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盧秉字仲甫文言文閱讀

盧秉字仲甫文言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9-03 08:44:43

1. 請問你還知道關於李仲甫這個人物的相關介紹嗎

李仲甫,未見正史記載。太平廣記神仙傳里的人物。
這個先要說下太平廣記,太平廣記是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神怪故事所佔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報應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見其取材重點所在。此書基本上是一部按類編纂的古代小說總集。

由太平廣記所記內容可知,大多是傳說之事。

李仲甫,傳說是豐邑益里人,即今天江蘇豐縣益里人。在《雲笈七簽》中略見李仲甫的相關記載,「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繼十六代為師相付。(元放授八十人。唯三人系代:介象、嚴光女、李佗)。」

由此只能窺見一點端倪。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2. 求《宋史 辛仲甫傳》的翻譯

《宋史 辛仲甫傳》的翻譯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分下。
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辨,帝為巽辭謝,令呂惠卿諭旨,韓絳又勸帝留之。安石入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台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勝天下流俗;故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流俗權重,則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權重,則天下之人歸陛下。權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鈞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移。今奸人慾敗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為,於是陛下與流俗之權適爭輕重之時,加銖兩之力,則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權,已歸於流俗矣,此所以紛紛也。"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
--------------------------------------------------------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皇上對他說:「人們都不了解愛卿你的才能,都以為你只懂得經理學術,不懂的政治事務。」王安石回答說:「經術學問正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但後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為經學不能輔佐治世罷了。」皇上又問:「既然這樣那麼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麼?」王安石答道:「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是現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認為是這樣的。於是開設增置三司條例司機構,任命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並負責。而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餘人,分派頒布執行新法。
御史中丞呂誨論述王安石十大過失,皇上因此貶呂誨外出任官,王安石推薦呂公著代替他擔任原職。韓琦的規諫上疏承到皇上那兒,皇上有所感覺醒悟,想聽從他的意見,王安石自己請求離開。司馬光代皇上答復他的辭官詔書,上面寫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洶涌,黎民百姓紛紛騷動」的話,王安石大怒,抗拒詔書自我申辯,皇帝謙恭的安慰辭謝他,命令呂惠卿頒布旨意,韓絳又勸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答謝,因此借機向皇上進言說朝中內外大臣、從官、台諫、朝士拉幫結黨的狀況,並且說:「皇上想要靠先王的正道來戰勝天下流習惡俗;因此與天下惡俗做個輕重權衡,如果流俗惡習占上風,那天下人就都從流習了;如果陛下您的權力大,那天下人將都會歸順陛下左右的。權力與東西互相為輕重權衡,即使千鈞重的東西,增加損失的不過是寫錢財罷了。現在姦邪之人想敗壞先王治世正道,來阻礙陛下的行動,於是皇上您與流俗惡習爭權的時候,增加金錢開支,發揮的作用很小,而天下的權力將轉移道流習惡俗一邊了。這才是新法紛紛擾擾的原因。」皇上認為
有道理。於是王安石急需負責政事,韓琦的進諫沒有成功。

