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的地理位置
㈠ 湖南婁底地址
婁底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地理幾何中心,是湘博會永久舉辦地,是湖南重要的工業城市,湖南能源、原材料戰略儲備基地,是環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湘中明珠」。
㈡ 湖南婁底屬於中國那個位置
婁底市位於湖南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0°45′40″~112°31′07″,北緯27°12′31″~28°14′27″。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婁底原為地區,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建市,截至2007年12月31日,婁底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另設一個開發區。 婁底境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置湘南縣,轄今雙峰、漣源部分地域,屬長沙郡。西漢屬長沙國。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連道,轄今雙峰縣測水以西至漣源市藍田等地。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縣置湘鄉縣,連雙峰、漣源大部分和婁底等縣市,屬長沙郡。三國時分屬衡陽郡、昭陵郡。吳寶鼎元年(266),析昭陵郡置高平縣,今新化縣西部屬之。西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分屬邵陵群。隋屬長沙群。唐、五代、宋朝分屬潭州、邵州。宋熙寧五年(1072),建置新化縣。元代,分屬天臨路、寶慶路。明分屬長沙府、寶慶府。清同明屬。 新化縣成為婁底境內最早的建制縣,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寶慶府。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後長期屬湘鄉縣地。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宋以後,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後長期屬新化縣地。 民國元年(1912),屬長寶道,民國3年,改為湘江道。民國11年,(1922)取銷道制直屬湖南省。民國29年(1940),分屬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域隸屬益陽專區和邵陽專區。1950年6月,設立錫礦山礦區(縣級),屬邵陽專區;1951年8月,籌建漣源縣、雙峰縣。195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析湘鄉、安化、邵陽、新化4縣部分行政區域置雙峰縣、藍田縣(7月更名漣源縣)。11月,兩縣劃屬邵陽專區。同年8月,撤銷錫礦山礦區,劃是新化縣管轄。1960年2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年10月,撤銷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69年10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冷水江市。 197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邵陽地區析置漣源、邵陽兩個地區。漣源地區轄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和冷水江市,地區機關駐婁底鎮。同年11月,成立漣源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3月,改稱漣源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市。1982年12月,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 1983年2月8日,國務院批復撤銷婁底地區的婁底市和雙峰、漣源縣劃歸湘潭市管轄;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婁底市,改設為湘潭市婁底區(縣級);撤銷冷水江市和邵東、新邵、新化縣劃歸邵陽市管轄;撤銷冷水江市,改設為邵陽市冷水江區(縣級)。實際並未實施,婁底地區名撤實存。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地區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轄邵東、新邵兩縣劃歸邵陽市管轄,婁底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漣源縣、新化縣歸婁底地區管轄。 1987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漣源縣,設立漣源市,所轄行政區域不變。 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婁底撤地設市,原縣級婁底市改名為婁星區。所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雙峰縣、新化縣行政區劃不變。
㈢ 湖南婁底是個怎麼樣的城市
婁底市,位於湖南的地理幾何中心,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全市東西寬160公里, 南北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 婁底一帶原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相傳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屬三苗、九黎集團,出自五帝中的顓頊。婁底在夏商周時為荊州一隅,戰國時屬楚的范圍。秦統一中國後,婁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的多民族國家秦的國土,隸屬長沙郡。1977年9月,國務院批准建立漣源地區(又名湖南市位於漣源與婁星中),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改為地級婁底市。 婁底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熱量豐富,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冬季少嚴寒,夏季多酷熱,秋季晴朗溫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澇,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氣溫16-17.3℃。