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飼料需求
Ⅰ 反芻動物營養需求
怎樣滿足單胃動物和反芻動物蛋白質營養需要
一、豬、肉雞飼料中添加大量未被保護的脂肪,飼喂以後會使牛羊採食量和纖維素消化率下降,添加量在1%以內影響不大,如果超過3%會引起牛羊脹氣,胃膨脹導致牛羊不能正常反芻。
二、豬、肉雞飼料中添加大量抗生素,牛羊長期飼喂以後會破壞瘤胃內有益微生物和纖毛蟲,影響瘤胃微生物發酵,進而影響反芻動物對非蛋白氮的吸收利用。
三、豬、雞飼料中往往添加大量的動物源性飼料,如肉粉、肉骨粉、羽毛粉、血粉等,而這些東西禁止在反芻動物中添加和使用,徹底切斷瘋牛病的傳播途徑,防止瘋牛病在我國境內發生。
四、牛羊飼料中添加大量的瘤胃調控劑、瘤胃緩沖劑諸如小蘇打、氧化鎂、腐植酸鈉等,而豬、雞飼料中這些成分則沒有,長期會導致瘤胃酸度過高,影響牛羊的食慾,瘤胃PH值下降,並使瘤胃微生物區系被抑制,對飼料消化能力減弱,影響生長。
五、牛羊有四個胃,其中瘤胃微生物發酵可以利用非蛋白氮等營養物質合成菌體蛋白,膽鹼、B族維生素等,牛羊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具有同豬、雞等單胃動物不同的特點,牛羊飼料中加有瘤胃素,甲烷抑制劑、脲酶抑制劑等,對氨基酸、脂肪需要包被等保護性措施處理,進入瘤胃被微生物發酵,如一般的氨基酸、酶制劑被瘤胃微生物發酵成一般的蛋白飼料來使用,
Ⅱ 未來的飼料發展趨勢,預混料or全價料
全價顆粒飼料與預混自配料各有優、缺點:全價顆粒料是廠家生產,質量是否能保持穩定,(是適應季節變化而調整配方)並且廠家的規模以及成本問題,優點高溫制粒,玉米大多數都採取清篩或膨化,採用復合包裝等黴菌毒素相對較少,安全性較高。預混自配料優點采購質量及配方可隨季節和行情進行調整,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小規模化豬場在沒有好的技術和原料嚴格把關的情況下,建議還是選擇全價顆粒飼料,大型和管理嚴格的豬場目前還是用預混自配料多,但也希望把粉料加工成顆粒飼料,畢竟相同的配方情況下,顆粒飼料與粉料的消化率能提高2%-5%。談的不好,請各位老師指正。 到中國畜牧人網網站查看回答詳情>>
Ⅲ 有機養殖中飼料有哪些具體要求
第一,為了保證種植和養殖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機養殖要求50%的飼料能夠自給自足;在有機養殖的第一年,在養殖場實行有機管理的第一年,本養殖場飼料種植基地按照本標准要求生產的飼料可以作為有機飼料飼喂本養殖場的畜禽,但不能作為有機飼料出售。 第二,當有機飼料供應短缺時,允許購買常規飼料。但每種動物的常規飼料消費量在全年消費量中所佔比例不得超過以下百分比: a) 草食動物(以干物質計) 10%。 b) 非草食動物(以干物質計) 15%。 畜禽日糧中常規飼料的比例不得超過總量的25%(以干物質計)。出現不可預見的嚴重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時,允許在一定時間期限內飼喂超過以上比例的常規飼料。飼喂常規飼料須事先獲得認證機構的許可,並詳細記錄飼喂情況。 第三,必須保證反芻動物每天都能得到滿足其基礎營養需要的粗飼料。在其日糧中,粗飼料、青飼料或青貯飼料所佔的比例不能低於60%(對乳用畜,前3個月內此比例可降低為50%)。在豬和家禽的日糧中必須配以粗飼料、青飼料或青貯飼料。 第四,配合飼料中的主要農業源配料都必須獲得有機認證。 第五,在生產飼料、飼料配料、飼料添加劑時均不得使用轉基因生物或其產品。
Ⅳ 飼料新趨勢是怎樣的新形勢下飼料技術又有哪些新的要求
鄧遠帆博士認為飼料行業的發展面臨新形勢:飼料產量保持穩定,但產品結構深度調整中;高毛利時代一去不復返;飼料產業繼續向現代化和創新經營模式轉型;市場對於產品多樣化和高品質的需求正在上升;飼料產業繼續向現代化和創新經營模式轉型;飼料生產規模和效率向生產質量轉變;食品安全的高關注度催生無抗飼料的改革,生物飼料概念流行成趨勢;在政府的支持與監督下,飼料乃至畜牧行業中的「綠色、環保」不再是空話。
他表示:「食品安全」及「綠色環保」的雙重壓力下,部分飼料企業急需改變過往的「急功近利」意識,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做好戰略規劃。金新農一直以來秉承「自然為本、健康為先、安全環保」的營養理念,致力於成為中國養豬企業首選的合作夥伴和中國健康安全豬肉最佳供應商;並在2013年成功申報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增強免疫安全環保型仔豬料的技術推廣應用」,通過各項環保技術,相對於合法的常規飼料,能進一步減少動物糞便中對環境有害物質(氮、磷、銅、鋅、抗生素等)排放的飼料,獲得政府主管部門認可。
鄧遠帆博士對環保飼料做了詳細解讀:
1)通過完善原料營養價值評估、完善動物營養需求研究、基於平衡氨基酸和凈能體系的低蛋白日糧等措施,提高了飼料營養的精準度,顯著減少氮、磷的排放;
