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教研

學科教研

發布時間: 2020-11-20 11:15:20

『壹』 教研員與教師的職齡區別是什麼

由於教研員的正確來源應當是:在本學科一線教學10年以上,擔任班主任5年以上,在本學科教育教學一線「摸滾帶爬」拼打出來的優秀分子。

由此可知教研員在職齡上至少比教師大10歲以上,並且一般情況下的教研員都是在各自教學領域的頂尖級老師,故而說明教師倘若想成為教研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豐富自己本身的知識並且在自己從教的領域達到較高的成就。唯有在自己從教的領域達到較高成就後才會對該領域有所精通並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教學方案給出指導性的意見,從而促使相應領域的教師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更高的層次。

並且教研員在其學科教學教研活動中多佔據著引領、指導、示範等作用,所以不論從職齡還是從教學領域方面來說想要成為教研員都需要對自身有著更高的要求和不懈的努力。

『貳』 中學每個學科都要設一個學科教研室嗎

現在的中學應該學科沒有多學,都設一個學科教研室,因為現在一般的學校沒有這樣的條件。

『叄』 什麼是教師教研

教師科研主抄要是指教師圍繞學校教學工作,以課堂學科教學為中心,圍繞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材、教法等內容而展開的科研過程。是指對教育、教學、教師、教材、教程、教法等進行研究,對教學研究或課程教學研究,是專門為教學而進行的研究。

教研包含著四個要素:以教育(教學)為對象、有適宜的研究方法、能作出科學結論、屬一種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

『肆』 教研的教研的劃分

可以從教研的發生地點、教研的組織主體、教研的目標三個角度對教研進行劃分。 適用於網路教研、區域集備、學科資源建設。
三人行教研模式從上至下分為三層
第一層:三人行教研模式的三個具體環節:個人設計、互評與整合、實踐與反思。
第二層:模式與教研的發展過程的對應。
第三層:模式的特點,即技術和形式的體現。信息技術平台可為專用的平台,也可以是公眾的博客、微博、微信、微課等平台。
第一層的三個具體三個環節具體內容是:
環節1:個人設計。屬於外化過程,一般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學科有效教學模式的落地或信息技術的融合。
環節2:互評與整合。一般三至五人為一小組(學校及學校之間均可),經歷組內互評、組內優化、組間輪評,構成碰撞生成的三個過程。互評、輪評的支架可以是三點(特色、不足、建議)或PCK的縱橫兩維(縱向: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策略、易錯概念,橫向:教學設計思想、教學策略)。組內優化遵循教研議事規則,鍛煉開放的心態,協商的行動,最後達成共識。
其中組內互評是小組內成員之間互相評價教學設計,組內優化是從小組內整合出一個教學設計,組間輪評是指當存在三個以上的小組(如A、B、C三個小組)時,採取A評價B,B評價C,C評價A的方式。
第三階段:實踐階段,在實踐中對設計方案檢驗、修正、反思、提升。
根據上述描述,得到三人行教研模式的過程細化模型。 提供一線教師做科研的路線。正如陶行知所言:對於教育問題,用分析的、客觀的方法研究。將大問題分解為數十、數百個小問題,每一個小問題至少有一人繼續研究,如是,大問題也不難解決了。做小課題就如做詩。朱自清說:詩須要用具體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說法。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里發生一種--或許多種--明顯逼人的影像。這便是詩的具體性 。
小課題研究模型包括問題、課題、主題、選題四個連續發展環節:
1.問題
包括四個步驟。
①教師根據教學經驗或區教研員從全區質量監控系統數據,對教師的教學優勢或劣勢進行分析。
②確定要研究的教學內容,這個教學內容是與具體教師相關的。
③區學科教研員的組織下,根據研究內容(小問題),確定校際教師之間的關聯,形成許多3-5人的研究小組(小團隊)。
④區教研員系統考慮本學科眾多小課題在教學內容的研究分布、教師的覆蓋,有組織、有規劃的申報區域小課題研究。
2.課題
小課題研究周期為一個學期,主要是規律、技術、模式、方法在某一教學內容上的運用。課題研究過程及成果可通過數字故事、博客、MOODLE、微課、視頻等技術呈現出來(可視化),以便後續的主題教研和選修。
3.主題指主題教研。此環節是對小課題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研究成果作為區域教研活動的內容,由小課題的研究成員進行講解、展示,目的是在教研活動結束時吸引一至三名新的研究成員加入。4.選題
指菜單式主題教研選修課程的形成。此環節將績效好的小課題研究成果系統積累起來,供全區教師選擇、參與,改變區域教研活動吃「大鍋飯」狀況,成為「自助餐」(選修),「開小灶」。上述四個過程與分形生長一般模型(分形=原形+生成元+迭代)相對照後,發現問題對應於原形,課題對應於生成元,主題及選題對應於迭代過程,從而得出小課題研究模型。

『伍』 教研員應具備哪些基本教研和素質能力

一、良好的文化素質,包括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和教學理論基礎。
二、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