<<劉秉忠傳>>的譯文
劉秉忠——大元帝國的設計師
劉秉忠(1216-1274),祖籍遼國瑞州(今江西高安),今綏中縣前衛鎮。元朝初年人,原名侃,字仲晦。曾為僧,法名子聰。元代政治家、作家,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他向忽必烈倡導創建大元國號和皇帝年號,營建元大都(北京城的前身)作為國都,創建元朝的官制,制定朝廷禮儀、章服和俸祿制度,參與選拔官吏和推薦人才,使不少漢族知識分子參加到元朝政權機構之中,對元朝政體設計作出很大的貢獻,對元朝政權的建設和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學問功底深厚,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使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劉秉忠曾祖於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今河北邢台)。蒙古王朝滅金後,劉秉忠出任邢台節度府令史,不久就歸隱武安山,後從浮屠禪師雲海游,更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雲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後,國家典章制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劉秉忠曾經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劉秉忠的作品有詩、詞和散曲。他的詩流露出三種思想感情:一是歸隱,如《寓桓州》、《痴坐》、《謾成》。二是有用世之心,如《對鏡》、《秋感》。三是在政治斗爭尖銳時,感到進退兩難,如《蜀先主孔明》、《留燕》。《元史》稱他的詩作,蕭散閑淡,和他的人品、風度一樣。劉秉忠的詞表現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詩作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更加清冷,在《好事近》中說:「一曲竹枝歌罷,滿襟懷冰雪。」劉秉忠敬仰元好問,他有《讀遺山詩》10首,其中有兩句說:「自古文章貴辭達,蘇黃竟不在新奇。」其實這也是他的創作追求,明白曉暢而不追求新奇,正是他的詩歌的特點。但同時也帶來平淡而缺乏詩味的缺點,他的有些詩作還給人以詩句粗厲之感。元中葉時虞集和蘇天爵等人批評中統、至元年間詩歌有粗疏笨厲之病,當是針對包括劉秉忠在內的一些作家而言的。劉秉忠的詞宗豪放派,但偏於直露,這也是元代早期詞作存在的普遍性弱點之一。劉秉忠著有詩集《藏春集》6卷,另有散曲12首,其中較好的有〔南呂〕《乾荷葉》和〔雙調〕《蟾宮曲》。《蟾宮曲》是弔古傷今之作。《乾荷葉》保留著初期散曲的民歌風味:「乾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盪。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專門著錄元代曲家的鍾嗣成《錄鬼簿》把劉秉忠列為「前輩名公樂章傳於世者」,可見他也是元代早期的著名散曲作家。
邢州在1220年即歸蒙古政權統治,劉侃十七歲時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1238年,辭去吏職,先入全真道,後出家為僧,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1242年,他受到北方禪宗臨濟宗領袖海雲的賞識,被推薦入藩王忽必烈(即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子聰博學多能,善於出謀劃策,深受忽必烈重視,時年二十七歲。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萬言策,提出:「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改革當時的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校等。他的主張對於忽必烈採用「漢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1253年,從忽必烈出征雲南。1259年,又從征鄂州(今湖北武昌)。1260年,忽必烈稱帝,命子聰制定各項制度,如立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建元中統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聰還俗,復劉氏姓,賜名秉忠,授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六年,訂立朝儀。至元八年,忽必烈以大元為國號,也出於劉秉忠的建議。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將營帳移到金蓮川,並在1256年命他在當地建立一座新城。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開平,忽必烈稱帝後改為上都。至元三年,劉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段楨等主持下,進展很快。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命名新都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同年八月,劉秉忠去世。
劉秉忠長於詩詞,沉鬱豪邁,在元代文學中別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六卷傳世。
十三世紀初,崛起於漠北草原的成吉思汗揮師南下,趕跑了黃河北岸的女真人,在邢州設立大元帥府。這時候,勾畫大元帝國的劉秉忠降生了。
時逢亂世,劉秉忠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於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過了幾年,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聽說劉秉忠是個人才,派弟子請他下山:「不要在那裡作道士了。」於是劉秉忠在天寧寺當了和尚,做了虛照的徒弟,法號子聰。其實道士也罷,和尚也罷,對於劉秉忠來說,出家是假,尋求機會是真。師徒二人游歷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個好地方,就居留了下來。
1242年,高僧海雲印簡(1202----1257)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覲見忽必烈,路過大同,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邀其同行。有機會接近蒙古親王,劉秉忠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忽必烈召見二人,問:「佛法里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海雲回答道:「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求問古今治亂興亡的事情。」 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精於易經,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忽必烈大為賞識,於是把劉秉忠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令其還俗,賜名秉忠。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
