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內容
人文地理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
1、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2、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1)地理的內容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研究特點: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
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2. 地理大發現的內容是什麼
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佔據。荷蘭、英國等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海探險進一步擴大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有關洋流、風系等的科學考察以及島嶼和陸地的實測工作。到了18世紀,庫克的海洋探險已屬於科學考察的范疇。
3. 初中地理主要講什麼內容,簡單的說
1、地球和地圖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2、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3、天氣與氣候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4、世界的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5、發展與合作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中地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初中地理基礎知識手冊
4. 高中地理內容都包括哪些方面!
簡單來說,總體可分為三部分:自
1、地理環境各個構成要素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如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能源、農業、工業、交通、商貿、人口、城市、民族、歷史文化、政策等等)
2、地理環境基本演化原理(如熱力環流、大氣環流、地質運動、經濟區位等等)
3、可持續發展觀(如果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
4.旅遊地理和自然災害(這兩本是選修)
5. 地理圖的主要內容
《地理圖》,無畫方,比例尺約為1:2500,000繪圖范圍:北到黑龍江、長白山,西至玉門關,南到海南島,東達中國近海。圖上表示了南宋的路、宋、軍、州等行政建置,計430處,所有府、州名稱刻成陰字,均加方框。路名刻成陽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名不加框。山嶺注記均以方框括之,約有180座。河流名則以橢圓形符號括出,注有78條。湖泊27處,山隘24處,山嶺、森林和長城用形象符號表示,在居庸關長城之北繪有一片林木,並加註「平地松林廣數千里」。黃河中游的大灣和山東半島繪畫得比較正確,接近今天測繪地圖的水平。對長江上游岷江以上的上游,向南再向西畫出了很長一段流程,說明對長江真正源頭的了解已超過其它宋代地圖。總之,黃河、長江自發源至入海口的河道均是宋代流經的正確河道。在圖的邊緣處還加註了一些政治地理方面的注詞。如在西北部標有:黨項、夏國、回鶻、沙陀、龜茲、韃靼界、佛頂林衙等名和「契丹遺族奔避於此」等詞句。在東北部注有:「高麗、新羅、女真、渤海四屬之地。」在西南還標有:銅柱、馬援立、歡下都督曰南郡,去京六千七百里,縣四。圖上標注這些內容之目的,是將此作為整體內容的一部分,使觀圖者在某種程度上引起「故國疆土今入異國」的黍離之情,達到以圖激勵鬥志的目的。宋代全國性地圖傳世數量較少,繪畫如此詳細的地理圖,可以說反映了距今七百六十三年前我國繪制地圖的技術水平,是一幅具有高度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 (馬——馬志明,楊——楊少華)
馬:您看這相聲啊,是曲藝形式之一。
楊:對
馬:曲藝包括的面很廣。
楊:是嗎?
馬:大鼓,單弦,墜子,時調,琴書,快板,相聲。
楊:對。
馬:每一個曲種都有它的地方色彩。
楊:是嗎?
馬:就拿相聲來說吧,相聲發源地是哪知道么?
楊:北京。
馬:對了,您看這個說相聲的,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楊:對。
馬:唱時調的不一樣了。
楊:怎麼呢?
馬:天津人最好。
楊:對,天津時調么。
馬:唱墜子的,河南人最多。
楊:對,是的。
馬:唱二人轉的,
楊:哪人多?
馬:吉林省的人多。唱彈詞的,
楊:哪人多?
馬:蘇州府的人多。唱越劇的,
楊:哪人多?
馬:紹興人多。唱滬劇的,
楊:哪人多?
馬:上海人多。唱花鼓戲的,
楊:哪人多?
馬:鳳陽人多。過去打鐵的,
楊:哪人多?
馬:章丘人多。掬碗的,
楊:哪人多?
馬:吳郡人多。剃頭的,
楊:哪人多?
馬:寶坻縣的人多,修腳的,
楊:哪人多?
馬:定興人多,練把式的,
楊:哪人多?
馬:滄州人多,耍猴的,
楊:哪人多?
馬:吳橋人多,買蕎麥皮的,
楊:哪人多?
馬:宜興府的人多。賣豆腐絲的,
楊:哪人多?
馬:武清縣的人多,賣糕乾的,
楊:哪人多?
馬:楊村人多,賣冰棍的,
楊:哪人多?
馬:這哪的人都有了。
楊:這怎麼哪的人都有了?