年平均日照時間1538小時, 東部多於西部。無霜期268天。由於雨水偏多,土壤濕重,多為紅壤,其次還有黃壤、黃褐土等。境內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西部雪峰山脈從新化西部風車巷蜿蜒入境,斜亘西北, 境內群山林立、丘陵起伏之間,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水能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14. 26萬千瓦。目前具備人工養殖的水面18萬畝。 婁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市內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等人文景觀和各類風景名勝旅遊點70多處。漣源市湄江風景區、冷水江波月洞及大熊山、九峰山、龍山等省級森林公園風光秀麗,景觀奇特。位於婁底市郊的水府廟水庫、勝仙洞等勝景,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佳境。婁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雙峰洛陽灣古建築群、九峰山古庵。新化北塔、洋溪文昌閣、漣源龍山葯王殿等名勝古跡各具特色,為優美的自然風光抹上了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廣袤的婁底土地到處閃耀著中華古文明的輝煌。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在婁底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光輝的篇章。 婁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腹地和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湘黔、婁邵鐵路在這里交匯。207國道、320國道與正在興建的洛(陽)湛(江)鐵路、上(海)瑞(麗)高速公路貫穿婁底,使婁底成為我國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㈣ 婁底在哪個省
婁底在湖南省。
婁底市,湖南省轄地級市,據傳,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婁星」和「專氐星」在這里交相屬輝映,故而得名。
婁底市位於湖南的地理幾何中心,地跨東經110°45′40″~112°31′07″,北緯27°12′31″~28°14′27″,北接益陽市,南接邵陽市,西臨懷化市,東臨湘潭市。全市東西寬160公里,南北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
(4)婁底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景點
1、湄江
湄江風景區地處湘中腹地、漣源市北部,交通、通訊便利,具備食、宿、行、游、娛、購整體服務功能。1993年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3年9月,中國旅遊景區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漣源市湄江風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這是湄江風景區獲得的第二張「國字型大小招牌」。
2、梅山龍宮
梅山龍宮位於資水之濱的婁底市新化縣。
3、蔡和森紀念館
該館位於雙峰縣城復興路與書院路交匯處,1987年7月1日建成開館,總建築面積1624平方米,正門上方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蔡和森同志紀念館」館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婁底
㈤ 婁底的地理環境
地貌格局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在大地貌格局中,新化縣、冷水江市、漣源市的西南部屬湘西山地區,漣源市的中、東部和婁星區、雙峰縣屬湘中丘陵區。屬於雲貴 高原向江浙丘陵遞降的過渡帶。 南起雙峰縣的豬婆山,到漣源市的龍山(1513米),再到冷水江市的獅子嶺(591米)、癩子嶺(994米)、錫礦山(825米),北至漣源市的參機山、紅軍寨(893米),將區境分割成東西二大地域。西部山勢雄厚,峰嶺馳騁,大多為侵蝕、構造、溶蝕地貌,地勢險峻,海拔較高;東部地勢逐步降低,地形起伏平緩,丘岡延綿、平地寬敞,海拔較低。唯雙峰縣東部大多為溶蝕堆積的丘岡平地貌。因下古生代印支期和中生代燕山期地殼運動,花崗岩侵入體局部隆起,形成一線九峰山脈(屬衡山山系)。
地貌輪廓
西部有新化、禾青盆地。其東部盆緣是金竹山、錫礦山至鷹嘴岩一線中低山地貌;西部及北部盆緣是由雪峰山所圍成的孤形屏障,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高於1500米的山峰有九龍池等10座;西南部盆緣由雪峰山余脈天龍山,板子山等組成,平均海拔800~1000米,資江在盆地內由南向北蜿蜒流過。中部北有伏口、四古至紅軍寨的中低山灰岩地貌,南有龍山至豬婆山的中山地貌與之對峙,橋頭河、婁底、楊家灘盆地,雷峰低山夾在其中,形成漣源、婁底向東敞開的E字形地貌。東部雙峰盆地,盆東以九峰山脈為緣,南有花門丘陵群體,北有洪山殿丘陵帶,西有山斗灰岩低山,寬敞的龍田、吳灣、杏子平原岡地展布其中。
地貌形態
北有九龍池——大熊山——癩子嶺——紅軍寨橫亘的雄厚山體,組成以山地為主的山地地貌。南部有天龍山——大乘山——龍山——五腦嶺——豬婆山——江大山並列的山體,同樣以山地地貌為主,與北部山體對峙。西部由雪峰山脈封閉。中部地勢低凹,堆積平原廣布,溶蝕殘丘成串,剝蝕岡地如波,以平丘岡地貌為主。從新化縣的琅塘起,南下橫陽、爐觀、洋溪、燎原,至冷水江市的潘橋、禾青,穿透金竹山鼻樑東折至漣源市的荷葉、楊家灘、橋頭河,再到婁底市的漣濱、西陽、萬寶,再轉向雙峰縣的洪山、龍田、吳灣、杏子,則呈「S」型帶狀盆地分布。
山脈
婁底境內山脈縱橫,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數百座。西部雪峰山脈從新化西部風車巷蜿蜒入境,斜亘西北,主要支脈有天龍山、桐鳳山、奉家山、古台山、鳳凰山、大熊山和冷水江境內的祖師嶺等;東南部有坐落在雙峰縣的九峰山,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為雙峰、衡陽兩縣的天然分界線;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脈,向漣源伸入,西起白竹山,東至洪家大山,透迤起伏,峰巒重疊,最高峰寨子山為漣源與寧鄉的天然界山;中部龍山山脈橫亘,主要山峰有龍山、石坪山、楊材山、仙女寨等,彎曲連綿40餘公里。 婁底市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既具季風性,又兼具大陸性。其基本特徵為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熱,冬季寒冷,秋季涼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積溫較多,生長期長;氣候類型多樣,立體變化明顯。
