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縣歷史
① 贛榆縣的由來是什麼
贛榆縣名來源於山水
秦置贛榆縣,現在史學界已無異議。《漢書·地理志》載有贛榆縣,但在國家民政部輯錄的全國市縣歷史沿革中,卻在贛榆縣後加了個「金復設」,表明贛榆縣金時期是「復設」,卻迴避了「秦置」還是「漢置」的問題。據1979年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出土的兩片瓦當,分別刻有「贛榆距」、「贛榆得」(榆從「扌」旁)字樣,從而確證贛榆縣為秦置。然而,由於贛榆縣治所多次移遷,後南遷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贛榆縣入東海,省祝其、利城入懷仁,現贛榆縣稱懷仁縣長達552年。雖然金復名後一直沿用至今,但縣名脫離故土時間太長,因而含義佚失。1997年版的《贛榆縣志》,輯錄了12篇關於贛榆縣名來歷的研究文章,實際上代表了從明清到現代七修贛榆縣志(含討論稿)的學者的觀點。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詞源學方面旁徵博引,煞費苦心,卻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動機,忽略了特徵名和特徵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錯誤的解釋。
地名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它的指代意義包括指位義和指類義,音、形、義、位、類是地名的五個基本要素。地名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又具有相對穩定性,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被稱為人文地理學的「活化石」。地名學是研究地名的由來、語詞的構成、含義、演變、分布規律、讀寫標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地名進行語詞分析,研究地名的語源、語音、含義、字形及其演變,有助於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將地名分為住地名和特徵名,特徵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徵,包括水文特徵、地貌特徵和自然植被特徵。地名學研究地名的語言變化(詞源學)和命名的動機(歷史地理學)。地名分普通名和專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類,如河流、山脈和城鎮,專有名則限定或修飾地名的含義,地名學偏重研究地名的專有名部分。
「中華」是「中條山、華山」的合稱,這里是「丁村人」和「藍田人」的居住地,《史記》已有「中國」之稱謂。
秦統一中國後,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國的發祥地「狄道」———天水市簡稱「秦」,這里曾是中國「人文初祖」伏羲的故鄉。渭水號稱八百里「秦川」,雍州南邊的山被冠以「秦嶺」,項籍分秦為雍、塞、翟三國,號稱「三秦」。秦皇島、徐福村、鄭國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漢滅秦,劉邦曾封為漢中王,於是有了漢水。劉邦為了孝敬他的父親,在酈邑造了「新豐縣」供他父親居住,又把老家豐縣的鄉親帶過去陪他父親聊天,還免去租稅,今日的新豐鎮已成為西安鐵路樞紐。漢武帝以後,中原「秦人」改叫「漢人」,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的「漢族」,進一步有了漢語、漢字。明清時外國雖稱中國為明國、清國,但漢人已經被固定了。
中國地名對於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青海、黑龍江等等。河流發源地稱源,山之南、水之北屬陽,山之北、水之南屬陰,例如濟源、遼源,沭陽、淮陽、漢陽、襄陽,江陰、淮陰、蒙陰等等;在中國東部水網低地,高阜處被稱為「丘」,壽丘、靈丘、頓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場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寧津、夏津、鹽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諸城、虞城、項城、鄒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國的首都、中國最早的城市;而壩、場、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國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莊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區的地名反映了這一地區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岩海島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後)雲台山、秦山、開山、羊山、平山、達念山、車牛山、鷹游山、東陬山,並陸以後無需更名,似乎有先見之明;而山頭以動物命名的特別多,白虎、青龍、獅子、牛首、羊石、黃牛、野雞、鵪鶉、白鴿、馬蜂、蜘蛛……應有盡有,僅雲台山系,有五六十處之多。加上什麼薔薇河、竹島、桃花澗、楓樹灣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詩意盎然,反映這里不僅自然環境好,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贛榆縣名棄用500多年後雖復名,但縣名意義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蘇省地名錄》載,贛榆縣名得之於山水。原淮陰市政府官員在某次省里會議時驕傲地說:「我們淮陰水資源豐富,有全國五大湖之一的洪澤湖,全市13個縣區,除盱眙外,縣(區)名全部帶水。」而原山東臨沂地區13個縣市,就有8個縣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滅楚,朐縣入秦,屬薛郡,後為東海郡。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裂齊地為六郡,贛榆地入琅琊郡。漢承秦制,《漢書》記錄了朐縣和贛榆分屬兩郡的史實。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贛榆縣的左鄰右舍縣名的來源。
朐縣之名,源於朐山,後來也曾一度改叫朐山縣。朐,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辭源》介紹「朐山」:「上有雙峰如削,俗稱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為俯視海州,西望薔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點。可惜清康熙年間知州孫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錦屏然」,把一個好端端的和動物相關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學名稱,使本地人看歷史典籍時竟不知朐山在哪裡,外地人就更不用說了,此為當政者戒。同時應當指出的是,縣得名於山,而不是山得名於縣。
再看祝其。祝其國名源於祝其山,祝其為人名抑或地名無考。莒滅祝其,楚滅莒。秦置祝其縣,屬東海郡。「祝其」二字,東海尹灣西漢師饒墓出土之竹簡為「況其」,一般認為祝其為誤傳,實際上「況」古時應讀「Zhu」,「三打祝家莊」古版圖書也為三打「況」家莊。由於民間口耳相傳,為避免誤讀,後世才把「況」改「祝」。祝其國都和祝其縣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鎮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發源於祝其山的祝其河東流入海,即為現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為何變成「朱稽」河?恐為從事水利、地名或續志方面的人誤寫。「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應為祝堵村。
