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及物質基本結構的學說.具體地說,按所研究的物質運動形態和具體對象,它涉及的范圍包括:力學、聲學、熱學和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基本粒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以及對氣體和液體的研究等. 物理學包括實驗和理論兩大部分,經過實踐檢驗被證實為可靠的理論物理包括:理論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電動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當然這些理論也只能是相對真理,有各自的局限性.運用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各種專門問題,使物理學中各種新的分支不斷涌現和形成如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無線電電子學、金屬物理學、半導體物理、電介質物理、超導體物理、等離子物理、固體發光、液晶及激光等.一些邊緣學科也隨物理的廣泛應用而陸續形成如化學物理、生物物理、天體物理及海洋物理等等.
Ⅱ 初三物理概念
初三物理期中概念公式復習 姓名
11.1 簡單機械(三上20—31)
1. 杠桿:一根在 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 的硬棒就叫杠桿。
2. 杠桿的五要素是: 、 、 、 、 。
3. 杠桿的平衡:(1)杠桿處於 狀態或作緩慢的 都叫杠桿平衡
4. 杠桿平衡的條件: 。公式表示為:
5. 三種杠桿:
(1)省力杠桿:L1 L2,平衡時F1 F2。特點是 ,但費 。
(2)費力杠桿:L1 L2,平衡時F1 F2。特點是 ,但省 。)
(3)等臂杠桿:L1 L2,平衡時F1 F2。特點是 。
6. 定滑輪特點:不 ,但能 的方向。(實質是個 杠桿)
7. 動滑輪特點:省 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 為 二倍的杠桿)
8. 天平、動滑輪、定滑輪、汽車剎車、縫紉機的腳塌板、起重機的吊臂、剪鐵剪刀、理發剪刀、剪布的剪刀、鍘刀、起子、釣魚杠、其中屬於省力杠桿的有 ,屬於等臂杠桿的有
9. 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滑輪組的優點是: 。
11.2 功和功率 機械效率(三上32—40)
1. 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 ;二是 。
2. 功的計算:功(W)等於 (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 (s)的乘積。
(功= × )
3. 功的公式: ;單位:W→ ;F→ ;s→ 。(1焦=1 ).
4.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少於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 。
5. 機械效率: 跟 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
6. 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實驗原理是
需要測的物理量有 、 、 、 實驗器材除鉤碼、鐵架台、細線還需要 、 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有: 、 、 。提高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方法有 、 、 。物體提升的高度、繩子的繞法是否影響機械效率?
7. 功率(P): ,叫功率。 計算公式: ,或 。單位:P→ ;W→ ; t→ 。(1瓦= 表示的物理意義是: 。1千瓦=1000瓦)
8. 功率表示物體 的快慢。
12.1機械能(三上48—55)
1.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 。
2.動能:物體由於 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運動物體的 越大, 越大,動能就越大。
3.勢能分為 和 。
4.重力勢能:物體由於 而具有的能。物體 越大,被舉得越 ,重力勢能就越大。
5.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 而具的能。物體的 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6.機械能: 和 的統稱。(機械能=動能+勢能)能量的單位是:
7.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 的。
8.人造衛星饒地球轉動時,從近地點轉到遠地點的過程中人造衛星的重力勢能將 ,動能 ,速度 。(填「變大」、「變小」、「不變」)。
11.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 水能 和 風能 。
12.機械能的轉化和守恆: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如果沒有摩擦等阻力,那麼機械能的總量 。
12.2比熱 內能 熱量(三上56----68)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 和 的總和叫內能。
2.物體的內能與 有關:物體的 越高,分子 越快,內能就 。
3.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 和 ,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 的。
4.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 ;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 。
5. 物體吸收 ,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 ;物體放出 ,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 。
6.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轉移 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熱傳遞發生的條件是物體或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有 。
7.比熱容(c ): 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 ,吸收(或放出)的 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比熱容的單位是: 。
8.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 、 、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狀態一定,比熱容就 。
9.水的比熱容是:C= 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0C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J。
10.熱量的計算:Q吸= =cm△t(Q吸是吸收 ,單位是 ;c 是物體 ,單位是: ;m是 ;t0 是 ;t 是 .