蒙哥即位後,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劉秉忠、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劉秉忠薦引,他的同學、學生、故交如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恕(劉秉忠弟弟)等,先後進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貴族稱號)上表忽必烈,陳述情況說,邢州連年天災人禍,百姓逃散,沒有多少戶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員來治理吧。劉秉忠與張文謙一起向忽必烈推薦熟悉邢州情況的燕趙名士張耕和劉肅,忽必烈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在邢州設立安撫司,派近侍脫兀脫帶張耕和劉肅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也是劉秉忠向事業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為便於統治中原地區,命劉秉忠在恆州東、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多倫附近)興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開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戰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從武昌出發,帶著劉秉忠、姚樞、郝經、廉希憲、阿合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劉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郭守敬負責都城水系和建築材料的運輸問題,這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年的舊歷十一月,劉秉忠領銜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制訂典章朝賀禮儀制度以及命名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原正統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劉秉忠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歲。元世祖得到喪報,非常吃驚,悲痛不已,他對群臣說:「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別人是不會了解的啊。」於是委派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喪,厚葬大都,最終改葬邢州祖塋(今邢台縣賈村)。劉秉忠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死後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漢人有這樣尊貴榮譽的人,僅劉秉忠一人。
劉秉忠精於周易,能知道前後事。據明朝首輔朱國楨歲著《涌幢小品》記載,明嘉靖年間,劉秉忠墓被盜,內有石刻寫明:為盜者李淮。事情傳到官府,盜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古籍記載的准確性有待於考證,但劉秉忠生前博才多學,細查善斷,為歷來史料所公認證實,也是深受忽必烈信賴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劉秉忠不愧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設計師之一,他不但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禮·考工紀》關於都城建設為指導思想進行規劃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元大都城的平面設計,皆以漢統治者建都思想為主導,即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之制。新建之城街巷規劃極有規律,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還有384火巷、29弄通,頗為壯觀。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雛形,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歷時18年之久。元大都城牆周長28公里多,宮殿巍峨,寺廟雄偉,園圃美麗,街道寬敞,規模宏大,規劃整齊。歐洲人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對元大都的詳細描述,引起西方人對東方帝國的無限神往。
■建造開平府展現了劉秉忠卓越的才能,並為他日後規劃營建元大都打下基礎
1232年,劉秉忠17歲時,進邢台節度使府中做令史,即秘書。不久,因不甘於埋沒在平庸乏味的文牘工作中,棄職隱居,後拜虛照禪師,出家為僧,法名「子聰」。
《元史·劉秉忠傳》說他「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
1247年,蒙古朝廷把邢州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封地。海雲禪師聞知劉秉忠「博學多才藝」,把他推薦給忽必烈。劉秉忠的學問得到忽必烈的賞識,留他在身邊做了謀士。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位為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總治漠南漢地。忽必烈深知,要征服和統治廣袤的漢人地區,只靠打打殺殺那一套老辦法是不行的。忽必烈重用了劉秉忠及一批有才能的漢人。這一年,劉秉忠向忽必烈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天下的綱領性建議。此後,忽必烈受命於1253年征伐雲南大理,
於1259年征伐南宋鄂州,劉秉忠都隨從出征,並多次勸告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
1256年,蒙哥大汗想要選個適宜的地方建一座城市,忽必烈推薦了劉秉忠擔此重任。劉秉忠選址在恆州灤水之北的龍岡(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用了三年時間,建成一座城市,即開平府。這次他展現的卓越才能,使他在日後規劃營建元大都時,成為忽必烈手下首選的人才。
■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遷至燕京
