时羞于涉及的内容,面对信笺,交流时可以坦然自若的诉说,可以不再顾忌什么。故而书信体的文章,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设身处地。书信往往借助抒情或叙事的主人公“我”的感受角度来阐述,“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或者人生经验来给对方分析解释所面临的问题,或讲述故事,或抒发情感,或阐明见解,给人真实可信之感。
书信体文章的种种好处,自然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使文章达到应有的效果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的角度去思考写作技巧:
一、情真意切,以理服人。学生之间的通信,大多是写给现实中的亲朋好友或同学的,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或成长的烦恼,这便需要作者有诱导和说服对方的耐心,在书信的写作上便是注意说理和抒情的结合,态度要真诚。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 二、对比鲜明,言简意赅。为能在信中说服对方,或者是阐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借助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要鲜明形象,最好是一“例”中的,并且在语言表达时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
三、鸿雁传书,答疑解惑。在构思时,采用类似汉赋当中“主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
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缺失诚信,就会使自我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个人也难于对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断和评价。同时,缺失诚信,不仅自己欺骗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骗别人,这种自
2/63页
欺欺人既毁坏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坏了人际关系。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个人讲求道德修养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诚心诚意和信实坚定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
乔布简历小编认为,诚信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践行在生活中却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诚信品德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会产生好的作用~
④ 一个人在雨中练剑的古筝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4、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人。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6、夕阳萧鼓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鱼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
8、胡笳十八拍
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9、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阳春白雪
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⑤ 舞蹈鸿雁观后感800字
你听到了同样的旋律多美
,触摸不同的耳膜,可能会产生一个不同的世界,而我一直很热爱音乐,经常沉浸在那些跳跃不能自拔笔记。只有认真倾听,发现它的美丽森林,美丽所在。
清凉初夏,冬梁丘安静,温柔的深处,朦胧的雾,霜萧瑟,凄凉雪,一杯茶,一些梦想。这些声波振动简单的形式,会给人这样一种美妙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和艺术魅力的法宝。 “命运交响曲”充满激情和不屈,“小夜曲”舒缓宁静,“天鹅湖”的悠扬,“十面埋伏”铿锵紧张,“传统”黯淡忧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旋律的灵魂深处,还有,在我自己的声音票据世界的存在,“寸以上河源”轻快舒适,“水轻声”软诱人,“玉水马丁内斯”轻灵活泼的时候......迷茫,彷徨的时候,只是淡淡的音乐的耳朵,心脏的所有快刀斩乱麻会悄悄消失,慢慢的徘徊发布了三款天灵儿,永无止境。
生命是一个戏剧的声音,我们都写,但那些谁在听。善于倾听的人谁是幸福的,仔细听,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和大美人的生活。
溶溶月,淡淡风,导报鸟,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猎猎西风,大自然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由于性格开朗的鸟,你可能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由于海浪拍打的海浪,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盛大而华丽的性质是什么?从灰尘在空中的轰鸣声,你可能已经听说了愤怒和投诉的性质是什么?慢下来,停下来听,你就可以发现自然之美,让大自然的声音,会从无限,受益受益。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而不是自然的主人。了解声音的本色,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无论是文字和音符的魅力灵动。请不要相信,在心中默念,“梧桐更兼细雨,”沉思说,“惊涛拍岸,雪卷起千堆,”沉思说:“当我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一个字符,而浮动太大,会在无声的旋律响起心中隐隐约约的,但灵魂的真实性感动。
诗歌是文学的音乐,是写在最美丽的声音文本。这样的美是只有在平静的水面,精细化工的眼睛,仔细听,也只是实现。乐凡
,因为听和知情的声音。生命是一个影院音响,自然是如此,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或声音,或沉默;一些诸如50弦古筝凄凉悲怆,有的如竖琴激情动土,一些诸如琵琶铿锵的锣,有的如肖悠扬的笛声。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只是仔细听,你可以品尝到它的大美女,其真正的意义;只有仔细听发现它的灵魂,充实的生活。
你听,美国
⑥ 关于歌曲《鸿雁》的介绍。
鸿雁
编曲:张宏光 填词:吕燕卫
谱曲:乌拉特民歌 歌曲原唱:呼斯楞
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 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 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 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6)古筝鸿雁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鸿雁》(汉语版)呼斯楞版权作品、代表作。是电视剧《东归英雄传》的插曲,歌曲浑厚悠远,深具蒙古族音乐特色。 歌曲《鸿雁》乌拉特民歌,著名词作人吕燕卫先生作词、音乐大师张宏光编曲,呼斯楞演唱,鸿雁(蒙语版)由额尔古纳乐队演唱。
创作背景:《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并制作 。