Q放= ,其中to-t=Δt指物質 的溫度。
11.熱值(q ): 某種燃料 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熱值。單位是: 。
12.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mq;(Q是 ,單位是 ;q是 ,單位是 。
13.熱機是利用燃料燃燒獲得的 能轉化為 的機器。在壓縮沖程中 能轉化成 能。在做功沖程中 能轉化為 能。
14.汽油機的一個工作循環由 、 、 、 四個沖程組成,每個工作循環活塞上下運動 次,曲軸轉動 ,對外做功 次。
15.在熱機中,用來做 功的那部分能量跟 所獲得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熱機的效率總 1。(大於、小於)
13.1 電路 電流 電壓
1.電源:能提供 的裝置。電源的作用是在電源內部不斷的使正極聚集 ,負極聚集 。在電源外部電流是從 流向 。
2.電源是把 能轉化為 能。如干電池是把 能轉化為 能。發電機則由 能轉化為 能。
3.用電器使用電能進行工作時,把 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
4.電路是由 、 、 、 組成。
5.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 的電路叫通路;(2)開路: 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 上的電路叫短路。
6.電路圖:用電路元件符號表示電路元件實物連接的圖叫 。
7.串聯:把用電器 連接起來,叫串聯。(電路中任意一處斷開,電路中都沒有電流通過)
8.並聯:把用電器 地連接起來,叫並聯。(並聯電路中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9.物理學中用 來表示電流的大小。電流I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 ;常用單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 毫安= 微安。在台燈、彩色電視機、半導體收音機、電風扇、冰箱、電熨斗幾種家用電器中正常工作時電流最大的是 ,電流最小的是 。
10.測量電流的儀表是: ,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流表要 聯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 接線柱入,從 接線柱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 ;在不知被測電流的大小時,應採用 的方法選擇量程。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 。
11.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 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 安。
12.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 的原因, 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13.電壓U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 ;常用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 伏= 毫伏= 微伏。
14.測量電壓的儀表是: ,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壓表要 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 接線柱入,從 接線柱出;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 ;
15.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 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 伏。
16.熟記的電壓值:
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 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 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 伏;④安全電壓是: 伏;⑤工業電壓 伏。
14.1 電阻 歐姆定律
1.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 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麼電阻就越 )
2.電阻(R)的單位:國際單位: ;常用的單位有:兆歐(MΩ)、千歐(KΩ)。
1兆歐= 千歐; 1千歐= 歐。
3.研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1)當導體的長度和橫截面積一定時, 不同,電阻一般不同。(2)導體的 和 相同時,導體越長,電阻越 (3)導體的 和 相同時,導體的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 (4)導體的電阻還和 有關,對大多數導體來說, 越高,電阻越 。
4.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於導體的: 、 、 和 。(電阻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 )
5. 的物體叫導體。 的物體叫絕緣體。橡膠,石墨、陶瓷、人體,塑料,大地,純水、酸、鹼、鹽的水溶液、玻璃,空氣、,油。其中是導體的有
6.導體和絕緣體是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常溫下的玻璃是 ,而 狀態的玻璃是 。
7.半導體:導電性能 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物體。
8.超導體:當溫度降到很低時,某些物質的 會完全消失的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物體叫 ,超導體 (有、沒有)電阻。
9.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和變阻箱)
(1)滑動變阻器:
① 原理: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 來改變電阻的。
② 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 來改變電路中的 。
③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