馬:這個職業不固定,哪都作冰棍,只要做就得當地買。
楊:對。
馬:說相聲的還是北京人最多。
楊:對。
馬:您的相聲說的好呀,
楊:怎麼呢?
馬:我特別喜歡聽。
楊:您這是客氣。
馬:不,我認為,您最大的特點……
楊:我是?
馬:就是口甜。
楊:啊,我熟透了,我是那西瓜是怎麼著?
馬:誰說你西瓜了?您的口音甜潤,好聽。
楊:他們都這么說。
馬:聽您的口音,您大概不是我們此地人。
楊:對。
馬:您原籍是?
楊:北京。
馬:哦,您是北京人哪?
楊:對,是的。
馬:哎呀,太好了。
楊:北京好。
馬:都羨慕你呀。
楊:怎麼哪?
馬:多好,北京好呀,那是我們祖國的首都,過去講究「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萬壽山,頤和園,故宮博物院,盧溝曉月,銀錠關山,有著優美的風景,無數的古景呀。
楊:是呀。
馬:北京好,北京有三種寶。
楊:哪三種寶哇?
馬:文化,風景,語音好。別搬家,住著好。
楊:是啊,您把北京誇的跟一朵花一樣,工作調動,我到天津來了。
馬:哦,搬咱們天津來了,好!
楊:天津也好?
馬:天津好哇,水旱碼頭,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鮮魚水菜塞不過天津,天津好。
楊:好。
馬:天津的觀眾最愛聽曲藝了,天津也有三種寶。
楊:哪三種寶?
馬:鼓樓,炮台,鈴鐺閣(此處讀gao,三聲), 別搬家,住著好。
楊:我搬哪哪好,我搬關外去了。
馬:東北?好!
楊:關外也好?
馬:東北那是祖國的大門,高粱,大豆,年年豐收,東北好,東北有三種寶。
楊:哪三種寶?
馬:人參,貂皮,芴了草。
馬、楊:別搬家,住著好。
楊:我就知道么,我搬保定府去了。
馬:保定府好哇,保定府三種寶,鐵球,面醬,春不老。沒事弄倆鐵球吞著玩玩,可不錯。
楊:我狗熊啊,怎麼著,沒事我吞鐵球干嗎呀?
馬:保定府好,就哪住著吧,別動彈了。
楊:我又回北京了,我看你說什麼?
馬:怎麼著,又搬回北京來了,啊?打剛才往那一站,一會兒搬這,一會兒搬那,你吃了耗子葯了是怎麼?
楊:你這怎麼說話呢?
馬:有準地方么?
楊:我跟你這么說,跟我們職業有關,循環演出,哪不去呀?
馬:哦,您這個工作么經常的出外?
楊:對。
馬:哪都去過么?
楊:都去過。
馬:哪我問問你,北京你常去么?
楊:到過,不能說常去,去過。
馬:上海去過么?
楊:到過。
馬:沈陽?
楊:到過。
馬:齊齊哈爾?
楊:到過。
馬:南京?
楊:到過。
馬:西藏?
楊:到過。
馬:新疆?
楊:到過。
馬:外國?
楊:這沒到過。
馬:完了,完了,這點你就不如我。
楊:您?
馬:我是經常的出口……出國。
楊:嗯?你嚇我一跳。
馬:我經常出國。
楊:出國?
馬:對,因為我呀,是一位旅行家呀。
楊:哦,您是旅行家。
馬:世界各地全去。
楊:經常出國?
馬:經常出國。
楊:出國您都到過哪呀?
馬:到過哪呀,你出國過沒有?
楊:沒有。
馬:那就好辦了。
楊:好辦了?
馬:這個英國你知道么?
楊:建交了,知道呀。
馬:英國,英國我到過。法國我也去過。
楊:法國去過。
馬:我又要走啊。
楊:那您怎麼沒走哇?
馬:我要做一次長途旅行,缺一個助手。沿途上給我做些記錄,找點資料什麼的,缺這么個人,找不著。
楊:同志,您看我行么,我這叫毛遂自薦。
馬:你?你有點文化么?
楊:我大學差倆鍾頭沒畢業。
馬:這路文化,你去不了哇。
楊:怎麼?
馬:道太遠。
楊:遠沒關系,咱們坐車呀。
馬:坐車怕你暈車。
楊:那咱們坐船。
馬:怕你暈船。
楊:那咱坐飛機。
馬:更不行了,你暈高。
楊:我得什麼暈什麼。
馬:你去不了,你不知道我的計劃。
楊:您的計劃是?
馬:走著去!
