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問題

生物問題

發布時間: 2020-11-20 11:44:41

『壹』 生物問題

1、選C
在現代分類系統中,生物分成(界)(Kindom)、(門)(Phyl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七個級別。(界)其中是最大的一類,(種)是最小的一類。分類等級越高,生物間的共同特徵就越(少);分類等級越低,生物間的共同特徵就越(多)
2、A
不用解剖鏡,放大鏡
3、D
蕨類植物,對外界自然條件的反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同的屬類或種類的生存,要求不同的生態環境條件,如石蕨、腫足蕨,粉背蕨、石韋、瓦韋等屬(少數例外)生於石灰岩或鈣性土壤上;鱗毛蕨、復葉耳蕨、線蕨等屬生於酸性土壤上;有的種類適應於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上。有的耐旱性強,適宜於較乾旱的環境,如旱蕨、粉背蕨等;相反地;有的只能生於潮濕或沼澤地區,如沼澤蕨(Thelypteris palustris),絨紫萁(Osmunda claytoniana)。
4、D
節肢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種類最多,占已知動物的85%,達100多萬種,而且每種的數目多得驚人。
5、B
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只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構成。
6、A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指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生物多樣性最直觀、最基本的認識就是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是指物種種內基因組成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態環境類型的多樣性。
7、B
人口的快速增長是破壞或改變野生生物棲息地和過度利用生物資源的最主要原因
8、A
美國的尤里(Urey)主張生命源 自地球本身,他與學生米勒(Miller)設計了模擬原始大氣,研究在自然條件下能否產生與生命有關的物質。米勒以甲烷、氨氣、氫氣和水蒸氣組成強還原性氣體,通過火花放電模擬雷電閃擊,通過一個星期放電,向氣體提供能量6.27×103-6.27×104kJ。在一次典型實驗中,由950mg甲烷產生了約200mg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構成生命蛋白質的零件。
1961年,西班牙生物化學家奧羅(Oro),把氰化氫和甲醛加入原始大氣中,實驗結果除氨基酸外,還得到腺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得到了構成生命核酸的零件。
9、A
南方古猿化石最早發現於1924年,地點是在南非金利伯以北,那是一個幼年古猿的頭骨。後來,在南非馬卡潘山洞、唐恩等地和東非奧莫、奧杜威等地也有發現。這些化石主要是頭骨、下額骨、髖骨、牙齒、四肢骨等。粗壯型體平均在40公斤以上,腦量大於500毫升,身材較高。纖細型身材高約1.20到1.30米左右。
10、D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環境 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質,如C、H、O、N、CO2及各種無機鹽等。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等。

(2)生產者(procers) 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3)消費者(consumers) 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 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

『貳』 生物問題

破傷風桿菌在有氧條件下不能繁殖,只能在無氧條件下繁殖。
預防措施主要有:
1.主動免疫回
注射破傷風答類毒素作為抗原,使人體產生抗體以達到免疫目的。採用類毒素基礎免疫通常需注射三次。首次在皮下注射0.5ml,間隔4~6周再注射0.5ml,第2針後6~12個月再注射0.5ml,此三次注射稱為基礎注射。以後每隔5~7年皮下注射類毒素0.5ml,作為強化注射。免疫力在首次注射後10日內產生,30日後能達到有效保護的抗體濃度。
2.被動免疫
該方法適用於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動免疫注射,而傷口污染、清創不當以及嚴重的開放性損傷病人。破傷風抗毒血清(TAT)是最常用的被動免疫制劑,但有抗原性可到敏。常用劑量是1500U肌注,傷口污染重或受傷超過12小時者,劑量加倍,有效作用維持10日左右。注射前應作過敏試驗。TAT皮內試驗過敏者,可採用脫敏法注射。
破傷風是一種極為嚴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兒和吸毒者,為此要採取積極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清除毒素來源,中和游離毒素,控制和解除痙攣,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防治並發症等。