年平均氣溫16.5~17.5℃,年極端最高氣溫40.1℃,年極端最低氣溫-12.1℃。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一日間最大降水量147.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年日照時數1410.4~1621.9小時,年日照率34~37%。年蒸發量1365.6~1521.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80%,年平均風速1.5~2.0米/秒,多年最大風速為20.3米/秒。由於光、熱、水基本同季,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新化是唐宋貢品蒙洱茶的主產區,盛產玉竹,柑橘,金銀花等。 婁底境內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婁底市主要河流有:東部漣水,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於新邵觀音山,自西向東,流經漣源市、婁星區、雙峰縣,經湘鄉至湘潭縣河口入湘江,境內全長85.85公里,沿途納孫水、湄江、 測水等1-4級支流89條,控制流域面積3906平方公里。西部資水,由南向北,流經冷水江、新化。經安化柘溪,過益陽注入洞庭湖,貫穿境內西半部,區內流程112公里,有1-4級支流100條,控制流域面積3985平方公里。
區內各河流水質較好,PH值在正常范圍內,離子總量不高,中等礦化度,適合於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之用。全區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總量113.95億立方米,且西部山區多於東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資源38.87億立方米。外來水資源豐富,共有133.42 億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東部入境水雖不多,但利用較好。地下水年平均為21.6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平均達21.35億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東、南部地區、水能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14. 26萬千瓦。具備人工養殖的水面18萬畝。
㈥ 湖南婁底是什麼地方
婁底市是湖南省重要的省轄地級市。
婁底市位於湖南地理幾何中心,是湘博會永久舉辦地,是湖南重要的工業城市,湖南能源,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原材料戰略儲備基地,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環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湘中明珠」。
轄婁星區、冷水江市、漣源市、雙峰縣、新化縣等3縣、2市,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
婁底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湖南幾何中心,是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是環長株潭城市群一小時經濟圈的重要城市。滬昆鐵路和滬昆高鐵橫穿東西,洛湛鐵路和婁邵鐵路縱貫南北,成為湖南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
(6)婁底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婁底一帶原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相傳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屬三苗、九黎集團,出自五帝中的顓頊。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先民們與黃河流域的華夏和東夷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但最後失敗了,大部分被迫向南遷徙。
現今貴州、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很多是這一帶移民的後裔,剩下的部分被西漢以來不斷大量南移的中原漢人(特別是江西人)融合、同化,從而形成今天婁底市漢族人佔99.9%的民族格局。婁底在夏商周時為荊州一隅,戰國時屬楚的范圍。
秦統一中國後,婁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的多民族國家秦的國土,隸屬長沙郡,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饒有興味的是,境內是兩種行政管理狀態並存,即在東南較平坦的地方大部分為秦所歸化,而在西北一帶,居民依然「椎髻徒跣,斷發紋身,耕田有邑」,水行山處,不服王化,人稱「梅山蠻」。其基層組織與秦的亭、里、什大不相同,稱為峒。
相傳有十峒,為首者稱「左甲首領」、「右甲首領」或「峒長」、「峒主」。峒民有扶、蘇、向、蘭、青、趙、卜以及為逃避戰禍遷入梅山定居的外姓陳、鄒、劉、羅等姓,他們不為秦的行政所屬,儼然獨立王國。
並且,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過程中,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方面對梅山地區採取封鎖政策,實行封邊禁墾,不準漢、峒互通往來,一方面頻繁興兵征討。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寧太宗派兵圍攻梅山,俘斬峒民數千;次年又調兵鎮壓,俘斬峒民兩萬。
但是,「梅山蠻」奮起反擊,從未屈服過。宋仁宗開始對「梅山蠻」採取懷柔政策。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潭州知府劉元珍派人入梅山,招撫峒民400餘人。嘉佑末年(公元1063年),益陽知縣張頡向朝廷建議經營開拓梅山,取消不準峒民耕種與益陽接界之地的禁約。
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湖南轉運副使范子奇奏請朝廷,對「梅山蠻」「宜臣屬而郡縣之」。蔡煜繼為湖南轉運副使後,又奏請朝廷,主張對「梅山蠻」「使為士民,口授其田,略為貸助,使業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