懷仁縣源於境內的懷仁山。懷仁山海拔75.3米,現在山南邊有懷仁山水庫。《江南通志》載:「後魏置懷仁縣以此」。《光緒贛榆縣志》載:「東魏武定七年(549)置懷仁縣,後梁大定七年(561)廢義塘、歸義二縣並入懷仁,縣治北遷,另立懷仁城」。因此原縣治變成了「頭城」,新縣治從祝其河畔遷到了懷仁山麓。
東西連島秦漢兩代東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為朐縣和櫃縣的分界線,與《漢書》對照,朐縣、祝其和贛榆縣之間是櫃縣。這里要指出的是,秦漢時「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櫃、拒、劇、莒為同音假借,所以櫃縣即為「莒縣」,莒國國都在今贛榆縣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帶,而贛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現在的莒南縣、莒縣都屬莒國地域,所以莒縣名源於莒國名。
《漢書》「櫃」後注「根艾水東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為古代河流的通稱,江淮河濟為古代四瀆,「江水」因為長而變成了「長江」,「河水」因為水色黃變成了「黃河」,淮水也稱淮河,只有濟水不變。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所有河流均稱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當然是因為它小,但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應為贛水,為什麼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們現在學習漢語拼音一樣把瓢(piao)聽成了皮襖(pi』ao),也可能不會寫「贛」這個字,同時贛榆應該讀成Gai yu,而不應讀Gan yu。在地名學中,不應該用普通話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讀「Lu」,而滸墅關的滸則讀「Xu」。贛榆之贛就應讀Gai了。
贛水在哪裡,自然不是鄱陽湖五水之一的贛江(水),而是現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為春秋時期的莒國的都城。秦設贛榆後至西漢,縣城就正式夯土築城了,現城牆仍在。縣志中討論的弇(讀Gan或Yan)榆山無確切記載。但從這條河溯源而上,發現這條河的上源有二,一是發源於莒南縣的洙溪河(洙水),兩源分別發源於十字路鎮草溝北嶺和相溝鄉楊嶺箭北嶺,在洙邊村匯合後西折向南流。另一源為臨沭縣唐嶺鄉境內的鎮武河,鎮武河三條支流發源於玉山,在鎮武廟匯合後入青口河(現為塔山水庫)。《臨沭縣志》載:「玉山,在縣城東北15公里處,因山頂西南部有一塊潔白如玉的石頭,故名。」唐嶺鄉古時屬贛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轉?兩千多年行政區劃變動頻繁,不無此種可能。因此,贛榆縣名應來源於「贛水榆山」,當然,榆山尚需考證。贛榆建縣於土城,其下游仍為櫃縣,東漢建初五年(80),由於贛榆縣劃歸東海郡,因此櫃縣臨海部分被劃入贛榆和祝其縣。
贛水是一條多沙河流,在土城建縣後,河道淤積,河中出現「古河套」(現為村)。因此金代復設贛榆時,遷至宋懷仁縣城城裡,城裡經歷了宋、金、元、明、清、民國六個歷史時期,號稱「六朝邑」。幾百年後,河道中泥沙又淤積出東、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國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縣治遷到了青口。現莒縣縣治城陽鎮歷史上曾為青州駐地,青口鎮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鎮名。
由於海州話和贛榆話方言的差異,金代在現贛榆縣羅陽鎮境內設置的鹽務機構———臨洪灶,因海州話臨讀Ling而被誤寫成嶺洪灶,進而簡稱「嶺灶」;而「魯南城」海州話南讀Lan而變成了魯蘭城,進而有了魯蘭河;而柘汪和羅陽境內古代河口的造船廠———「圬工」也由於不明原意而寫成「吳公」,意義全失;宋庄鎮境內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積沙,像太平庄舊稱「沙頭」一樣,卻解釋為沙、寇兩姓合並取名沙寇村,純屬杜撰。因此對贛榆縣地名進行嚴格地考證,應是地名管理機構認真考慮的問題。
朐縣、贛榆、東海地名來源於山水也成為命名這一地區的慣例,灌雲縣取灌河、雲台山首字命名;連雲港因前有連島後有雲台山而得港名;連雲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處灌河之南;響水縣則直接取自響水口,以至於後人還出了個「響水口橋口水響」的對聯在全國徵求下聯。
② 贛榆縣歷史名人有哪些
胡松年(1087-1146),字茂老,生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卒於南宋高宗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海州懷仁 (今連雲港贛榆)人,一說朐山(今江蘇連雲港)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五)。人物生平幼孤貧,母粥機織,供他讀書。松年讀書過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經》。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任濰州教授,八年,經徽宗面試,改校書郎兼資善堂贊讀。為殿試參詳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十分高興,說:「朕久聞晦名,今乃得之」。
許鼎霖(1857一1915年),字九香,贛榆縣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受命為內閣中書,充本衙門撰文。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秘魯領事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皖先後任鹽運使、廬州知府、署理風陽知府、大通稅監、安徽道員,代理蕪湖道署務。
王西蘭,原名王世蘭,1924年出生於江蘇省贛榆縣玉河區蔣家河子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曾打短工謀生。1935年母親去世,家境更加困難。1942年,年僅18歲的王西蘭毅然辭別父親,參加了當地區中隊,後調八路軍主力部隊,成為一名戰士。參軍後,王西蘭作戰機智勇敢,進步很快。1943年10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曾先後擔任過警衛員、通訊員、通訊班長。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曾機警地捉獲了一個企圖暗殺-的特務。
侯勇,1967年2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畢業於江蘇省戲劇學校,國家一級演員、軍人。2002年因主演電影《沖出亞馬遜》而成名,憑借影片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第9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表演學會獎。因在電視劇《大染坊》中的精彩演出,獲得2004年第22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表演藝術獎男演員獎、最受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第24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三項大獎。