当我们听到呼斯楞清澈的嗓音演绎下的《鸿雁》,不难产生共鸣,他的歌声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同时,这也是一个寄情于草原的男人自语。
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那里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挂在天堂。悠远蜿蜒,直抵内心。
这是一首属于游牧民族的经典创作,《鸿雁》也一定会让世界听见中国民族的音乐之美 。
歌曲演奏乐器:吉他、火毕思、四胡、贝司、笛子、呼麦、长调、架子鼓等。
歌手信息:呼斯楞,蒙古族,1982年5月出生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巴音花镇,毕业于内蒙古戏剧表演艺术学院表演专业。
呼斯楞擅长键盘类乐器,他的嗓音略带沧桑、粗犷感,舞台表现力好。凭借《鸿雁》,呼斯楞曾带领额尔古纳乐队夺得CCTV第13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全国优秀奖、流行唱法组第八名。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著名DJ杨晨这样形容他:呼斯楞是大草原上最会唱歌的王子,他拥有百年难见的独特音色,并具备驾驭一部大作品的气吞山河之势。
2007年12月,呼斯楞带领额尔古纳乐队发行了第一张国语专辑《鸿雁》。
2009年4月发行第二张专辑《往日时光》。
2009年底,他推出个人全新音乐专辑《塞北·鸿雁》。
⑦ 古筝最高级别是多少级
一般情况分为9级或10级。
如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编的教材分为9级;而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编的教材则分为10级。还有其它艺术院校和政府主管部门编印的教材,也有9级或者10级的,不一而同。
需要练多长时间的问题,需要说的是,级别的高低,却不是以数学概念上的加减多少来划分,而是以技术含量为手段,达到艺术表现的高下优劣来评判的。
(7)古筝鸿雁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古筝艺术历史悠久,曲目丰富,体裁广泛,从古至今众多的优秀演奏家更是生生不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大量新的富有生机的优秀曲目,代代相传,在演奏技法上,先辈们也毫无保留教传后人,一批新生代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展现出山东古筝更为广阔的前景。
主要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梁祝》、《将军令》、《虞美人》、《汉宫秋月》、《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八板》、《鸿雁捎书》、《风摆翠琴》、《琴韵》、《夜静銮铃》、《书韵》、《降香牌》、《上河调》、《银钮丝》、《天下同》、《凤翔歌》等等。
⑧ 弹拨乐器的古筝
筝又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称为古筝,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以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椰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有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汉书·盐铁论》亦有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这说明筝在当时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乐器了。
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中国筝的发源地,即今之陕西地区,“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六十年代初,笔者曾赴陕西地区采风多时,耳闻目睹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在其他地区实为少见,正是“百戏杂陈”,大至秦腔、眉胡、线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戏、陕北道情、说书,或西安鼓乐等,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扬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民间的演奏者仅几位年长的银匠、木工等手艺人,一般都是采用大指和食指演奏,是比较原始的演奏方法。但可以把榆林小曲看作是秦筝的余绪。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东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结果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但仍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较为细致的区分,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本文所介绍的只是汉民族筝乐的五个主要流派,并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伽倻琴和蒙古筝“雅托葛”。
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粱(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翻出了新声,如曹植有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他还写过:“笙声既设,筝瑟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从这些诗句里可见曹植对古筝艺术是很熟悉的,甚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曹植是三国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从他的咏筝诗中,或可稍窥河南筝的风貌。
河南筝,“奋逸响”,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高亢粗犷,明朗谐趣。当然,这指的是一般风格。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和这一风格相当吻合的,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河南筝的曲目可以说是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在其中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出现,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易名为《高山流水》,这或许是抚今追昔,跟钟子期与俞伯牙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吧!今天所保存下来的许多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大量的就是这种板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由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筒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给人以吸引力。