宋神宗採納臣下意見,派專使進山言和。這年十一月,梅山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宋籍其民,得主客14809戶,19089丁(成年男子),田260436畝,並在梅山設上、下兩邑。上邑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邑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新化縣成為婁底境內最早的建制縣,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寶慶府。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後長期屬湘鄉縣地。
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宋以後,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後長期屬新化縣地。
1977年9月,國務院批准建立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改為地級婁底市),從此,婁底崛起湘中,輻射三湘,開始了新的歷史紀元 。
㈦ 婁底在湖南的位置
婁底:璀璨的湘中明珠
在「芙蓉國里盡朝暉」的湖南,說起長沙、湘潭、岳陽、張家界,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說起婁底,恐怕很多人都要搖頭。是呀,在以名山名水、名樓名寺、名城名人著稱於世的湖南,文化底蘊豐富深厚,自然資源秀麗奇特,風流人物燦如星空,婁底似乎無足輕重。
婁底既不像長沙那樣擁有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在此講學,由宋真宗親筆所書「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的嶽麓書院;也不像湘潭那樣擁有以韶山為中心的「革命搖籃,領袖故里」;既不像岳陽那樣擁有名聲顯赫、為世人所傳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的岳陽樓;也不像張家界那樣擁有世界罕見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那麼婁底有什麼呢?
婁底像一本古老的線裝書,雖然封面很簡朴很不起眼,但只要潛下心來去讀,你就會被深深吸引。
■筆記·婁底
一
婁底市位於湖南省中部,是湘中交通樞紐,湖南工業重鎮,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萬。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這里就設有建制。相傳,「婁」、「氐」兩個福星在上空交相輝映,故稱之為婁底。婁底秦時屬長沙郡;明、清時屬長沙府、寶慶府;民國元年(1912),屬長寶道;民國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屬湖南省;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境域隸屬益陽專區和邵陽專區;1960年2月,設立婁底市和冷水江市,隸屬邵陽專區。1962年10月,撤銷冷水江市和婁底市,分別並入新化縣和漣源縣;1980年7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婁底市;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婁底地區,成立地級婁底市。
一個城市,特色文化的積淀是它的靈魂和精華,有了它才會顯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氣和特色。婁底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為了追根溯源,我在歷史的故紙堆里,尋找著梅山文化的遺跡。我看到瑤族和苗族的先民們從遠古的深處走來,從烽火連天,廝殺吶喊的刀光劍影中走來。相傳瑤族和苗族的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屬三苗、九黎部落聯盟。最早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在其西進過程中,與東擴的黃帝部落聯盟、炎黃部落聯盟發生戰爭。經涿鹿之戰失敗後,九黎聯盟中的大部分被迫向南遷徙。他們披風斬浪、歷經艱難,來到了梅山(今婁底下屬的新化一帶)安家落戶。梅山地區因山高林密,民風強悍,生存空間的相對封閉和族群的相對獨立,使這里的人民過著原始農耕和漁獵生活,形成了帶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閉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以遠古漁獵文化為構架,以千奇百怪的巫術活動為形式表現出來的獨特地域民俗文化。據湖南考古發現,約在九千年前,圍繞洞庭湖這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已經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形。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歸入楚國,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進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發展得更加輝煌燦爛。
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便有了文化。
人創造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又塑造了人。梅山文化的歷程毋庸置疑地證實了這個簡單樸素的真理。孕育於古老蠻荒中的梅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碰擊陶冶出了「勤勞、刻苦、無畏、剽悍、勇於犧牲」的梅山精神,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諸如明代「廉法佐朝留青史」的鄒廷望;清代「巡視漕運,盡革陋規;興辦水利,民深受其益」的陶澍;「一生主張變法革新,團結禦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魏源;「廉俸所入,悉以辦公益,無自私」的游智開;民主革命先驅陳天華、譚人鳳;最先從德文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成仿吾;抗日名將陳正湘;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等等,梅山文化賦予了他們剛健之骨,遒勁之風的精神,使他們成為了民族的精英。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對我國地方歷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也填補了不少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對於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其影響之大,輻射海內外。