楊:拿腿走?
馬:啊!
楊: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游山玩景,記點材料,是不是這意思?
馬:就這意思。
楊:您要能走,我就能走。
馬:這么遠的道,你走的了?
楊:多新鮮,您要能走,我就能走。
馬:那這么著,我帶你去了,咱們就打這走。
楊:打這走。
馬:出了門,咱們奔東南角,
楊:東南角。
馬:東門官銀號,北海樓,龜甲胡同,萬壽宮,北大關,河北大街,大紅橋兒,西於莊子,丁字沽,南倉,北倉,走蒲口、漢溝,桃花口,楊村,蔡村,河西務,安平,碼頭,張家灣,走通縣,過八里橋,進北京齊化門,東四牌樓,北新橋,交道口,出德勝門,走清河,沙河,昌平縣,南口,青龍橋,康莊子,懷來縣,沙城,保安,下花園,辛莊子,宣化,沙嶺子,寧遠,張家口,柴溝,西灣,天鎮,陽高縣,聚樂堡,周氏庄,大同,孤山,豐鎮,集寧,平地泉,三岔口,十八台,卓資山,三道營,旗下營,陶卜齊,呼和浩特,薩拉齊,西包頭,過烏拉素海,石嘴山,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過中寧,走甘肅蘭州,西寧,涼州,永昌,臨澤,酒泉,玉門,猩猩峽,新疆,哈密,巴里昆木,烏魯木齊,達阪城,庫來氏,馬齊庫車,溫宿,澤堡,昆侖山,
楊:還怎麼走?
馬:進西藏。聶拉木,扎什,倫布,多拉本,天泉,柴達木,齊木,沙爾到拉薩,墨竹工卡,拉里,柴多木,是巴塘、理塘、雅礱江,大渡河過瀘定橋,四川成都市,走簡陽,資陽,榮昌,永川,到重慶,貴州省遵義貴陽市,雲南省昆明市,文山,燕山到廣西,南寧,柳州,陽朔,桂林市,湖南省,衡陽,株洲到長沙。湖北省,沙市,漢陽,漢口,武勝關,河南孝感,信陽,駐馬店,郾城,許昌,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陝西,靈寶,潼關,華陰縣,西安,咸陽,岳縣到延安。
楊:都到了延安了。
馬:由龍門過黃河,山西省榆次縣,太原市,壽陽,平定州,陽泉,井陘,河北石家莊,新樂,望都,保定市,深,武,饒,安,河間,滄州,南皮,東光,德州,平原,禹城,山東濟南市,黨家莊,張夏,萬德,界首,泰安,東北坡,大汶口,吳村,曲阜,兗州,固鎮,新馬橋,曹老集,是蚌埠,門檯子。
楊:還怎麼走?
馬:臨淮關,小溪河,石門山,張八嶺,擔子街,花旗營,浦口過江南京市。龍潭,下蜀,鎮江,崑山,陸家濱,無錫,蘇州到上海。
楊:到了上海了。
馬:走松江,浙江,嘉興,紹興,杭州,金華到江西,永豐瑞金到福建。走青州,連城,三元南平,福州,泉州,金門,廈門,奔山口、廣東省,廣州雷洲,海南島,過了九龍,香港到越南河內,
楊:都出了國了。
馬:寮國萬象,泰國曼谷,緬甸仰光,孟加拉印度,加爾哥達,孟買新德里,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安卡拉,過黑海,到蘇聯,烏克蘭,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地海到芬蘭。瑞典斯德哥爾摩,挪威,丹麥,德國柏林,波蘭華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布達佩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索非亞,希臘,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義大利,瑞士,瑞馬,法國巴黎,馬賽,地中海,直布羅陀,葡萄牙,西班牙,馬德里,過英吉利海峽到倫敦。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冰島過了大西洋到美洲。走加拿大魁北克,紐芬蘭,波士頓,紐約,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墨西哥,中亞美利加,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維多利亞,蓋亞那,巴西,秘魯,烏拉圭,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智利,聖地亞哥,麥哲倫。澳大利亞摩爾本,過大洋州,走突尼西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蘇丹,衣索比亞,莫桑比給,馬達加斯加,到南洋群島,蘇門達臘爪窪,西里安,馬來西亞,菲律賓,馬尼拉,過呂宋到日本九州,門次,下關,長崎,廣島,東京大阪,名古屋,北海千島,庫頁島,勘察加半島,過日本海到朝鮮。釜山,大邱,漢城,平壤新義洲。過鴨綠江,回到丹東,
楊:又回來了。
馬:走通化梅河口,吉林省長春市,延吉,雙河鎮,寧安,牡丹江,林口,佳木斯,木蘭巴頁,哈爾濱,齊齊哈爾,內蒙古,巴克圖,海拉爾,滿洲里,呼倫貝爾,阿里山,烏蘭浩特,開源鐵嶺,亂石山,走新城子,文官屯,沈陽,皇姑屯,新民縣,柳河溝,白旗堡,大虎山,高山子,青堆子,趙家屯,溝幫子,大凌河,雙羊店,錦州,女兒河,高橋,塔山,韓家溝,興城,白廟,沙後所,前所,山海關。走秦皇島,北戴河,昌黎縣,到欒州,古冶,開平到唐山。蘆台,漢沽,塘沽,新河五十街坊,東新莊,軍糧城,新河,張貴庄,輾莊子,第二文化宮,錢庄,大家沽,無軌車廠大王莊。過了解放橋,濱江道,和平路,南市,這才到長城影劇院。
馬:咱可走著走。
楊:走著走太累呀。
馬:累不要緊呀。
楊:怎麼辦呀?
