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順德歷史

順德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21:23:43

Ⅰ 順德的歷史文化

http://ke..com/view/30600.htm

食在順德 廚出鳳城

--------------------------------------------------------------------------------

在珠三角一帶,順德美食的名氣最大。以往早有「食在順德,廚出鳳城」之說。

名菜小吃遠近聞名

順德廚師的整體素質高,到處都有美食的蹤跡。光是雞就有多種不同的烹任手法,出名的就有桂州南橋的鹽局雞、勒流山莊的白切閹雞、順府餐廳的四杯雞等。順德近年來還評出了十大金牌名菜,包括大良野雞拼鍋貼牛奶。均安煎魚餅、順德魚腐、金榜牛奶炒龍蝦球、菜遠炒水蛇片、秘制網鮑、菩提雪衣上素、一品海參等。光聽名字,已教人垂涎。
值得一提的還有順德的小吃,如大良的雙皮奶、南乳花生、南乳崩沙、鳳城的金榜牛乳、龍江煎堆、樂從倫教糕等,都遠近聞名,為食家津津樂道。

港澳食客釧情勒流美食

說到順德勒流,港澳食客無人不曉。據當地人介紹,香港食客到順德,總要駕車專程入勒流「吃餐勁」,有時是兩至三人,有時是整整一個旅行團。
這里的菜軟炒水蛇片是順德的金牌名菜:蛇肉色澤雪白、肉質爽甜不韌、鮮美可口。據說,水蛇片之所以不韌,關鍵是新鮮,把蛇肉起肉後,最好即炒,否則半個鍾頭後,肉質就大打折扣。這里的煎焗甘魚也很特別,由於是煎不是炸,所以,魚能保持一定水分,吃起來特別鮮美,此外,煎焗魚嘴、勝瓜魚頭湯、燒鵝都是這里的著名菜式。

集北水蛇粥一條街

順德龍江集北,是廣州和四鄉食客覓食的必到之地,這里的招牌美食是水蛇粥。在集北水蛇粥食街的兩邊,一溜都是水蛇粥店;可謂名符其實的水蛇粥城。這些粥店都有一定的規模,最大的可以擺四五十張大桌,供500多人進餐,最少的也有二三十張桌。
據最早開水蛇粥店的醉記老闆介紹,這里的水蛇粥都是即點即做,客人在蛇籠中挑選好蛇後,送到廚房即 即煮,買多少水蛇煮多少粥都是顧客自便。這里的蛇有三種規格,各種規格的蛇相差5至10元,除水蛇外還有其他蛇可供選擇。粥城內還有粉面、油菜等供應,也可以把挑選購買的蛇做成椒鹽蛇碌、白灼蛇等。

Ⅱ 順德有多少年歷史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 (公元1449年),南海縣沖鶴堡番村發生由雇農黃蕭養領導的農民暴動, 很快遭到鎮壓。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 海的東涌、馬寧、 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置順德 縣,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 並改名大良。
順德建縣以後,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 年道廢,順德先後隸屬國民黨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 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1949年10月28日,順德解放,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軍事管制 委員會成立。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 署。1955年,順德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1958年,順德和 番禺兩縣合並,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1959年6月,順德、番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1992年3月26日,經國務院 批准,順德撤縣建市,順德歷史翻開新的一頁。2003年1月8日,並入佛山市,成為佛山的一個區,關於合並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直爭論不休

Ⅲ 順德歷史簡介

佛山市順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北臨廣州,毗鄰港澳,面積806平方公里。境內絕大部分是江河沖積的平原,河涌交錯,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順德建縣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1992年3月撤縣建市,2003年1月撤市設區。全區現有10個鎮(街道),108個行政村,89個居民區。戶籍人口116.31萬人,流動人口86.9萬人,旅居港澳台的鄉親及國外華僑40多萬人。
順德在明代即有「嶺南一壯縣」之稱,自古經濟文化較發達,涌現過一批傑出人物,分類扼要簡介如下。
文武四狀元
科舉時代,順德科甲居於全省前列,出過318名文進士,2088名文舉人,111名武進士,394名武舉人。文狀元為南宋張鎮孫,明代黃士俊,清代梁耀樞,武狀元為明代朱可貞。
張鎮孫(1235-1278),字鼎卿,號越溪,熹涌(今倫教鎮熹涌村)人。宋咸淳七年(1271)狀元。歷官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婺州通判。宋亡後,回粵舉兵抗元,詔封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兵敗被俘自盡殉國