『叄』 關於生物的問題

1.「南橘北枳」是說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後其味道、色澤等品質都發生變回化,不答能稱為橘,只能稱為枳的現象。 原因:二者基因型雖然相同,但環境條件的改變可使性狀發生改變。 2.這種變異能夠遺傳。 由遺傳物質基礎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變異。染色體屬於遺傳的物質基礎。使用化學試劑使親代細胞內的染色體加倍,當親代細胞通過細胞分裂產生生殖細胞時,生殖細胞內的染色體數也會比正常的增加一倍,產生可遺傳變異。 3.高產奶牛、高產抗倒伏小麥、太空椒、轉基因番茄等

『肆』 高中生物問題

沒有錯,這種抗體進入體內是直接作用抗原的。至於能不能長久處在體內,或者說能存在多久就要看你的體內有沒有對應的酶去分解這樣的抗體了。有對應的酶的話,一定時間內抗體會失活,如果沒有的話就有長期存在的可能。
外源抗體和內源抗體這個概念的話課本應該沒有講吧?而且這樣分研究意義也不是特別大。你主要掌握免疫系統,免疫細胞,免疫的原理這些就好了。不用糾結這些太細的。

『伍』 幾個生物的問題

1.含有神經遞質的(突觸 )存在於(神經末梢)
2.小劉( 鼓膜)感受新聞聯播開始曲的物理信息,由此引起的興奮傳入中樞後,通過( 非條件)反射,知道新聞聯播已經開始。
3。小劉通過舌上的味蕾感受話梅的( 酸的化學)信息,這種信息通過傳入神經將( 神經沖動)傳至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經過分析綜合,通過傳出神經將神經信號傳至(唾液腺 ),引起(分泌唾液 )
4.人們處於應激狀態時,胃腸蠕動(變慢 ),心跳( 加速),血糖(上升 ),這些是( 神經)調節的結果。

『陸』 生物問題

B的意思是所有父方染色體移向同一級,所有母方染色體移向另一級。然而事實是不同染色體隨機移向兩極,同源染色體分開,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不會把母方或者父方的捆綁在一起。望被採納,謝謝。

『柒』 生物問題

樓上的解答是錯誤的。5-3的確是DNA聚合酶方向,這也是為什麼人為規定DNA方向為5-3。所以根據這個人為規定,DNA鏈自身方向也是5-3

正確解答如下:

人為規定的DNA方向,對「同一」磷酸基的確是3酯鍵到5酯鍵;