④ 正確使用:A應 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 的地方。
(2)變阻箱:是能夠表示出 的變阻器。
10.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 成正比,跟導體的 成反比。(當 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 ,當 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 。
11.公式: ( ) 式中單位:I→ ;U→ ;R→ 。
13.歐姆定律的應用:
① 同一個電阻, 不變,電阻與電流和電壓 。加在這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增大時,電阻 。通過的電流將 (填「變大、不變、變小」)(R=U/I)
② 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 。(I=U/R)
③ 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 。(U=IR)
14.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
①電流: (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②電壓: (總電壓等於各部分電壓之和)
③電阻: (總電阻等於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串聯,則有R總=
④分壓作用:U1:U2 = ;
⑤比例關系:電流:I1∶I2=
電阻的並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並聯)
①電流: (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②電壓: (幹路電壓等於各支路電壓)
③電阻: (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 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並聯,則有R總= ;
④分流作用: ;
⑤比例關系:電壓:U1∶U2=
15.伏安法測電阻:(1)測量原理: 。(2)電路圖: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
④正確使用:A應 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 的地方。
(2)變阻箱:是能夠表示出 的變阻器。
10.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 成正比,跟導體的 成反比。(當 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 ,當 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 。
11.公式: ( ) 式中單位:I→ ;U→ ;R→ 。
13.歐姆定律的應用:
④ 同一個電阻, 不變,電阻與電流和電壓 。加在這個電阻兩端的電壓增大時,電阻 。通過的電流將 (填「變大、不變、變小」)(R=U/I)
⑤ 當電壓不變時,電阻越大,則通過的電流就越 。(I=U/R)
⑥ 當電流一定時,電阻越大,則電阻兩端的電壓就越 。(U=IR)
14.電阻的串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串聯)
①電流: (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②電壓: (總電壓等於各部分電壓之和)
③電阻: (總電阻等於各電阻之和)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串聯,則有R總=
④分壓作用:U1:U2 = ;
⑤比例關系:電流:I1∶I2=
電阻的並聯有以下幾個特點:(指R1,R2並聯)
①電流: (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②電壓: (幹路電壓等於各支路電壓)
③電阻: (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並聯電阻的倒數和) 如果n個阻值相同的電阻並聯,則有R總= ;
④分流作用: ;
⑤比例關系:電壓:U1∶U2=
15.伏安法測電阻:(1)測量原理: 。(2)電路圖: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主要作用是 。
力和運動總復習
一、概念:
1、力:F牛頓(N) 簡稱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個物體受到了力,一定有別的物體對它施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受力物體是相對的。矢量(大小、方向)
2、重力: G(N)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稱「物重」。施力物體:地球.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2)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重心
(3)重力不等於吸引力,是引力的一個分力。
3、合力: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產生的效果相同
4、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1)運動狀態不變: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3)慣性是物體具有的一種性質,而不是力。
(4)慣性大小的量度是質量:質量大,慣性大,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能力強;質量小,慣性小,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能力弱。
5、平衡狀態: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狀態
6、平衡力:物體在幾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就說這幾個力平衡。
7、摩擦力:F摩 (N)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產生條件:接觸、擠壓、粗糙、相對運動或趨勢。
二、公式:
1.G=mg
g=9.8N/kg,表示:質量是1kg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2.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方向相同:F合=F1+F2