Ⅳ 順德區的歷史沿革

順德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有越族先民活動痕跡,屬於百越的地方。後來秦朝統一嶺南,設置南海郡。
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
自隋朝,被編入南海縣。
唐代的順德開始出現市集。順德古稱咸寧縣。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岩政權割據嶺南時,乾亨元年(917)改廣州為興王府,並仿唐代首都長安建置,分新會縣為咸寧、常康(在興王府附郭)(即民國南海縣)二縣及永豐、重合二場,以拱衛都城。咸寧縣治所在今佛山市順德區北窖鎮簡岸路村。
宋開寶四年(971),潘美平南漢;五年,並咸寧、常康二縣與永豐、重合二場及番禺、四會為南海縣。廣東咸寧縣僅僅存在了56年。到了宋朝就已有人定居,譬如區內的碧江村就是當時建立,並以造紙和腌筍聞名。南宋末年,民眾隨同朝廷逃難,使順德人口快速增長。
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黃蕭養起義爆發。起義失敗後,為加強統治,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復歸新會縣)劃出,置順德縣,取「順天明德」之意,縣治太艮堡,並改名大良。明、清兩代由廣州府管轄。
民國時,全縣分為十區。1914年6月,後屬粵海道管理。1920年,廢道後直屬省。
1949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順德,10月30日,容(容奇)良(大良)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署。
1955年,順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1958年,順德和番禺兩縣合並,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
1959年6月,順德、番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1968年,順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佛山專區。
1970年,佛山專區決定由順德縣負責圍墾位於珠海縣的大橫琴與小橫琴島之間的中心溝。1980年,恢復順德縣人民政府,隸屬佛山地區。
1983年6月,撤銷佛山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後,隸屬佛山市。
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順德撤縣設縣級市,4月30日,順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99年7月27日,在維持順德市目前縣級建制不變的前提下,除黨委、紀檢、監察、法院、檢察院等系統和國家垂直管理部門仍維持現行管理許可權由佛山市代管外,其他所有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務,賦予順德市行使地級市的管理許可權,並直接對省負責。
2003年1月8日,順德並入佛山,撤縣級市設佛山市順德區。2004年1月28日,順德固網電話號碼升位,原有的區碼0765被取消,換成與佛山一樣的0757,並在所有固網電話號碼之前加上2字,成為8位的電話號碼。
2009年8月17日 ,廣東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佛山市順德區繼續開展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綜合改革試驗工作。批復同意在維持順德區目前建制不變的前提下,除黨委、紀檢、監察、法院、檢察院系統及需要全市統一協調管理的事務外,其他所有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事務,賦予順德區行使地級市管理許可權。
2010年4月,經廣東省國土、規劃等相關部門的協調,並報請省政府同意,由珠海市橫琴新區管委會收回佛山市順德區在橫琴島中心溝順德圍墾區內的全部國有土地使用權。
2011年2月11日下午,廣東省編辦正式通報,廣東省近日正式發文確定佛山順德為廣東省首個省直管縣試點,由此拉開廣東「省直管縣」改革序幕。廣東確定順德區為「省直管縣」試點後,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管理許可權和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實施「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佛山市和順德區統一按照廣東省的財政管理體制要求,各自編制本級財政收支預算和年終決算,分別報省匯總;佛山市、順德區不得要求對方分擔應屬自身事權范圍內的財政支出責任;轉移支付、稅收返還、所得稅返還等由省財政直接核定並補助到順德區;國家、省級財政的專項資金對順德區實行單列劃撥,順德區可直接向省級財政等有關部門申請專項撥款補助,由省財政直接下達順德區。

Ⅳ 順德有哪些歷史文化

順德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兩代,科甲居於全省前列,出過文武三狀元、兩探花,近三百多名文進士,近二千多名文舉人;詩社、文社、 畫會綿亘不絕,涌現過孫蕡、歐大任、梁有譽、陳邦彥、陳恭尹、黎簡、張錦芳、黃丹書、梁廷枏、蘇六朋、蘇仁山、李文田、簡朝亮、黃節、麥孟華、鄧實、羅癭公、羅復庵、岑仲勉等馳譽南北的文化名人。
粵劇以及粵謳、龍舟說唱、鑼鼓櫃、魚燈會等民間藝術亦普及城鄉,孕育了千里駒、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等大師級表演藝術家。
在飲食文化方面,善於博取眾長,推陳出新,烹飪河鮮和蒸炒各種菜餚以風味清淡香脆馳譽海內外;早在清代,遊宦廣東的省外人士即稱道「順德乳蜜之鄉,言飲食,廣州遜其精美」;及至近世,「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大良)」的說法,更獲得外界普遍公認,廣州、香港、澳門和海外粵人聚居地的酒樓餐館,多喜聘用順德廚師,以「鳳城名廚」以廣招徠。
在建築藝術方面,亦備見雅緻華贍,現今已成為旅遊資源的祠堂、廟宇、文塔、鍾樓、鑊耳屋、石拱橋以及名列「嶺南四大名園」的清暉園等古建築,無一不顯示著先民的精湛工藝和靈巧心思。(