1259年,蒙哥大汗死於征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釣魚山之役。正在圍攻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忽必烈聞訊撤軍返回草原,於1260年在開平府即位為蒙古大汗。忽必烈政權的內外官制,如朝廷的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地方的路、府、州、縣等機構編制,均出自劉秉忠之策劃。當時還建立了年號為「中統元年」,這是蒙古自成吉思汗開國以來首次使用年號。
1264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於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區),並為忽必烈設計了新的年號「至元」。忽必烈言聽計從,下詔改當年的「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定燕京為「中都」,令劉秉忠赴燕京規劃營建。
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於燕京的動機,其實與當年金代完顏亮由上京會寧府遷都於燕京是頗為類同的:一是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庫里爾台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很多貴族不擁護他;二是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總治漠南漢地以來,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制,觸犯了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需要擺脫反對派的牽制;三是當時在中國北方,從金國手中奪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統治,在中國南方,對南宋政權尚有待於征服;四是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
■不受舊城約束,劉秉忠決定在金中都故城東北方營造新都城
劉秉忠銜命在燕京相度踏勘的結果,是決定在金中都故城的東北方,以金代行宮大寧宮為中心(今北海公園),營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一是金中都城已於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軍摧毀,無法利用;二是大寧宮未遭破壞,忽必烈數次前來燕京時,都曾在瓊華島上的廣寒殿暫住;三是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當年金中都的蓮花池和蓮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並且著名水利家郭守敬已在1262年著手規劃此事;四是另建新城,可以不受舊城束縛,能按理想放手規劃。
劉秉忠規劃的新都城,參用了儒家經典《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每邊開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城中幹道九縱九橫),經塗九軌(縱向的幹道可並行九輛馬車),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理想描述。
1267年,劉秉忠首先營建皇城和宮殿。皇城以大寧宮太液池中的瓊華島為中心,西岸是太後居住的隆福宮和太子居住的興聖宮。東岸是「大內」。大內南部是以大明殿為中心的舉辦典禮朝會的外朝區,北部是以延春閣為中心的日常辦公和生活的內廷區。大內以北是御花園。太廟建在城東,即「左祖」,社稷壇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場設在城西北部積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後市」。因積水潭是大運河的終點,是貨物集散地,適於交易。此外還有東市、西市。
1271年,忽必烈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將國號「蒙古」改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
大汗成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1272年,忽必烈還將正在建設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稱為「大都」。
1274年,大都的宮殿建成,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宮殿中舉辦大典,接受百官朝賀。而這朝賀的禮儀制度,也是劉秉忠制定的。
大都城繼續施工,至1276年基本建成。
■中心台位於今天北京鼓樓,它為元大都四面城牆的定位提供標准
劉秉忠在相當於今北京鼓樓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中心台,以此為四面城牆的定位提供標准。他規劃的大都城為南北向略長於東西向的長方形,周回60里,面積約為金中都城的2.7倍。共開有11個城門,北面是健德門、安貞門,東面是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面是文明門、麗正門、順承門,西面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城門相對之間都有通衢大道,即《考工記》說的「九經九緯」,縱橫街道所分隔成的方格地塊,即為「坊」,坊內是居住區或衙署區。大都城共有50個坊,每個坊都有吉祥的名稱,如今天北京阜成門內大街東部地區,在元朝就屬「金城坊」。忽必烈曾下詔規定,原住在金中都舊城內的有錢人家和官員,可以優先在大都城內各坊領取地塊,每家八畝,建造住宅。不準超標准佔地,也不準占著地不建房。不建房的人家,要把地塊讓出來交別人建房。這個詔書應是北京城裡關於房地產規定的最早的文件。
明代《永樂大典》中收錄的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一步約合1.54米),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即是今天說的「胡同」,出自蒙古語。
劉秉忠在主持營建元大都的工作中,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學。他不僅依據《周禮·考工記》制定了大都城的總體方案,還依據《易經》為大都各城門制定了寓意典雅的名稱(其中有些名稱,直至今天還被沿用作地名),例如:
麗正門:出自《易經·離卦》「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文明門:出自《易經·乾卦》「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安貞門:出自《易經·訟卦》「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不僅如此,就連元朝的國號和年號,也是劉秉忠依據《易經》制定的。國號「大元」,出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年號「至元」出自《易經·坤卦》「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劉秉忠所主持營建的大都城城牆,歷經700餘年風雨,在今北京市的北土城東路、北土城西路和薊門橋一線的西土城路,還留有遺跡,已辟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3. 後學仲甫什麼意思

