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袁歷史

袁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21:21:02

『壹』 袁家歷史由來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貳』 袁姓的歷史發展


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謚號胡公,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兒永記袁葵的恩德,世代稱己是袁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氏,在當地皆屬大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袁氏,相傳至今。

『叄』 袁今夏的歷史原型是誰

《錦衣之下》的熱播,讓不少人開始對明朝的這段歷史感興趣,嚴嵩的名字很多人都是聽說過版的,聽到他權的名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奸臣」二字,只是沒想到陸炳也會和夏言案有關。

說起陸炳,喜歡歷史的朋友想必不會陌生,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改變錦衣衛的人。影視劇《錦衣之下》中的陸廷的原型就是陸炳,而夏然的原型則是夏言。

歷史上的夏言的一生,與影視劇中所描寫的「夏然」,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在「夏言案」上依舊與陸炳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夏言的一家依舊是在嘉靖年間被處死,所以歷史上並沒有記載袁今夏的存在。

據專家推測,雖說後來夏言在明穆宗統治時期被追謚「文愍」,但是夏家即使真的有倖存的後代的話,還是需要隱姓埋名的,萬一暴露身份,恐怕難以存活,並且在滿門抄斬的情況下倖存,實在是一件難事。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袁今夏的存在已經很難求證了,與其糾結袁今夏的存在讓自己徒增傷感,還不如像是所有故事的happy ending一樣,相信袁今夏與陸繹曾經真的存在過,並且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肆』 姓袁的那個歷史老師到底咋回事

袁枚: 袁枚:清代著名文學家,是當時著名詩歌理論家,論詩主張性靈,反對形式主義和擬古。著有《隨園詩話》。與薛士銓、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袁崇煥: 明末大將,著名軍事家。屢次取得對後金作戰的勝利,寧遠一役使努爾哈赤受傷而死;寧錦大捷,又逼皇太極大敗而歸

袁山松: 西晉吳郡太守。他性情秀遠,擅長音樂,其歌《行路難》,聽者無不落淚,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

袁盎: 楚人,是歷史上第一個揚名於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漢景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赫異常。

袁樞: 南宋史學家。著有《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記239事,各自獨立成篇,為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著作。

『伍』 關於姓袁的歷史和現狀.

寫回答有獎勵查看全部2個回答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躍在河南一帶。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到漢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陽(今河南汝南)為中心的大姓。從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說汝南袁氏在東漢時大放異彩,強盛了百餘年並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終湮滅的歷史悲喜劇的話,那麼從曹魏至隋唐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由陳郡(當時為陳國,後改為陳郡)袁氏唱主角,再創袁氏家族史上的輝煌,對袁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陳郡的袁氏自東漢袁滂任司徒開始,曹魏,晉朝至隋唐,人才輩出,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權勢顯赫。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
袁姓分布
宋朝時期,袁姓大約有26萬人,以人數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湖南。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區、惠陽區等地。
明朝,袁姓大約53萬,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的袁姓人口萎縮嚴重。明末,袁姓也進入了台灣,袁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北回遷。
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4]
●當代分布
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占袁姓總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蘇、四川、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台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義、台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後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陸』 有誰知道漢代馬袁的歷史背景

古代伏波將軍。扶風茂陵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功勛卓著,被趙惠文王賜號「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後人便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家從邯鄲移居茂陵。馬援的曾祖父馬通,漢武帝時,因功被封為重合侯,但因為他的兄長馬何羅謀反,馬通受到牽累,被殺,所以馬援的祖父、父親這兩代家境式微,地位不顯。馬援有三個哥哥,他們是馬況、馬余、馬員。

『柒』 袁姓在歷史上有哪些正面人物

袁盎,漢朝人,號稱無雙國士
袁安,東漢人,名重朝廷。

袁宏,東晉文學家,著有「後漢紀」

袁崇煥~~~這個不用說了吧
袁枚,清代詩人,乾隆三大家之一。

『捌』 袁從仁歷史上有此人嗎

袁從仁
出自《我的絕密生涯》,應該是編劇虛構的人物,不過就例如其餘電視劇就是有原型,可能會有相近的人物

如:《樊哈兒傳奇》歷史上確有其原型

『玖』 中國歷史上姓袁的名人有哪些簡單介紹一下。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辟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並殺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後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的民變隊伍,遂占冀、青、幽、並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於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於七年憂郁病卒。死後,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 ,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後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後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後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10餘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還有袁世凱 資料樓主自己看吧 希望可以幫到您

『拾』 關於袁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

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當代分布: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占袁姓總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蘇、四川、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

在台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義、台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還有些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10)袁歷史擴展閱讀:

堂號:卧雪堂: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做了楚郡太守;弗過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

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徵: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餘年,為世人所敬仰;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福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姓




熱點內容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
思則佳教育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519
幼兒園師德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160
化學發光儀價格 發布:2025-07-15 11:31:41 瀏覽:706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11:24:42 瀏覽:557
中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5-07-15 11:15:29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