Ⅵ 順德的歷史

順德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兩代,科甲居於全省前列,出過文武三狀元、兩探花,近三百多名文進士,近二千多名文舉人;詩社、文社、 畫會綿亘不絕,涌現過孫蕡、歐大任、梁有譽、陳邦彥、陳恭尹、黎簡、張錦芳、黃丹書、梁廷枏、蘇六朋、蘇仁山、李文田、簡朝亮、黃節、麥孟華、鄧實、羅癭公、羅復庵、岑仲勉等馳譽南北的文化名人。
粵劇以及粵謳、龍舟說唱、鑼鼓櫃、魚燈會等民間藝術亦普及城鄉,孕育了千里駒、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等大師級表演藝術家。
在飲食文化方面,善於博取眾長,推陳出新,烹飪河鮮和蒸炒各種菜餚以風味清淡香脆馳譽海內外;早在清代,遊宦廣東的省外人士即稱道「順德乳蜜之鄉,言飲食,廣州遜其精美」;及至近世,「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大良)」的說法,更獲得外界普遍公認,廣州、香港、澳門和海外粵人聚居地的酒樓餐館,多喜聘用順德廚師,以「鳳城名廚」以廣招徠。
在建築藝術方面,亦備見雅緻華贍,現今已成為旅遊資源的祠堂、廟宇、文塔、鍾樓、鑊耳屋、石拱橋以及名列「嶺南四大名園」的清暉園等古建築,無一不顯示著先民的精湛工藝和靈巧心思。(

Ⅶ 順德歷史有多長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不能一語道全。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 海的東涌、馬寧、 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置順德 縣,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 並改名大良。過去民間常把順德叫作鳳城 。
順德建縣以後,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順德先後隸屬國民黨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
2011年2月11日下午,廣東省編辦正式通報,廣東省近日正式發文確定佛山市順德區為廣東省首個省直管縣試點,由此拉開廣東「省直管縣」改革序幕。

Ⅷ 順德有多少年歷史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 (公元1449年),南海縣沖鶴堡番村發生由雇農黃蕭養領導的農民暴動, 很快遭到鎮壓。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 海的東涌、馬寧、 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置順德 縣,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 並改名大良。

所以1449年到如今2010年,已經有561年歷史了。

Ⅸ 順德的歷史是怎樣的啊

地理概貌
順德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部,正北方是廣州市,西北方為佛山市,
東連番禺市,北接南海市,西鄰新會市,南界中山市。距廣州32公里、香港
127公里(69海里)、澳門80公里。地處東經113 度1分、北緯22度40分至23度
20分之間,總面積806.15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有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40
多萬人。
順德市大部分屬於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地勢西北略高,海
拔約2米,東南稍低,海拔0.7米,分布著一些零散的小山丘。順德四周嶺環列,
最高山為西部龍江鎮的錦屏山,其次為東南部舊寨的順峰山 ( 即睡半崗)。
順德境內河流縱橫,水網交織。主要河道有16條、段,總長756公里。
主要河流依地勢從西北流向東南,河面寬度一般為200至300米,水深5至10米。
主要水道有西江幹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多數河流河床較深,
利於通航、灌溉、養殖及發電。順德水系受洪水和潮汐影響很大,每年 4 至
9月為洪水期,其餘時間屬枯水期間最高水位可達6.32米,大多數時間的水
位在0至1米幅度內波動。
順德境內除少數山丘外,絕大部分為沖積土壤,富含各種有機物質,
適宜農作物生長。耕地類型大致可分以下三種:
基塘區: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中部,地勢低窪,耕作層厚,
粉砂居多,土質疏鬆,酸性較大。歷代農民利用低窪地深挖成塘,
把挖出來的泥土堆高成基,塘里養魚,基上種桑,桑葉摘來養蠶
的副產品又拿去飼魚,基上和塘邊還可以種薯、豆、麥、粟、瓜
菜、蕉、油料作物、果樹等。
沙圍田區:東北和東南部分布較多,是沖積沙田,土層深厚、土質肥活、
水分充足,適宜種植雙季水稻,間有種植甘蔗。
低丘陵谷底區:零星散布,總數不多,土壤乾燥,硬砂較多,肥份低,水
分不足。山腳和山坑地可種雙季水稻,山坡地適宜種植旱作物,
如番薯、木薯、花生、豆類等。