後學通常是古話,意思是晚輩的意思。

4. 盧秉字仲甫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下是我整理的盧秉字仲甫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盧秉,字仲甫,未冠,有雋譽。嘗謁蔣堂,坐池亭,堂曰:'亭沼粗適,恨林木未就爾。'秉曰:'亭沼如爵位,時來或有之;林木非培植根株弗成,大似士大夫立名節也。'堂賞味其言,曰:'吾子必為佳器。'

中進士甲科,調吉州推官,浮湛州縣二十年,人無知者。王安石得其壁間詩,識其靜退,方置條例司,預選中。奉使淮、浙治鹽法,究索利病,出本錢業煮鹽之民,戒不得私鬻,還奏,奏為定製。

進制置發運副使。東南飢,詔損上供米價以糴。秉言:'價雖賤,貧者終艱得錢,請但償糴本,而以其餘振贍。'是歲上計,神宗問曰:'聞滁、和民捕蝗充食,有諸?'對曰:'有之,民飢甚,殍死相枕籍。'帝惻然曰:'前此獨趙抃為朕言之耳。'先是,發運使多獻羨[注]以希恩寵,秉言:'職在董督六路財賦,以時上之,安得羨。'

知謂州。五路大出西討,唯涇原有功,進寶文閣待制。夏境胡盧川距塞二百里,恃險遠不設備,秉遣將姚麟、彭孫襲擊之。俘斬萬計。遷龍圖閣直學士。夏酋仁多嵬丁舉國入寇,犯熙河定西城,秉治兵瓦亭,分兩將駐靜邊砦,指夏人來路曰:'吾遲明坐待捷報矣。'及明果至見宋師驚曰天降也縱擊之皆奔潰或言嵬丁已死有識其衣服者諸將請以聞秉曰:'幕府上功患不實,吾敢以疑似成欺乎?'他日物色之,嵬丁果死,詔褒賜服馬、金幣,且使上所獲器甲。

秉守邊久,表父革年老,乞歸。移知湖州,行三驛,復詔還渭,慰藉優渥。革聞,亦以義止其議。已而革疾亟。乃得歸。元祐中,知荊南。卒。

(選自《宋史&盧秉傳》,有刪改)

【注】羨:結余的錢財。

參考譯文:

盧秉,字仲甫,未成人時,就有英才的聲譽。曾去拜見蔣堂,在池旁亭中坐著,蔣堂說:「亭子和水池還算可以,可惜樹木沒有成長起來。」盧秉說:「亭子和水池好比爵位,時機來了就可以得到;樹木不培植根株不能成長,很像士大夫建立名譽與節操。」蔣堂欣賞盧秉的`話,說:「你一定會成為有用的人才。」

考中進士甲科,調任吉州推官,在州縣沉浮二十年,沒有人了解他。王安石見到盧秉在牆上題的詩,知道盧秉沉靜謙讓,剛好要設條例司,預先選中盧秉。盧秉奉命出使淮、浙兩地治理鹽法,探討利弊,出本錢給賣鹽的百姓建立建業,告誡他們不能私賣,上奏成為固定的制度。

升為制置發運副使者。東南各地遭遇飢荒,皇帝下詔將上供的米減價出售。盧秉說:「價格雖然低,貧窮的人終究很難有錢(購買),請求只還米的成本,而用剩下的來救濟百姓。」這年上報戶口賦稅等,神宗問盧秉說:「聽說滁州、和州百姓捕捉蝗蟲充當糧食,有這事嗎?」盧秉回答說:「有的,百姓很飢餓,餓死的人遍地都是。」皇帝悲傷地說:「以前只有趙抃對我說過。」先前,發運使大多上獻結余的錢財來求恩惠寵愛,盧秉說:「我的職責是監督六路的錢財賦稅,按時上繳,哪裡有結余的錢財。」