2)通過發酵原料、中短鏈脂肪酸、絲蘭提取物等技術,改善動物腸道健康、提高消化率,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和氮、磷的排放;
3)通過絲蘭提取物、益生菌、功能性寡糖等技術,改善腸道健康,提高機體免疫,減少抗生素和銅、鋅的排放。
在飼料中添加絲蘭提取物,可以改善腸道健康,是營養物質的吸收更加順暢,從而促進豬只快速生長,改善料肉比,平均可提高日增重4.9%,料肉比改善5%左右。絲蘭提取物與氨氣有非常強的親和力,很容易與之結合,從而抑制氨的有害作用,平均氨氣減低42.3%。
根據金新農數據顯示,通過推行環保飼料,豬場的氮排放量約降低35%,磷排放量約降低15%;抗生素排放量約減少60%;銅、鋅排放量約減少40%;生長性能約提高10%。
Ⅳ 養殖實踐對飼料添加劑有何要求
綠色環保,飼料添加劑中不允許有任何葯物添加(包括中葯,抗生素和生物制劑),任何威脅食品安全的成分也不允許添加。
Ⅵ 中國的豬飼料市場前景如何
國的飼料工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隨著動物營養學、飼料科學和飼料工業技術水平的發展與提高,飼料工業得到不斷深入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回顧30年來我國飼料工業的發展歷史,就飼料工業發展的意義、現狀、存在問題作簡單的闡述,並展望飼料工業的發展趨勢。
1 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隨著糧油加工業的發展,一些國營畜牧場參照國外頒布的動物營養需要,生產加工所需的混合飼料。但我國的飼料工業真正起步與70年代。70年代初,我國外貿部門投資引進設備,先後在安徽蚌埠米廠、上海虹橋和桃浦等地興建了3個顆粒飼料生產車間,加工生產槐樹葉粉顆粒飼料。1974年虹橋飼料車間生產的「大象牌」顆粒飼料曾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1976年,北京市自行設計、建設了我國第一座年產2萬噸的南苑配合飼料廠。自70年代末始,我國在從匈牙利、美國、日本、瑞士等國引進粉狀、顆粒狀飼料加工成套設備的同時,開始積極的研製工作,並展開了一系列的飼料科學研究,建立了專門的研究院所。1984年國務院批准頒布的《1984-2000年全國飼料工業發展綱要(試行草案)》,標志著我國飼料工業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序列,促進了飼料工業的大發展。1989年國務院在《關於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中,把飼料工業列為重點支持和優先發展的產業。我國飼料工業起步很晚,比經濟發達國家晚了70多年。但是發展很快,在經歷了萌芽、起步、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後,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包括飼料原料工業、飼料添加劑工業、飼料機械設備製造業、配合飼料工業及飼料科研、教育、培訓、監督、檢測、信息等在內的完整的飼料工業體系,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飼料生產國。
全國1979年底前建成並投產的年單班產量在2000噸以上的飼料廠僅40餘座,年產配(混)合飼料39萬噸。1986年,我國的飼料加工企業達14000多個,其中年產能力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60個,全年生產配(混)合飼料1800萬噸。1991年,全國擁有時產1噸以上的飼料加工廠9154個,其中時產5噸以上的有685個,全年飼料產品總產量已達3590萬噸。而到1998年,我國擁有時產1噸以上的飼料加工企業1.24萬家,其中時產5噸以上的飼料加工企業1792家,全國飼料加工產品的總產量達到6500萬噸。
2 飼料工業發展的意義
2.1 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養殖業中飼料成本約占總生產成本的70%。飼料工業的發展及科學配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研製應用提高了飼料轉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動物生產中的飼養成本,為養殖業獲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畜牧業在飼料工業的強大支持下得到迅猛發展,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穩步上升。1999年我國肉類產量達到5949萬噸,穩居世界首位,人均佔有肉類為47.3千克,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28.5%。這一切說明了飼料工業的發展必然促進畜牧業特別是現代畜牧業的發展。
2.2 有效地節約了糧食