谈河南,人们很容易想到山东,因为这两个地区相邻,从语言到习俗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山东筝也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如《战国策·齐策》有记:“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荷泽地区,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美誉一直保留至今。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中,有关忠义堂上菊花会的描写,其中写道:“……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马麟品筲,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这一段文字的描写可以说是小说家的创作,但“品筲”、“唱曲”、“弹筝”这些名词的出现,恐怕不会不和当时社会的民间生活毫无联系的。而且书中所描写的首领宋江也正是郓城人,其中所唱之曲亦有很大可能即为今天的山东琴书。而今天所保留下来的许多山东筝曲就是出自山东琴书,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就是。
筝在山东盛行一时,我们还可以在《金瓶梅词话》中找到证据,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写到用琵琶、弦子和筝等乐器来为唱曲伴奏。直到清时,蒲松龄在他的文学名著《聊斋》中,也多处有弹筝的描写,以《宦娘》一篇为甚。蒲松龄虽为蒙族人,但定居山东,他对筝的描述,决非牵强附会。
此外,在鲁西的聊城地区临清一带,民间也很流行筝的演奏,近代也出现过知名的筝演奏家。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一如山东人的个性耿直、朴实,通过语言和音乐似乎也表明了这一点。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要追溯它的渊源,一层一层,甚至可以延伸到很遥远的年代。
1956年,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访日,曾将在明代嘉靖年间重刊的《荔镜记》刻印本复制品带回中国,其中可以看到有多处标明为潮调曲牌名,从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般发展关系来看,潮州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当在比此更早的年代。如此,亦不妨将此一年代推论至唐。唐玄宗开元年间,推崇佛教,在各大州府兴建寺庙,潮州的“开元寺”亦在此期间建成,从寺庙乐曲、佛曲和潮乐的许多乐曲的关系来看,说潮乐形成于唐还是有相当根据的。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十大套来看,也多为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唐宪宗年间,喜好音乐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很有可能将唐代的音乐文化带到岭南地区。潮州人为缅怀韩愈,将梅江和大靖溪易名为韩江,而潮州音乐亦有称之为韩江丝竹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作大胆的假设,即在秦时,“真秦之声”的秦筝就已流入岭南地区。因为秦在岭南曾屯兵数十万,并设南海郡;而且,我们把现时的秦腔、眉胡等陕西地区的戏曲、民间音乐和潮州音乐在调式及四级、七级音等方面作一比较的话,则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潮乐的古老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引起不少民族音乐学者的重视和兴趣,有些学者指出,潮乐所用的古老乐谱“二四谱”实际上就是由筝谱而来,如是,亦可见筝在潮乐中的特殊地位。而实际上,筝也从其他潮乐乐器中脱颖而出,同时以精彩的独奏形式出现在乐坛上,成为独树一帜的潮筝。
潮筝和潮乐一样,都有“重六”、“轻六”等好几个调的叫法,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所以可以说,潮州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一束古老而又奇异的花朵。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
潮汕语言比较平和,潮筝音程的跳动也不大,比较文静委婉,按滑的起伏变化则细腻微妙,主要是起润饰作用,但是,右手弹弦后,左手多数必以吟揉按滑来加以润饰,也就是潮州乐人所说的“弹按尾随”的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上“勒弦”加花的频密使用,形成潮筝流畅华丽而又旖旎迷人的风韵。
一般来说,在潮筝中,“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具有六声音阶的特色,表现比较悱恻缠绵;“反线”调表现则为轻松活泼。此外,还有一种“轻三重六”调,它类似“反线”,所以,潮州乐人中,亦有把它归到“反线”这一类的。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弦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在潮筝中,《寒鸦戏水》是众所推崇的一首优秀曲目,流传甚广。但遗憾的是,或许是由于谐音讹传,或许是由于雅兴所致,有些人将曲名易名为《寒鸭戏水》,或曰《水上鸥盟》。不过,从潮州乐人沿袭下来一惯所称,或是从潮阳地区所保留下来的《筝诗原本》及《二四谱》等古谱来看,均称为《寒鸦戏水》,而非《寒鸭戏水》,为完整地保留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起见,当以原称为妥。此外,像《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南宋时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的掳掠而南下到粤东和闽西等地,当地的百姓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不仅带来了异乡的习俗,还带来了古老的中原音乐文化,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大埔、梅州市梅县区和汕头一带流行。二十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筝、琵琶和椰胡三件头来演奏的清乐,客家筝曲亦由此而来。
客家是在上述的背景下产生的.那么,客家音乐自然反映出当时的一点社会生活,据传《崖上哀》一曲就是哀悼陆秀夫负帝于崖上沉海报国的事迹的。
客家筝曲很重视乐曲的“板数”并且常用板数来分类,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乐曲称大调,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当然从音韵上来讲,则不像河南筝那样高亢激昂,而是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在客家筝曲中,《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比较短小的曲子称小调,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则称为串调。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汉皋旧谱而来。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客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悠扬深长,更显古朴典雅。在风格上.这也是和流丽柔美的潮州筝不同之处。
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的浙江筝,又称杭筝、武林筝,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在杭州和苏州当刺史时就写过多首听筝的诗,在《听崔七妓人筝》一诗中写道“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北宋的苏东坡,不仅诗文闻名于世,而且是个出色的民间音乐家,琴筝高手。他被贬失意时,就曾在江苏镇江甘露寺北的多景楼上弹筝,以抒情怀,并写下《甘露寺弹筝》诗一首,其中写道:“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在杭州游西湖时,见一女子在船上“鼓筝,年才二十余”,遂写下词一首,有道“忽闻江上弄衰筝。苦含情,遣谁听。”在宋的宫廷教坊,拥有不少的乐工,按乐器分类,把他们分成十三色(部),其中一部就是筝,这在周密的《武林旧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笔记小说中都可以见到记载,并且记录了筝色部头的人名及著名的筝手,甚至还有演奏的曲目。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筝乐的发展应该有不低的水平。