任謂州知州。朝廷出五路j隊大舉討伐西夏,只有涇原一路有功勞,進升為寶文閣待制。西夏境內的胡盧川距離邊塞兩百里,依仗地險路遠不設防備,盧秉派將領姚麟、彭孫襲擊胡盧川。俘虜斬殺數以萬計。升任龍圖閣直學士。西夏首領嵬丁率全國的j隊入侵,進犯熙河路的定西域,盧秉在瓦亭整頓j隊,分派兩將駐扎在靜邊塞,指著西夏人的來路說:「我天亮就可以等到捷報。」到天亮時西夏兵果然到了,看見宋朝j隊,驚恐地說:「這是從天而降啊。」盧秉放兵攻擊他們,西夏兵逃奔潰敗。有人說嵬丁已經死了,有人認識他的衣服,各位將領請求上報。盧秉說:「衙署上報功勞唯恐不真實,我怎麼敢把有疑問的情況上報,而成欺騙呢?」後來查證此事,嵬丁真的死了,皇帝下詔表揚賞賜衣服馬屁、黃金錢幣,並且讓盧秉上獻所繳獲的武器鎧甲。

盧秉鎮守邊境很長時間,上表稱父親盧革年老,請求回內地。調任湖州知州,走了三個驛站,皇帝又下詔讓他回謂州,朝廷對他的慰問很優厚。盧革聽到後,也用國家大義中止盧秉的請求。不久盧革病重,盧秉才得以回來。元祐年間,任荊南知州,去世。

5. 覺醒年代仲甫是誰

陳獨秀先生,字仲甫。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

6. 文言文辛仲甫 翻譯 太祖問韓王

原文:夏原吉,字維哲,其先德興人。父時敏,官湘陰教諭,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學養母。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儼然。太祖①而異之,擢戶部主事。成祖即位,轉左侍郎。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樂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民勞,吾何忍獨適。」事竣,還京師。七年,帝北巡,命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揮冒月廩,帝欲斬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實為盜,將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從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嘗之,笑曰:「何惡也?」對曰:「軍中猶有餒者。」帝命賜以大官之饌,且犒將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測其際。同列有善,即採納之。或有小過,必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織賜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書者,吏叩頭請。原吉不問,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呂震嘗傾原吉。震為子請官,原吉以震在「靖難」時有守城功,為之請。平江伯陳初亦惡原吉,原吉顧時時稱才。或問原吉:「量可學乎?」曰:「吾幼時,有犯未嘗不怒。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則無可忍矣。」嘗夜閱爰書②,撫案而嘆,筆欲下輒止。妻問之,曰:「此歲終大辟③奏也。」與同列飲他所,夜歸值雪,過禁門,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墮行。」其慎如此。