畜禽飼喂配合飼料比飼喂單一飼料可節糧25%左右。以1999年一年為例,全國生產配合飼料6000萬噸,由此大約可節糧1500萬噸。畜牧業的發展使得人均動物蛋白量增加,間接地節約了糧食。1998年和1957年相比,人均肉類、家禽、蛋類消費分別增長了1到5倍。飼料工業的發展還促進了各類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變廢為寶,減輕了環境污染。
2.3 帶動了廣大農民勤勞致富
由於使用配合飼料,結合畜禽良種的推廣,養殖業的生產過程加快,生產周期縮短,畜產品的產量增加,質量提高,從而給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批的農村養殖戶因此而成為富裕戶。1999年,畜牧業總產值達7729億元,畜牧業現金收入占農業現金收入的一半,對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30%以上。
2.4 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飼料工業的發展不僅推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且還帶動化工、醫葯、機械製造、輕工、地礦和商業等許多相關行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1999年,我國飼料工業的產值1855億元,在全國統計的38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16位。飼料工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
3 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的現狀
3.1 產量持續增長
據初步統計,2000年我國飼料產品總量達到7400萬噸。全年飼料產品平均增幅為7.7%,高於肉類5.1%的增幅。其中,配合飼料產量為5900噸,增長6.2%,濃縮飼料1200萬噸,增長9.4%,添加劑預混料300萬噸,增長34.5%。
3.2 產品結構逐步調整優化
飼料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附加值的添加劑預混料和濃縮飼料產品比例大幅度提高。2000年添加劑預混料和濃縮飼料占飼料產品的比重分別達到4.1%和16.2%,分別比1995年提高2.9和9.6個百分點。配合飼料的產品結構中,豬飼料所佔比重由1998年的42%下降到2000年的40%以下,水產飼料由6.6%上升到10%以上,家禽飼料保持大體平衡。在豬飼料中,乳豬料、仔豬料等產品近年來發展很快,填補了原來的空白。此外,適應特種動物養殖的需要,特種動物飼料以及寵物飼料的生產也迅速發展起來。飼料產品結構的變化一方面適應了養殖業產品結構調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養殖業的結構優化。
3.3 飼料產品的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飼料產品的質量管理標准化體系不斷完善,飼料工業產品的國家及行業標准由1997年底的162個增加到目前的207個,其中國家標准70個,行業標准137個。飼料質量監督體系也進一步完善,飼料質檢中心在原來281個(其中部級3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3個部級中心,專業人員達600餘人。質量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促進了飼料產品質量普遍提高。據2000年國家飼料監測中心監督抽查結果,我國配合飼料合格率基本穩定在90%以上,添加劑預混料的產品合格率也在80%以上。
3.4 企業規模和組織結構集團化、一體化以及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
飼料工業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產銷量向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集中。全國排名前20名飼料加工企業的飼料產品產量已佔全國飼料生產總量的30%以上。為發揮規模效益和綜合優勢,集中使用人、財、物,提高競爭能力,一些優勢企業通過聯合、兼並、租賃、承包、改建、擴建等措施,滾動發展,低成本擴張,形成集團化企業,如四川希望集團、上海大江集團、大北農集團等。與此同時,飼料業和養殖業及相關產業之間互相聯合、滲透,一體化經營趨勢進一步增強。一些飼料企業實行以飼料工業為龍頭,原料生產、飼料加工、畜禽飼養、食品加工及產品銷售一條龍的一體化趨勢。飼料企業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更加明顯,私營企業、鄉鎮企業、三資企業等大量涌現,成為飼料企業的重要力量。許多國有企業已逐步完成改制,由單一投資主體變成多元投資主體,如股份有限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責任制等。