③ 知道贛榆以前還叫過什麼縣嗎
贛榆110萬人口當地方言讀「蓋 gài」榆,而非字典「贛gàn」榆。想必字典中多音字統計漏項所為。贛榆歷史文化燦爛豐厚,山海風光秀美奇特,人文薈萃,秦代即建制為縣,是中國東渡日本第一位使者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孔子及其高足子貢曾印屐夾谷山,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齊魯夾谷之會;秦始皇兩度蒞境,鞭石成橋登秦山島;千古東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從這里浮海東去;宋代科學家沈括登贛榆之山,東望大海,觀「天地日月之游動出沒」;吳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的交匯重合,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又不乏靈光秀氣,海州灣旅遊度假區被譽為「江蘇北戴河」,全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一一抗日山烈士陵園,已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
④ 贛榆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贛榆縣,舊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夏、商屬東夷,周屬莒、祝其2國。秦已有贛榆地名回。漢樹贛答榆、祝其、利城3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隋、唐、宋因之,金大定七年(1667)復名贛榆縣,元、明、清、民國無變,先後隸屬江蘇省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江蘇省海州直隸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共贛榆縣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山東省濱海專署。民國34年(1945年)9月為紀念符竹庭將軍中共將其改名竹庭縣,但並不當時的官方所承認,官方正式名稱仍然為贛榆縣,隸屬江蘇省。1950年10月復名贛榆縣,隸屬山東臨沂專署。1953年1月,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劃歸連雲港市。
⑤ 贛榆原是山東的,為何劃入江蘇
現如今的贛榆已經是江蘇連雲港市的三個主要城區之一,位於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江蘇省東北部,其實要說到贛榆為何劃入江蘇,這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因為它原本就屬於江蘇管轄,有人認為它原本是山東的,是因為有一段時間劃入了山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贛榆人始終都希望劃入山東,雖說在山東只有13年的時間,但是那時候的贛榆人在這段時間內發現只有在山東才有歸屬感,尤其是行政區劃給他們帶來的歸屬感。
再則贛榆的風俗習慣和山東魯南地區基本相似,尤其是飲食習慣,方言都相似,融合到連雲港確實很難發展,很多贛榆人明顯發現,在規劃江蘇後得不到認同,經濟發展更是停滯不前。
總而言之,時代和政策都在不斷變化,希望贛榆能夠越來越好!
⑥ 連雲港贛榆縣
基本概況
贛榆縣地處江蘇省東北端,東臨黃海海州灣,隔海與日本、朝鮮半島相望,北接山東半島,西北緊鄰全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臨沂,南靠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是江蘇省的北大門。全縣轄18個鎮,總面積1402.5平方公里,耕地6.87萬公頃,人口105萬。
贛榆早在秦代就建制為縣,歷史文化燦爛豐厚,山海風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貢曾印屐夾谷山;秦始皇兩度蒞境,鞭石成橋登秦山島;千古東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從這里浮海東去;沈托登贛榆之山東望大海,觀「天地日月之游動出沒」——吳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的交匯重合,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又不乏靈光秀氣。已開發一期工程建成的海州灣旅遊度假區被譽為「江蘇北戴河」,抗日山風景區擁有國家級烈士陵園。
贛榆縣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而得天獨厚。山地、平原、灘塗各佔1/3,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黃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灣漁場,盛產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30多種海鮮珍品,中外合資、個體私營興辦的海產品育苗、養殖、加工企業配套成龍,優勢互補。贛榆縣是全國水產品生產先進縣和江蘇省科技興海示範縣,是全國商品糧油基地縣和江蘇省雜果生產基地,水稻、小麥年總產50萬噸,花生、蠶桑、果品、茶葉、蔬菜等已形成規模優勢,擁有全國著名的「蘆筍之鄉」、「板栗之鄉」。地下有50億立方米花崗石(儲量居全省首位),1億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億立方米優質黃砂,以及蛇紋石、白雲石、石英石、瓷石、陶土、優質礦泉水等30多種礦藏,極具開發潛力;准北鹽場是全國四大鹽場之一。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化工、紡織、機械、煤炭、建材、食品、鑄造、服裝等十大工業體系。
贛榆縣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已建成對蝦、紫菜、蘆筍、鑄件、草柳編織等10大出口創匯基地,與日本、韓國、美國、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系,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贛榆投資興辦了400多個合作項目。全縣有13大類100多個產品出口,形成8大出口創匯基地,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高起點、高標准、高品位規劃建設了十大工業園和一個省級海洋經濟開發區,堅持以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做到「尊商、愛商、安商、富商」,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贛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1%;2001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6.8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3.4:41.8:25.8,財政收入1.95億元。目前,全縣正以「富民強縣、快速崛起」總攬全局,大力實施工業立縣、民營富縣、以海興縣、科技興縣、依法治縣和城市化六大戰略,奮力推進全縣經濟在全省提速進位。
贛榆,這顆璀璨的黃海明珠,以其燦爛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富饒而獨特的物產資源,優惠而寬松的投資環境,熱情而誠信的百萬人民,營造出發展的勃勃商機,創造著文明美好的未來。
歷史沿革