--------------------------------------------------------------------------------

氣候概貌

順德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
雨量充沛,常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年平均氣溫為21.9度C;
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13.1度C;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 28.7 度C。雨
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多達1649毫米,年平均濕度為81%。2至3月份多
低溫陰雨天氣,7至9月份為台風活動季節,台風期間有時發生強台風,
對農作物造成較大損害。

--------------------------------------------------------------------------------

順德歷史沿革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
(公元1449年),南海縣沖鶴堡番村發生由雇農黃蕭養領導的農民暴動,
很快遭到鎮壓。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
海的東涌、馬寧、 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置順德
縣,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 並改名大良。
順德建縣以後,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
年道廢,順德先後隸屬國民黨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
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
1949年10月28日,順德解放,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軍事管制
委員會成立。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
署。1955年,順德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1958年,順德和
番禺兩縣合並,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1959年6月,順德、番
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1992年3月26日,經國務院
批准,順德撤縣建市,順德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

順德經濟成就

由於擁有優越的地理和人文條件,順德歷來就是一個經濟較為發
達的地區和外貿出口基地,這里出產的甘蔗、蠶繭、塘魚曾在全省乃
至全國都享有盛譽。經過十幾年的改革開放,順德社會經濟更有了巨
大飛躍。如今,順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為全國重要
的家電、傢具、燃氣具和日用品生產基地,其中家用電器和燃氣具兩
類產品產銷量分別佔全國總產銷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素有廣東
「四小虎」之一的美譽。據統計,1995年,順德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
(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達12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為374.28億元,全市
外貿出口總額達12.2億美元,全市財政收入達18.1億元,全市職工人
均收入 9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038元,城鄉居民年未儲蓄余額高
達173.7億元。