(F合跟F1或F2的方向相同,是最大值)
方向相反:F合=F1-F2
(F1>F2 ,F合跟F1的方向相同,是最小值)
3、合力范圍:
三、定律規律
1、力的作用效果:
⑴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由運動變為靜止,改變運動方向。
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影響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三要素)
3.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成立條件:不受外力作用
強調:
(1)「牛一」表達的是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規律。
(2)物體的運動不需力來維持。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是大量事實、經驗、現象經過概括、歸納、總結而得到。
(5)牛頓第一定律的重要貢獻是: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二力平衡的條件(判定):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6、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牛頓第三定律):
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
7、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
(1)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2)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8、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加潤滑油);
(2)減小壓力;
(3)滾動代替滑動;
(4)脫離接觸。
四、數據:
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就是1N
五、實驗:
1、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1)彈簧測力計的構造
(2)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測量范圍
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測量值,否則就會損壞彈簧測力計
其次看指針是否指零刻線
第三看最小分度
2.力的圖示: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做法就叫做力的圖示
作圖方法:
(1)用方塊表示物體
(2)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3)在線段的末端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4)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並用字母表示(最好在線段的起點)
3、慣性現象:錘子,拌跤(看書)(5)有時為了精確表示力的大小,還要在圖中附上標度,指出某一長度表示多少牛的力
4、伽利略斜面小車實驗:(看書)
儀器:光木板、小車、棉布、毛巾
結論: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將不會減慢,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即作勻速運動
六、技巧
1、慣性說法:「前無受,後無力、作用」,只能說「具有」、 「有」。
不許說:受慣性、慣性力、慣性作用
許說:具有慣性、有慣性
2、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平衡狀態=F合為0
3、彈簧測力計讀數問題:彈簧測力計讀數讀一側
4、力:必須有兩個物體及以上,一個物體沒有力;必須有作用。例:踢出去的足球:
無踢的力
5、光滑=F摩為0
6、靜摩擦力: F靜=F外(靜止,力平衡)
F靜由F外決定
滑動靜摩擦力: F滑=μN
μ :動摩擦因數。反映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越粗糙, μ越大
N:壓力。壓力越大,F滑越大
F滑與F外無關
浮力總復習
一、概念
1、浮力F浮
(1)定義:一切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
(2) 方向:豎直向上
(3)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4)產生原因:上、下表面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2、排水量:輪船按設計的要求裝滿貨物,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
F浮=G排=G船
m排=m船
二、公式
1、F浮=F向上–F向下(產生原因)
2、F浮=G物–F拉 (彈簧測力計)
3、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4、F浮=ρ液gV物浸(V物浸: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5、F浮=G物(漂浮或懸浮)
6、F浮=0N(沉底,物體的底面與容器底密合)
7、F浮=G物–F支(沉底)
8、G物=ρ物gV物
9、V物=V露+V物浸
10、V物浸=V排
三、定律規律
1、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
(3)推廣: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於氣體:浸沒在氣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氣體受到的重力。
2.物體的浮沉條件規律:
ρ液>ρ物 F浮>G物 上浮→漂浮 F』浮=G物
ρ液=ρ物 F浮=G物 懸浮
ρ液<ρ物 F浮<G物 下沉→沉底 F浮=G物–F支
四、實驗
1.物體浮沉條件規律:上浮,下沉,懸浮 (教材)
2.潛水艇工作原理:潛水艇改變自身重,上浮或下潛
3.密度計:
(1)作用:測定液體密度儀器
(2)使用要求:漂浮
(3)刻度特點: a.上疏下密,上小下大;b.刻度不均勻且無單位,是水密度的倍數。
4.阿基米德原理實驗:阿基米德實驗 (教材)
(1)儀器:彈簧測力計、固體、小桶、溢水杯、水
(2)測量:G物、F拉、G桶+水、G桶
(3)處理: F浮=G物–F拉 (彈簧測力計)
G排= G桶+水-G桶
∴F浮= G排
五、技巧
1、浸沒:V物=V排= V物浸,V露=0
浸在:?
浸入:?