馬:你背著我。
楊:我呀!
6. 《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斯特拉波的《地來理學》共分17卷:其中自頭2卷是引言;第3卷至第10卷講述了歐洲地理,特別是西班牙、高盧、不列顛、義大利、日耳曼、斯基泰、巴爾干半島等地區的地理狀況;第11卷講亞洲的概貌;第12卷至第14卷講小亞細亞;第15卷講波斯和印度;第16卷講兩河流域、敘利亞、阿拉伯;第17卷講埃及和北非地區的地理狀況。這種將歐亞非三大洲囊括其中的世界地理學,充分顯示了羅馬帝國時期人們視野的開闊和空間觀念的拓展,直到哥倫布航行美洲之前,該書一直是涉及歐洲已知世界全部的名作。
7. 中國地理的內容
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8. 初一地理的重點內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
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
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
用字母W表示;
5、緯線:
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
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
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現象,太陽東升西羅,時差
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四季的變化,影子的長短
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第二章:地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注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8、海拔(絕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高度相同點的連線。
9、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較緩。
10、由等高線的特點判斷地形:
山頂: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
鞍部:兩側的等高線比較高。
陡崖: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海洋71%,陸地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圖上准確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亞洲、歐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北美洲:白令海峽。
4、陸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類。
5、在地形圖上能找出喜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
6、閱讀大洲地形圖,判斷大洲的地形大勢。
7、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邊緣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8、全球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1、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氣符號。
3、氣溫是指大氣的溫度,單位是℃,測定方法用溫度計。
4、一天中的氣溫有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年中的氣溫有變化,北半球陸地月平均最高氣溫是7月份,最低氣溫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氣溫日較差: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值。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熱月的平均氣溫與最冷月的平均氣溫的差值。
6、氣溫的垂直變化: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7、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等溫線圖。
8、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
全球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同緯度海洋和陸地氣溫不一樣;
同緯度高原、山地氣溫低,平原氣溫高。
9、學會閱讀氣溫曲線圖。
10、降水:空氣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稱為降水。測定方法用雨量器,單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個地方降水的季節變化。
12、學會閱讀世界降水量分布圖。
13、世界降水的地區差異:
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少;
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14、學會閱讀降水柱狀圖。
15、世界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17、能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面積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及美洲東部等中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區:乾旱缺水的沙漠地區,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會導致糧食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上學、就業、看病難、資源緊張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會導致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5、世界三大人種:
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種人: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東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種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
7、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蘭教:流行於亞洲西部、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
佛教:由古印度傳播到東亞和東南亞。
基督教:流行於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濕潤、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
10、說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名稱。
第六章:世界地區的發展差異
1、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即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能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2、聯合國由中、法、俄、英、美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們生活的大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1. 概況: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大洲
2.地理位置:大部分位於東、北半球,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
3.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靠印度洋、西臨地中海和黑海。
4.面積約4400萬平方千米,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3
5.南部有三大半島,自東向西是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
6.地形、地勢特點:亞洲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約佔全州面積的3/4。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地名)
7.平原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及沿海。
8.亞洲地面起伏很大,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和世界陸地最低處死海的湖面。整個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9.河流和湖泊:亞洲的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山地和高原,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10.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
11.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河湄公河,
12.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恆河、印度河等。
13.著名的湖泊有:裏海,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14.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15.死海,世界上最鹹的鹹水湖河世界上最低的湖泊(要能在地圖上填注以上河湖) 16.氣候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原因:跨緯度廣,海陸差異大,地形復雜)、季風氣候顯著(原因: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海洋交界處)、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原因:面積廣大,內陸遠離海洋)