四、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教育科研素質及教學研究能力。

『陸』 真正的教研,該是怎樣的

當前校本教研(教研組)活動中卻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嚴重製約著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和教師專業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學校教學研究的環境與氛圍不足。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年級組的管理功能日益突出,卻弱化了承擔教學研究基本功能的教研組的作用。2、教研活動中大量存在的是「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以應付考試為中心」。教研活動中比重最大的是「聽布置,執行具體事務」,與其核心工作「教學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濃,「教而不研」或「教而少研」是常見的現象。3、教研活動過程中「問題意識差,交流對話少」,教師缺乏真正的合作學習。有問題才有討論,沒有質疑,沒有不同聲音,「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討論只能是形式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構不成教師的群體合作學習。4、教研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組內交流活動及開課——說課——評課活動等。教研組內交流,教師往往關注的是教師的教,探討的是如何通過教師的講,讓學生很好的學到該學的知識,如何交給學生更好的應試的技能,以便使學生在升學考試中拿到高分,讓更多的學生升入條件好一點的高一級學校,經常討論的是怎樣統一教學進度,怎樣安排教學內容,選擇、使用哪種教輔資料,挑選哪些練習題、習題,如何命制考試試卷等方面問題。而對教師自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師生關系,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興趣、態度、價值觀,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很少關注學生的學情,很少研究如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講課——說課——評課的優點是能夠通過教師自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創設一個真實情景,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具體的研究,應該說,該形式符合實踐——認識——理論的事物認識規律,有利於教師對某方面問題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但這種探討往往局限於本堂課之中,討論和解決的是本堂課的問題,教師在實際聽評課過程中,大多就事論事,缺乏對一般教學問題的研究和一般規律的總結,難以收到舉一反三的功效。實際討論過程,常常是一言堂,教研組長、權威教師說了算,其餘教師處於被動附和的地位,沒有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究局面。更有甚者,由於少數教師研究意識不濃,對這種研究活動存有戒備心理,怕同事對自己「挑刺」傷面子,不樂意別人聽自己的課,盡量想法迴避講課。即使迫於無奈必須講,也是事前精心准備,在授課班級認真部署,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什麼問題學生應該怎麼答,都安排得絲絲入扣,並進行多次預演,致使公開課成為一場公開戲。而聽課教師明知其假也不當面戳穿,評課時蜻蜓點水,言不由衷,或只唱贊歌不談問題,或避重就輕,說些「時間把握不當」、「教者略顯緊張」等無關痛癢的問題搪塞,不觸及問題實質。5、教研活動仍然出現「蘿卜燒蘿卜還是蘿卜」的現象。由於上述原因的長期積累,使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興趣減弱,總認為沒什麼好教研的。出現「蘿卜燒蘿卜還是蘿卜」,研來研去還是原來的東西。6、教研組尚未成為群眾性的、合作研究的實踐共同體,離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還有相當距離。7、而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們真正缺少教研的內驅力。我們的教師比較長於內省而缺乏公開自我、傾聽與回應以及問題化與問題解決的習慣與能力。教師們經驗有餘而反思不足,缺乏內驅力的被動的反思,影響了教學研究質量的提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上述諸多問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而這些問題不解決,就無法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無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動有效性的策略要提高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在教研組內形成濃厚的教學研究紛圍,形成教學研究的內驅力與教研組的群體合力,必須「聚集課堂」,從小問題中探究出真問題。1、建立有效的教研群體有效的教研群體是實現有效教研的主要載體。而一個有效教研群體的建立,首先需要有教研組長的創新性作為,更需要教研組內教師的內在需求。教研組長是實施教改和教學研究的組織者和帶頭人。要能喚醒本學科組每位教師的發展意識,並依據本學科的情況,指導本學科每位教師制定發展規劃。只有喚醒每位教師的發展意識,教師才會主動地參與教研活動,參與教科研,教學研究才能變為現實。所以,教研組必須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把本學科的教師組織起來,聚合組內教師的智慧,從而構建有效的教研群體。一個有效的教研組群體,在面對困難或改革等環境時,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常常是:第一,以問題引導學習,不斷使日常教學工作問題化,憑著群體大腦資源的再投入與撞擊,解決新問題,「咬住尾巴」連環改進;第二,以差別推動進取,不斷促使每個教師在各自能力最近發展區的上限處工作,並通過與自己、與同伴、與理論、與實踐的四種對話,尋找差別,跨越研修的門檻。這些特有的應對工作和環境的方式,會有效地推動了群體學習技能的形成及其知識的共享與創造,有效地促進了群體的專業發展。2、教師專業發展要走「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實踐反思」之路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1989年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 經驗+ 反思。而實踐反思已成為教師成長的基本模式。實踐反思最重要的是建構行動和學習兩者間的聯系。實踐反思強調教師的主體悟性,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主動性與內在需求欲。當一個教師停止了內在的對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提升的動力時,這種教研活動就成了形同虛設。許多教師存在著重實踐輕反思,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等低水平的重復勞動,沒有反思或只是低水平的反思。教師不會寫「教學敘事」,把「敘事」等同於「反思」,而又把「教學反思」理解為對題目的如何解題等。與此同時,教師的實踐反思還需藉助於同伴的幫助才能從反思中學習,同伴的支持與挑戰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相觀而善之謂摩」,同伴互助有利於縮小課程發展與教師實踐之間的落差,可以引發藝術切磋與教學研究。特別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先進的理念如若沒有以課程內容為載體的具體指引與對話,沒有專家與骨幹教師等高一層次人員的協助與帶領,同伴之間的橫向互助可能會囿於同水平重復,會出現「 蘿卜燒蘿卜還是蘿卜」的現象。但應該指出的是,專業引領不等同於專家的單邊引領,它是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的取長補短、共同引領。3、常規教研與主題式教研相結合(1)常規教研活動,即開課、說課、評課、課後反思等是提高教研活動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科教研組內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主要表現在:課前備課交流,說課交流,課後交流。在教研互動過程中要求教師們努力做到:「三實、三培養、四體現」即:目標要落實(雙基落實是基礎)、方法要務實(符合學生實際,教師們可學)、課風要朴實(高於常態課,但不是表演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體現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情緒體驗。把新的教學思想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每個環節。通過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互動形式,教師們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從而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師鑽研教材的水平。(2)加強主題式教研活動的探究。一次活動前提出下一次活動的主題,然後在下一次活動中每個人圍繞該主題發言,發達自己的想法。這些主題可以是教學過程中問題,如導入、情境設計、問題設計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小結的形成與表述、作業的情況等,也可以是針對某一種類型而設計,如復習課、講評課等,還可以是針對教師自己存在的問題而設置。主題式教研活動有主題,有核心,有內容,才會有效果。(3)主題的確立必須要有針對性。