2、 V露:漂浮
3、解題思想:
(1)先判斷狀態:漂、懸、沉
(2)在找工具:彈簧測力計
(3)看V物浸(V排)
(4)確定浮力公式
4、題型:
(1)物態變化(冰化水),液面變化:m不變
冰+鹽水→冰化水→液面上升
冰+水 →冰化水→液面不變
冰+酒精→冰化水→液面下降
(2)拿物入液,液面變化:
(物+盆)漂浮→拿物入液→ρ物>ρ液沉底:液面下降
ρ物=ρ液懸浮:液面不變
ρ物<ρ液漂浮:液面不變
(3)無狀態浮力問題:
特點:
一球、兩種液 對比,無狀態
兩球、一種液 求密度,或物在液中所
兩球、兩種液 處狀態
解題思路:
A.六種可能狀態:全漂、全懸、全沉
一漂一懸、一漂一沉、一懸一沉
B.解題步驟:
否定三個:全漂、全懸、一漂一懸
與已知矛盾
否定兩個:全沉、一懸一沉
與已知矛盾
肯定一個:一漂一沉
假設法或直接判斷
C.露排比、露總比問題:
漂浮
D.浮力力學綜合題:
確定研究對象,明確研究對象所處的狀態:一種狀態一張圖:標明液面位置
對研究對象即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分析圖:標V物浸
列方程:力的平衡方程
幾何尺度關系式
例: V物浸=S∙∆h
(S:容器的底面積, ∆h :液面上升的高度)
公式展開,代入數據單位,運算得出結果;或通過解方程組得出結果。
簡單機械、功和能總復習
一、概念
1、杠桿: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2、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3、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4、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5、動力臂L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6、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7、滑輪:周邊有小槽,能繞著裝在框子里的軸轉動的小輪。分為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
8、功W(焦耳J):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通過了一段距離,力學里就說這個力做了功。(垂直不做功)
9、功率P(瓦特W):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表示做功快慢。
10、機械效率h: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特別注意h總小於1。
11、有用功W有(焦耳J):無論採用哪種運法都必須做的功。
12、額外功W額(焦耳J):並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13、總功W總(焦耳J):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
二、公式
1、W=Fs(s:沿力方向的距離)
2、P= =Fv(v: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
3、W有=G物h(豎放)
4、W總=Fs
5、W總= W有+ W額
6、 h= ´100%
7、滑輪組:
s=nh(s:繩子自由端所移動的距離,h:物體上升的高度,n:動滑輪上繩子的段數)
VF=nV物(VF:繩子自由端所移動的速度, V物:物體移動的速度)
G物=nF(摩擦力、動滑輪自重忽略不計)默認: h=100%
G物+G動=nF (摩擦力不計) h<1
Ⅲ 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
^初中物理公式:
1、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2、末速度Vt=Vo+at
3、中間位置速度Vx/2=[(Vo2+Vt2)/2]^1/2
4、位移x=V平t=Vot+1/2at^2=Vo*t+(Vt-Vo)/2*t x=(Vt^2-Vo^2)/2a
5、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6、光速:C=3×108m/s(真空中)
7、聲速:V=340m/s(15℃)
8、人耳區分回聲:≥0.1s
9、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10、標准大氣壓值:760毫米水銀柱高=1.01×105Pa
初中物理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2、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3、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4、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5、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義大利科學家)。
6、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7、動能是由於物體的運動而產生的能量。
8、機械能是物體宏觀上具有的能量,包括動能、位能。
9、化學能主要指化學物質分子、原子間的結合能,體現在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釋放、轉化的能量。
10、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
Ⅳ 物理概念教學的幾個主要環節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論的基礎。
在物理教學中正確建立物理概念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個質的飛躍,是物理教學的任務,也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物理概念來源於物理實踐、物理事實,它是由實踐得來的感性認識而上升成的理論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用來指導實踐,並予以檢驗和深化。若學生只知道物理事實,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說學到了物理知識;若學生對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談不上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掌握;若學生對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難以進行判斷、推理等抽象活動,更不能正確地應用定理、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
Ⅳ 物理學基本概念是什麼》
粒子和波,這是兩個基本概念~
粒子的運動規律是牛頓第二定律和相對論。
波的時空特性是波長和頻率,一個代表了空間的周期性,一個代表了時間的周期性。受到勢場作用時,波的運動規律就是薛定諤方程。
Ⅵ 物理中概念與定義的區別
定義是指某事物的特有屬性,既區別其他事物的本質,突出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在《新華字典》中「人」被定義為「人是能製造工具並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人可以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而進行勞動,而其他動物卻不行,概念是指某一事物或某一次的意義,內涵,是在人腦中的反應。而物理意義指的是某一事物或概念的運動屬性或物質屬性,是針對事物而言的
Ⅶ 八年級下冊物理,概念整理。
第七章 力
一、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有「力」就一定涉及到兩個物體。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物體運動狀態變化指運動快慢或運動方向的變化。運動快慢指由動到靜、靜到動、快到慢、慢到快;運動方向指由直線到曲線、由曲線到直線等;
物體形變指伸長、縮短、彎曲、扭轉等。