Ⅹ 順德的來歷是什麼

550年前,倫教沖鶴堡人黃蕭養率眾起義,遭到明王朝嚴厲鎮壓後,設置了順德縣。
在此後的500多年間,順德歷史跌經變遷,歷經坎坷。時而台風拔木,老虎傷人,冰雹如斗、江河決堤;時而海盜入侵、土匪為患,戰火四起,刀兵不絕。然而,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順德人民卻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重壓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譜寫了一曲曲人類嚮往美好生活的贊歌。
建縣之初,縣人就因地制宜,開挖桑基魚塘,創造出立體農業;二十世紀初,又抓住世界市場原料緊缺的短促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成為「南國絲都,廣東銀行」。此外,歷代順德人設學興教之風源源不絕,薪火相傳,人文鼎盛。生活於水鄉沃土的順德人還有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追隨革命抗敵禦侮的過程中英雄輩出,可歌可泣。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順德人才真正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把自己延續了500多年的理想與夢想淋漓盡致地揮灑在這片先人們世世代代流血流汗的土地上,取得了一系列輝煌驕人的成就。
適逢建市10周年,又是一個回眸與前瞻交相輝映的時刻,本報特推出「尋訪順德百年故事」系列報道,與讀者一同回顧順德建制550年來走過的滄桑歷程,以史為鑒,把握機遇,迎接新的挑戰。
農民起義 順德建制
順德是什麼時候建制的?順德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在即將迎來順德建市十周年之際,我們不妨翻開塵封的歷史,來探尋一下順德的來歷。
據《順德縣志》記載,順德現今地域秦代屬南海郡番禺縣地,隋代起改屬南海縣轄。明英宗正統年間黃蕭養起義失敗後,朝廷為了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於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縣的東涌、馬寧、西淋、鼎新四都三十七堡及新會縣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復歸新會縣)劃出設置縣,命名「順德,取意「順天威德」。此後迄至清末,均歸廣州府管轄。
所以,順德建制至今已是550周年了。順德建制,一個重要的歷史契機就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沖鶴堡農民黃蕭養率農民起義,並由此產生了順德縣。
多災多難的100年
剛置縣的一百年間,順德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刮台風,下大雨,鬧蝗災,落冰雹,鬧飢荒,還發生了多次地震,多個地方還出現老虎傷人。從1452年到1552年的百年間,台風有8次,大雨和洪水有12次,大飢荒有10次。
但當時的順德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不屈地與自然抗爭。順德立縣後,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農民把低窪地挖成水塘養魚,用挖出的泥土築成塘基,利用塘基種植果樹,逐步形成了果基魚塘和桑基魚塘的生產結構,為以後的繁榮打下了基礎。同時,一些農民乘船漂流出海,開始了順德人僑居異國的歷史。明景泰元年(1450年),黃蕭養起義失敗後,朝廷嚴緝(欽犯),縣民大批外逃,水藤鄉一隊農民乘船漂流輾轉抵達印度,繁衍至今。
一段神奇的故事
為了了解這段歷史,近日,本報記者來到勒流鎮沖鶴村。提起黃蕭養,沖鶴村村主任盧先生說,村裡有十來歲以上的人都知道。他說,在博羅當兵時,他還專門到廣州五層樓(廣州市博物館)去看過黃蕭養的畫像和文字介紹。沖鶴的地名又是怎樣來的呢?四川樂山卧佛的發現者、沖鶴人潘鴻忠曾經對此進行了考究,他說,沖鶴原來應該為「涌鶴」,意為河涌密布的濕地經常可以看到鶴,後來,當地有文化的人多起來,覺得「涌鶴」土了點,不雅氣,於是改名為「沖鶴」,取意為「沖天白鶴」。
為了尋找黃蕭養的故事,記者又找到了村裡最老的人之一——潘沃時。潘老先生出生於1910年,今年九十多歲,他年紀雖大,但他是村裡一個有名的文化人,他早年畢業於廣州大學,琴棋書畫無所不會。
潘沃時告訴記者,有關黃蕭養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很流行。
黃蕭養是一個佃農,家庭十分貧窮,從小就在沖鶴旁邊的飛鵝山放牛。一天,他在放牛時遇到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告訴他這里有一塊風水寶地,若把祖墳遷到這塊寶地上一定能發達,這塊風水寶地就在飛鵝山的龍口位置。風水先生對黃蕭養說,我去後面龍尾位置跳一跳,你幫我看一下,哪裡動就是龍口。於是風水先生前往龍尾的位置跳了幾跳。然後回頭問黃蕭養動的位置在哪裡,黃蕭養雖然已經知道了動的位置,但他卻回答風水先生沒看到有動的地方。風水先生相信了這個放牛娃的話,失望而去。黃蕭養回去立即把母親的墳墓遷到了那個會動的位置。果然,以後的黃蕭養做了上「皇帝」。
這個民間傳說雖然有很強的迷信色彩,但它至少反映了黃蕭養自小聰明過人,頗有心計。
一個傳奇的人物
黃蕭養究意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順德縣志》也有記載。他出生年不詳,死於1450年,原名懋松。明永樂年間生於南海沖鶴堡一個佃農家庭。一目紅赤,相貌奇特,性格果敢。幼年時,連年災欠,父親黃大綱無力償還債務,把他抵押給地主當小工,後被遊方道士蕭大悟收養,教他學醫習武,自此改為「蕭養」。
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集結了1萬多人,造好150艘戰船,在橫江二龍山(今勒流龍眼村)祭旗誓師,宣布起義。起義軍輕取桂洲和逢簡,然後攻佔大良,進攻佛山、廣州。在取得數次大捷後,黃蕭養自立為「順民天王」,改元東陽,建都大良,以廣州城南的五羊驛為行宮,冊封文武百官,四方前來投奔的人馬源源不絕,發展到了十多萬人,新會、東莞、香山等地的起義農民也接受他的冊封。
景泰六年(1450)年四月,朝廷派出裝備精良的官兵南下鎮壓。經過數天激戰,在混戰中,黃蕭養中箭落水被擒,旋因傷重而去世。
是年,鄉紳羅忠、羅顯庸、羅顯韶等90人上書巡撫,謂南海東涌、馬寧、西淋三都離縣治遠而瀕海,宜另立一縣以管治。朝廷遂置順德縣,以大良為縣城。

熱點內容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
思則佳教育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519
幼兒園師德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160
化學發光儀價格 發布:2025-07-15 11:31:41 瀏覽:706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11:24:42 瀏覽:557
中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5-07-15 11:15:29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