如對教師中存在的問題,教研組要了解本學科教師到底缺少什麼?是哪些因素制約著教師的專業發展?是知識結構不合理還是實踐經驗不豐富?是教材把握的問題還是課堂管理的問題?是教學理念落後還是教學方法滯後?是反思不夠或只是低層次的反思?是缺乏專家的引領還是自己學習的主動性不夠等等。4、教研組的教學研究活動要轉變方向,重在「聚焦課堂」從上世紀中葉以來,關於課堂的研究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從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態的整體研究,從接受式教學與活動式教學的兩方對峙到成為前進中的兩極張力。人們的研究正在完成從外顯到內隱、從行為到心理、從局部到整體的轉變,逐步形成了全面關注課堂學習的格局,甚至於專家們提出了「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的觀點。從這個角度,「聚焦課堂」既是一種研究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核所在,所以教研組的教研活動中研究課堂無疑是重中之重。教研活動中「聚焦課堂」,主要應該是關注課堂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從細節著手,從小問題著手。(1)轉變備課方式——要備課堂。新課程從原來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這一轉變要求教師轉變備課的方式。教師在課前必須充分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擬定多種可能有的相應對策。教師要注重花時間去認真琢磨學生、琢磨活的課堂,不僅僅滿足於對教材的通透和在課堂中深刻地重現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教材的認識和需要、了解他們的興趣、知識儲備狀況和他們特別關心的一些話題、社會現象等,並把課標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到這些學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師的備課就意味著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需求的話題作為具體的載體,把社會實踐的真實內容作為附著物,進行重組教材、有自我個性地把握教材、全面面向學生工作。這樣,教師備課的教學教案就需要隨著新的教學精神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如教師設計「學情分析」、「課堂學生問題隨記」、「課後教學追記與反思」等內容,採取課前認真分析、思考,課中及時發現問題,課後總結、反思和補充等方式面對新課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編寫,已經不能再是傳統的重點難點分析和簡單的設問對答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更加鼓勵教師編寫「學案」。教研組要依託備課組加強對教師備課的指導,在教研組內開展同一教材內容的備課活動,針對不同教師承擔不同層次班級的備課,主要發現教師在「備學情」、「備問題」、「備課後反思」等方面的特點。(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評價的重心逐步由「教」轉向「學」,教師就應當認真思考自己在這種課堂上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對課堂的關注,集中體現為學生在課堂上究竟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領悟了什麼等等方面。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也許在這種課上,教師的口頭表達並非完美,板書並不漂亮,而是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那麼這依然是好課;當然,這不是說,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不夠重要了,相反,我們更應當嚴格要求教師有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因為這是他們之所以成為教師的必備條件,是作為教師的根基之所在。在這種課上,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究竟與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要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僅局限於把握教材是絕對不夠的。學生的自主實踐和探究將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學科教材,追求知識深度;另一方面要盡量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拓寬知識的外聯度,努力做好跨學科的綜合知識整合的工作。其次,要處理好活與實的關系。對課堂教學的管理問題應當辯證地看待,以往的課堂是要求學生安靜地聽、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課堂中安靜則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但「熱鬧」又是課堂教學的大忌,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能保持「熱鬧」,又能和諧、有序,「鬧而不亂」,從而使學生進入一種熱烈研討、你爭我辯的自主學習氛圍中,是教師們進行課堂管理的新課題。再次,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要講究策略性、靈活性,因為這種課堂很有可能不會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學生的獨立或合作學習很可能打亂教師頭腦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師應當隨著學生的課堂表現來靈活調整教學步驟,充分施展自己的隨堂機智。總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3)實施跟進研究。教研中「聚焦課堂」可以有多種方式,「行動教育」是一種可以借鑒的模式。它以課例為載體、強調專業引領和行為跟進,通過共同經歷「原行為階段、新設計階段和新行為階段」來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在前兩個階段、後兩個階段之間會有兩個不同類型的差距——而這同時也是教師更新理念、調整行為的過程,教師正是在這個行動過程中獲得了較大的收益。這種行動研究可以就整堂課進行的,也可以就一個個的片斷進行;就課的類型而言,可以新課,也可以是復習課、講評課。而「片斷式行動跟進研究」更容易提高學科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科教研組必須努力創設這樣的平台,通過傳統的開課、說課、評課方式,就課堂教學全過程的某一片斷作主題研究。如導入的有效性研究、設問的有效性研究、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研究、學生參與度的有效性研究、合作討論的有效性研究等。問題生成於課堂,解決於課堂。(4)研究教學過程的細節。從「候課」開始,教師在課前兩分鍾先進教室,並要求學生也要做好主動的積極的候課。從候課到上課的導入、教學過程的展開、活動的安排、合作學習的組織、再到教學小結與課後反思。再可以把這些環節分割成若干小細節,從中加以問題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動可以解決一個問題。這樣可以避免「有教無研」的情況。(5)研究教學手段的選擇與使用。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增加教學容量,引入熱點材料,提出有效問題,給學生更直觀地呈現教學情境,但也出現了唯多媒體的現象,許多教師上課沒有了必要的板書,也就失去了展示教師教學特點與文化底蘊的粉筆字。實際,多媒體也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地運用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但如何用才算恰當呢?教研組可以通過平行班級對比的方式,研究採用多媒體教學的度,從而提出多媒體教學與課堂教學效益的相關性。5、網路教研——提升教研活動有效性的有效載體與傳統的教師們圍坐而談的教研活動相比,幾年來掀起的網路教研給有效教研活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建立學科網站(學校網站內的網頁)、學科論壇、教師博客與教師博客群,實現教研互動和教學資源共享,引導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進行網路教研,可以有如下幾種主要方式,一是同步式網路教研,即利用論壇將傳統教研活動搬到論壇上同步進行,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其一般步驟為:教研公告—教案討論—課後反思—自主評課—教研總結。二是主題式網路教研,即先確定一定的主題,在論壇上開展討論,然後根據主題要求開教研課,並把課堂實錄放到網路上供大家研究評議,最後寫出自己的反思,總結出主題討論的結果。三是案例式網路教研,即以學校為單位,提供各科教學的一些典型案例放到論壇上供學科老師學習討論。四是引領式網路教研,即發揮教研員、學科研究專家、骨幹教師的作用,回應一線教師的困惑,聚集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疑點難點焦點問題。五是遠程合作式網路教研,即利用網路,就某個項目,區域學校之間開展合作研究。六是個性化網路教研,即隨著網路教研的推廣和普及,出現的許多自發的、個性化的網路教研,如個人教學隨想、個人班級日誌等。當然,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只要是有效地,都是好的。只要教師們有教研的需求,有自己成長的內需,充分發揮教研組的群體智慧,一定可以進一步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柒』 教研課題和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有什麼區別