从近代的一些资料来看,杭筝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筝用得突出,明显地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并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和江南丝竹音乐的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最近几十年来,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发展。而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则比较多的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古谱《弦索十三套》所记录的乐曲,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等,“凡十三套,无一不能”。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像双手抓筝的技巧,不少人都认为是五十年代才有的,其实不然,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辈蒋荫桩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已经使用了这一手法;甚至早在1814年荣斋所编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记录了双手抓筝的手法。为此,笔者曾专程拜访了译订这本乐谱的著名的国乐研究家曹安和女士,她再次肯定,她的译订是完全尊重原谱的。此外,在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社曾经用铅印刊出《将军令》的古筝分谱,在谱后的说明中,就谈到简易的双手抓筝的手法。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双手抓筝的手法决非始于五十年代,从现有资料看,最迟也不会超过1814年。当然,此后有了更多、更为丰富的发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浙江筝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摇指”的运用,它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我们可以明显地从《将军令》和《月儿高》这两首浙江筝曲中看到,前者以“摇指”模拟了号角声声的长啸;后者则以“摇指”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歌声。
浙江筝和杭州滩簧、江南丝竹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在演奏风格上,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而最早流传于浙江一带,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风貌。乐曲一开始采用了两个八度带按滑的“大撮”,是很特别的,这在浙江筝本身也极为少见。这首优秀的传统筝曲,是出自文人之手,还是来自民间,尚待考证。从旋法和运用的手法来看,《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但不能认为乐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这一著名的音乐故事。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 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亦有称《高山流水》的。
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我们对中国筝乐源流与风格的初探,而从其中不难发现有两点共同东西:其一,各个地区的筝乐无不是和本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联系的,至少对本地区的人来讲,会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也正由于此,尽管筝这件乐器很古老,但它能以较强的生命力在较为广泛的地区持续地流传下来。其二,各个流派筝乐的形成与发展,又是和外界的影响与交流分不开的。也正由于此,使筝乐的流派显得如此生动和丰富多彩,秦地的榆林筝之所以还处于原始或半停滞的状态,原因之一,即是和外界接触太少,过于闭塞。当然,随着今天筝乐新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以及秦地筝人的努力,产生包含丰富音乐内容的、有真秦之声的秦筝流派,是完全可能的。
风格是民族艺术成熟的标志,中国筝乐有各个流派的风格,说明了中国筝乐的成熟与发展,但本文所述的仅仅是几个主要地区的筝乐流派,并未论及整个筝乐的风格和个人在演奏艺术上的风格,因为这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美学问题,希望日后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中国的筝乐能够进一步发展。 筝的使用场合对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主要是湿度环境对古筝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相对温度在50-70%之间的空间内使用古筝对筝的振动和发音都比较有利。低于50%的湿度会引发筝体表面及筝的底版开裂,大于70%的湿度则易使面板吸潮,导致声音发闷,余饮减短,音色发暗。建议大家在书房配备湿度计,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声音上来看,古筝存放环境除了对湿度有要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空气混响时间。空气混响时间过长,会美化古筝的音色,而过短则易使古筝声音发“干”。一般的空间混响时间应在1.2秒-1.7秒之间。
总之一句话,琴靠人养。经常使用并合理保养,使古筝处于良好的振动状态,会有利于古筝各结构之间的进一步调合。
⑨ 有谁知道《鸿雁》的 古筝谱呀~求救中~~~~~~~
我有我有
⑩ 古筝名曲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有先秦的琴师伯牙的《高山流水》;汉魏时期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明朝的《平沙落雁》;古曲《梅花三弄》
楚汉战争时期的《十面埋伏》;古乐曲《夕阳萧鼓》后 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历代传谱的《渔樵问答》
汉末汉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汉代的《汉宫秋月》;春秋时期晋国师旷的《阳春白雪》。
补充概括: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4、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5、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6、夕阳萧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鱼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8、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9、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10、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