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
⑴ 簡述中國共產黨歷史三大成就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成就分別是:
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一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系統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並對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
另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三、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於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1)中國共產黨歷史擴展閱讀: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面向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40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信心、砥礪勇氣,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找准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繼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
⑵ 中國共產黨1921年至1978年重要歷史事件時間列表
1、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3、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
4、1928年上半年逐漸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5、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的隊伍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6、中央紅軍主力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7、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
8、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八一宣言」。
9、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它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10、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11、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具體政策,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指明了方向。
12、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勝利。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為八路軍在華北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13、《論持久戰》發表 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14、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百餘個團,沉重打擊了日軍。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策應了正面戰場作戰,抑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逆流;
15、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突襲。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16、大生產運動 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 歷史意義:生產運動起到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日的目的;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
17、延安整風運動 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延安整風徹底揭露、批判和清算了黨內歷次「左」右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惡劣影響,使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8、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20、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首都北京天安門,進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庄嚴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完成,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
22、1950年10月至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23、1952年,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
24、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25、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國家首腦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十項原則,展示了新中國的風采與和平外交政策。
26、1958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7、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28、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9、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30、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
31、1971年10月,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政治舞台。
32、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史的一件大事。
33、1973年著名專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種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米質優良、適應性廣的釉型雜交水稻。
34、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
⑶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人
1、李大釗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2、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3、周恩來
周恩來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4、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5、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後擔任黨和軍隊的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⑷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三件大事」是指()
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第二件大事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三件大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4)中國共產黨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成立於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⑸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⑹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個轉折點各是什麼
1、遵義會議
一九三五年一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這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西柏坡會議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委員34人。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會議做出的各項政策規定,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有重大作用。
3、十一屆三中全會
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6)中國共產黨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帶領處於水深火熱的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在實踐上從「文化大革命」災難中走出並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已走過了90多年的歷史,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1、它標志著中國革命有一個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自己力量的領導核心。
2、使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進而把中國的解放事業同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聯結起來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前途。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目標、革命前途和走向勝利的道路,使其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⑺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按時間順序的話,差不多是這樣:
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領導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具體的話
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四個時期
1)北伐戰爭時期,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和無產階級掌握武裝力量,開展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接著在南昌起義,八七會議之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土地所有制,改為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4)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巨大的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7.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縱觀我國近百年的歷史變革,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三大歷史轉變,同時也建立了三大歷史功績。
(一)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黨領導人民奮斗28年,完成了從
舊民主主義的革命向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二)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領導人民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
民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是中國社會發生的最廣泛和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飛躍。
(三)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領導億萬人民開創了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黨認真總結國內國際的歷史經驗,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使我國社會、經濟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⑻ 中國共產黨歷史 第三卷 何時出版
第三卷11年已經開始啟動了。但史書這種作品,屬於蓋棺定論的,尤其是共產黨還在執政,給自家政黨編史,涉及的方面很多,所以會很慎重。因此,第三卷出的不會快,做好再等十到十五年的心理准備。。
⑼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了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於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當中,逐步傳播開來。
1918年4月,毛澤東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1919年7月,李大釗組織了「少年中國學會」。不久,周恩來和郭隆真等人組織了「覺悟社」。當時,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釗和陳獨秀。
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金斯基等來華,先後會見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開始醞釀成立共產黨。之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的基礎上,於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十二人,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
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制訂了我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了黨支的奮斗目標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達到共產主義」。大會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由陳獨秀擔任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年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於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同時,建立了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為核心的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統一戰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9月,毛澤東同湖南省委領導了湖南、江西邊界的秋收起義。隨後,湘鄂贛粵各地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許多地區的起義先後爆發。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黨在全國各地領導武裝起義100多次,開始進入創建紅軍和發動土地革命的新時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針對當時實際情況,毛澤東同志多次重申黨的二大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規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光輝思想,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於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並進而轉入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勝利充分說明: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謀任何私利的政黨雖敢於並善於領導人民百折不撓地向敵人作斗爭的政黨。中國各族人民從親身經歷中看到了這個事實,人而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統一和團結。1957年,毛澤東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問題。但是,毛澤東現場在此之後的一個時期內,逐步誇大了確實存在的階級斗爭的嚴重程度,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隨後發展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致使在不少場合混淆了敵我,造成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終於釀成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1976年10月,黨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其中包括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它真正開始了全面的、堅決的、依靠群眾和深思熟慮的撥亂反正,開始了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傾錯誤,使用權黨重新加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