1、教研課題
教研課題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對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科學的研究,審批立項的科研課題。當前,中央教科所下屬的各省、市、縣教研室、教科所均有教研課題項目。
2、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設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是為了搭建教育科學研究的平台,引領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凝聚科研力量,體現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研究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繼承發展,開拓創新,繁榮和發展教育科學,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實踐服務,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做貢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的選題,要以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突出應用研究,注重基礎理論研究,鼓勵新興、交叉、邊緣學科研究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支持成果開發與推廣研究。要力求居於學科前沿,具有原創性或開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復。

希望能夠幫到您!

『捌』 《學科教研》是正規期刊嗎

《學科教研》是正規期刊。

是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遼寧師范大學主辦的教育理論刊物,為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

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為繁榮教育理論研究,促進教育科學發展,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成功的教育經驗、實驗和理論,繼承民族教育遺產,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


(8)學科教研擴展閱讀

【投稿須知】

1、論文要求:主題突出、內容充實、觀點明確、資料翔實、論證嚴密、邏輯清晰、語言文字合乎規范,有獨到見解,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或實踐借鑒價值(來稿一律採用電子版本word文檔);

2、文章的格式要求為:在題目下邊寫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省份、城市、郵編,然後是摘要、關鍵詞、正文;很多作來者稿署名時須徵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後次序,接到錄用通知後不再改動(附個人聯系方式);