二
說到精英,不能不提到一個重要的人物--曾國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婁底市雙峰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楚大地時,他在家鄉組建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一直到近年,歷史才逐漸還原一個真實的曾國藩。客觀公正地說,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並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查史料得知,活動於中國近現代歷史舞台上的各類人物,無論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曾國藩的影響。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尤其是他留下的《曾國藩家書》,基本上包括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是一個思想者對世道人心的觀察體驗;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的經驗之談;一個成功者對事業的奮斗經歷;更是一個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的袒露。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無論曾國藩屬何種類型的人,如何評說,歷史是公正和客觀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曾國藩對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不論人格、思想學術、持家之道、帶兵打仗,還是文學方面的貢獻,都對那一個時代以至現在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言之如此,行亦如此。他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以被後世推崇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除曾國藩外,還有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蔡暢兄妹、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如果不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的扭曲,婁底應該早就聲譽鵲起了,因為,地因人名,有一個曾國藩,就足以讓人們對婁底這塊山水刮目相看了。
三
除了人才,婁底更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素有世界銻都、百里煤海、十里鋼城和有色金屬之鄉美譽。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藏達48種,且儲量大,品位高。其中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儲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屬礦藏在湖南及至全國名列前茅。
婁底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要地和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橫貫東西的湘黔鐵路和縱貫南北的婁邵鐵路如一把閃亮的銀梭,把婁底編織在通向富裕的網路。上(海)瑞(麗)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線貫通後,將婁底網進了以省城長沙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而總投資達2億元的洛湛鐵路的建成更使婁底提升為繼株洲、懷化之後的湖南又一交通樞紐。207國道、320國道以及婁漣(婁底--漣源)高等級公路、太澳(太原--澳門)高速、寧太高等級公路的建成,更如網路中四通八達的脈絡。交通的便利,為婁底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硬體基礎,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條件。
㈧ 婁底的地理位置
婁底市位於湖南省 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0°45′40″~112°31′內07″,北緯27°12′31″~28°14′27″。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容宿中的「婁 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婁底原為地區,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建市,截至2007年12月31日,婁底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 代管2個縣級市,另設一個開發區。
㈨ 婁底在哪裡
婁底市在湖南來省,位於湖南的自地理幾何中心,全市東西寬160km,
南北長102km。
婁底人民大多數是漢族,少數民族有苗、土家、侗、蒙古、回、藏、維吾爾、彝、壯、布依、朝鮮、滿、瑤、白、哈尼、黎、僳僳、佤、高山、納西、土、布朗族,少數民族最多的是苗族。礦產比較豐富,冷水江市錫礦山有「世界銻都」之稱。婁底市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既具季風性,又兼具大陸性。其基本特徵為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熱,冬季寒冷,秋季涼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積溫較多,生長期長;氣候類型多樣,立體變化明顯。婁底的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光旖旎。市內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等人文景觀和各類風景名勝旅遊點70多處。湄江風景區、波月洞風景區、洛陽灣古建築群、水府廟水庫等旅遊勝地各具特色、風光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