贛榆縣歷史悠久。虞夏時地屬東夷;殷商時地屬人(夷)方;西周、春秋時為莒國、祝其國、郯國境域;戰國時,先後歸越、楚、齊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西漢時,贛榆縣境形成贛榆及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大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廢贛榆縣,升利城縣為郡。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移治艾不城,後復移治郁洲。南北朝時,贛榆興廢多變。公元470年,南朝劉宋置青、冀二州治於贛榆縣(郁洲)。公元530年,梁置懷仁縣,隸於北青州。公元549年,東魏分置郡縣,置義塘郡治黃郭戍,領義塘、歸義、懷仁三縣;置東海郡,治贛榆(郁洲),領贛榆、安流、廣饒、下密四縣;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鎮城子村),領洛要,上鮮二縣。 公元583年,隋廢武陵、義塘二郡及上鮮、洛要、義塘、歸義四縣,以懷仁縣隸於海州。自此,隋、唐、宋,贛榆均稱懷仁縣,隸於海州。公元1167年,金改懷仁縣為贛榆,此後從元、明、清直至中華民國,均稱贛榆縣。先後隸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
民國元年(1912)廢直隸州,贛榆縣屬江蘇省,民國23年屬東海專署。民國28年侵華日軍置贛榆縣偽政府隸偽淮海特別區(後改為省)。民國29年11月30日,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山東省濱海專署。次年1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體,民國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國34年1月,割贛榆、莒南、日照3縣邊區置蘆山縣。9月,日本投降,偽縣政府解體;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青口鎮,自此作為縣治;蘆山縣撤消,屬區歸還原建制。11月26日,贛榆縣改名竹庭縣。民國36年2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移駐墩尚鎮,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體。
1950年10月,竹庭縣復名為贛榆縣,隸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
行政區劃
全縣轄18個鎮、2個省級開發區,435個行政村,107萬人口,47萬勞動力,87萬畝耕地,總面積1408平方公里,境內沿海、平原、山區各佔三分之一。贛榆縣轄18個鎮:青口鎮、柘汪鎮、石橋鎮、金山鎮、黑林鎮、厲庄鎮、海頭鎮、塔山鎮、贛馬鎮、班庄鎮、城頭鎮、門河鎮、城西鎮、歡墩鎮、宋庄鎮、沙河鎮、墩尚鎮、羅陽鎮;1個園藝場(沙河子園藝場),1個鹽場(青口鹽場),1個海洋經濟開發區(江蘇省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縣城在青口鎮。
人口構成
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107.69萬人,比上年末凈增0.60萬人,增長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萬人,女性人口51.53萬人;非農業人口45.59萬人,增加0.62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長率7.27‰。
自然條件
全縣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鹽土4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33個土種。植被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端,以人為植被為主,自然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為輔,植物有169科、657屬、1062種,動物有16綱,以水生動物與家畜禽為主。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花崗石、大理石、蛇紋石、黃沙、礦泉水、鹵水儲量豐富。
氣候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氣候,冬季帶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境內全年多風,以偏東風為主。光照充足。
贛榆縣海岸線南起臨洪口,北至荻水口,長46.6千米,總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徵以興庄河口為界,分為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為沙質海岸,南部為粉沙淤泥質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為沖刷後退型海岸,興庄口至臨洪口是沉積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興庄口之間則是兩種類型海岸的交變段。荻水口至興庄口海岸長約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積平原為主,問有風化基岩和海相沉積,地面高程2米~3.7米。沖刷侵蝕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間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間,紀鄣城在海岸西數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淪為潮間帶,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蝕23米;其次為九里鄉木套村東,後退約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東0.4千米;較輕者在朱篷口附近,後退約500餘米,平均每年被蝕11米左右。48年間,北部海岸損失土地1333.33餘公頃。
氣候物候
贛榆縣屬於暖溫帶濕潤季風區。冬季盛行來自高緯度大陸內部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氣候炎熱多雨,形成了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因東臨黃海,受海洋的影響,和同緯度內陸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溫度較低,氣溫回升緩慢,冬夏溫度變化平緩,年降水量比較豐富等特點。
贛榆縣礦產資源較豐富,特別是花崗石、大理石、黃沙等非金屬礦產具有很強的資源優勢。
交通運輸
贛榆南下35公里是隴海鐵路,北去50公里還有兗石鐵路。贛榆距離連雲港機場30公里,距青島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5000萬噸的連雲港港口40多公里。全國沿海大動脈——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204、310、327三條國道和242省道在境內交匯,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快捷交通網。2005年建設農村公路362.8公里,全縣已實現縣鄉道路灰黑化與村村通公路目標。2005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2269公里,內河航道里程達118.07公里。6路公交車運轉正常。全縣公路客、貨運車輛年末達到9737輛。全社會完成客運量66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61億人公里;完成貨運量773萬噸,貨運周轉量8.46億噸公里.