『玖』 怎樣發揮學科教研優勢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認識與實踐

因此,學習教師專業化的理論,實踐教師專業化發展,是目前各教育部門及廣大教師極為重視的工作。本文即從美術教研員的角度,談一談在學科教研工作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嘗試與幾點粗淺認識。一、 學科教研工作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優勢分析從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情況看,要比參加科研、培訓等活動的積極性要高。簡要分析不難發現:教師專業化包含以下幾大因素: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意。專業知識包含學科知識、教育知識、科研知識、信息技術等,專業能力包括專業技能、教學能力、教育能力等。(課件)如此繁多的專業要求,僅靠教師在接受職前培養是達不到的,「一朝受教,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在這些因素中,學科知識的補充擴展、專業技能的提高、教學能力的發展等,又帶有一定的學科專業性,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學科教研活動來實現。從新型教研內容的需求上看:教研活動既是教師豐富專業知識的過程,又是教師提高教研能力的過程。首先,教研活動常會安排好多課,不同思維的教師、不同學校、不同的地域風格的教學設計,易使教師開闊視野,打開思路;其次,活動中的問題針對性往往較強,幫助教師解決疑難;再者,學科教研一般專業性較突出,專業知識不足時可以滿足教師急需。從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上分析:教研活動常用的交流互動的形勢是教師願意接受的。教師較喜歡同學科教研活動,因為共同話題多,便於專業發展的溝通交流;研究目標差距不大,便於教師間的互相合作;學科教研與自主學習及其他方式相比較,在任務繁重,時間緊迫的工作壓力下,參加教研活動實現專業發展自然成為教師的首選。以上種種原因不難看出,教師喜歡參加教研活動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既然這樣,我們又在年年搞教研,為何還如此急切的提出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呢?我想這里還有很多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主要是目前教師素質存在的弊端需要單獨拿出來加以分析:1. 教師專業知識結構欠缺、陳舊,不能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教師表現出種種不適應,首先即在知識結構上。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的目標偏重於培養學科專家型教師,課程體系呈現單一學科縱深發展,國畫系的不了解油畫,油畫系的更不了解版畫……老師們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有深度而無廣度的,好多本學科專業內容教師都沒有機會接觸,更別提其他學科專業。2. 專業技能趨於老化,不能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課改以來,我發現一種現象,美術教師新上崗的沒有機會畫畫,工作年限較長,有點資歷的老師卻漸漸的不會畫畫了,工藝製作也很少研究。導致美術教師專業技能在逐漸下降,以至於在校園藝術化工程的實施中,在各種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不能很好的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教師專業對孩子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漸漸的減弱。3. 新的教學理念形成較慢,教學觀念和方法更新不及時。4. 對教育教學的價值、意義理解不夠,普遍缺乏教學情意。美術教師似乎總有種種煩惱或不滿,主要原因是美術教育往往被視為小學科,部分學校領導對美術教育不是很重視,美術教師的工作瑣碎繁雜地位卻不高,美術教育的物質條件又不是很好等等,導致教師情緒的低落。致使很多美術教師不能從教育教學的意義價值出發,從美術教學的價值出發開展工作。種種現狀表明,美術教師素質還有待於提高,美術教育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但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我認為,可以結合教師願意參加教研活動的特點,發揮好學科教研優勢,來達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的。二、 發揮學科教研優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嘗試與體會教研活動從哪些方面入手,怎麼開展,操作時應注意什麼,能更好的促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呢。下面我想簡要談談美術學科教研活動的幾點嘗試與體會。(一) 選擇富有針對性、時代性、實效性的培訓與研究內容。面對教師專業知識的結構欠缺、陳舊,不能滿足學科教學需求的現狀,我們要幫助教師及時作出應對。尤其是學過知識的更新方面,與時俱進的新知識的增設方面重點應該考慮到,知道教師缺什麼,需求什麼,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保證培訓的時代性和時效性。如,對美術學科而言,美術課程標准學習講座,部分美術學科新內容的培訓:陶藝、沙畫輔導,吹塑紙版畫的製作輔導,部分信息技術操作培訓等。可以說老師們在這方面的學習熱情是高漲的。這些活動的開展,讓我感受到,培訓活動從教師的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及時性,才能具有實效性,這樣的培訓是很受教師歡迎的。(二) 採用豐富的,富有創造性的培訓與研究形式。豐富和有創造性的教研活動可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如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等。如:l. 開展各種層次的教學觀摩,打開教學思路。2. 展開教學研討,激發教師交流互動。3. 嘗試備課改革,轉移教學設計關注重心。4. 開展各種比賽,激勵教師參與體驗。5. 加強資源建設,促動教師實踐與思考。在資源建設方面,我嘗試從學科角度出發,組織教師共同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並創建了區美術學科教學資源庫,以此激勵教師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提高教學能力。在豐富的教研活動中,師由看、聽、想逐步到嘗試體驗、主動積極地投入,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三) 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情意。如果說「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強調的是會不會、能不能的話,「專業情意」強調的則是願不願。它對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現實中,往往有好多教師在前兩方面做的較為突出,但卻在轉業情意方面稍有欠缺。在教師專業化情意發展方面,很多人認為這是需要在學校內完成的,但我想,學科教研工作中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1. 幫助教師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在各種活動中幫助教師認識自己的優勢,如課堂教學,課件製作,基本功展示等,為教師創造各種條件展示自己。在此方面,美術學科嘗試開展了赴庄河寫生及作品匯報展活動。在作品創作與展覽過程中使參與教師獲得成功體驗。 此次活動拿出畫來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希望老師們能在活動中使畫技有所長進,更重要的是激發老師要有專業意識,提高教師專業情意。事實上,也達到了這個目的。會後,老師們紛紛寫了自己的感想:白雲小學梁少華老師在感想中有這樣一段話:清晨,我們所有的人早已無睡意,個個整裝待發,當來到自己精心選擇的鍾情美景下時,我頓時陶醉了,封存已久的畫筆,爭先恐後的在畫紙上跳躍著,隱退了好多年的繪畫熱情,此時已全被激活,他們毫不保留地傾瀉而生。民生小學石磊老師這樣寫:自然的美景與生活的經歷使我們的心連接在一起。談起來各抒己見,津津樂道,畫起來直抒胸臆,色彩斑斕。望海小學的李玉梅說:冰嶼溝寫生令我難忘,這是一個天然的美景,更是一個大課堂。它給我們提供繪畫素材,讓我們在這個集體中,相互感染,相互滲化,取長補短,增長畫枝,我喜歡這種形式的進修。2. 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我國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認為:「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當葉瀾考察了諸多教育家都強調了課堂教學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卻忽視了課堂教學對教師發展的意義之後,無不感慨的指出:「必須看到的是課堂教學質量對教師個人生命質量的意義。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學校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他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展的組成。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師觀,認識到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幫助教師認識到,作為美術教師,自己必須堅信美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決不能輕視自己的工作。美術教師的地位需要靠教師自己踏實的工作及其成果來確立和提升,正如人們所說的「有所作為,才有地位」。3. 激勵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發展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首先要有創造性」,而這種創造性關鍵取決於教師先進的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方面的智慧、發現和研究的能力,即教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研究者。為了幫助教師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我試圖通過一個普通教成為研究型教師的案例,幫助老師尋找走研究之路的方法,即:立足自己的現實;立足自己的學校;立足自己的學生。老師們有成為研究型教師的慾望,只是不知應如何去做,作為教研員,應盡量滿足教師的需求,及時對教師給以幫助和引導。(四) 轉變教研員角色,發揮好教研員的專業引領作用。顧明遠教授指出,社會職業有鐵的紀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種職業是人人可以擔任的,則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教師專業化的提出,為我們敲響了警鍾。教研員也是教師,更應走教師專業化的道路,否則,教研員的職業亦將不復存在。因此,轉變教研員角色,發揮好教研員專業引領作用,學科教研的優勢才會真正發揮出來,才能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首先在專業知識方面,教研員應該掌握所有教師應掌握的專業知識,還應掌握教師不具備的某些專業知識,如,不僅要了解學生,更應了解教師的心理特點,掌握教師成長的幾個階段和成長規律,才能對教師教育的組織有針對性。在專業能力方面,具有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更應有對教師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對基層學校的服務能力,協調上下級關系的能力,對教育現象敏銳的觀察和提煉能力,以及對工作創造性開展的能力。如孟校長說過的一句話「創新已不再是一個人獨特的標志,而應作為生存的必須。」在專業情意方面,不僅有促進自身專業提高的專業情意,同時更應具有帶動教師專業情意發展的義務。即用人格魅力影響教師。當然,教研員帶動教師,在學科教研活動中共同實現專業發展,只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佳途徑中的一個方面,如果它能與其他形式的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將會對教師的成長發生巨大的作用。作為年輕的教研員,我希望能在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上,與教師共同成長,幫助教師早日實現專業化,幫助自己早日成為研究型教研員,為教育教學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拾』 學科委員會與教研組的區別