18.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中部和西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北部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和極地氣候、青藏高原和山地地區為高原山地氣候(見P7圖6.9要能填圖)
19.亞洲有47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20.東亞指亞洲東部的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蒙古五個國家;
21.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11個國家和地區。它們是: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和東帝汶;
22.南亞是指從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島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共7個國家。北部有尼泊爾、不丹兩個內陸山國,中部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個臨海國;南北印度洋上有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兩個島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他地區隔開,是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所以也稱為南亞次大陸;
23.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五國;
24.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小亞細亞半島,共20個國家和地區。它們是:伊朗、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塞普勒斯、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喬治亞、 亞美尼亞、亞塞拜然
25.北亞是指亞洲北部的俄羅斯(見P3圖6.4)
第二節 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洲,36.8億人。集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其中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印度、日、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
2.亞洲人口過多,對資源環境產生了沉重壓力
3.亞洲大小民族有1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
4.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有發源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華夏文化;
5.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
6.發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故又稱「兩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
7.經濟發展的差距:發達國:日本 高收入
發展中國家:新加坡 高收入>9655美元
馬來西亞、韓、沙烏地阿拉伯 高收入 3125—9655美元
中、泰 中下等收入(原因:日、新、韓、馬、泰發展加工工業,促經經濟發展;沙特出口石油)
蒙、越、印、孟、尼 低收入國家<500美元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1.地理位置:位於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側的一個群島國家
2.領土組成:由本州、北海道、四國、九州四大島嶼及上千小島組成,統稱日本群島。人口1.2億多,是個地峽人稠的國家
3.自然環境:日本屬多山地形,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3/4。廣大平原為最大的平原。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著名的海港幼神戶和橫濱。多火山、地震,富士山為活火山。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屬溫帶季風氣候(北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具有海洋性特徵,冬季溫和夏季涼爽
4.經濟: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等
⑴工業
a類型: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
b發展工業的條件:有利: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科技力量雄厚;多良港,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不利:多火山、地震;
國土狹小,資源少,工業所需資源和燃料大部分進口;國內市場小,工業產品主要銷往國際市場;對外依賴嚴重
c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見P23圖: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
d海外投資建廠的對象是:美國、西歐、東亞、東南亞地區
e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為世界經濟強國
⑵農業:農業生產在經濟中不佔重要地位,但現代化水平高
⑶漁業: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漁場為四大漁場之一
5. 日本的文化特點:東西兼容
第二節 東南亞
1. 新加坡:是一個著名的花園城市國家。經濟以轉口貿易和航運為基礎,發展了煉油、造船、電子、紡織、食品等工業。旅遊業收入是新加坡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2.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於1967年建立。汶萊在1984年加入,越南在1995年加入,寮國和緬甸在1997年加入,柬埔寨在1999年加入。在成立初期,東盟強調用和平手段解決區域爭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探索經濟合作途徑,在80年代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
3.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4.位置重要性:地處亞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交「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聯系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5.地形:⑴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上游水能資源豐富;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易於灌溉,交通便利人口分布稠密
⑵馬來群島:多火山,地形崎嶇,平原集中在沿海
6.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熱帶雨林氣候(馬來群島)
農業生產:⑴中南半島的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泰、越、緬為主要稻米出口國
⑵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其中泰國是世界上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棕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以及金雞納霜和木棉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
礦產主要有錫和石油
7.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盛行佛教
第三節 印度
1.南亞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
2.南亞位於熱帶河亞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東北部,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面,降水充沛,乞拉朋齊降水量達11000毫米,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3.地理位置:大部分在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為鄰(與我國有部連續邊界),印度洋三面環繞
4.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地形 北:喜馬拉雅山地—— 狹長崎嶇
中:恆河平原—— 低平寬廣
南:德干高原—— 低緩廣大
5.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側,注入孟加拉灣
6.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6—9月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為雨季;11——次年5月盛行來自陸地的東北風,為旱季。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原因:西南季風年際變化大導致降水不穩定)
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和水稻(主要分布在東北恆河平原),綠色革命後 糧食能夠出口
7. 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黃麻(東北恆河平原)、茶葉(東北山地)