3.5 飼料行業的競爭加劇,促使飼料企業採用多種手段增強競爭力
近年來,由於養殖業發展速度減慢,使飼料市場的容量趨於飽和,產品出現結構性的供過於求,再加上自配料的沖擊,飼料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飼料企業的利潤日趨微薄。2000年飼料產品價格總體下降幅度較大,平均下降10%左右。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求得微利條件下的生存和發展,許多飼料企業通過不斷加強管理、降低經營成本、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強化售後服務、重視品牌建設等措施,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6 飼料的安全性日益被重視
飼料的安全性直接關繫到動物食品的安全,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健康。目前,國際上對飼料的安全性予以高度重視,特別是歐洲發生瘋牛病和「二惡英」事件以來,許多國家更加強化了在飼料安全問題上的監管。我國也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健康安全的意識增強,對飼料的安全性日益關注,政府順應消費者和國際大趨勢的要求,加強了飼料產品安全性的立法和檢測。1999年5月,我國政府頒布了《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2000年下半年,國家有關飼料質檢部門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展開了對豬飼料添加劑中違禁葯品的檢查,查處了43家飼料產品中含違禁葯品的企業。
3.7 飼料機械製造業取得長足發展
近年來飼料機械製造業企業加強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步伐,新產品層出不窮,改變了過去某些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的局面。一些飼料機械骨幹企業已經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先進水平,時產36噸以下的成套設備已能基本配套,粉碎機、制粒機、飼料電控設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涌現出正昌、牧羊等一批產品質量好、技術先進、競爭能力強的知名企業,代表了我國飼料機械製造業的發展水平。
4 我國飼料工業存在的問題
4.1 飼料蛋白質資源缺口大
我國蛋白質資源貧乏,一直存在較大的缺口。盡管隨著飼料種植從糧食種植中分離出來,蛋白質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蛋白質飼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緩解。但是蛋白質飼料原料仍然供不應求。2000年魚粉進口量達80多萬噸,豆粕進口量50多萬噸,大豆進口量900多萬噸。
4.2 飼料添加劑工業薄弱
盡管我國的飼料添加劑工業已初具雛形,部分維生素、酶制劑和微量元素等產品已能自己生產,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但其發展仍滯後於飼料加工業,不能滿足飼料工業生產的需要,每年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蛋氨酸等某些添加劑國內還不能生產或生產不足,需要長期進口。2000年我國進口蛋氨酸3.1萬噸,進口賴氨酸及其鹽5.3萬噸。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小而分散,競爭能力差,科研開發能力不強,產品更新換代慢。
4.3 需加強飼料原料、飼料產品流通環節的管理
有些地區和企業原料采購渠道不暢,對飼料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飼料原料的自由采購得不到有關法規和部門的支持,使得飼料企業原料需要量無法滿足,飼料原料價格提高導致飼料產品成本加大。同時由於飼料產品流通環節的薄弱,一方面給假劣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隨著飼料產品品種和數量的增加,飼料加工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飼料產品的銷售越來越依靠中間的流通環節,需要靠完善的市場機制使飼料的生產者、經銷者和使用者在利益分配上趨於合理。
4.4 缺乏行業管理手段,宏觀調控乏力