教研組是學校基層的管理實體,是教學研究的組織形式,在學校教學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所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與教研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教研組不僅是教學常規的落實者,日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且是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是教學創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組建設是提升教師業務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無論實施素質教育、還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學校教研組建設都不能局限於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層面上;都不能局限於聽課、說課、評課、觀摩等教研活動的層次上;都不能局限於少數「精英」作秀、多數人捧場的活動形式上;都不能局限於為單純教學質量而教研的目標上。教研組應該是校本研究的推進者、實施者,是學校教學創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組建設必須以校本教研為支點,落實到教師研究並進行實踐的層面。
一、當前教研組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管理層面:
1.分年級管理模式決定了一些學校比較重視年級組的管理,而相對輕視了教研組和備課組的管理,因此,有些學校只滿足於設有教研組、備課組,能象徵性地開展一些活動,並未使教研組的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教研組在現有形勢和條件下尚未成為教師繼續學習和進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學校領導偏重於教師個體的培養與指導,對教研組集體建設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必要的方法指導。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不是民主選舉產生,而是主觀任命,有些組長根本無法體現「長」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動當然也就無法展開。
3.學校教研活動未形成制度化,學校領導未能深入課改一線,有的領導從根本上放棄了教學。課改問題盡管在有關會議上大講特講,但只是紙上談兵。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從實際需要出發,無法抓准科教研一體化的結合點,所謂的以科研促教學,促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僅僅局限於口號,在具體操作和實施方面還是一個薄弱環節。
(二)教研組內部:
1、教研組工作因循守舊。從教研組工作方式來看,部分教研組長在學科教研活動中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他們滿足於舊有的教研模式,不思進取,缺乏創新意識和變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動主要以集體備課和理論學習為主,沒有具體的教研目標和詳實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組在學科教研和師資隊伍建設中沒有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
2、教研組活動浮光掠影。縱觀整個教研活動全過程,一些教研組不能根據自身學科特點主動有效地開展工作,在教研活動中缺乏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明確的教研主題,教研活動更多地成為一些教育法規政策、教育教學理論等內容的空洞說教活動。整個教研活動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專業引領和細致的統籌安排。其次從教研效果來看,教研組活動過於簡單,流於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學方面出現的問題集中教研組的力量展開深入研究,教師之間缺乏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
3、教研組評價走馬觀花。對學科教研組工作的評價,一直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難點。一方面多數學校沒有及時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和相應的規章制度,沒有明確教研組長基本職能和教研活動基本規范,對教研活動缺乏相應的制度約束,教研活動隨意性比較大,教研管理鬆懈;另一方面學校在評價教研組工作中也單純以教研活動的次數和活動材料來衡量教研組工作的實效,缺乏對教研活動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這些簡單的評價方式挫傷了教研組長的工作熱情,制約了教研組工作開展的成效。
(三)教師自身:
1.學校管理教研組的活動並未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從實際需要出發,並非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有些教師認為,教研活動是一種負擔,沒有什麼實質性收獲,這就導致不少教師參與教研組活動的熱情不高,比如,我們常聽到一些教師這樣說:「教研,哪有時間,我的新課都教不完呢!」
2.有些教師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課、備課、輔導、改作業、考試等,學校、教育局、家長最需要的是考試成績,而搞教學研究,有時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結果得不償失,研究慾望不強。
3.學校研究氛圍缺乏,一些教師沒有問題意識,遇到教學問題,往往意識不到其研究價值,比如,一些教師課堂效率低,教學任務完成不了,就拚命要求增加課時,很少有意識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很少考慮到把自己的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起來。
4.當今教育評價體制下,評價的主要內容是教學成績,評價者看重的是教師個體,這就導致了有些教師只關注自我成長,很難與他人真誠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參與交流,分析研討只是表面現象,不願作深入研究。
二、關於教研組的建設
(一)加強教研組的組織建設
1、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和調整學科教研組
教研組設置以有利於教學和開展教學研究為原則。一般以學科為單位,設立一個教研組。規模較小的,以相關學科合並設立教研組。跨學科教師編入其主要任課的學科教研組,同時必須參加一定的兼課學科的教研組活動。學校領導按兼課情況編入相應的教研組。
2、在學科教研組下設立備課組
備課組是以年級為單位,組織同學科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組織。教研組與備課組有著不同的職責和活動范圍,加強統籌協調,使兩個層面的教研組織形式都能充分發揮相應的作用。
3、教研組長是教研組工作的直接領導者和組織者,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學校領導聯系教師的重要紐帶
選拔思想品德好、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有一定組織和協調能力、能團結群眾的骨幹教師擔任教研組組長。實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調整。明確和落實教研組長的工作職責和相應待遇,積極吸收教研組組長參與學校有關教學工作的研究、決策和管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務處建立教研組組長例會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學管理。
附:就組長個人而言,必須具有「三種意識」:
一是勇挑重擔的意識。組長除認真完成教學工作以外,要認真落實上級和學校的各種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好各種活動。學校有接待任務,首先自己要上好公開課,示範課。
二是鑽研求進的意識。要永葆教學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學藝術的鮮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風格。
三是熱心服務的意識。一方面上級和學校布置的工作開展的活動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組這條線,另一方面,一個組少則六七人,多則一二十人,年齡、性格、脾氣、工作作風等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研組長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熱心腸,揣一顆大度心,灑一片服務情。
