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育 »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2-04-08 01:30:10

1. 陆羽与《茶经》课文的主要内容

陆羽,名疾,字鸿渐,唐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陆羽对茶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感情,经常与皎然、朱放等论茶,对茶的植物学特性、采制、烹煮和饮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全书分为十经,七千余字。观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茶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记茶的名称考订、茶树的性状特征、生境、栽培、品种鉴定和利用;“二之具”记采茶工具;“三之造”记茶叶的加工;“八之地”记茶树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饮茶。“四之器”记煮茶和饮荼工具;“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法;“六之饮”记饮茶法;“七之事”为历史资料汇编。前者与农学有关,而以“一之原”为其主要内容;后者则与饮茶有关,而以“五之煮”为其主要内容。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史书上称,由于《茶经》的问世,“天下益知饮茶”,虽有夸大之词,但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确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种茶、制茶、煮茶和饮茶法在6-7世纪已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先后带去饼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贺县。后来在高僧澄西的倡导下,把煮茶、品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茶道。 茶道还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仪式,不仅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交际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为布道传法、修禅养生的方式。这些无一不受陆羽《茶经》的影响。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而陆羽正是茶文化的传播者。
所以后人尊称陆羽为茶圣——茶业的祖师爷。

2. 陆羽与茶经 课文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讲了4件事
第一件事:辨别江水
第二件事:开写茶经
第三件事:茶经的意义
第四件事:推广茶艺
希望能给你带来好处

3. 语文练习册22课陆羽与茶经答案

陆羽精通茶艺,潜心从茶的研究和著述,历时二十六年终于完成《茶经》这部巨作,写完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使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国绵延发展,还传到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4. 语文S 版六年级下册第22课《陆羽与茶经》

1、 陆羽,出生于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2、《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5. 22.陆羽与《茶经》教案的答案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sù)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jùn)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jiān)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吏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zhāo]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yì)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diān)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kēnɡ)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è)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mínɡ)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6. 茶经中一共记载了茶圣陆羽设计的几种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共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茶经》第四章节讲述了茶器,有碗、风炉、火夹等。陆羽认为碗作为喝茶用具,越州出产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对于专业喝茶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味会有不同,有时候质地高档的茶具不一定会泡制出美味、香气怡人的茶水。所谓,茶叶和茶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两个物器相辅相成,互相衬托。陆羽认为,茶具不外乎有二十四种,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烹茶器具。为什么有的人家中有上好的茶叶却泡制不出美味诱人的茶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茶具使用不当。

7.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陆羽与《茶经》

主要滴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茶圣”陆羽分辨两地水和陆羽拒官写《茶经》两
件事,最后写出了《茶经》为人们带来的帮助。陆羽与《茶经》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积公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寺院里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他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九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问积公曰:“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积公恼他桀骜不驯,藐视尊长,就用繁重“贱务”磨炼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气馁屈服,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十一岁那年,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重要转折点。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其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到隐居于火门山邹夫子那里潜心攻读“经史子集”。课余常去西龙尾寻找中草药,为同学治病,一次去采撷野菊花,在半山腰一块一丈方圆大坠石旁发现一弘清泉,后请人开凿泉井。此井旱而不涸,满而不盈,清冽透亮,甘甜爽口,后人取名“陆羽泉”。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结为忘年之交,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其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得知陆羽想致力于茶学研究的宏愿后,毅然赠予他白驴和乌封牛、文槐木书箧,助其踏访考察各地茶叶情况。为搜集第一手资料,决定远游巴山峡川,考茶品水。二十二岁时离家远游,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碾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上元初年(760年),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十数州群后,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其间常身披纱巾短揭,肢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品茶鉴水的神奇传说。《新唐书·列传》中有《陆羽传》。唐大历八年(773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经皎然荐引,陆羽拜会颜公之后,即成刺史的座上客。颜真卿看到江南人才众多,于是就发起重修《韵海镜源》的盛举,约陆羽等十数人共同编纂。陆羽接受邀请,参与编辑,趁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据近人楞严阁主考证,认为陆羽作为弃儿,由龙盖寺积公禅师拾后曾在李季兰家寄养过。李季兰,又名李冶,其父李公与积公为方外之交,平时过往甚密,素称莫逆。原籍吴兴,一饱学儒士,做过大官,因刚直不阿,一生坎坷。后索性辞官,卜居于风景秀丽的竟陵城西湖之滨。陆羽寄养李府时,正好与季兰年龄相仿,且情趣相投,可谓青梅竹马。后来陆羽取名季疵,由此可知。李季兰天生丽姿,容貌娇美,神情飘逸。不爱刺绣,专心翰墨,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六岁作《蔷薇诗》:“经时不架脚,心绪乱纵横”。后来,李季兰随父迁回祖籍吴兴,两人分别。陆羽漫游到杭州时,意外与季兰相遇。此时两人均已长大成人,情心暗动,便每天一起游湖玩山,赠诗唱和,美丽的西湖记下了他们深厚的情谊。被名士耿炜誉为“女中诗豪,文坛茶仙”。陆羽为了茶学事业,不久便又依依惜别季兰。陆羽晚年,由浙江经湖南而移居江西上饶。至今上饶有“陆羽井”,人称陆羽所建故居遗址。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陆羽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茶学家,还是一个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著作涉猎诗歌、戏剧、考古、方志、书法等诸多方面。《茶经》之外,其他著述颇丰。据《文苑英华·陆文学自传》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一卷,《占梦》三卷。”又据《咸淳临安志》载,陆羽寓居钱唐(今浙江杭州)时作《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可惜这些著述传世甚少。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封建社会,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8. 陆羽与《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共三卷十篇。

主要内容:

1、“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

2、“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

3、“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4、“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5、“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

6、“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7、“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

8、“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9、“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

10、“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8)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网络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

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热点内容
欧文投篮教学 发布:2025-05-14 06:35:52 浏览:580
对配班老师的评价 发布:2025-05-14 06:34:41 浏览:344
师德的人物 发布:2025-05-14 06:33:09 浏览:175
教师师德个人总结 发布:2025-05-14 05:39:36 浏览:667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发布:2025-05-14 05:15:15 浏览:455
药物化学习题 发布:2025-05-14 04:23:45 浏览:642
教育培训章程 发布:2025-05-14 04:13:05 浏览:634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库 发布:2025-05-14 03:21:37 浏览:461
小学语文拍手歌 发布:2025-05-14 02:17:21 浏览:531
魔兽有哪些 发布:2025-05-14 01:45:05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