歷史人文
風景名勝
贛榆環境優美,風光獨特。這里黃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三季有花,四季長青,東有被譽為「江蘇的北戴河」海州灣旅遊度假區,南有羅陽休閑垂釣中心,西有抗日山風景區和夾谷山歷史文化風景區,北有徐福祠,中有門河銀杏翠竹風情園,塔山水庫等美麗怡人風光,「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旅遊者的選擇。目前,我們正在開發東城區,引海進城,規劃建設一個總面積7平方公里,集行政、商貿、人居、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東方的「維多利亞」小城。
境內環境優美,風光旖旎,三季有花,四季長青,黃金海岸,山海相擁,水天相接,城傍海建。
山、海、湖、島、園、祠、塔等景點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山:境內有全世界唯一以「抗日」命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抗日山;2000多年前孔子相魯會齊侯地——夾谷山;江蘇省第二高峰——大吳山森林公園和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的二龍山風景區。
海:全縣擁有62.5公里的黃金海岸以及被譽為「江蘇北戴河」的海州灣旅遊度區。
湖:境內有塔山湖、海陵湖和柘汪三姐妹湖等風景區。
島:境內有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葯的「秦山島」和獨具風情的「桃花島」。
園:境內有門河鎮銀杏翠竹風情園及萬畝葯用植物觀光園、厲庄鎮謝湖有機茶果觀光園、沙河子植物觀光園、羅陽休閑垂釣園和金龜山世紀園。
祠:在我國東渡第一人徐福故里——金山鎮,有古色古香的徐福祠,每年都有日韓朋友來此朝拜。
塔:境內有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文峰塔。
「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正成為國內外遊客旅遊觀光的新興佳選。
人文歷史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1945年9月,為紀念「血灑贛榆」的符竹庭將軍,贛榆改為竹庭縣;1950年10月,竹庭縣更名為贛榆縣,隸屬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黃海路32號。
經濟發展
2007年,贛榆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求真務實,團結拼搏,實現了縣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34億元,可比增長17.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6.56億元,增長51.9%;實現財政總收入14.02億元,增長71.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30億元,增長57.5%;農民人均純收入5212元,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0元,增長24.7%。
1、農業經濟穩步增長
多年來,贛榆縣積極整合國家、省、市財政支農資金,對優勢產業發展進行扶持,不斷加大對設施蔬菜、畜禽養殖、海洋開發等特色產業培育力度,促其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2007年,全縣糧食、蔬菜總產分別達48.8萬噸和98萬噸;新增高效農業10萬畝,累計達34.7萬畝;全年水產品總量達33.5萬噸,同比增長5.5%。新發展規模養殖場66個,規模化養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工廠化養殖面積達35萬平方米,淺海域養殖25萬畝。
2、工業經濟提速增效
2007年,贛榆工業戰線克服利率上調、市場多變、融資較難等因素影響,實現了工業的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2.01億元,增長24.7%,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較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5.24億度,增長18.9%,佔全社會用電量62.8%;工業入庫稅收3.1億元,增長23%。新增規模企業61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07億元,同比增長24.6%。
3、重大項目快速突破
贛榆縣積極推行工業項目難題會辦制度,強化項目跟蹤服務,全力推動重特大項目投產達效。2007年,全縣在庫在建工業項目277個,計劃總投資134.35億元,本年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66.77億元,同比增長51.8%。其中,總投資15億元的新海石化、6.18億元的嘉寶制管等億元以上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金茂源生物科技、1.5億元的瑞邦葯業、1.1億元的業事板業等26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
4、園區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贛榆全縣上下牢固確立了工業向園區集中及園區共建理念,不斷加大經濟開發區、海洋經濟開發區、柘汪臨港產業區、海洲灣生物科技園等四大重點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增強園區承載重大項目的能力。2007年,四大園區累計投入3.2億元,新修道路28.8公里、污水管道39公里,新增綠化面積37.9萬平方米。到2007年末,四大園區共有項目82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80億元。其中,近七成的項目均已竣工達產。
5、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
2007年,贛榆縣著力開展了「春季突破」、「六月攻堅」、「沖刺四季度、確保再奪冠」等主題招商活動,招商成果累累。全年引進內聯項目188個,其中過億元項目29個,內聯到位資金43億元。新批外資項目32個,注冊外資實際到帳在全市率先突破1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完成自營出口4500萬美元,外經營業額395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8.9%、27.4%。
6、民營經濟持續發展
2007年,全縣民營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8132戶,增長5.9%,總數達20321戶;新增私營企業921家,增長2.3%,總數達3232家;新增注冊資本26.4億元,增長49.2%,總額達67.1億元。
7、服務業發展躍上新平台
2007年,全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7.86億元,增長1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68元,增長17.8%,在全市首家進入蘇北前五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0.37億元、貸款余額41.52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10.82億元和8.51億元。落實銀企合作項目96個,協議貸款金額21.9億元,到位資金10億元,銀企合作資金和存貸款增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固定電話3800部、行動電話13.6萬部、寬頻用戶8300戶,信息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
8、科教事業穩步發展
贛榆縣高度重視人才引進、義務教育、農民健康等工作,採取多項措施加以落實。2007年,投入780萬元,實施科技項目13個;引進各類人才548名,其中碩士13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保持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2%,高考本科上線3476人,實現全市「九連冠」,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4514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78.2萬人,參合率達97%,全年共發放合作醫療基金補助4980萬元。
9、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贛榆縣認真落實積極就業政策,新增就業崗位1.8萬個,新增城鎮就業6008人、實現再就業234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全年培訓勞動力3萬人次以上,2431人通過職業技能鑒定。