DNA單鏈的方向5' - 3'中5', 3'指的是不同核苷酸的5'和3'。具體來說,分別指代第一個核苷酸5號碳原子上的酯鍵,與最後一個核苷酸的3'羥基。

這兩種判別方式得到的結果相同。

希望可以幫到你。還有疑問的話我們可以一起討論。

『捌』 高中生物問題

都需要的,能量即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細胞中,它能與ADP的相互轉化實現貯能和放能,從而保證了細胞各項生命活動的能量供應。蛋白質的合成也屬於生命活動。
氨基酸的激活: 在進行合成多肽鏈之前,須先經過活化,然後再與其特異的tRNA結合,運到mRNA相應的密碼子位置上,這個過程靠氨基醯tRNA合成酶催化。
氨基醯tRNA合成酶能夠催化特定的氨基酸與特異的tRNA相結合,生成各種氨基醯tRNA。
每一種氨基酸都靠其特有的合成酶催化,使之與相對應的tRNA結合,在氨基醯tRNA合成酶催化下,利用ATP供能。在氨基酸羧基上進行活化,形成氨基醯-AMP,再與氨基醯tRNA合成酶結合形成三聯復合物,此復合物再與特異的tRNA作用,將氨基醯轉移到tRNA的氨基酸臂(即3'-末端CCA-OH)上,然後釋放AMP。
多肽鏈合成的起始: 在起始因子2作 用下,甲醯蛋氨醯起始tRNA與mRNA分子中的AUG相結合,即密碼子與反密碼子配對,同時IF3從三元復合物(3OS.mRNA.IF3)中脫落,形成30S前起始復合物,即IF2-3S亞基-mRNA-fMet-tRNAfmet復合物,此步需要GTP(三磷酸鳥苷)和Mg2+參與。
多肽鏈的延長:在多肽鏈上每增加一個氨基酸都需要經過進位,轉肽和移位三個步驟。此過程中同樣需要消耗GTP。
肽鏈的終止和釋放:沒有一個tRNA能夠與終止密碼子作用,而是靠特殊的蛋白質因子促成終止作用。這類蛋白質因子叫做釋放因子。不管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釋放因子都作用於A位點,使轉肽酶活性變為水介酶活性,將肽鏈從結合在核糖體上的tRNA的CCA末凋上水介下來,然後mRNA與核糖體分離,最後一個tRNA脫落,核糖體在IF-3作用下,解離出大、小亞基。解離後的大小亞基又重新參加新的肽鏈的合成,循環往復,所以多肽鏈在核糖體上的合成過程又稱核糖體循環。此過程,也需要消耗GTP。
折疊和加工:從核糖體上釋放出來的多肽鏈,按照一級結構中氨基酸側鏈的性質,自竹捲曲,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過去一直認為,蛋白質空間結構的形成靠是其一級結構決定的,不需要另外的信息。近些年來發現許多細胞內蛋白質正確裝配都需要一類稱做「分了伴娘」的蛋白質幫助才能完成,研究發現,分子伴娘在行使功能時要ATP提供能量。
從蛋白質合成的各個階段可以看出,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需要能量。分別由ATP和GTP提供。

『玖』 關於生物問題。

無性生殖方式之一。單細胞的生物通過細胞分裂(橫裂或縱裂)形成兩個與母體一樣的子體如細菌(橫裂)、眼蟲(縱裂)等,群體類生物的分裂生殖是群體中每個細胞同時進行分裂,進一步發育成和母體相同的新群體,如盤藻、實球藻等。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無性生殖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即是母體分裂成2個(二分裂)或多個(復分裂)大小形狀相同的新個體的生殖方式。這種生殖方式在單細胞生物中比較普遍,但對不同的單細胞生物來說,在生殖過程中核的分裂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方式:
1 以無絲分裂方式營無性分裂生殖
無絲分裂又稱直接分裂,是一種最簡單的細胞分裂方式。整個分裂過程中不經歷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比,這種方式的分裂在細菌、藍藻等原核生物的分裂生殖中最常見。
原核細胞的分裂包括兩個方面:(1)細胞DNA的分配,使分裂後的子細胞能得到親代細胞的一整套遺傳物質;(2)胞質分裂把細胞基本上分成兩等分。
復制好的兩個DNA分子與質膜相連,隨著細胞的生長,把兩個DNA分子拉開,細胞分裂時,細胞壁與質膜發生內褶,最終把母細胞分成了大致相等的兩個子細胞。
2 以核的有絲分裂方式營無性分裂生殖
有絲分裂的過程要比無絲分裂復雜得多,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但一些單細胞如:甲藻、眼蟲、變形蟲等,在分裂生殖時,也以有絲分裂的方式進行。
(1)甲藻細胞染色體的結構和獨特的有絲分裂,兼有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特點,細胞開始分裂時核膜不消失,核內染色體搭在核膜上,分裂時核膜在中部向內收縮形成凹陷的槽,槽內細胞質出現由微管按同一方向排列的類似於紡錘絲的構造,調節核膜和染色體,分離為子細胞核,最終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甲藻)。
(2)眼蟲營分裂生殖時,核進行有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核膜並不消失,隨著細胞核中部收縮分離成兩個子核,然後細胞由前向後縱裂為二(縱二分裂),其中一個帶有原來的一根鞭毛,另一個又長出一根新鞭毛,從而形成兩個眼蟲。
(3)變形蟲長到一定大小時,進行分裂繁殖,是典型的有絲分裂,核膜消失,隨著細胞核中部收縮,染色體分配到子核中,接著胞質一分為二,將細胞分裂成兩個子代個體。
3 以核的無絲分裂和有絲分裂方式營無性分裂生殖
這種方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草履蟲,草履蟲屬原生動物纖毛蟲綱,細胞內有大小兩種類型的核,即大核和小核,小核是生殖核,大核是營養核,在草履蟲進行無性繁殖時,小核進行核內有絲分裂,大核則行無絲分裂,接著蟲體從中部橫縊分成2個新個體。