夏原吉字維哲,他的祖先是德興人。他的父親夏時敏在湘陰做教諭官,於是在這里安家。夏原吉很早就成了孤兒,他努力學習,奉養母親。因州縣地方官薦舉進入太學,後被選入宮中書寫皇帝的詔令。諸生中有的人大聲說笑,夏原吉端正地坐著很嚴肅。明太祖暗中觀察認為他與眾不同,提拔他做戶部主事。明成祖即位,調任他任左侍郎。浙西發大水,主管官員治水不見成效,永樂元年,命令夏原吉去治水。夏原吉穿著布衣徒步行走,日夜治理謀劃,最熱的天氣不張傘蓋,他說:「百姓勞苦,我怎麼忍心獨自舒適呢。」治水完畢,他回到京城。永樂七年,皇帝北巡,命令夏原吉兼代理皇帝所至之地的禮部、兵部、都察院政事。有兩個禁衛軍官冒領月俸,皇帝要斬他們。夏原吉說:「這個不合法律,假如他們確實是盜竊,將施加什麼刑罰呢?」皇帝於是停止了斬他們的詔令。明宣宗三年,隨從皇帝北巡,皇帝拿夏原吉袋子里的干糧嘗了嘗,笑著說:「怎麼這么難吃啊?」夏原吉回答說:「軍隊中還有挨餓的人呢。」皇帝命令把高官的飯食賜給他,而且犒勞了將士。夏原吉有宏大的氣量,人們不能測量它的邊際。同在朝班的官員有優點,他就採納接受;有的人有小過失,他一定為他們掩蓋不張揚。有一次一個官吏弄臟了他所穿的皇帝賜給的金織衣服,夏原吉說:「別害怕,臟污可以洗掉。」又有一次一個官吏弄臟了精微的文書,磕頭請求罪。夏原吉不追問,自己入朝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皇帝命令換了文書。呂震曾排擠夏原吉。呂震為他的兒子請求官職,夏原吉認為呂震在「靖難」時守城有功,為他向朝廷請求。平江伯陳起初也厭惡夏原吉,夏原吉反而時常稱贊陳有才能。有的人問夏原吉:「氣量可以學嗎?」他說:「我年幼時,有人觸犯了我,我不曾發怒。開始在臉色忍耐,中間一段時間在內心忍耐,時間長了就沒有什麼可忍耐的了。」他曾經夜晚審閱記錄罪犯口供的文書,拍著桌子嘆息,筆要下落總是停止。妻子問他,他說:「這是年終執行刑的奏章啊。」有一次他與同朝班裡的官員到別的地方飲酒,晚上回來時趕上下雪,經過宮門,有人想要不下馬。夏原吉說:「君子不能因要昏暗中使品行墮落。」他謹慎如此。

7. 仲甫先生是誰

陳坤。

1996年離開東方歌舞團;同年,陳坤以男生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 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96級,獲文學學士學位。2010年,北京電影學院舉行60年校慶,陳坤獲頒電影學院優秀畢業生獎。

早年經歷:

陳坤於1976年2月4日出生於重慶市江北區,幼年時父母離異,陳坤跟著外婆生活,直至11歲才回到母親身邊。初中就讀重慶市江北區字水中學,高中就讀重慶學田塆職業中學。

為了在經濟上自立,並幫助負擔家庭開支,陳坤在高中時開始半工半讀,先後任印刷所打字員、酒吧服務員、駐唱歌手,得到重慶歌劇院王梅言老師的聲樂指導,1995年考入東方歌舞團,擔任獨唱歌手。

8. 仲甫是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誰的字阿

陳獨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土釗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初在蕪湖創辦《安徽俗話報》,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志(一年後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系,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總書記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