3、力的單位是:牛頓(N),1N大約是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圖:只畫一個長度適當,沿力的方向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就可以了。
二、彈力 彈簧測力計
1、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彈性。
2、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簧測力計:
1)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
(1)認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則要調零;
(3)輕拉秤鉤幾次,看每次鬆手後,指針是否回到零刻度;
(4)測量時力要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測量力時不能超過彈簧秤的量程。
三、重力
1、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重力公式:G=mg. 質量公式:m=G/g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個部分,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個點,這個點叫重心。(形狀規則、質地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第八章 力與運動
一、牛頓第一定律
1、幾種觀點:亞里士多德觀點: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伽利略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須要力來維持,運動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阻力作用。
2、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收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牛頓第一定律是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而不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定律)。
3、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
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的大小隻與質量有關。
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是因為物體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時合力為零)。
物體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三、摩擦力
1、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處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3、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壓力(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而與接觸面大小和速度無關。
4、摩擦的分類:
1)靜摩擦: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沒有發生相對的運動。
2)動摩擦:
(1)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
(2)滾動摩擦:輪狀或球狀物體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通常情況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
5、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觸面粗糙些和增大壓力。
6、減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觸面光滑;2)減小壓力;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使接觸面分開(加潤滑油、形成氣墊)。 第九章 壓強
一、壓強
1、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
水平面:F=G
2、壓力的作用效果:(實驗採用控制變數法)跟壓力、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3、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4、壓強公式:P=F/S,壓力公式:F=PS受力面積S=F/P,式中P是壓強、單位是:Pa,F是壓力、單位是:N, S是受力面積
5、增大壓強方法:
(1)S不變,F增大; (2)F不變,S減小;
(3)同時把F增大,S減小。 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液體具有流動性。
2、液體壓強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3、液體壓強計算:P=ρgh (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m。)
據液體壓強公式:P=ρgh ,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等無關。
4、連通器: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5、連通器原理:連通器如果只裝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
6、連通器的應用:船閘、鍋爐水位計、茶壺、下水管道。
三、大氣壓強
1、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而產生的,
3、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4、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金屬盒)氣壓計。
5、標准大氣壓:把等於760mm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准大氣壓=760mm汞柱=1.013×10 Pa。
6、大氣壓的變化:和高度、天氣等有關;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7、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8、應用:抽水機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
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飛機前進時,由於機翼上下不對稱,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下方流速小,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浮力: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3、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4、物體沉浮條件:(開始是浸沒在液體中)
方法一:比較浮力與物體重力大小的關系
(1) F浮<G下沉;
(2) F浮>G 上浮(最後漂浮,此時F浮=G)
(3) F浮=G 懸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較物體的密度與液體的密度大小的關系
(1)ρ物>ρ液 下沉;
(2)ρ物<ρ液 上浮;
(3)ρ物=ρ液 懸浮。(不會漂浮)