(二)、明確教研組的基本職能
教研組的基本職能概括來說主要是四個:
1、管理功能。教研組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單位,協助教務處圍繞常規工作和教育教學對本組教師進行必要的督促與管理,幫助教師提高認識,自覺遵守紀律,愛崗敬業,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
2、指導功能。教研組是同學科教師的基層組織、學習園地。既要指導本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如何備課、上課、教研等,還要督促指導各備課組的工作,抓好常規工作檢查和教學質量把關。尤其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及時解決。
3、組織功能。教研組要組織好本組教師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組織好教師參加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和各類競賽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組的工作重點是把教師組織起來,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與交流。組織本組教師研究教材、教法、學情、學法等,並能根據學校實際確定好教研組和個人的研究課題,將教學與科研結合,積極開展教學改革。
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常規工作:
1、組織開展業務學習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標,以及本校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計劃,以集體學習、小組討論、個人自學等形式,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和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升新課程意識,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教學規律,並應用新課程與教學理論分析總結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經驗,組織教師學習本學科的課程標准、專業知識和科研成果,幫助教師不斷更新和充實本學科專業知識,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科學和人文知識,拓寬知識視野,豐富文化底蘊。
2、加強教學的規范化管理
組織教師嚴格執行課程政策,認真落實教學計劃,制定並實施本組教研工作計劃。研究制定和貫徹落實本學科備課、上課、布置批改作業、檢測評價、課外輔導等各環節的具體要求,切實加強教學過程的常規管理。加強對本學科各年級備課組教學工作、教研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及時發現和矯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行為,及時樹立先進典型,推廣成功經驗。積極承擔學校安排的教師教學工作考核、教學質量檢測評價等工作。
3、廣泛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以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程實施水平為重點,開展教學觀摩研討、教學總結反思、教學案例分析、課改專題研討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著力研究課程標准、教材教法、課程資源,以及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加強對考試和評價的研究,充分發揮其對改進教學、提高質量的積極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組的學科發展規劃,把握課改方向,明確教改目標,突出研究重點,落實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組的教學特色和教研文化。
4、積極參與學校課程建設
認真承擔學校布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選修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任務,並充分利用本學科的課程資源和教師專業特長,依託學科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5、積極開展教育科研
積極承擔學校和教科研部門指定的科研任務,選擇課程改革和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確立本學科的科研課題或研究專題,凝聚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開展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及時總結、推薦教改經驗和科研成果。教研組積極參加教科研部門組織開展的有關教科研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參加有關學科競賽活動。
6、做好青年教師培養工作
根據學校的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確定和落實青年教師培養的具體目標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關心青年教師,促進他們自主發展,健康成長。
7、營造團結合作的工作環境
協助校行政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努力調動教師關心學校、關心教研組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合作意識,發揚團隊精神,開展傳、幫、帶工作,形成真誠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圍。
8、重視教研組文檔建設
建立教研組工作檔案,重視各項教研活動的記載,各類文本、檔案資料的積累和整理。
三、關於教研組的管理
1、處理好教研組和年級組的關系
學校年級組與教研組並不是對立的機構,作為學校工作的兩個重要支柱,不可偏廢。年級組基於學校行政管理權而存在,目的在於督促教師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教研組則基於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權而存在,目的在於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教研組、年級組的工作是互相依賴,聯動實施的。教研組建設要與年級組管理並行發展,年級組重學生的教育和發展,教研組重教師的教研和發展,以教師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發展。學校要加強教研組與年級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與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兩個組織在學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配置年級組和教研組的權利。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功能和職責;要增強年級組與教研組之間的信息共享,共同促進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要在年級組的協同下,教研組積極嘗試組織跨學科的教研活動,還可嘗試開展學生跨學科研究性學習活動。要進一步理順教研組的管理體制。教研組要在教務處的領導下,與年級組協同開展工作。
2、搞好相關的制度建設
一直以來學校一級的教研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組長雖然肩負組織教師業務活動、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責任,但並無任何行政能力,他們對教師的影響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專業經驗和能力,即非權力影響,因此我認為教研組長要順利並卓有成效地開展教研組工作,必須依靠制度管理來保駕護航,逐漸形成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有關教研組建設的規章制度並認真落實,是依法治教,和諧理教的重要保證。因此,加強教研組建設,就必須始終深入思考,並不斷踐行這個問題。根據我們的實踐,至少可在兩個層面上考慮。
● 學校層面要構建一系列教研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組長職責、備課組長職責,中層蹲點制度(學校中層以上幹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組,深入到課堂,蹲點一個教研組,參與教研活動),教研組長月工作匯報制度,教研組長考察進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訓和教學反思制度、專題論壇制度,師徒結隊制度,案例、課例研究制度,跨學科研討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獎勵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等等。