出芽生殖 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無性生殖方式之一。
「出芽生殖」中的「芽」是指在母體上長出的芽體,而不是高等植物上真正的芽的結構。
親代藉由細胞分裂產生子代,在一定部位長出與母體相似的芽體,即芽基,芽基並不立即脫離母體,而與母體相連,繼續接受母體提供養分,直到個體可獨立生活才脫離母體。是一種特殊的無性生殖方式,如酵母菌、水螅等腔腸動物、海綿動物等。
有些生物在適當環境下,會由體側凸出向外形成一個球形芽體,這個芽體的養份全由母體供應,待成熟後由母體相接處形成新的體壁,再與母體分離成為獨立的新個體,此現象稱為出芽生殖。

蕨類植物的孢子囊和孢子,在小型葉類型的蕨類植物中,孢子囊單生於孢子葉的近軸面葉腋或葉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葉緊密地或疏鬆地集生於枝的頂端形成球狀或穗狀,稱孢子葉球(strobilus)或孢子葉穗(sporophyllspilte),如石松和木賊等。大型葉的蕨類植物不形成孢子葉穗,孢子囊也不單生於葉腋處,而是由許多孢子囊聚集成不同形狀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sorus),生於孢子葉的背面或邊緣。孢子囊的細胞壁由單層(薄囊蕨類)或多層(厚囊蕨類)細胞組成,在細胞壁上有不均勻的增厚形成環帶(annulus).環帶的著生位置有種種形式,如頂生環帶、橫行中部環帶、斜行環帶、縱行環帶等,這些環帶對於孢子的散布有重要作用。孢子囊壁有由多層細胞構成(厚囊蕨亞綱)或一層細胞構成、(薄囊蕨亞綱))孢子囊壁的細胞中往往有部分細胞的胞壁不均勻增厚,它們排列成帶狀,稱為環帶。環帶有頂生,橫行中部、斜行、縱行等類型。多數蕨類植物產生的孢子在形態大小上是相同的,稱為孢子同型(isospore),少數蕨類如卷柏屬和水生真蕨類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macrospore)和小孢子(microspore)的區別,稱為孢子異型(Heterospore)。產生大孢子的囊狀結構叫大孢子囊(megasporangium),產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mirosl)orangium),大孢子萌發後形成雌配子體,小孢子萌發後形成雄配子體。
孢子囊常集生成孢子囊群(堆)。孢子囊群的著生方式有多種,原始類型生於枝頂特化的孢子葉上而成穗狀或圓錐狀的孢子囊穗,進化的類型著方式有:邊生孢子囊群,指孢子囊群著生於羽片的邊緣,頂生孢子囊群,生於羽片頂端;脈端生孢子囊群,生於細脈先端,脈背生孢子囊群,系生於細脈中部,穴生孢子囊群,系生於羽片所形成凹穴處,也有布滿於葉背者。孢子囊群有者具蓋,有者無蓋。孢子囊群有圓形、腎形、條形等各種形狀。
孢子的形狀常為兩面形、四面形或球狀四面形,外壁光滑或有脊及刺狀突起或有彈絲。大多數種類的孢子為一型,少數種類為異型(如卷柏),即有大、小孢子之分。蕨類植物約有12000種,我國約有2600種,葯用植物較多。
真菌孢子
1)游動孢子(zoospore):形成於游動孢子囊(zoosporangium)內。游動孢子囊由菌絲或孢囊梗頂端膨大而成。游動孢子無細胞壁,具1—2根鞭毛,釋放後能在水中游動。
(2)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形成於孢囊孢子囊(sporangium)內。孢子囊由孢囊梗的頂端膨大而成。孢囊孢子有細胞壁,無鞭毛,釋放後可隨風飛散。