8.工業:殖民統治時期,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現在,工業部門齊全,特別是原子能、航天、計算機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成就
9.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和麻紡織工業中心。孟買是印度最大港口和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計算機軟體中心,印度的軟體出口僅次於美國。
第四節 俄羅斯
1.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為1707萬平方千米。跨亞、歐兩洲,是傳統的歐洲國家。跨東、西半球,東西長1萬多千米
2. 總人口1.47億,俄羅斯人佔80%。由130多個民族組成,有100多個民族通用俄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3.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平原佔一半
地形區:四大地形區(歐洲部分主要是東歐平原,亞洲部分叫西伯利亞地區)
東歐平原 西西伯利亞平原 中西伯利亞高原 冬西伯利亞山地 4.氣候:⑴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顯著
⑵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暫而溫暖
⑶寒極: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5.河湖 ⑴伏爾加河:全長3600千米,注入裏海,俄羅斯的「母親河」,世界最長內流河
⑵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6. 資源: 煤:庫茲巴斯
鐵:庫爾斯克
石油:第二巴庫,秋明
世界上亞寒帶針葉林分布最廣的國家
7. 四大工業區 ⑴莫斯科工業區:全國工業最發達區
⑵聖彼得堡工業區:造紙、紡織工業最發達
⑶烏拉爾工業區:石油、機械、鋼鐵
⑷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煤、油氣、電力、鋼鐵
8. 發達的交通 ⑴海運 五海通航(通過運河,伏爾加河與波羅的海、白海、黑海、亞速海、裏海相通)
聖彼得堡——最大港(波羅的海沿岸)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口
⑵鐵路——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
⑶管運——貨運量最大的運輸方式
首都莫斯科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綜合工業中心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這里有著名的紅場、克里姆林宮和世界上藏書最多的圖書館;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港口
9. 王恩涌的《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闡述人文地理學...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是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1、說明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主要特徵。
2、什麼是生產關系決定論?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3、對人地相關論與人地協調論進行分析比較。
4、試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並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5、什麼是人地相關論?詳細闡述人地相關論的代表性觀點,並加以分析和評價。
7、建國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階段特徵是什麼?
8、為什麼說人地關系論是人類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人地關系有何特徵?
第二章
1、 什麼是文化景觀?詳述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成份。
2、 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是什麼?
3、 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何聯系?
4、 簡述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5、 舉例說明文化的遷移擴散與擴展擴散有何不同。
6、什麼是環境感知?舉例說明環境感知在人類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7、舉例說明形式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有什麼區別。
第三章
1、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因素是什麼?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徵及一般規律是什麼?
3、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4、人口的空間移動有什麼社會經濟意義?
5、現代國際人口遷移有什麼特點?
6、現代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7、人口遷移的主要機制是什麼?
第四章
1、人口增長有何地區差異?其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2、試分析中國的人口增長轉變模式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3、試分析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具體表現及其引發的問題。
4、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5、農業社會時期的人口發展有什麼特徵?
6、 蘭迪的人口轉變模式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第五章
1、分析農業起源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分析比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條件。
3、闡述原始農業的特點及區域分布。
4、比較東西方傳統農業的特點。
5、闡述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及其地域類型。
第六章
1、分析現代工業產生的原因和條件。
2、說明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
3、從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及其變化,分析現代工業的空間格局有什麼特點。
4、工業發展對社會經濟有什麼影響?
第七章
1、比較分析東西方城市產生和發展的差異。
2、闡述鄉村聚落發展的基本特點。
3、試以具體城市為例分析城市區位及自然環境對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
4、城市地域結構形成和發展的機制是什麼?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模式有什麼特點?
5、分析比較不同類型鄉村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
第八章
1、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3、影響國家權利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4、為什麼需要對國家實力進行綜合分析?
5、試說明當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點。
第九章
1、 導致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國的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 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及形成原因是什麼?
3、 從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資源的類型。
4、 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共識主要有哪些?
5、 我國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6、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分析比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類型。
10. 高中地理主要講些什麼
必修科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地理。
選修科目: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冊),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理解重於記憶,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多做練習,重視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
(10)地理的內容擴展閱讀:
高中地理與初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初中多為「是什麼,在哪裡」,而高中是「為什麼」,尤其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理解難度大,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如學生對四季更替,邊遠地區鄉村學生對工業布局都缺乏感性認識。
進入高中以後地理中常識所佔比例較初中小了,但知識更深,更系統化,更加復雜,理解難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滲透的范圍越來越廣,學習地理需要的課外知識也多。
參考資料:網路-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