● 教研組內部層面也應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組常規活動制度。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實可行的計劃,有明確的專題,有符合實際的活動安排,有研討過程的材料積累,有具有一定價值的階段性書面總結和交流研討課。
(2)讀書分享制度。在教研組建設中積極倡導「與書為友」的思想,重視合作互補、經驗共享、精神分享。讀書包括兩類:第一類是「雜書」。教研組要求組員廣泛閱讀各類有益的書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蘊。教研組每次活動都安排一點時間讓教師介紹自己的讀書摘錄、讀書體會或者把好書推薦給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第二類是專業理論書籍。教研組要求組員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題,有目的、有選擇地精讀專業理論書籍,做好摘抄,積累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專業理論水平。
(3)備課主講制度。採用主講制的備課方式,倡導「多種方案的備課」和「專題性備課」。還可以圍繞某個教學環節進行更多的研究性備課,將個體的備課與集體的備課、教研相結合,將課前的設計與課後的反思、重建相結合。(4)聽課、評課制度。可按3個步驟進行:①教師上反映自己教學常態的真實的課;②教師說課,重點說反思和重建情況;③聽課人員誠懇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重點談問題,並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
(5)建立共享資源制度。
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的建立是教研組建設的保障,沒有制度化的規范是無法落實過程的,這就是一個人文和制度融合的過程。我們認為,人不是制度的奴隸,但是必須受制度的約束,特別是一個團隊精神的形成、任務完成的過程都取決於團隊的合作與否,取決於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確導向和評價。所以,我們在學校建立的制度上堅持以人為本,既給每個教師創造空間,又保證教研組建設的過程落實,在實際研究過程上下工夫。
3、充分調動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要放給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一定的「權力」。讓他們在本學科人員調配、考核及經費支配等方面擁有一定的權力。其次,要切實提高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待遇,給予教研組、備課組一定的活動經費。最為關鍵的是要為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搭建發展的「平台」和「階梯」。要加大對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及後備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力度,形成學科優秀人才成長梯隊。
4、積極創新教研組和備課組工作方法
教研組和備課組是教學改革最前沿的陣地。富有創意的教研活動能突破傳統教研活動中內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動從形式到內容走進實際教學生活、走進教師的關注視野、走進教師提高的需求領域。通過創設濃厚的教研學術氛圍,為教研活動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組、備課組真正成為教師汲取教學精華、實現專業發展的重要組織。
5、進一步優化集體備課活動
集體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保證,是培養和培訓青年教師的重要手段。要著眼實效性,防止形式主義。集體備課要堅持個人鑽研與集體研討相結合。教案和學案相結合,主備人說課和參備人研課相結合,做到全心投入,真心研討和交流。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積極倡導二次備課、三次備課。要切實強化集體備課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員、時間、內容、程序、效果的「六保證」和進度、要求、內容、重難點、練習、考試的「六統一」。要加強過程監督,不僅檢查備課計劃、備課記錄和教案,教研組、教務處、年級組學科負責同志還要蹲點聯系備課組,親自參加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活動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活動,不能僅靠年級組的行政管理,更要靠專業引領。年級組主要為集體備課活動提供保障、解決落實上的困難,教研組要加強對備課組集體備課的業務指導、評價和管理。學校要加強對備課組學科教學質量的捆綁式考核,增強合作意識,切實提高集體備課效果。
6、做好教研組工作的考核與評價
對教研組的考核評價從師德建設、常規管理、教學水平、教研成果、師資培訓五個方面進行。
7、加強教研組文化建設
教研組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生命的真實成長,通過教師的發展、進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進步,從而使學校的整體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研組文化是教師成長的土壤,尤其是學校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將在深層次上對教師產生影響。我認為教研組文化的基本特點應該是:「民主、合作、競爭、和諧」。
1、「民主」是建設教研組文化的基石。只有組員之間關系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個教研組形成合力。
2、「合作」是建設教研組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合作、交流、對話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組長要打破教師間自我封閉的藩籬,倡導交流、合作與對話。在合作的文化氛圍中,開放性的對話和交流會使每位教師的思想得到啟迪,教學行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與良好的建議會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資源。我校教師能做到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檢查考核,隨時交流、探討在備課、教學實踐遇到問題。
3、「競爭」也是建設教研組文化的重要手段。傳統的「競爭」來源於隔離的工作環境和對教師的單向的不全面的考評體系。教師的工作往往都是在孤立狀態下完成的,教師之間缺乏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因而學校的考評導向十分重要。學校需要競爭,但不是封閉的,應是開放的、合作的、雙贏的。有人認為,和諧的教研組文化不需要競爭,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人性根子里的「惰性」、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彈性」、制度建設監督的不到位,極易造成集體積極性的缺失,甚至導致整個教研組的懶散渙散。沒有競爭,從大處講,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國情;從小處講,不符合學校需要生存和發展的校情。因此,競爭亦是教研組文化的重要特徵。
4、「和諧」應是教研組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以教師發展為本教研活動需要和諧民主文化氛圍。我校在教研活動時提倡「百家爭鳴」式的爭論,允許共識與個性並存,並允許持教師不同觀點,讓他們在實踐中積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開課教學進行分層實施,一般由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上示範課、研討課,起到專業引領作用。青年教師的公開課主要是規范要求的優質課,滲透課改思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他們在教學上逐漸走向成熟。

熱點內容
什麼是烏木 發布:2024-11-01 03:59:52 瀏覽:119
顧丹老師 發布:2024-11-01 03:47:18 瀏覽:145
大學班主任班會 發布:2024-11-01 03:47:09 瀏覽:579
婦科唐老師 發布:2024-11-01 01:57:00 瀏覽:268
交往教學論 發布:2024-11-01 01:39:57 瀏覽:456
教師統招 發布:2024-11-01 00:00:29 瀏覽:40
全金屬手機有哪些 發布:2024-10-31 23:58:19 瀏覽:598
公務員培訓班哪個好 發布:2024-10-31 23:47:34 瀏覽:791
哪個駕校拿證快 發布:2024-10-31 23:19:56 瀏覽:551
研修心得教師 發布:2024-10-31 23:18:27 瀏覽: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