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歷史
秦漢之間的歷史時期,其實是秦末中原大動盪的一段「空位期」。
這段時期,沒有皇帝,但是戲亭分封的楚國成為主導國家。
通過戲亭分封出現了兩個相對強大的王國,一個是霸王項羽的楚國,因定都彭城,所以史稱「西楚」,取代了懷王的楚國。另一個是漢王劉邦建立的漢國。
至於楚漢之爭,是個歷史事件,不能算作時期。
❷ 秦漢時期歷史故事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官名)竇固和匈奴打仗,立有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肅邊,和蔥嶺以西中亞一部份地區)。他首先到鄭善國。國王早知班超為
人,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忽然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約三十六人說:「鄭
善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躇躊不知順從那一邊。聰
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很明顯了。」
經過打聽,果然是這樣。於是班超又約同所有的人:「我們現在處境很危險,匈奴使者
才來幾天,鄭善國王就對我們這么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鄭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
送給匈奴。你們說,這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使繼續道:「不
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裡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
了。只有這樣,鄭善國王才會誠心歸順漢朝。」
這天夜裡,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同伴,沖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
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達到了預期目的。
以後的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這句話,用來說明人們做
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歷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例如有幾位科學
家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農田的可能性,准備到冰山實地考察和實驗。這是一件危險而
艱辛的工作,但他們認為不實地去考察研究,便不能得到真實結果。這種情況,便可說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❸ 秦漢時期歷史故事
釜底抽薪: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項回羽率楚軍到達巨鹿縣答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戰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❹ 關於秦漢時期歷史的典故10個
焚書坑儒(秦始皇+李斯)
力能扛鼎(楚霸王項羽)
背水一戰(淮陰侯韓信)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
一諾千金(季布)
曹丘之德(曹丘+季布)
破釜沉舟(項羽)
十面埋伏(項羽)
雞犬新豐(劉邦)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
❺ 為什麼在提到,秦朝和漢朝時,經常是說秦漢歷史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 是簡稱,秦是指秦朝,漢是指漢朝。秦漢時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及諸如建立郡縣制等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措施,一直為後世帝王的專制所效法。所以,一般簡稱為「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結束了長期諸侯爭戰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公元前221~前206)。
繼秦之後,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相繼建立西漢(公元前206~公元前25)和東漢(公元前25~220),統稱漢。
秦漢時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及諸如建立郡縣制等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 措施,一直為後世帝王的專制所效法。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西漢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在與西域及相鄰的中亞諸國的交往中,開通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秦漢時期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較發達的時代。司馬遷的《史記》,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以及數學的《九章算術》,醫學方面的《黃帝內經》等,均對後世有重大影響。蔡倫的造紙術,則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這個階段,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道教則從本土源起。漢朝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而有所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則以秦朝速亡為鑒,力求在穩定中求發展。文景之治以後出現的漢武帝劉徹,以其雄才大略鞏固並發展了秦始皇創立的統一事業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統治的半個世紀,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
❻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歷史背景
1政治:從奴隸制社會後期過渡【春秋戰國】,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社會【秦朝專】,鞏固和發屬展【兩漢】。土地完全歸天子 諸侯等奴隸主所有,平民地位低,高於奴隸,奴隸完全為奴隸主所有。兩極分化嚴重,刑法嚴峻,社會發展,思想進步導致奴隸制瓦解,過渡為農民在土地耕種,向封建主繳納賦稅,服徭役。並且有人身保障。
2經濟: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保證了地主可以剝削兼並佔有土地農民。手工業,畜牧業,商業發展迅速,後重農抑商。
3文化: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以儒為體,以法為內。華夏,漢族形成。
4疆域:大一統到幾百千個分裂小國到七國戰國到秦漢,主要還是在河南河北,江淮以北,巴蜀和遼東一小部分。
❼ 秦漢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http://..com/question/56294484.html?si=1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❽ 史前到秦漢的歷史
事情都挺狠的,你是我覺得相對來說,這個歷史也是特別不錯的,特別可以的,有可講究的地方的,還是特別不錯的
❾ 秦漢時期歷史典故10個
焚書坑儒(嬴政),指鹿為馬(趙高),取而代之(項羽),揭竿而起(陳勝),作壁上觀(救趙諸侯),破釜沉舟(項羽),約法三章(劉邦),項庄舞劍意在沛公(范增),沐猴而冠(項羽),暗渡陳倉(韓信),分一杯羹(劉邦),背水一戰(韓信),十面埋伏(韓信),四面楚歌(項羽),多多益善(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蕭規曹隨(蕭何曹參),汗流浹背(周勃),一諾千金(季布 )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6年垓下之戰,西漢建內立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文景之治容
公元前138年張騫首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西漢滅亡
公元25年東漢建立
公元57年~88年明章之治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東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