⑦ 贛榆縣的由來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1945年9月,為紀念「血灑贛榆」的符竹庭將軍,贛榆改為竹庭縣;1950年10月,竹庭縣更名為贛榆縣,隸屬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黃海路32號。
⑧ 贛榆縣出過哪些名人 現在的
【王玖興】
王玖興(1916年一),贛榆縣海頭鎮人。193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心理學系。1937年,轉武漢大學哲學教育系學習。
1944年秋,王玖興報考國立西南聯大清華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任該校哲學系哲學史課教員。1940年春,王玖興赴瑞士夫賴堡大學留學,進修哲學和心理學。1955年夏,取得博士學位。同年秋,就任夫賴堡大學講師,講授中國哲學。
1957年6月,王玖興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西方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工作。1976年,王玖興任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副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並先後出席在南斯拉夫、美國、德國召開的國際康德哲學協會國際會和國際黑格爾聯合會國際大會。當選為「國際辯證哲學協會」理事會理事,榮任第七屆國際康德哲學大會名譽主席。
王玖興曾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編委會西方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顧問,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導師,《德國哲學》雜志編委、《黑格爾全集》副主編、《康德哲學》(六卷本)主編。
王玖興先後在中外刊物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名著《杜拉邁書目測驗研究》(德文版);出版10多本譯著,如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與賀麟合譯)、費希特《全部知識學基礎》、盧卡奇《理性的毀滅》,雅斯貝斯《生存哲學》等。
【朱月華】
朱月華(1922一),贛榆縣歡墩鎮朱孟村人。自幼進私塾學習,16歲當了塾師,教書不到一年,投奔八路軍,成為二隊二營機槍連戰士。曾任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參謀長等職,參加過錦州、四平、天津等著名戰役。1949年9月調任三三八團副團長,1950年7月被任命為三三八團團長,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出色地完成了戰斗任務,被授予朝鮮三級國旗勛章。1951年5月後,調任三三七團團長。1953年任師副參謀長,同年5月,任一一三師參謀長。
1954年冬,升任副師長。1965年3月,升任一一三師師長,授予上校軍銜。1968年7月,任三十八軍參謀長,1969年7月,升任副軍長。1973年5月,升任三十八軍軍長,同年8月,當選為黨代表,出席了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6年3月,調到中央軍政大學學習至年底結業。
1978年6月調任五十五軍軍長。1980年下半年調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87年1月離職休養。
【王輔一】
王輔一(1929一),贛榆縣城頭鎮東大坊村人。青少年時代一面讀書、一面參加抗日活動,當過兒童團團長、青抗先隊長。1944年8月,到山東濱海學習,畢業後參加八路軍,先後在山東濱海軍區政治部、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工作,參加過宿北、魯南、洛陽、開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在華東軍區、南京軍區政治部任秘書、二級秘書(團職)、科長,主要從事文字工作。1969年起,歷任南京軍區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南京軍區網路編審室主任,中國軍事網路全書編審室副主任、軍事科學院網路研究部副部長等職,組織編撰了《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中有關新四軍、第三野戰軍的歷史、戰史、人物和宋、元、明、清歷史條目,參加組織編纂了達1000多萬字的《中國軍事網路全書》。
他發表的主要著作有《羅炳輝將軍傳》、《羅炳輝的故事》和《項英傳略》等;主編了《新四軍事件人物錄》、《簡明軍事網路手冊》等等。
1992年,參加編輯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分冊,被軍事科學院評為軍事科研成果編輯一等獎。1957年和1990年先後被授予三級解放勛章、獨立自由功勛獎章。1988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1992年6月被評為研究員,現離休。
⑨ 贛榆的來由
贛榆縣歷史悠久。虞夏時地屬東夷;殷商時地屬人(夷)方;西周、春秋時為莒
[中國航海先驅:贛榆徐福]
中國航海先驅:贛榆徐福
國、祝其國、郯國境域;戰國時,先後歸屬齊國、吳國、越國、楚國的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西漢時,贛榆縣境內形成贛榆及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大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廢贛榆縣,升利城縣為郡。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移治艾不城,後復移治郁洲。南北朝時,贛榆興廢多變。公元470年,南朝劉宋置青、冀二州治於贛榆縣(郁洲)。公元530年,梁置懷仁縣,隸於北青州。公元549年,東魏分置郡縣,置義塘郡治黃郭戍,領義塘、歸義、懷仁三縣;置東海郡,治贛榆(郁洲),領贛榆、安流、廣饒、下密四縣;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鎮城子村),領洛要、上鮮二縣。公元583年,隋廢武陵、義塘二郡及上鮮、洛要、義塘、歸義四縣,以懷仁縣隸於海州。自此,隋、唐、宋,贛榆均稱懷仁縣,隸於海州。公元1167年,金改懷仁縣為贛榆,此後從元、明、清直至中華民國,均稱贛榆縣。先後隸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
民國元年(1912)廢直隸州,贛榆縣屬江蘇省,民國23年(1935)屬東海專署。民國28年(1940)侵華日軍置贛榆縣偽政府隸偽淮海特別區(後改為省)。民國29年(1941)11月30日,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山東省濱海專署。次年1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體,民國33(1945)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國34年1月,割贛榆、莒南、日照3縣邊區置蘆山縣。9月,日本投降,偽縣政府解體;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青口鎮,自此作為縣治;蘆山縣撤消,屬區歸還原建制。11月26日,贛榆縣改名竹庭縣。民國36(1948)年2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移駐墩尚鎮,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體。
1950年10月,竹庭縣復名為贛榆縣,隸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全縣轄18個鎮、2個省級開發區,424個行政村,110.34萬人口,47萬勞動力,87萬畝耕地,總面積1363平方公里,境內沿海、平原、山區各佔三分之一。贛榆縣所轄18個鎮:青口鎮、柘汪鎮、石橋鎮、金山鎮、黑林鎮、厲庄鎮、海頭鎮、塔山鎮、贛馬鎮、班庄鎮、城頭鎮、門河鎮、城西鎮、歡墩鎮、宋庄鎮、沙河鎮、墩尚鎮、羅陽鎮;省贛榆經濟開發區、省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1個園藝場(沙河子園藝場)。縣城在青口鎮。
⑩ 贛榆縣青口鎮的歷史
贛榆縣著名歷史人物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琅琊(今江蘇贛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登泰山勒石頌德。然後經黃縣、(月垂)縣,攀成山,登芝罘(今煙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個月。在此期間,秦始皇看到海州灣內出現海市蜃樓,認為是仙人所顯,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葯。徐福入海數年求葯不得。