國家和各省區均設立了飼料工業行政管理機構,制定了「飼料管理辦法」,發揮了行業管理的職能作用。但由於我國飼料工業興起遲,發展快,宏觀調控手段和行業管理體系的建設滯後於行業發展的需要。飼料工業是涉及到醫葯、化工、礦產、畜牧等多個部門行業的綜合性產業,尚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機構和職能手段,無法對各個部門進行協調統一集中力量解決問題。
5 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的趨勢
《中國飼料工業1996-2000年發展戰略》提出了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的世紀目標,滿足2000年、2010年、2020年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養殖業模式對飼料的質和量的需求,實現能量和蛋白質飼料基本自給,添加劑逐漸實現國產化,飼料科技水平、配合飼料質量、飼料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步、穩定、協調發展。這一戰略提出了發展目標,也為飼料工業新世紀發展指明了方向。
5.1 飼料工業繼續保持發展勢頭
國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採取綜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擴大內需。國內養殖業市場前景廣闊,將給飼料工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空間。隨著國民經濟第一步、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完滿實現,飼料工業已經具備了各方面發展的條件。
5.2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我國飼料工業產量繼續增長,但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的調整將加快。在產品結構方面,濃縮飼料和預混料比例繼續提高,配合飼料中全價顆粒飼料的比重加大。飼料添加劑的發展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隨著養殖業養殖結構的調整,飼料產品種類的結構也不斷調整。奶牛飼料、特種經濟動物飼料、寵物飼料等所佔的比例將提高。在企業組織結構方面,大型化、集團化、一體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更加顯著,生產集中度明顯提高。
5.3 飼料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從發展可持續飼料工業的長遠角度,環保性飼料、生物飼料將不斷得到開發、推廣及應用。能減少環境污染,對畜禽和人類安全無害,改善畜禽產品品質的飼料將受到人們的歡迎。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精細化工等技術將在飼料產品的開發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飼料工業的基礎研究將不斷深入。在飼料原料方面,將重視開發新型高蛋白質飼料,提高現有飼料資源利用率。同時,將加強動物營養基礎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單胃動物氨基酸利用率和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以及反芻動物蛋白質和能量新體系,完善和提出新的畜禽營養標准。
Ⅶ 反芻動物對粗蛋白需求有何特點
瘤胃內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效率和產量取決於三個條件:一是瘤胃內要有豐富的易被微生物利用的氮源;二是要有揮發性脂肪酸為其提供碳架;三是需要瘤胃內發酵有機物釋放的能量。只有供給反芻動物足量且比例適宜的能量和氮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瘤胃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效率。在飼料中能為微生物提供氮源的物質有兩類:一類是可降解蛋白質,微生物可將降解蛋白質分解為肽、氨基酸、氨而利用;第二類是非蛋白氮,這類物質在瘤胃內不需微生物分解可直接產生氨為微生物利用。因此,也應當注意,能量與氮要保持平衡。再補加非蛋白氮時,特別對尿素等進行緩解釋放技術處理十分必要。
反芻動物對蛋白質消化產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瘤胃和小腸。同單胃動物一樣,反芻動物真正需要的不是蛋白質本身,而是蛋白質分解產生的氨基酸。因此,既是對於反芻動物蛋白質的營養,實質上又是氨基酸營養。合理的氨基酸營養對反芻動物改善飼料營養物質的利用效率和提高生產性能,是極其重要的。
