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歷史
『壹』 黃河的歷史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貳』 關於黃河的歷史資料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 5464 公里,水面落差 4480 米。流域總面積 79.5 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 115 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
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 105 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 10 萬至 1 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2)黃河的歷史擴展閱讀:
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 。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心。
『叄』 黃河的歷史是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為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否則就將給流域的當地人民帶來滅頂之災,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蒙古巴彥淖爾盟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 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里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後,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里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黃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台路正長。 男兒久為客,不辨是他鄉。
『肆』 黃河歷史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 戰國築堤以前 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經過雄縣、霸縣一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游在今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在古代,「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志》、《水經注》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餘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後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紀~公元初年(戰國中期至西漢末年)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2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里(1漢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盪,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埝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出。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紀(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一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紀~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⑤ 1128年~16世紀中葉(金元至明嘉靖萬曆時)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於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佔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游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⑥ 16世紀中葉~1854年(清咸豐五年) 黃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紀中葉(明嘉靖中葉)基本結束,「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曆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遊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19世紀以後,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國內政治動盪,治河不力,發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豐五年)~20世紀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里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1876年全線河堤告成,現今黃河下遊河道始基本形成。下遊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用洪水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決口,使黃河南泛於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這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最近因為風沙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正是黃河頻繁泛濫成災的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導河入海的艱難奮斗中開始的,以至於許多朝代都設有治河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有「黃河水利委員會」這樣的機構,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黃河對於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引導中華文明走向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伍』 黃河的歷史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陸』 中國的黃河的歷史(人類起源)