(3)分生孢子(conidium)產生於由菌絲分化而形成的分生泡子梗(conidiophore)上,頂生、側生或串生,形狀、大小多種多樣,單胞或多胞,無色或有色,成熟後從袍子梗上脫落。有些真菌的分生抱子和分生孢子梗還著生在分生孢子果內。袍子果主要有兩種類型,即近球形的具孔口的分生抱子器(pycnidium)和杯狀或盤狀的分生孢子盤(acervulus)。
2.有性生殖(sexualreproction)真菌生長發育到一定時期(一般到後期)就進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經過兩個性細胞結合後細胞核產生減數分裂產生袍子的繁殖方式。多數真菌由菌絲分化產生性器官即配子囊(gametangium),通過雌、雄配於囊結合形成有性泡子。其整個過程可分為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質配,即經過兩個性細胞的融合,兩者的細胞質和細胞核(N)合並在同一細胞中,形成雙核期(N+N)。第二階段是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細胞內兩個單倍體的細胞核結合成一個雙倍體的核(2N)。第三階段是減數分裂,雙倍體細胞核經過兩次連續的分裂,形成四個單倍體的核(N),從而回到原來的單倍體階段。經過有性生殖,真菌可產生四種類型的有性孢子。
(1)卵孢子(oospore):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觸後,雄器的細胞質和細胞核經授精管進入藏卵器,與卵球核配,最後受精的卵球發育成厚壁的、雙倍體的卵孢子。
(2)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菌的有性孢子。是由兩個配子囊以配子囊結合的方式融合成1個細胞,並在這個細胞中進行質配和核配後形成的厚壁孢子。
(3)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由兩個異型配子囊——雄器和產囊體相結合,經質配、核配和減數分裂而形成的單倍體孢子。子囊孢子著生在無色透明、棒狀或卵圓形的囊狀結構即子囊(ascus)內。每個子囊中一般形成8個子囊孢子。子囊通常產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內。子囊果一般有四種類型,即球狀而無孔口的閉囊殼(cletothecium),瓶狀或球狀且有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殼(perithecium),由於座溶解而成的、無真正殼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locule),以及盤狀或杯狀的子囊盤(9pothecium)。
(4)擔孢子(basidiospore):擔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絲結合形成雙核菌絲,以後雙核菌絲的頂端細胞膨大成棒狀的擔子(basidium)。在擔子內的雙核經過核配和減數分裂,最後在擔子上產生4個外生的單倍體的擔孢子。
此外,有些低等真菌如根腫菌和壺菌產生的有性孢子是一種由游動配子結合成合子,再由合子發育而成的厚壁的休眠抱子(restingspore)。
真菌的孢子生殖可以離開水.
植物通過無性生殖產生的孢子叫「無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動孢子等;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擔孢子等;直接由營養細胞通過細胞壁加厚和積貯養料而能抵抗不良環境條件的孢子...