9年以後(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又找來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詐稱海中的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葯,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葯。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葯。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葯」,卻在熊野浦登陸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葯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復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葯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跡。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溪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胡松年(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今贛榆縣)人。他憂剛國憂民,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蘇州)知府時,人還未到任所,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便聞風斂跡。他到任以後,在大街上張榜公布興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讓廣大百姓獻計獻策,監督執行,深受人民擁護愛戴。他曾多次上書朝廷,建議堅決抗金,大造戰船,建立水軍,加強長江防線,得到朝廷的賞識。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國,不少人人感到疑慮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國的任命。在金國朝廷上,不顧個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因主戰有功,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權參知政事。朝廷每次給予他的賞賜,都以「軍興費廣」為由拒受。有人勸他積蓄點錢財,留給子孫,他都以「兒孫自有兒孫福」、「給子孫留財產,會助長子孫懶惰」的道理,婉言謝絕。他的高風亮節、優良品質,備受時人的尊敬和後代的贊譽。秦檜當政時.胡松年從不「曲意阿附」。宋紹興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訐而引疾辭職,改任宣州知州。紹興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後遷葬故里。
▲裴天佑,字順之,號鶴州,明贛榆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歷任建安縣(今福建建甌)令、監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祿寺正卿等官職。他清正廉明,執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贊譽。後因朝廷腐敗,棄官還鄉後,撰寫《鬻兒行》長詩,著成《拙逸亭稿》,並校正張峰所撰的《隆慶海州志》。去世後,其墓誌由御史何寬撰文,潘季馴書寫。
▲倪長犀(1631一1688年),字六通,贛榆縣倪家林村(今贛榆縣土城鄉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試中進士。歷任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湖北谷城知縣。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8.5級地震,倪長犀作《地震記》一篇,記述較蒲松齡等有關詩文至為詳備。曾受知縣俞廷瑞之聘總纂《康熙贛榆縣志》。《中國方誌大辭典》稱該志「採集社會現實材料,文獻價值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於知縣任所,年58歲。倪長犀善書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詩,著有《櫟天閣詩存》一輯。
▲許鼎霖(1857一1915年),字九香,贛榆縣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受命為內閣中書,充本衙門撰文。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秘魯領事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皖先後任鹽運使、廬州知府、署理風陽知府、大通稅監、安徽道員,代理蕪湖道署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浙江省任洋務局總辦。宣統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鐵公司督辦、鹽政正監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蘇北盪營墾務督辦、江北販務主辦。
許鼎霖曾參加「君主立憲」運動,光緒二十二年(1906年)他組織項備立憲公會任會董。宣統元年(1909年)9月籌辦江蘇省咨議局任總會辦,宣統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資政院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任資政院總裁數日。1913年初加入國民黨,為江蘇省議會議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許鼎霖和南通的張謇創辦耀徐玻璃公司,和嚴信厚等在海州創辦海豐麵粉公司。宣統二年(1910年),許鼎霖創辦贛豐機器油餅廠。此外,又分別與張謇、嚴信厚合夥經營鎮江開成鉛筆罐廠、贛榆海贛墾牧公司、上海同利機器紡織洋線麻袋公司、上海大達外江輪船公司,並向北京博利呢革廠、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等企業投資,被譽為實業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獎。
▲周藩西(1884—1953年),名元屏,贛榆縣人。博學多才,長於金石、醫葯,成年後專攻中醫。擅長傷寒、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1916年,周藩西參加中醫師考核,獲得行醫執照,在哈爾濱市懸壺開診。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醫,精心治癒許多疑難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亂流行,周藩西用針刺和黑錫丹治療,救活了不少病人。其醫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葯物粗識》,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周藩西對金石、書法也頗有造詣,其作品編為《周藩西先生遺墨》出版。
朱愛周(1902—1940年),名秉蓮,字愛周,贛榆縣羅陽人。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十一中學,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後歷任國民黨灌雲、鹽城縣公安局長,贛榆縣常備大隊長,江蘇省第三水警區區長,贛榆縣長等職,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他號召全縣各階層人民團結對日,共赴國難。他聘請師資籌建贛榆中學,號召青年一面學習文化知識,一面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8年4月,朱愛周領導地方武裝,配合萬毅指揮的五十七軍六六七、六六八團,粉碎了偽軍劉桂棠、張宗元部的進攻。1936年2月,日軍進犯海州,贛榆形勢危急,朱愛周果斷開獄釋囚,並親為訓話,後來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隊伍。2月27日,贛榆失守後,朱愛周採納共產黨人的建議,依託魯南丘陵地帶,開展全縣抗日游擊戰爭,組建贛榆縣常備總隊,自任總隊長。是年,縣常備總隊擴編成擁有3000人武裝的常備旅,朱愛周任旅長。他和八路軍配合作戰,多次重創故人。
朱愛周非常重視同共產黨的合作,學習宣傳中共統戰政策和游擊戰爭思想,甚至在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派人監視他時,仍堅持國共合作,使中共在贛榆的抗戰工作未受影響。
1940年3月21日夜,日軍偷襲贛榆縣政府和保安旅駐地韋家嶺時,朱愛周壯烈殉國,時年39歲。198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朱愛周為革命烈士。