不知道你是要黃河的歷史還是人類的 起源··都給你
黃河的歷史: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
人類的起源: 發現化石
這次重大考古發現多少有些偶然。
1997年11月16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懷特(Tim White)與同事驅車經過衣索比亞中阿瓦什沙漠地區一個名叫Herto的村子附近時,注意到了一塊河馬頭骨化石。化石周圍有一些石器,而化石上留有石器砍過的痕跡,這意味著人類的祖先可能在這一帶活動過。
11天後,懷特和他的衣索比亞同行及一些研究生重返現場,進行集中調查。午飯後沒多久,博士生德古斯塔(David DeGusta)發現了一塊人類頭骨化石碎片。他回憶說:「我在往前走,眼睛盯著地面,看到了一些不同動物的化石碎片。突然,我看到了一個硬幣大小的化石碎片,認出它是一塊人類頭骨化石碎片。」
很快,這個國際研究小組找到了其他的人類頭骨化石碎片。這些化石碎片屬於兩個成年人。
又過了6天,研究小組再次來到現場。這一次,衣索比亞裂谷研究服務局的阿斯福(Berhane Asfaw)首先發現了一個兒童的頭骨化石碎片。碎片多達200多片,分布在約400平方英尺的地帶。
應該說,研究小組非常幸運。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那一年,由於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暴雨襲擊了衣索比亞。暴雨不僅使一些化石暴露在懷特及其同事的眼前,也使Herto的村民帶著牲畜離開了村子,從而使這些化石免受牲畜的踐踏。
研究小組將頭骨化石碎片運到衣索比亞國家博物館後,開始了艱難的修復和拼裝工作。其中,阿斯福花去了整整3年時間,才拼裝好他首先發現的兒童頭骨化石。最終復原出的頭骨化石中,第一個成年人和兒童的頭骨化石相當完整。
化石復原以後,研究小組開始了分析工作。氬同位素測定顯示,這些頭骨化石的生存年代為距今約16萬年前至15.4萬年前之間。
2003年6月12日,研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公布了研究成果。
長者智人
研究小組稱,Herto頭骨化石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智人」(Homo sapiens)的化石。
在人類起源的問題上,有兩個概念:人科的起源和智人的起源。從目前的化石材料來看,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學術界並無太大爭議。對於智人的起源,學術界則存在兩種假說。
智人是人類進化的最後一個階段,晚期智人的形態已經與現代人基本一致。目前很多科學家支持「非洲起源說」,即非洲是現代人的故鄉。還有少數科學家則支持「多地區進化說」(在一些中文文獻中被稱為「多地區起源說」,兩者或許有細微差異),認為現代人是在歐亞非各自起源。
分子生物學的進展為「非洲起源說」注入了新的活力。1987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卡恩(Rebecca Cann)和威爾遜(Allan Wilson)等人對全世界100多位婦女身上提取的線粒體DNA進行研究後,在《自然》上提出了著名的「夏娃假說」,即今天地球上所有人的線粒體都是從大約20萬年前非洲的同一位婦女傳下來的(夏娃這個詞易於引起誤解),她的後代在約13萬年前走出非洲,來到了歐亞大陸。
此後,越來越多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也都支持「非洲起源說」。2002年3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坦普爾頓(Alan Templeton)在《自然》發表綜述文章進一步稱,現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並不只一次,至少在84萬年前到42萬年前已經有少部分人走出了非洲,而絕大部分人走出非洲的時間是15萬年前到8萬年前。
但是,「非洲起源說」缺乏至關重要的化石證據,科學家始終未能在非洲找到智人起源的關鍵階段,即約30萬年前到10萬年前之間,較為完整且生存年代明確的智人化石。
新發現的Herto頭骨化石則填補了這個空白,與分子生物學的預測結果比較吻合,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化石證據。
Herto頭骨在形態上介於現代人和早期智人之間。他們已經具有了相當多的現代人特徵,例如成年人頭骨有著大的球形顱骨、扁平的臉等,但也有一些比較原始的特徵,例如枕部較為彎曲、眉脊突出等。於是,研究小組將其劃分為智人的一個新型亞種,稱為「長者智人」(Homo sapiens idaltu,idaltu在當地語言中意為長者)。
此外懷特還說,長者智人的發現說明尼安德特人不可能是人類的祖先。他的理由是,與尼安德特人相比,長者智人的形態更接近現代人,而長者智人出現的年代早於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發現的,生存年代距今約10萬年,「多地區進化說」支持者認為尼安德特人是人類祖先之一,而「非洲起源說」支持者認為約在3萬年前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不是人類祖先。
「這是一個真正的革命性的科學發現。」研究小組成員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退休教授豪厄爾(Clark Howell)說。
在化石出土的地點,除河馬骨骼化石以外,研究小組還發現了羚羊等動物的骨骼化石和640多件相當先進的石斧等石器。這些動物骨骼上有屠宰的痕跡。研究小組成員之一、衣索比亞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局的貝耶納(Yonas Beyene)說,這清楚地表明長者智人已經開始品嘗河馬肉,但無法判斷他們是親自獵殺河馬,還是僅僅宰殺已經死亡的河馬。
3個長者智人的頭骨上均有刀痕,兒童頭骨還有明顯的光澤。懷特稱,兒童頭骨可能曾被用作裝飾物或器皿,這或許也是有關人類對死亡的情感的第一絲線索。
未解之謎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是「非洲起源說」的鐵桿支持者。他在《自然》上發表評論稱,長者智人的出土,大概是目前關於早期智人最為重要的發現,為「非洲起源說」提供了新鮮的證據。
不過他指出,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支持「非洲起源說」的科學家們傾向於認為,現代人起源於東非的某個局部地區,其進化路線只有一條。但是,與坦尚尼亞、蘇丹、肯亞等地出土的那些可能是同一時期的化石相比,長者智人在形態上有相當大的差別。那麼,斯特林格說,「多地區進化說」是否有個非洲版,即現代人是在非洲多個地區同時進化呢?