營養生殖是由高等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的一部分,在與母體脫落後,發育成一個新的個體.
例如,草莓的匍匐枝,薊的根,秋海棠的葉,都能生芽,由芽形成新個體。
營養生殖是由高等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甘薯的塊根繁殖、草莓的匍匐莖繁殖,竹類、蘆葦、白矛和蓮的根莖繁殖,馬鈴薯的塊莖繁殖、百合和洋蔥的鱗莖繁殖、水仙和芋的球莖繁殖及秋海棠的葉芽繁殖,均為自然營養繁殖。農業、林業和園藝工作上常用分根、扦插、壓條和嫁接等方法,把植物營養器官的一部分與母體分離,使其發育成新個體,這屬於人工營養繁殖。組織培養也是人工營養繁殖的一種方法。營養繁殖能使後代保持親體的優良性狀,因此,花卉、果樹、茶、甘蔗、竹等人工栽培的植物都採用這種繁殖方式。

植物組織培養發展簡史植物組織培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一項生物技術。它是在人工配製的培養基上,於無菌狀態下培養植物器官、組織、細胞、原生質體等材料的方法。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20世紀初,曾有人提出能否將植物的薄壁細胞培養成完整植株?研究者從胡蘿卜根的韌皮部取下一塊組織,並在液體培養基中培養,使其分化出了愈傷組織,從愈傷組織又得到胚狀體,胚狀體轉移到固體培養基上繼續培養後,獲得了完整的胡蘿卜試管植株。經過栽培,此植株能夠正常生長並開花結果,其種子繁衍出來的後代與正常植株的種子所繁衍出的後代別無二致。根據此實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不經過有性生殖過程也能將植物的薄壁細胞培養出與母體一樣的完整植株。由於植物的每個有核細胞都攜帶著母體的全部基因,故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均能發育成完整植株,這就是所謂的植物細胞全能性。
科學家在植物激素對器官建成,及改進培養基配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組織培養技術的發展,使這項技術可以實際應用於快速繁殖、品種改良等方面。20世紀50年代初期,法國科學家利用組織培養技術成功地脫除了染病大麗花植株所攜帶的病毒,從而為脫毒苗的生產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途徑。現在憑借組織培養技術來脫除植物的病毒已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細胞分裂素的發現,使組織培養狀態下外植體芽的形態建成成為可人為調控的因素,從而使在組織培養狀況下進行植株再生成為現實。進入60年代以後,組織培養技術在基礎理論、實際操作方面不斷取得進展,相繼在植物體細胞雜交、單倍體育種、種質資源保存、快速育苗、人工種子製造、次生代謝物生產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時至今日,組織培養技術已經成為基礎堅實、易於掌握、應用面廣的一種技術手段。
愈傷組織及其形成 愈傷組織(callus)原指植物體的局部受到創傷刺激後,在傷口表面新生的組織。它由活的薄壁細胞組成,可起源於植物體任何器官內各種組織的活細胞。在植物體的創傷部分,愈傷組織可幫助傷口癒合;在嫁接中,可促使砧木與接穗癒合,並由新生的維管組織使砧木和接穗溝通;在扦插中,從傷口愈傷組織可分化出不定根或不定芽,進而形成完整植株。在植物器官、組織、細胞離體培養時,條件適宜也可以長出愈傷組織。其發生過程是:外植體中的活細胞經誘導,恢復其潛在的全能性,轉變為分生細胞,繼而其衍生的細胞分化為薄壁組織而形成愈傷組織。從植物器官、組織、細胞離體培養所產生的愈傷組織,在一定條件下可進一步誘導器官再生或胚狀體而形成植株。在單倍體育種中,也可由花粉產生的愈傷組織或胚狀體分化成單倍體植株。甚至可由原生質體培養誘導植株或器官再生。故愈傷組織的概念已不局限於植物體創傷部分的新生組織了。
在植物的組織培養中,從一塊外植體形成典型的愈傷組織,大致要經歷三個時期:啟動期、分裂期和形成期。啟動期指細胞准備進行分裂的時期。外源植物生長激素對誘導細胞開始分裂效果很好。常用的有萘乙酸、吲哚乙酸、細胞分裂素等。通常使用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比例在1∶1來誘導植物材料愈傷組織的形成,如MS+6-BA6-BA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細胞分裂素6

『拾』 高中生物問題

第二代的4號不攜帶致病基因,所以只有第二代的3號帶有致病基因,屬於拌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熱點內容
淺談學前教育 發布:2025-06-30 13:13:39 瀏覽:626
8個月寶寶拉稀怎麼辦 發布:2025-06-30 13:01:17 瀏覽:786
教育機構取名 發布:2025-06-30 12:51:10 瀏覽:337
哪裡的面好吃 發布:2025-06-30 12:33:04 瀏覽:996
轉轉筆基礎教學 發布:2025-06-30 10:03:48 瀏覽:32
師生戀夜夜不 發布:2025-06-30 09:44:16 瀏覽:65
家長意見和建議怎麼寫 發布:2025-06-30 06:36:14 瀏覽:508
老師尤物 發布:2025-06-30 04:45:10 瀏覽:145
徐州教師補課 發布:2025-06-30 04:08:30 瀏覽:482
化學mn 發布:2025-06-30 02:22:21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