9. 辛仲甫傳譯文

看看是不是.......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義人。仲甫自幼好學,長大後,擅長吏事,姿態豐偉,儀表堂堂,有才能器量,見識深遠。後周廣順年間,郭崇掌管親軍,讓仲甫擔任掌書記。顯德初年,郭崇外出鎮守澶淵,仍讓辛仲甫擔任舊職。郭崇一個親信官吏任廂虞候,有被搶劫的所轄百姓,說自己暗中認出賊寇的首領,就是捕盜的官吏,官府不敢追究。仲甫請求親自去逮捕此人,並對他進行審訊,吏人故意拖延這個案子,仲甫說:「百姓被賊寇侵害卻讓他們無辜服罪,是政事腐敗到了極點,還要政府官員做什麼呢?」請求更換官吏以洗刷冤憤。郭崇終於醒悟,異地審查訊問,才查出實情。
太祖登基,任命郭崇為監軍。陳思誨密奏郭崇有不軌行為,太祖大怒但又心存疑慮,於是派遣使者前去查驗此事。使者還沒有到,郭崇擔心煩悶得無所適從,對賓客和隨從說:「如果主上不能了解實情,我該怎麼做呢?」眾人都愕然相視,不知所措。辛仲甫說:「皇帝受天命而稱帝,您首先效忠,軍隊百姓的治理安排,全都依照尋常法度,(朝廷)將憑什麼給您加罪名呢?您只要遠遠地探知使者的情況,率領下屬盡郊迎的禮節,任使者去探訪調查,時間長了事情自然會明白。」郭崇就按照辛仲甫說的去做。使者到了以後,(經過探查)看郭崇並沒有不軌之意,於是回去把情況報告給皇上,皇上大喜,反過來治了陳思誨的罪。
乾德五年,仲甫入朝,拜右補闕,出任光州知州。州境有橫河與城相對,適逢久雨不停河水暴漲,大水沖毀了房屋田舍。仲甫調集了幾百艘船隻,使得軍用物資和民用儲備都因此得以流通補給。六年,調任彭州知州。彭州士兵引誘營兵和各屯守軍,謀劃在長春節宴會之日進行叛亂。時值初春,仲甫出城巡視,見到護城河的草長得很深,想到可以隱藏埋伏,便命人將草燒光、拔除。叛亂者因此懷疑是自己的陰謀泄露,便有人前來自首。仲甫捕獲了一百多人,將他們全部斬殺。在此之前彭州種樹很少,夏天沒有休息乘涼的地方。仲甫督促百姓栽種柳樹遮蔽道路,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因此將柳樹命名為「補闕柳」。太祖問眾大臣中有誰是文武兼備的,趙普拿辛仲甫來回答皇上。
太平興國初年,升為起居舍人,奉命出使契丹。契丹皇帝問他:「黨進是什麼樣的人?宋國像黨進這樣的人有多少?」仲甫說:「國家名將相繼涌現而出,像黨進這樣的不過是供驅使之輩,哪裡值得一提!」契丹皇帝想將他留在遼國,仲甫說:「從守信用上說我要完成使命,從道義上說我不可以留下,如果一定要留我,我只有一死。」契丹皇帝最終也沒能使他屈服。出使回國後,以刑部郎中任成都知府。到成都後,上奏免除成都府每年上交朝廷的銅錢,廢除官府對酒的專賣,為政崇尚寬厚簡便,蜀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居樂業。八年,被加封為右諫議大夫,彭州盜賊不斷為害作亂,朝廷下詔緝捕卻未能抓獲。經過仲甫的誘導勸說,這些人中將自己捆綁起來到官吏處自首的達到一百多人,剩下的也因此解散。
淳化二年,擔任陳州知州。任職期滿回到朝廷,正碰上蜀地賊寇作亂,因為辛仲甫一向有很高的恩德和威信,准備讓他抱病前去招撫,因為生病未能前往。成平三年去世,享年74歲。

轉自:http://www.oldq.com.cn/gaokao/gkst/200804/84869.html

10.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仲甫先生的原名是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仲甫先生的原名是:陳獨秀。

陳獨秀,字仲甫,所以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自稱仲甫先生。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

(10)盧秉字仲甫文言文閱讀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第一,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

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了整整一代人。

第二,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思想指導者。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發生那麼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在高度評價五四運動歷史功績的同時,不能忘記陳獨秀在其中的巨大歷史功勞。

第三,他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傳播馬克思主義雖然沒有李大釗早,但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

第四,他是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創始人。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說法不準確。如果沒有陳獨秀,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的成立。僅僅這一條,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第五,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

第六,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與孫中山共事。

熱點內容
紅櫻桃 小女孩洗澡 發布:2024-05-02 12:11:49 瀏覽:650
神探狄仁傑四部哪部好看 發布:2024-05-02 12:05:27 瀏覽:348
現代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4-05-02 11:49:39 瀏覽:283
電影《父母的愛》簡介 發布:2024-05-02 11:47:04 瀏覽:961
追劇網 永久免費的網站 發布:2024-05-02 11:38:10 瀏覽:632
鬼片女鬼懷孕 發布:2024-05-02 11:31:20 瀏覽:310
歷史可靠嗎 發布:2024-05-02 11:25:48 瀏覽:961
最新最全的槍版電影 發布:2024-05-02 11:15:04 瀏覽:633
韓國d杯的女朋友 發布:2024-05-02 11:05:01 瀏覽:968
外國童性電影 發布:2024-05-02 10:54:58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