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河浦歷史

河浦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9:19:22

㈠ 濠江至今多少歷史

濠江
區人文歷史悠久,東晉時潮陽置縣,濠江屬
潮陽縣
地,已有1600多年歷史。

㈡ 汕頭的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村落,屬潮州揭陽縣。南片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潮州府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咸豐八年)4月,已經佔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並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汕頭(近代)歷史沿革簡表時間大事略1921年3月 設汕頭市政局 1921年7月 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30年 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1950年3月15日 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56年 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陽區、潮安區、澄海區、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1965年7月19日 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屬汕頭專區管轄。 1981年10月16日 經國務院批准,在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 汕頭地市合並,汕頭市為省直轄市,下轄今揭陽、饒平、澄海區、南澳、潮陽區、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及安平等5區。同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海豐、陸豐拆出(註:兩縣並為地級市汕尾市),餘8縣1市並入汕頭市。 1984年11月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1991年4月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同年11月,汕頭市行政區域調整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揭西縣劃為揭陽市管轄。 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2011年5月1日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 本表依據:廣東省應急辦官網 、汕頭市政府官網 以及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潮汕地區歷史沿革

㈢ 潮陽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並,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隴田、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等10個鎮和1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街道。

㈣ 河浦陳氏來源哪個派系啊

是邁公西院派

㈤ 汕頭最有名的歷史偉人是求大神幫助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於此,於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後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希望採納

㈥ 汕頭歷史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於此,於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後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㈦ 潮汕歷史 多方面

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代歷史回顧,潮汕一詞的由來 : 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增開潮州府等十處為通商口岸。選定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一帶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峽(台灣海峽),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 由此 「 潮汕 」 一詞開始傳播。 1907年5月22日,丁未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 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 1921年 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潮」、「汕」共榮,人們便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之類的說法。不過,由於二戰至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原因以及慣有稱謂,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習慣稱自己為潮州人。 改革後的潮汕行政變革: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原汕頭市政廳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中心設於汕頭;1956年2月原惠陽地區析出,設立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析出設興梅專區,汕頭及下轄縣改為汕頭地區。而後又幾經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汕頭市劃部分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體制,汕頭下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饒平潮州市(縣級)。1989年1月潮州市與饒平縣合並為地級潮州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為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揭陽縣析出部分土地建揭東縣,後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並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普寧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汕 潮汕幾大概圖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
記得採納啊

㈧ 潮陽的歷史起源!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並,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

熱點內容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