5、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計算浮力方法有:
(1)稱量法:F浮=G-F ,(G是物體受到重力,F是物體浸入液體中彈簧秤的讀數)
(2)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 (適合漂浮、懸浮)
7、浮力利用
(1)輪船: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
排水量:輪船按照設計要求,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排水量=輪船的總質量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沉浮。
(3)氣球和飛艇:充入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4)密度計: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利用物體漂浮在液面的條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 功和機械能
一、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水平方向:W=FS 豎直方向:W=Gh
推導公式:F=W/s s=W/F W=Pt
3、單位:焦耳(J) 1J=1Nm
二、功率
1、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功率是用來表示做功的快慢的。
2、計算公式:P=W/t 單位:J/s
瓦特(w) 1W=1J/s
推導公式:P=Fv
三、動能和勢能
1、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2、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對物體的動能影響較大。 註:對車速限制,防止動能太大。
3、勢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勢能。
1)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質量相同的物體,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2)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四、機械能及其轉化
4、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J
5、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
1)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例:上拋的球。
2)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 例:落地的皮球被彈起。
3)機械能與其它能量間的轉化。例:水利發電是由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機械能守恆;近地點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遠地點重力勢能最大,動能最小。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一、杠桿
1)幾個概念
杠桿: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支撐點轉動的堅實物體都可以看作杠桿;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支撐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一般為人的施力端)
阻力(F2):阻礙杠桿的力;(一般為重物端)
力的作用線:通過過力的作用點且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動力臂(L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表示為:F1×L1=F2×L2
作用在杠桿上的力與其力臂成反比,所以要使作用在某杠桿端的力「最小」,則要求作用在該端的力的力臂「最長」。
3)杠桿的分類
分 類
關 系
優點
缺點
應用
省力杠桿
L1>L2
省力
費距離
板手
費力杠桿
L1<L2
省距離
費力
理發剪
等臂杠桿
L1=L2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離
天平
4)杠桿的作圖
與杠桿有關的作圖題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給出力的方向,要求畫出力臂;二是只給出施力點,要求畫出在該點用最省的力的「力的方向」和「力臂」。
注意:畫力臂時,一定記得要從支點畫出,並一定要與力的作用線垂直。
二、滑輪
1)滑輪的類型及定義
定滑輪:使用時滑輪位置固定不變;
動滑輪:作用時滑輪的位置跟被拉動的物體一起運動;
2)滑輪的特點
分類
優點
缺點
實質
定滑輪
可改變動力的方向
不省力
相當於等臂杠桿
動滑輪
省一半的力
不方便改變動力的方向
相當於一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2倍的杠桿
3)滑輪組:既可省力,也方便改變動力的方向。
滑輪組的省力規律:承擔重物的繩子為n段時,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動力F就是重物G的n分之一(F=G/n),同時,動力F移動的距離S就是重物提升的距離h的n倍(S=nh)。
3、斜面:是一個省力的機械。
斜面的省力規律:斜面長L是斜面高h的n倍,那麼,拉力F就是重物G的n分之一,也就是斜面越長拉力越小。
三、機械效率
1、有用功:為實現人們的目的,對人們有用,無論採用什麼辦法都必須做的功。
2、額外功:對人們沒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機械的重力和機件之間的摩擦做的功)。
3、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4、機械效率
1)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即分析有用功占總功的幾分之幾。)
2)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導公式: W有用=W總η W總=W有用/η
3)注意:機械效率小於1,因為有用功總小於總功。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Gh/FS
斜面的機械效率: η=W有用/W總=Gh/FL
四、功的原理:
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Ⅷ 物理空間的概念
物理空間的概念
表現為長度、寬度、高度。也指數字空間、物理空間與宇宙空間。
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
與「時間」相對。通常指四方上下。
空間有宇宙空間、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學上的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范疇。
Ⅸ 什麼是物理概念
所謂的定義是指對此物理現象的通俗解釋,而意義是指這個現象所表現出來的影響.
比如功率:
定義:單位時間內物體所做的功(解釋)
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影響)
其實很難說清楚,但是基本就是這樣的區別.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如速度
定義:速度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的位移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1]
Ⅹ 高中物理概念
不包括,機械能就是重力勢能加動能,你既可以根據電勢能變化推(機械能守恆)也可以根據重力勢能和動能變化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