一般飼養條件下,反芻動物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約40%依賴微生物合成,其餘60%則來自飼料。對於中等生產水平的反芻動物,上述來源的氨基酸一般可滿足其對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但是,對於高產乳牛和高產綿羊,上述來源的氨基酸卻不能充分滿足需要,從而限制了反芻動物生產潛力的發揮。有研究表明,對日產奶15千克以上的乳牛,蛋氨酸和亮氨酸是限制性氨基酸;而日產奶30千克以上的乳牛,除上述氨基酸外,賴氨酸、組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可能都是限制性氨基酸。現已確認,蛋氨酸乃是反芻動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這主要是因為高產乳牛泌乳和高產綿羊產毛需要大量蛋氨酸,而諸多因素卻限制了蛋氨酸的供給量。其中,主要因素有: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蛋氨酸數量相對較少;植物性飼料特別是粗飼料中往往缺乏蛋氨酸;飼料含有的蛋氨酸和瘤胃中合成的蛋氨酸,其中有30%~60%在瘤胃中遭到破壞分解而不能進入小腸被機體吸收利用。
Ⅷ 豆腐渣做飼料需要什麼條件
混合適量的豆粕,玉米,麩皮和礦物質原料,以及一些綠色飼料,以滿足家畜的營養需求。
冬天不要用冷凍豆腐渣喂養動物,以免引起動物消化功能紊亂,嚴重腐爛變質的豆腐渣。
由於生豆腐含有抗胰蛋白酶和一些有毒物質,因此容易引起牲畜的腹瀉和病理變化。同時,其營養和能量利用率低於20%,失去了潛在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因此,建議煮熟的豆腐。
(8)生物飼料需求擴展閱讀:
豆腐渣飼料:
豆腐渣是豆腐加工的副產品,含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其粗蛋白含量可達25%-30%,是喂豬的廉價飼料之一。但是飼喂的方法不當,不僅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還會引起副作用,造成豬只營養不良、拉稀,甚至中毒死亡等。
因此,用豆腐渣喂豬應堅持科學喂養。應做到三個必須:必須經過益富源豆渣發酵劑發酵以後再飼喂。生豆腐渣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它能阻礙豬體內胰蛋白酶對豆類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影響豬的生長發育。
因此,在飼喂之前,應用益富源豆渣發酵劑發酵,把抗胰蛋白酶分解破壞後,才能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
必須掌握好使用的量。豆腐渣中粗蛋白的含量稍低於豆餅、豆粕,且質量也相對差一些,因此,應與其它飼料配合飼喂,以滿足豬只生長的需要。如果長期單一飼喂豆腐渣,容易引起生豬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導致母豬不孕或流產,降低仔豬成活率。
一般來說,日糧中鮮豆腐渣的使用量應控制在飼料總量的20%-25%,干豆腐渣在10%以下。同時,玉米等能量飼料應掌握在50%-58%范圍,麩皮之類應佔10%-15%,豆餅或豆粕的含量也應保持在5%-10%。
Ⅸ 豬生長各個階段飼料消耗量是多少
1、乳豬從開食到改用小豬飼料的7~50日齡期間:共消耗教槽料5.8千克,乳豬飼料15.28千克。
2、小豬從50日齡到87日齡(15~35公斤重階段)共消耗小豬飼料:35.65千克。
3、中豬從87日齡到125日齡(35~65公斤體重階段)共消耗中豬飼料:80.8千克。
4、大豬從125日齡到168日齡(65~108公斤體重階段)共消耗大豬飼料:118.8千克。
5、喂豬決不可以今天遲喂,明天早喂,每天應該固定喂豬的時間。這樣會使豬養成習慣,一到時間就想去吃食,並有規律地分泌消化液,吃食特別香,也容易消化,不易鬧腸胃病。
6、如果餵食時間不固定,打亂了豬的生活規律,就容易引起消化機能紊亂,每頓吃起來不香,消化不良,導致豬患胃腸病,時間一長,豬就會消瘦,生長發育遲緩。
(9)生物飼料需求擴展閱讀:
在農村,許多養豬戶有飼喂熟食的習慣,認為熟喂可以縮小飼料體積,軟化粗纖維,豬可以多吃,又可以提高消化率。
據試驗,飼料的類型不同,生喂與熟喂有所區別,青、粗料類型日糧熟喂比生喂好,干物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也是熟料組高,蛋白質和粗纖維的消化率二者無顯著差別。精料類型日糧中,豆料籽實熟喂比生喂好。
但多數精料類型日糧,生喂比熟喂好,一般煮熟後的精料要損失5%~10%的營養成分,生料飼喂肉豬,平均日增重比熟喂提高10%,每增一公斤毛重可節省精料0.2~0.3公斤,干物質消化率二者無差別,蛋白質消化率生喂比熟喂高。此外,生料喂豬可以節省許多人工和時間。
Ⅹ 飼料與動物營養就業前景怎樣
不怎樣,還不如畜牧獸醫專業。如果是女生當然不建議選這方面的專業。男生的話可以選畜牧獸醫,因為這個專業也包含動物營養的,就業也更廣