此外,長者智人與非洲現代人在形態上差別較大,與澳洲和大洋洲一些土著居民卻更為接近。「這意味著什麼?其中的原因又是什麼?『非洲起源說』對此恐怕是難以解釋的。」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院士評論說。
吳新智是「多地區進化說」的代表人物之一。1984年,他與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沃爾波夫(Milford Wolpoff)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索恩(Alan Thorne)共同撰文,提出「多地區進化說」,主張現代人是在4個地區出現並連續進化,而且在各個地區之間有基因交流。
1998年,他又撰文提出中國人進化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假說,認為自從100多萬年前東非直立人進入中國後,中國的古人類就是連續進化的,同時附帶了少量與境外人群的雜交。換句話說,約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仍然是中國人的祖先。
本月剛被聘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金力教授等人,則在最近幾年中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現代人群體進行了一系列遺傳學研究,發表多篇論文支持「非洲起源說」,並推測說,來自非洲的現代人約在6萬年前從南方進入東亞,在以後數萬年中逐漸向北遷移,遍及中國大陸。
對中國人獨立起源的支持者來說,至今缺乏一個重要證據:10萬年前到5萬年前之間的人類化石。吳新智對於廣西柳江人可以挑戰「非洲起源說」的說法並不以為然,但他堅持認為,目前沒有發現10萬年前到5萬年前之間的化石證據,不等於以後不會有發現。
目前在國際學術界,「非洲起源說」明顯處於上風。當然,「非洲起源說」同樣存在缺陷或不利證據。例如,2001年,索恩等人對澳大利亞蒙戈湖附近出土的距今6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中提取的線粒體DNA進行分析後發現,它與世界其他地區被認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現代人的古老DNA在遺傳上沒有聯系,並據此認為澳大利亞出現的早期現代人獨立於非洲古人類之外。
《自然》公布長者智人的標本以後,有評論稱,這是對「多地區進化說」的一個沉重打擊。
而沃爾波夫接受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采訪時,一邊稱贊懷特等人的發現,一邊為「多地區進化說」辯護。他說,在非洲發現了這樣一個古人類化石標本,並不能排除世界其他地區存在未發現標本的可能性,並稱「非洲起源說」無法解釋尼安德特人某些特徵在今天的人類中依然存在的現象。
吳新智雖然承認長者智人標本為「非洲起源說」增加了一個重要砝碼,但他同時稱,「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進化說」爭論的局面不會因為一次化石的發現而徹底改觀。這個發現也不能改變中國人類化石之間在形態學上的聯系,以及中國舊石器文化與非洲和歐洲有著顯然不同的傳統等事實,因而也就不能削弱中國現代人主要源自本土古人類的學說,而要了解中國現代人起源的細節,則需要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以便發現更多的化石。
「長者智人的頭骨相當完整,其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還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他進一步說,「標本發表以後,還會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定兩種學說的支持者都可以從中找到各自有利的證據。」
不管怎樣,現代人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而爭論和探索也將繼續下去。
-相關
人科大家庭
人類的特徵中最早出現的是直立行走。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因此當古猿能兩足直立行走之時,古猿就進入了人的范疇,在分類上,歸入人科。
人類製造工具是較後的時期才出現的。能直立行走,但不能製造工具的人類,稱為前人;能直立行走,又能製造工具的人類,稱為真人。前人和真人又分為幾個屬和種,合稱為人科。南方古猿即屬於人科的一屬,著名的露西(Lucy)即屬於南方古猿的阿爾法種。
能製造工具的真人在分類上為人屬。人屬至少已分為三個種:能人(Homo habilis),發現於非洲;直立人(Homo erectus),發現於非洲、亞洲和歐洲;智人(Homo sapiens),所有現在的人都歸為這一屬種。
大家熟知的北京猿人屬於直立人。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腦的發育是一個標志。北京猿人的平均腦量是南方古猿的平均腦量的兩倍。而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平均腦量差不多是北京猿人的1.4倍。
『柒』 有關於黃河的歷史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捌』 關於黃河的歷史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玖』 關於黃河的歷史事件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並上溯到星宿海,之後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邀請有關單位組成考察組,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為河源的建議(稱多縣文章載:南源為卡日曲,卡日曲源於各式冬雅和那扎仁,當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遠流長,二水色與瑪曲同,三水量較大。
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志。
2008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考察後認為,由於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36.54公里,流量比約古宗列曲多兩倍,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准,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准,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考察隊建議在科考成果通過評審後,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准,將黃河源頭定位於卡日曲。
(9)黃河的歷史擴展閱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拾』 黃河的歷史
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
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10)黃河的歷史擴展閱讀
黃河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
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
黃河上游多為峽谷河段,不論洪水大小,一般傳播時間變化不大,貴德到蘭州約需1.5天,蘭州到河口鎮約需10.5天。黃河上游洪水到達中下游,一般成為基流。
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區和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黃河中游地區61%的面積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含沙量大。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沖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