▲朱智賢(1908一1991年),字伯愚,贛榆縣贛馬人。教育、心理學家。1930年,中央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赴日留學,考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教育學系研究員。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回國在高校任教。先後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教務長兼中山學院院長,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兼教育組長,全國著名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報》編委,《心理發展與教育》雜志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兒童心理研究所所長。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
朱智賢一生發表重要論文有《兒童教養之實際入》、《小學學生出席與缺席問題》、《小學行政新論》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眾教育實施法》、《通告講波實施法》、《小學研究工作實施法》、《心理學常識漫話》、《表年心理》、《兒童心理學》等18部。其中《兒童心理學》被公認是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吸收國內兒童心理學成果、體現我國當代學術水平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他曾負責國家重點項目《心理學大詞典》、《中國心理學發展特點及教育》的主編工作,還翻譯了日本、蘇聯有關心理學的著作。
▲符竹庭(1912一1943年),江西省廣昌縣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參加紅軍,並轉為中共黨員。
1929年後,歷任中央紅軍獨立二團大隊政委、紅三軍第七師特務團政委、七師二十一團政委、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舉世聞名的長征和平型關大戰。
1939年秋,符竹庭與肖華等率部轉入魯西,與楊勇、肖華一起創建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符竹庭率部轉入魯南,任一一五師教導三旅政治部主任;年底,調任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委員,兼魯南區黨委書記。1941年春,符竹庭率教導二旅進入山東濱海地區;3月,率教導二旅及山東縱隊二旅一部,成功他發動了青口奔襲戰,建立了濱海抗日根據地。1943年1月,符竹庭與曾國華率教導二旅,攻克日冠在魯南的重要據點郯城,徹底粉碎日寇對我濱海區的掃盪。1942年4月,符竹庭任濱海軍區政委、濱海區黨委書記。11月19日在羅榮桓同志領導下,符竹庭與陳士榘率部攻克贛榆縣城,獲贛榆戰斗大捷。
贛榆城被攻克後,我軍區機關迅速轉移到贛榆縣西北部山區,符竹庭於11月26日晨,在馬旦頭村南遭道敵人伏擊偷襲,壯烈犧牲,年僅31歲。符竹庭犧牲後,遺體安葬於贛榆縣抗日山(馬鞍山)烈士陵園。為紀念符竹庭,1945—1950年贛榆縣曾改名竹庭縣。
▲王玖興(1916年一 ),贛榆縣海頭鎮人。193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心理學系。1937年,轉武漢大學哲學教育系學習。
1944年秋,王玖興報考國立西南聯大清華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任該校哲學系哲學史課教員。1940年春,王玖興赴瑞士夫賴堡大學留學,進修哲學和心理學。1955年夏,取得博士學位。同年秋,就任夫賴堡大學講師,講授中國哲學。
1957年6月,王玖興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西方哲學史,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工作。1976年,王玖興任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副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並先後出席在南斯拉夫、美國、德國召開的國際康德哲學協會國際會和國際黑格爾聯合會國際大會。當選為「國際辯證哲學協會」理事會理事,榮任第七屆國際康德哲學大會名譽主席。
王玖興曾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編委會西方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顧問,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導師,《德國哲學》雜志編委、《黑格爾全集》副主編、《康德哲學》(六卷本)主編。
王玖興先後在中外刊物上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名著《杜拉邁書目測驗研究》(德文版);出版10多本譯著,如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與賀麟合譯)、費希特《全部知識學基礎》、盧卡奇《理性的毀滅》,雅斯貝斯《生存哲學》等。
▲朱月華(1922一),贛榆縣歡墩鎮朱孟村人。自幼進私塾學習,16歲當了塾師,教書不到一年,投奔八路軍,成為二隊二營機槍連戰士。曾任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參謀長等職,參加過錦州、四平、天津等著名戰役。1949年9月調任三三八團副團長,1950年7月被任命為三三八團團長,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出色地完成了戰斗任務,被授予朝鮮三級國旗勛章。1951年5月後,調任三三七團團長。1953年任師副參謀長,同年5月,任一一三師參謀長。
1954年冬,升任副師長。 1965年3月,升任一一三師師長,授予上校軍銜。1968年7月,任三十八軍參謀長,1969年7月,升任副軍長。1973年5月,升任三十八軍軍長,同年8月,當選為黨代表,出席了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6年3月,調到中央軍政大學學習至年底結業。
1978年6月調任五十五軍軍長。1980年下半年調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87年1月離職休養。
▲王輝(1924一),贛榆縣土城人。1938年8月參加抗日同盟會,193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淮河大隊戰士。歷任獨立三中隊政治宣傳委員,長安大隊警衛團中隊政治指導員、連長、營長,宿遷順河區區長,淮海大隊副大隊長,豫皖蘇獨立三團副團長兼參謀長,48師作戰科長,第五兵團工程兵總隊參謀長。1952年5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機械工程兵第六團團工。1953年至1958年留學於蘇聯(古比雪夫)J1959年回國任工程兵軍訓處處長。1964年任工程兵五十三師師長,是年12月任二炮通化基地副司令員兼五十三師師長。1967年8月,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68年任武漢軍區工程兵主任,同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鄭州市委第一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1975年任武漢軍區副參謀長。1977年10月任中共鄭州鐵路局黨委書記。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79年11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5年離休。
▲王輔一(1929一),贛榆縣城頭鎮東大坊村人。青少年時代一面讀書、一面參加抗日活動,當過兒童團團長、青抗先隊長。1944年8月,到山東濱海學習,畢業後參加八路軍,先後在山東濱海軍區政治部、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工作,參加過宿北、魯南、洛陽、開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在華東軍區、南京軍區政治部任秘書、二級秘書(團職)、科長,主要從事文字工作。1969年起,歷任南京軍區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南京軍區網路編審室主任,中國軍事網路全書編審室副主任、軍事科學院網路研究部副部長等職,組織編撰了《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中有關新四軍、第三野戰軍的歷史、戰史、人物和宋、元、明、清歷史條目,參加組織編纂了達1000多萬字的《中國軍事網路全書》。
他發表的主要著作有《羅炳輝將軍傳》、《羅炳輝的故事》和《項英傳略》等;主編了《新四軍事件人物錄》、《簡明軍事網路手冊》等等。
1992年,參加編輯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軍事卷分冊,被軍事科學院評為軍事科研成果編輯一等獎。1957年和1990年先後被授予三級解放勛章、獨立自由功勛獎章。1988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1992年6月被評為研究員,現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